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费俊龙聂海胜:远征太空的新勇士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Oct 12 10:51:49 2005)

2005年10月12日10:23 新华网 
 
  新华网酒泉10月12日电题:费俊龙、聂海胜:远征太空的新勇士 

  新华社记者奚启新、徐壮志、王洪山、梅世雄 

  两位出生于中国南方的中国空军前飞行员,今天双双出现在浩瀚太空中。 
 
  费俊龙,40岁,江苏昆山人;聂海胜,41岁,湖北枣阳人。 

  虽然,他们的家乡相隔千里,但,他们的生命历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费俊龙:绘画“绘”到太空中 

  自小喜爱绘画的费俊龙没有想到,自己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画师,却在20年前把自己的
作品从纸上“绘”到了蓝天上,继而又在这个金色的秋季“绘”到了更加浩渺的太空。 


  与杨利伟等中国首批航天员一样,费俊龙此前也是一名飞行员。所不同的,费俊龙是
其中为数不多的特级飞行员之一。丰富的飞行经验,为他日后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在神舟五号飞船首飞训练时,他是进入强化训练的5名航天员之一。”提起这位战友
,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这样告诉新华社记者。 

  在接受采访时,已到中年的费俊龙双目中闪烁着难以掩饰对遨游太空的渴望和兴奋,
“有哪位画师会有这样的机会?” 

  高高的发射架,金黄的胡杨林,杨利伟首飞太空时的历史性照片……与聂海胜一道走
出问天阁的费俊龙或许没有想到,身着航天服的自己,以及眼前的一切,已构成了亿万人
眼中最美的图画。 

  从江南水乡田间小路上那名总背着一卷宣纸去上学的小学生,到今天背负着一个民族
探索太空重任的航天员,费俊龙走过了一连串不平凡的征服之路。 

  1982年,高中毕业的费俊龙碰上了空军来学校招收飞行员。驾驶战斗机翱翔在广阔的
蓝天上画出的画卷,一定比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的更美吧?他瞒着家里,悄悄地报名参加
了飞行员体检。 

  得知自己三代单传的孙子要去空军当飞行员,爷爷首先不同意。“周总理小小少年就
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我已经17了,能照顾好自己。”时隔20多年,费俊龙的父亲费长宝仍
记得儿子当年说的这句话。 

  “既然选择了上天,那就要好好飞。”从军前父亲的嘱托,成了费俊龙的人生座右铭
。2年后,他以全优的成绩从空军飞行学院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担任飞行教员
,他被评为全空军优秀飞行教员;担任飞行技术检查员,他将各种事故归类分析,编写了
一部题为《警钟长鸣》的飞行事故调查报告。1992年7月,在驾机进行高空性能试飞时,突
然发生了燃料不足的意外,他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冒险飞回机场,飞机迫降后,油箱里的
油已完全耗尽。过人的勇气、过硬的技术与冷静的头脑,使他在32岁那年成了一位年轻的
空军特级飞行员。 

  正当费俊龙准备在蓝天上继续挥洒自己的人生画卷时,新的选择出现了:中国载人航
天工程呼唤中国的第一代航天员。 

  鹰为长空而生。来自太空的呼唤把费俊龙的视野延伸到了更加辽远的世界。1998年1月
,他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与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等人一起成为中
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一员。 

  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体质训练,从专业技术学习到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从飞行
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到心理训练和救生与生存训练,江南人的灵性和细腻,农家子弟的追
求与毅力,使费俊龙在每个训练项目上都获得了优异成绩。 

  “都40岁的人了,还和准备中考的儿子一样,比着学。”说起自己的丈夫,妻子王洁
嗔怪中含着赞赏,“3个人的家务,都推给我了。” 

  神舟六号计划在太空进行多天飞行。费俊龙把近40万字的飞行手册全部烂熟于胸,一
项项复杂的飞行程序、操作要领以及各种应急处置方案,全部做到了不查手册就能处置。
 

  费俊龙的细腻与执着甚至到了令教员也感到吃惊的地步。有一次训练时,教员出了一
道题:“导致某异常情况返回的故障模式有几种?”教员准备的标准答案是5种,费俊龙竟
答了6种。检验结果,费俊龙是对的。 

  秋风,掠过无边无际的戈壁滩,稍显臃肿的航天服丝毫没有影响费俊龙和聂海胜矫健
的身姿,他们迈着军人特有的整齐步伐,走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 

  “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出发!” 

