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专访航天员杨利伟的父母:披露幕后感人故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30 21:02:57 2003), 站内信件
沈阳晚报记者王志多、经济日报梅绍华
载赋着13亿中国人的飞天梦,杨利伟已将中国人的文明足迹,首次送上浩瀚的宇宙太
空。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踏访太空的国家。瞬间,杨利伟成为中国仍至世界各国
关注的英雄人物。然而,在杨利伟成功的背后,最令他不能忘记与割舍的是他跟父亲浓郁
如黛的深情。在杨利伟驾驶神舟5号宇宙飞船从太空飞回地球、飞回“家”的不久,记者来
到关外第一镇---绥中县绥中镇,对杨利伟的父母及亲人进行专访。独家了解到杨利伟成长
中的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并深深地被杨利伟与父亲的父子深情所打动。
不敢爬梯子的孩子能飞天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
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
。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到房后头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试了再试,半天的时间过去了,
额头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却始终不敢登上离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面对小利伟的
胆怯,在镇学校做教师的父母担心地说:“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怕是长大后不能成事。
”
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署假日,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
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9岁这年秋天,在绥中镇北巍巍的燕山山脚下,
经父亲鼓励,小利伟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上,当从大树上下到地
面的时候,浑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伟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声喊道:“爸爸,
我成功了!”孩子少有这激动的高喊声,似乎击落并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声,震
憾并回荡在幽暗的山谷。看见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战胜自己,父子俩人竟喜极而泣。从此,
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
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嗄》、《鸡毛信
》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
长,带领“红军”攻克“白军”山头阵地,活捉了”胡汉山”、日本皇军头子“龟田”。
他还常率领伙伴在学校的操场上“飞碍阻”、练习投掷铁饼、跑百米。在亲人的眼里,小
利伟真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一年过年,节衣缩食的爸爸花了20多块钱买回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没到一个月,就被
爱琢磨“声音是从那里传出的”小利伟给弄坏了。他吓坏了,认为爸爸一定要恨恨揍自己
一顿。可是爸爸非旦没有打骂他,反倒又从旧物市场上买回一大堆电子废件及废旧半导体
零件和相关书籍让他琢磨。使他从中掌握了许多无线电方面的知识,并弄通了半导体为何
能说话的道理。后来,小利伟不仅将弄坏的半导体收音机修好了,还为别人家组装了许多
台半导体收音机听。每当大家叫他“电路通”的时候,美滋滋的小利伟就说:“这都是爸
爸的功劳”。
父亲交给他“做人12字守则”
杨利伟兄妹三人,他为长子。爸爸对长子的要求比较严格,除要求他功课要好、要有
勇敢精神外,还培养他必须要做个好人,有公心、爱心的人。父母认为,只有做个无私正
直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人才。并送给他“做人12字守则”:“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
