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ldwinter (唐俟), 信区: Green
标  题: 日本难再威胁中国 ,中国想威胁美国不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5 21:00:51 2003), 站内信件


标  题:日本难再威胁中国 ,中国想威胁美国不难 
消息源:《经济学家》 
美国专家认为,中国不会主动挑战美国利益,要说威胁,仅仅是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可能
被迫面对美国的干涉。不过,这些专家认为,中国对日本,却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的巨大
存在。他们说,尽管日本军费开支高于中国,但已经很难对中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因为中
国可以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而日本对中国却不行。在和中国对抗时,日本的王牌,还
是美国的核保护伞。 
专家们举例说,日本现有25座核电站,并计划2020年以前再增建20座,使核电达到其能源
消耗的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一来,日本经济本很难经得起现代战争的打击。数十座核电站
一旦遭到摧毁,国民经济将陷于瘫痪。值得注意的是,缺乏战略腹地的日本,一直在试图
弥补这一缺憾。 

从二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寻求美国把日本原来强占的琉球和中国的钓鱼岛私授日本,以
便将其战略纵深增加到1000海里。 

日、中再战将有可怕结局 

按照这些专家的设想,如日本和中国发生全面战争,那么,中国可在东北吉林省部署中程
地地弹道导弹,或在黄海部署中程潜射弹道导弹,或跨过轻津海峡,在日本海部署中程巡
航导。这些导弹在卫星精确制导下,都可轻易毁灭日本诸岛。此外,中国还可用海军潜舰
布设核水雷,在日本近海的传统地震带核爆,引发地震海啸淹没日本诸岛。 

总之,此间专家认为,对日本怀有“靖康之耻尤未雪”之恨的中国,下次若再与日本交手
,不会以常规海空军与之正面缠斗。“一天之内就打完第二场甲午战争”的结局,不大可
能再是中国的战败,而是很可能是日本国的消亡。到时候,日本天皇即使想发第二次“终
战”投降昭书,只怕都很困难了。 


中国想威胁美国不难 


英国《经济学家》最近分析说,无论俄、中如何反对,美国必将部署实际上是针对俄、中
的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但美国的专家却指出,不要说
俄国,中国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让美、日的导弹防御计划落空。中国的中远程核武实力,足
以击破NMD与TMD计划。这些专家按照EKVEXTROATOMPROPHICKILLINGVEHICLE,外层空间拦截
器)击毁率+遭受第一次核打击毁损率+幸存核武对敌第二次打击力的方法,计算出如果
美国在2005年前部署250枚EKV(以拦截50枚弹头),则中国须部署1176枚中远程核武。如
美2010年EKV扩充到500枚(以拦截100枚弹头),则中国的远程核武须再增加一倍至2352枚
。 

中国有没有这种能力呢?据他们掌握的资料计算,中国无须将经济转入战时状态,在目前
和平建设的环境中,就可轻松胜任地每年生产30枚DF-41、20枚JL-2、一至二艘094核潜
艇。按照这一速度,中国在2005年完全可以部署150枚每枚携4个以上弹头的陆基机动DF-
41和8艘094核潜艇(每艘载16枚各携4个以上弹头的海基潜射JL-2),这就将使中国的陆
基和海基新式中远程核武总数达到1176枚之多,从而对美国(更不要说日本)构成无法拦
截的威胁。根据同样道理,中国要想在2010前将弹头数翻倍,亦非难事。问题是中国想不
想威胁美国.何况,中国还可以部署以战略轰炸机为平台、载有核弹头的空基中远程巡航导
弹HN-2,从而使中国的战略核武形成陆基、海基、空基的立体威慑。 

此外,中国尚可使用威胁美国“软肋”的另一“杀手锏”---向美国的传统敌对国家如伊朗
、朝鲜等扩散大规模杀伤武器技术。这将增加中国和美国谈判时的筹码,并降低美国向台
湾出售先进武器的意愿。中国被迫扩充核武库的结果是,美国将不得不在中国全新战略核
实力面前妥协,寻求建立美中战略平衡新格局。 

这些专家指出,上述构想,只是一种可能,并非现实。至于中国是否真想威胁美国,那又
是另一回事了。他们认为,中国一方面确需对美、日形成一定的威慑,以抑制台湾的独立
幻想并争取南沙群岛主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国威胁”被感觉和夸大到令中国四面
楚歌的地步。 
 


--
做一对最傻的老鼠,笨笨地相爱,活着单纯就是为了相守,为了给对方依靠
做一对最忠贞的老鼠,一生一世眼里只有你和我,一生一世你我都是对方眼里的最美
爱就像那山坡上的草,纯出天然,不沾染尘世的一丝污垢
我还给你讲故事,你还是那样纯纯地笑
我们再一起相约下一世仍一起做一对幸福的老鼠吧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1.138.91.2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