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我也想上天),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华飞天第一人:记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16 18:58:24 2003), 站内信件


    “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登上“神舟”五号飞船之际,身着航天服的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满怀激
情地为记者写下这句话。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随着“神舟”飞船在内蒙古预定
地区平稳着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一朝成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
送上太空的国家。 

  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这位皮肤白皙、眉目清秀的原空军飞
行员,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过硬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心理品质,驾驭“神舟”完成了震惊
世界的太空之旅。 

  (一)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他
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五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
,反应快,小学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
竞赛,拿过不少奖。 

  1983年夏季,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航校生活中,他
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每个科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 

  1987年,杨利伟从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
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改机型的歼击机飞行员。
在空军部队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
的身影。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一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
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刹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
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 

  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
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做一系列动作。他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
、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
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鹰紧
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师长激动
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这次对“空中特情”的正确处置,显现了杨利伟高超的技艺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这或许也预示着,天必将降大任于斯人。 

  (二)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
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杨利伟心里高兴,提前三天就
去了。护士和他开玩笑:“你也太积极了吧!” 

  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 

  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原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曾这样描述他当时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
时的情景:“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或者机体
是否对典型的航天因素的耐力较低,对这种因素作用时的反应进行评价。他们借助于生化
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及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空气非常稀薄的压
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
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
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五千米、一万米高
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要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
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要
先在舱外吸氧排氮,然后坐到舱里,模仿万米高空低压。当从模拟的万米高度下降时,他
心里想:“总算是都通过了。”心里不由得一阵轻松,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结果把医生给
弄紧张了,下来后忙问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难受啊?怎么看你摸来摸去的?” 

  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
达到优秀,令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信服。 

  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杨利伟带着他的梦想与追求,来到了北京航天
员训练中心。 

  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寒冷,而他心里热乎乎的。他和其他十几位航天员来到了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测控系统实地参观,聆听专家授课。他对航天
员职业的理解,越来越明晰了。 

  他了解到,新中国几十年攻关奋战,才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如
今又开始了向载人航天冲刺;在他和其他中国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
默地奉献,千军万马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他联想到,中国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此
写下动人诗篇,更有万户等胆略过人者作出的悲壮尝试。如今,民族的飞天梦想将要在他
的参与和努力下变成现实! 

  杨利伟能不为之激动和自豪吗? 

  (三) 

  当年同加加林一道入选的原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阶段
称之为“上天的阶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不是一个短的阶梯
”。他们没说错。 

  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十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
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30多门课
程要从头学起。 

  离开空军部队时,为他送行的师长曾对他说:“你的身体和训练,我没什么可担心的
。但你可能要面临许多新的需要学习的东西。”当时,杨利伟对这话并没太在意。 

  这会儿感触深了。他给老师长打电话:“让您说中了呀!现在我就像准备高考的学生
一样,天天在背功课。” 

  杨利伟本来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废寝忘食,初来的两年晚
上12点前没睡过觉。 

  他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就每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
妻子张玉梅在电话里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得了100分。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
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
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
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
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
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
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
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
困难。每训练一次,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
和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
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
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依然做得十分出色。 


  一个休息日,妻子回家时发现他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
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
,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做“头低位”训练前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他说这也是为了“
先刺激刺激自己”。 

  其他的“阶梯”还有体质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
、救生与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以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著追求,严格要求,精益
求精,各项训练成绩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 

  (四) 

  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原来是位中学教员,娴静文弱。两人婚后夫唱妇随。为支持丈夫
的事业,张玉梅承担了所有家务,即便是儿子出生,也没耽误过丈夫的工作。 

  儿子杨宁康,上小学三年级了。小宁康心目中最大的英雄就是自己的爸爸。老师让写
作文,他就拿着爸爸的照片,写了一篇《爸爸的雄姿》。他写道:“看到照片上爸爸为祖
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刻苦训练的雄姿,我就非常自豪和骄傲。”这篇作文后来上了学校
的《作文导报》。 

  2001年7月,妻子张玉梅因病住进医院,做“肾活检”手术。张玉梅说:“当我被推进
手术室的一刹那,看到杨利伟对我那种从未有过的万般牵挂和怜爱歉疚的眼神时,我心如
刀绞啊!”。 

  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可是,手术后第
三天,杨利伟就要告别妻子去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临行前一天,他在妻子病床边的椅子上整整坐了一晚。然后,义无返顾地回到了航天
员大队。 

  大队领导说:“你妻子病得很重,是不是推迟几天出发?” 

  杨利伟说:“请首长放心,我已请老母亲过来帮我照顾。任何事情也不会影响我的训
练。” 

  那次高空飞行训练,杨利伟完成得干净利落,又一次取得优秀成绩。 

  大队领导告诉记者:“杨利伟爱人被确诊为慢性肾炎晚期,肾小球破坏达46%。一边
是病重的妻子,一边是紧张的训练,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训练成绩一直名
列前茅。” 

  (五)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
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 

  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呆在了飞船模拟器中。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
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
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
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一百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
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
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
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自己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
空就放来看。 

  每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
。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
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进行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
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他总是自信地回答:“没有失误!” 

  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
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此刻,经过无数次训练的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
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
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 

  有这么一个插曲——飞船在实际发射时,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
”将按程序被抛除,航天员在这时可以见到舷窗外的天空。然而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
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
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
刚刚进行3分20秒,指挥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
空了!” 

  一位老总惊讶地问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
连这都知道?” 

  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开玩笑,你都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六)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开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旅程。 


  20多个小时后,杨利伟在做完他此次飞行的最后一个操作动作——割断降落伞伞绳后
,轻松地跨出飞船返回舱,为中国人首次太空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 

  自加加林以来,世界上迄今已有数百名航天员,驾驶各种航天飞行器遨游过太空。今
天,中国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轻盈一跃,大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欧洲航天局科技室主任戴维·索思伍德教授在今年
9月称:“当中国人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后,它将改变一切。” 

  首飞之前,杨利伟的心理教员曾问过他:“你想没想过真正坐上飞船去飞行,会是什
么心情?” 

  他面带微笑回答:“我想,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平静地去飞吧!” 

  哦,利伟!你平静地飞去,完美地飞回;肩负中华民族的重托,笑迎全世界的注目。
银河为你起舞,群星为你欢呼! 

  此刻,每一个中国人都因你而激动!(记者奚启新 解放军报记者范炬炜 新华社通讯
员刘程、吴川生、杨永桢)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