人。”
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每天放学后小利伟常带弟弟上山捡柴烧火。当他发现山里有个
孤独老人没人照顾后,每次去山上打柴,都必须给这个老人送一捆柴烧;读6年级时,同班
一名农村同学不慎将一个月的饭票丢掉了,他就将平时大人给的、舍不得花积攒一起的钱
,买来一个月的饭票,悄悄送给这个贫困同学;14岁这年,他独自在路上拾到一块崭新的
上海手表,马上返回学校交公,并很快找到失主;同学陈绥新不慎溺水,他闻讯赶到现场
钻入河中,将陈绥新救上岸;一日他看见同学小林到工厂拿废铁去卖,他就主动告诉小林
私拿公物是不对的,并带他去工厂认错,小林从此改变了自己的错误……。
《嫦娥奔月》令他从小向往宇宙
辽西的许多乡镇素有故事之乡之称。绥中县绥中镇更有“讲古王”、“故事王”摇篮
的美誉。绥中清朝时就是辽西及关外各路商贾贩客通往辽南、辽北、辽东的交通要道。称
它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丝稠之路”集散地一点也不过份。各大酒家、车店云集镇中。夜晚
食宿的客人为了打发寂寞,就集在一起讲出各自从不同地区带来的传说和故事。渐渐地,
说书讲古的人在这里便成为了“职业”。讲的、听的、传的多了,这里不仅是商贸的集散
地,更是民间传说故事的集散地。这里的家家户户旮旮旯旯都盛满着古老的传说故事。杨
利伟的外公、外婆便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故事家。
小利伟从小就常住在听各种民间故事长大的且为讲古说书高手的外公、外婆家中,使
他自幼便薰染在外公、外婆及妈妈讲的传说故事里。在大人们讲的各种传说故事中,最令
小利伟着迷的是七月七《牛郎会织女》的传说和《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这类飞天
神话故事。听多了,具有思索与探密精神的他,便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里望着浩渺夜空,
想像着宇宙里的神奇。他常常对妈妈说:“等我长大后,我一定飞上天空去见牛郎、织女
和嫦娥、玉兔。”
读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次春游,学校组织小同学到一家飞机场去参观,摸抚一架架银鹰
并观看飞行员驾机为同学们做飞行表演,小利伟激动不已。回校后,他在机场观后感的命
题作文中写道:“我长大一定要当一位飞行员,飞上天空对宇宙进行探密!”
“受古老的飞天传说故事的启蒙教育,以及他超常的刻苦学习与勤奋训练,加上国家
航天强大的科技力量做保障,使他今天终于带着古老民族的梦想,成功地飞上了太空。”
记者在采访时,杨利伟的妈妈不无感慨地这样概括说道。
杨利伟完成飞天梦想之后,又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紧张的训练之中,记者通过电话对他
采访时,他也平静地告诉记者:“应该说家乡那些神奇的飞天传说故事,从小对我理想与
兴趣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感谢父母及亲人给我这些美好的启蒙教育。”
父母说:“利伟这孩子是个大孝子”
小利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生。1983年夏季,杨利伟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
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大学毕业后他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不久,他回家乡在
父母的操持下,同绥中县的恋人张玉梅结婚,一年后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1998年1月,通
过严格挑选,安全飞行超过1000小时的杨利伟,从飞行员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并与
妻儿一起迁至北京。带着童年的梦想与追求,他来到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开始接受飞天
艰苦的特殊训练。
组织规定,每个航天员4年只有一次探望父母及老家的机会。平时无论学习如何紧张、
训练怎样疲惫,他总要在每天晚间不忘记给远在绥中家乡的父母和岳母打个问安电话。每
年秋天或“十.一”,是北京一年四季气候最宜人的季节。每年初秋,杨利伟总要让妻子回
绥中县把退休在家的双方父母接到北京家中住一段时间。父母在北京的每个双休日,杨利
伟都要带着父母到各公园和诸多的旅游景点及文明古迹来游玩,尽量驱逐晚年父母的孤独
感,来报答父母培养教育自己的恩情。周末从外面游玩归来,再累他也要到市场上买回父
母喜爱吃的肉和蔬菜,亲手为父母炒上几个可口的好菜品尝,并为好饮的父亲亲自斟上一
