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我也想上天), 信区: Green
标  题: 杰弗里.霍夫曼:给中国宇航员象征性的握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17 13:39:54 2003), 站内信件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倾听宇宙的寂静。这位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类并没有留下动人的诗章。在他像一粒种子一样漂浮在太阳的光线中时,美国政府为此万
分紧张。1962年,第一位美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约翰·格林·怀特从此成为好莱坞电影的
焦点。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电视直播将其变成了全世界共享的盛大剧目。 

  转眼40年光阴,中国人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获知他们的第一个宇航员的姓名。过去超级
大国疯狂进行军备竞赛、为争夺太空而进行的努力已经大大放缓。意识形态已经不再主宰
时代发展,国家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而复杂。当中国非常谨慎地披露载人航天飞船的发
射日程时,她表现的不是宣战的姿态,而是成熟的喜悦。 

  但是我们并未一步跨入未来,中国仍然不是世界性太空研究项目的一员,太空研究所
需要的庞大人才基础还有待培养……但是,正如我们所采访的两位宇航科学家所说的那样
,载人飞船的发射仍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让我们引用我们采访的这位宇航员(他在太空中呆过1200多个小时)在一次升空前朗诵
的一句诗:“让我们飞翔,在高处,你会看到从前看不到的一切。” 

  问:首先有一个我们很关心的问题,中国在进行此次载人飞船发射之前只进行过四次
成功测试,而美国和前苏联在将宇航员第一次送上太空之前都进行过十几次测试。测试次
数降低是否会使发射风险增加﹖ 

  杰弗里·霍尔曼:这两种情况有相似也有不同。中国正在做美国和前苏联做过的事,
但是在40年前美苏发射载人飞船时,还没有人曾经到达过太空。而当时火箭和航天器没有
今天发达,状态也没有今天稳定。中国早已经开始发射卫星,在火箭和航空器方面有丰富
的经验,所以在四次成功发射之后,我认为中国的信心和当初苏美两国分别把加加林和约
翰·格林·怀特送上太空时的信心一样充足。今天我们已经有过把人送上太空的经历,所
以关于人的生存能力之类的基本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我相信中国的工程师们对此次发射有
足够的信心。 

  问:我们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这样的说法,说中国被排斥在一个囊括16国的国际宇
航研究计划之外,为什么呢? 

  答:你说的一定是那个国际宇航空间站项目。它由16个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参与,
也包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 

  这个项目本来也没有邀请俄罗斯参加。在冷战期间,前苏联拥有了自己的宇航空间站
,美国希望建立一个当时叫做“国际空间自由”的项目。后来世易时移,前苏联解体,俄
罗斯没有经济能力继续原先的研究。而它又拥有丰富的载人航天的经验和宝贵的技术,因
此我们邀请俄罗斯加入我们的项目。 

  而当时中国还没有载人航天的能力,所以没有被邀请参加。这个情况是否会改变还有
待观察。 

  问:在不损害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国家间在宇航项目方面的合作能够到达什么程度﹖
 

  答:宇航项目本身内容很复杂,国家间在合作时会将军事和民用两个领域严格分开,
仅在民用领域进行合作。 

  问:大学在美国的宇航研究领域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大学里会有实验室,做一些与宇航项目相关的研究,从天文物理学到地球科学到
生物工程学等领域。 

  在不同的国家,大学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总体说来,在欧美国家,火箭和航空器是由
大的商业公司生产的。目前,只有日本有能够制造火箭和大型卫星的大学,叫做ISAS。日
本一直以来基本上只有两个宇航研究部门,一个是工业部门,一个就是ISAS大学。最近这
两个部门被合二为一,这样一来,日本的情况就和世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 


  问:商业公司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答:像美国的波音公司和洛基公司、欧洲的EADS、俄罗斯的基尔公司都是制造火箭的
。它们制造了大多数卫星,虽然有些小卫星是由大学制造的。 

  问:中国目前正在计划于2006年实现登月和建造宇航空间站。美国在第一次发射载人
飞船和实现登月之间花了多长时间﹖ 

  答:约翰·格林·怀特是1962年上天的,我们在1969年登上月球。但是你要记得,当
时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投了巨额资金。在1964和1965年这两年,阿波罗项目投入占美国联邦
政府预算的百分之四。 

  问:据报道,中国的投入大约在20到30亿美元之间…… 

  答:仅用美元作比较是不准确的,我们两国的薪水差异很大,俄罗斯的情况也是一样
,和美国或者西欧国家花同样数目的钱,你却可以雇到多得多的人。在冷战期间,前苏联
也为自己的宇航项目花费了巨资。我听说中国也如此。在有过先例的情况下,做事会稍微
容易一点,但是我们登月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现在就和从头开始差不多了。 

  很多评论文章都说中国的飞船技术和前苏联的技术非常相似,这是有历史原因的,然
而在我看来,这并不会削弱中国的事实成就,因为它主要还是在中国制造的。技术和设计
上的相似只是表明我们在太空中需要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 