杯好酒。每天晚上只要是自己在家,他都会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给父母烫脚、揉背,甚至
他还要为老人来剪手脚的指甲。航天员训练任务重,十分辛苦,见每晚杨利伟陪自己时间
过长,生怕影响他第二天的训练工作,于是在每晚9点钟之前,父母不得不对陪伴自己的孝
顺儿子下“逐客令”。每个星期一,杨利伟要起大早从市内家中乘车赶往京郊航天员训练
中心。每次离家之前,他都要亲手为熟睡中的父母打好刷牙水、并在牙刷上挤好牙膏等父
母睡醒使用。父母说:“我们每次去北京只住十天半月就要回老家绥中,因为利伟孝心太重,一见到父母便要孝敬个不停,多呆在北京生怕影响他们的正常生
活、工作与学习呀。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我们每回去北京不得不早些日子赶回老家。”
前年,当知道爱钓鱼的父亲因为没有一只好渔杆而烦恼时,杨利伟马上托人从秦皇岛花30
0多元购到一套渔具寄给爸爸。每次逢年过节因工作训练忙回不了家同亲人团聚,他就提前
为双方父母寄些钱和补养品,以表孝心。
一提起父母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杨利伟便有说不完的话题。一次,杨利伟的妻子张玉
梅因病住进医院,做“肾活检”手术。此时,恰逢杨利伟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封闭
训练。杨利伟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马上离开绥中星夜赶赴北京。两位老人每天守候在儿
媳的病床前精心护理,并要接送小孙子上学。两周过后,儿媳康复即将出病之时,揭除封
闭训练的杨利伟才知道妻子得病入院手术的消息。杨利伟赶到医院接妻子出院时,见父母
竟累瘦了一圈。2002年春节,是杨利伟入选首批宇航员训练队集训4年后第一次回家乡绥中
县探亲的日子。”深知儿子时刻离不开航天训练的父亲在儿子回来之前,便利用废旧物品
,制成一个简易的供练习空中倒立用的“倒立摆动绳索架”,借来一个转动坐椅做成“离
心旋转器”,买来一双哑铃和一个拉力器等器械,在自家为儿子建成一个简易的宇航员训
练室。使杨利伟回老家探亲的半个月,凭借这些器材,天天都能做些基础性质的宇航员训
练项目。在这个探亲假里,母亲专门买来一本介绍宇航员饮食知识的书籍看,按照上面的
食谱,每天精心做出既可口又符合科学要求的饭菜给儿子吃。杨利伟高兴地对到家来着望
自己的亲属朋友们说:“瞅咱爸咱妈快成了航天员的教练和专业厨师啦!”
做“吉祥饭”,父母为杨利伟飞天壮行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一些有关杨利伟成功飞天幕后鲜为人知故事的纷纷出现,使记
者真切地感受到:浓郁的辽西民间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跟这次飞天发射竟生产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儿子长大,因为学习和工作要一次次地离家远去。平时每次送杨利伟,父母都要按照
辽西当地人的民间传统习惯,包饺子或做龙须面为儿子饯行。这种古老风俗,被辽西人视
为送亲人出行前必吃的“吉祥饭”,当地人认为,吃了饺子和龙须面,外出办大事一定能
够顺利。这种说法做法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此种民间风俗却在说明人们对成功与顺利的
渴望。
10月14日晚,在北京的父母得知第二天中国首次发射的宇宙飞船最后选定儿子驾驶的
消息后,两位老人在激动的同时,忙找到熟人打电话给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后勤部门,父
母恳求按照老家辽西的风俗习惯,想为儿子做顿壮行的“吉祥饭”。并补充说道:吃完老
家的“吉祥饭”儿子会感到十分亲切的,对心理压力与情绪紧张的减轻和调解会有一定帮
助的。训练中心负责后勤的人员,听到杨利伟父母的建议感到有些道理,在征得有关航天
员营养师的认可允许后,10月15日凌晨,在驾驶宇宙飞船飞天之前,按照杨利伟父母提供
的做法,有关厨师特意为杨利伟包了一盘茴香牛肉馅儿的、具有辽西家乡风味特色的手工
饺子并擀制了一碗又宽又长又透的“龙须面”。
这日凌晨,杨利伟走进餐厅看见桌子上摆的是辽西老家人为亲人送行时吃的“吉祥饭
”时,他感到了意外的惊喜。当厨师和服务员告诉他这顿不同寻常的壮行饭的来历时,载
赋古老民族飞天梦想即将出征的杨利伟双眼湿润了。伴着老家辽西人的淳朴民风、伴着慈
祥父母送来的祝福与期待,杨利伟将餐桌上所有的饺子和“龙须面”香香甜甜地吃完。离
开餐厅奔赴发射现场之前,杨利伟深情地对厨师说道:“吃到这顿家乡风味的、为我壮行
的吉祥饭对我很重要,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和温馨。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
人!”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