  问:在中国我们听到很多来自国内外的批评,说我们并不富裕,却把钱浪费在送人上
天这样不实际的项目中。您对此怎么看﹖ 

  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回答。首先,我敢肯定,美国的情况同样适用于中国,
那就是由宇航项目产生出来的高新科技能力会给经济带来很多的回报,这些回报会远远超
出投入本身。很多人却看不到这个,认为我们在把大笔钱送入太空,但事实并非如此。 


  比这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太空飞行对我们的文化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人类雄心
壮志的体现。在美国的历史上,雄心壮志是我们文化的重要部分。 

  有趣的是,我们总在谈论的是,假如一个国家不去尝试发展航空航天研究的话,它会
怎样。你大概知道那个中国古代的万户想上天,结果把自己绑在椅子上炸掉的故事。我们
设想,假如中国人当初继续他们的研究,历史会多么不一样。 

  中国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它的意义大大超越了对科学研究领域的冲击,它是一个面
对全世界的声明,声明中国正在全力将自己推入世界领先国家的行列,并希望参与决定整
个人类的明天。对很多人来说,宇宙意味着明天。而参与决定人类的明天是比经济回报更
了不起的事。 

  问:您第一次进入太空时的感受是否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答:我对此有过非常丰富的想象,可以说浮想连翩。但是,第一次太空遨游过程还是
难以描述的。就像游泳一样,你可以想象,看到照片,知道人们是怎么做的,但是实际尝
试的感觉还是非常令人激动。 

  在太空中呆上上千个小时,这个经历总是让我回味无穷。我经常意识到自己的幸运。
最让我满意的事情是我在太空中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这对任何一个天文学家来说都是很
不同寻常的经历。 

  问:让我们回顾一下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悲剧。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人们批评
政府忽视了NASA,是这样吗﹖ 

  答:和飞机失事一样,航天飞机的失事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你会发现直接原因,
那就是电话从机身上掉下来,打到了机翼。但是还有其他的间接原因,包括人们的态度、
组织的运作、资金的多少等等。调查委员会做出了很好的调查,发现有一些原因来自NASA
内部,但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外部,其中一个原因是持续的财政削减,国家减少对宇航研
究的投入,以及无法为之找到清晰的目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问:人们对太空研究项目失去兴趣了吗﹖ 

  答:没有民意调查显示很多人希望我们做得更多。但是我们的财政情况紧张,而且
国会决定目前的项目是建立一个空间站。在这个项目完成之前,我们不会有新的项目。 


  问:您有什么话要对我们的宇航员说吗﹖ 

  答:我首先祝他平安出发和归来。然后,一旦他了解到在太空中的感觉,他就会成为
为数很少的太空旅游者中的一员。当我得知中国宇航员将第一次进入太空环绕地球,我很
清楚他即将经历的事情,就像兄弟一样。我给他一个象征性的握手。 

  同时,祝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太空力量的一员。 

  太空研究的价值 

  问:当您得知中国即将发射载人飞船时,您是否感到吃惊﹖ 

  韦斯利·哈里斯:不是的。首先,我们对这个领域的发展一直很关注,我们一直在阅
读相关出版物,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其次,麻省理工学院一直在接待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从他们那里我们得知中国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科学技术实力。 

  问:您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发展太空研究项目除了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
聚力之外,还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正如你知道的,我们国家从太空研究中获益匪浅。这有很多形式的表现,比如医
药研究的发展,日常生活的便利——衣物材料、厨房电器、汽车的发展,还有促进教育内
容和形式变革的计算机技术,这些都从我们的太空研究项目中获益良多。我认为这在任何
国家都会是一样的:太空研究将为我们的生活做出巨大贡献。 

  问:我们听到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各国的太空研究项目彼此重复。但是出于保密考虑
,大家都不能沟通信息,因而导致世界资源的浪费。您对此怎么看﹖ 

  答:并非如此。欧洲航天机构European Space Agency和我们正在进行空间站的合
作研究,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各国都参与了研究。各大洲都有
国家参与。这是一个例子,证明国家间可以为了人类的利益进行合作。 

  问:但是中国似乎没有被纳入这个项目﹖ 

  答:这个问题你恐怕得去问我们的国务院。 

  我们没有和中国的科学家合作过,但是我们系里有来自中国的学生。 

  我们麻省理工学院有非常大的兴趣和愿望,希望能与中国的任何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合
作。我们从未拒绝过来自中国的大型合作邀请。如果中国方面提出任何这样的要求,我们
会非常热情地接受。但是我系还未接受过这样的邀请。 

  问:我们何时才能开垦其他星球﹖ 

  答:我不知道。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单独做这件事,否则这个国
家就会破产。 

  问:美国也不行吗﹖ 

  答:喔,美国尤其不行。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