  很长时间,费俊龙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真正的工作。有一次,母亲忍不住问他:“你现
在到底做什么工作?”他笑着回答:“还是飞,不过要比在空军时飞得更高。” 

  今天,英雄的母亲,将和亿万人一起,亲眼看到儿子飞得有多高、多远。

  聂海胜:放牛娃圆梦在太空 

  两年前的深秋,作为神舟五号飞船首飞梯队成员的聂海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灿烂
的朝阳里,为杨利伟送行。两年过后,同样的季节,同样的阳光下,杨利伟又在同样的地
方为聂海胜送行。 

  “他们会比我飞得更好。”目送两位战友飞向太空,杨利伟这样对新华社记者说。 


  在杨利伟眼中,出生在鄂豫交界处偏僻乡村的聂海胜有着农村人固有的坚韧与持重。
“平时话不多,但做事踏实,而且配合精神好,一旦认为是正确的就会无条件去做。”杨
利伟回忆,在2002年那次艰苦的沙漠生存训练中,聂海胜的吃苦精神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聂海胜告诉记者,还在当放牛娃的时候,他就在牛背上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
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了蓝天。成为一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后,他以为自己的梦已经
应验了,没想到,今天,这个梦又在一个更新的高度上实现了。 

  梦想,总是隐藏在磨难的背后。在聂海胜的人生经历中, 一个个磨难,最终带给他
的结果总是梦想的实现——只不过,相对别人,他付出些努力与耐心要更多一些。而勤奋
与毅力,是这个在田间生活了整整18年的农家孩子从来都不缺少的。 

  兄妹8人中,聂海胜排行第六。虽然家境贫穷,但全家节衣缩食,坚持供这个从小喜好
读书的孩子上学。1980年,聂海胜14岁时,父亲不幸病逝,刚上初二的聂海胜不得不停学
——弟弟幼小,作为家中惟一的男劳力,他要去挣钱贴补家用。 

  学校的老师冒雨找到了聂海胜的母亲:“这孩子成绩好,退学太可惜。大家搭把手,
把困难度过去,可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 

  正在地里干活的聂海胜得知能重返校园,扑在母亲怀里痛哭了一场。从此,他更加刻
苦,考上了县重点中学。考虑到聂家生活困难,学校给他每个月发3元救济金。即便这样,
聂海胜还得在假期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和自己的学费。 

  “好在穷人家的娃儿命硬,别看海胜个儿瘦小,但很壮实,从出生到成人基本上没得
过啥子病。”回忆当年的苦日子,聂海胜74岁的老母亲张金秀至今还会感到难过。 

  1984年,聂海胜终于实现了那个牛背上的梦想,进入了空军飞行学院。 

  重重的难关,似乎总是与这农家娃如影随形。1989年6月12日,聂海第一次驾驶战斗机
单独飞行,就面临了生死考验——在飞向4000多米高空时,惟一的一台发动机突然停止转
动。飞机急速下降,地面指挥员命令他紧急弃机跳伞,但聂海胜一次次地冒险作着努力,
总想把飞机安全开回去。1000米,800米,600米……直到距地面只有四五百米,再不跳就
会人机俱毁时,他才按下了开关,跳伞救生。 

  事后查明,事故原因是由于发动机出现机械故障。鉴于聂海胜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
,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部队为他记了三等功。 

  虽然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天翔,妻子聂捷林最初并不同意聂海胜当航天员,做飞行员的
丈夫已经够她提心吊胆的了。在丈夫的执著面前,她最终还是让步了。“他那犟脾气,认
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如今,早已理解了丈夫的聂捷林也成了一位航天工作人员。她的最大意愿,是把上初
二的女儿培养成像丈夫这样对国家有用的人。 

  聂海胜没有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但,两年前的公开亮相,已使他成了全国人民心目
中的时代英雄。荣誉,带给聂海胜的更多是激励:“国家花这么多钱培养我们,太空中有
那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哪能懈怠。” 

  神五时首飞航天员梯队成员的资历,并不能给聂海胜提供神六乘组的通行证。用聂海
胜的话说是——重新洗牌,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受祖国的挑选。 

  恢复性训练,适应性训练……无论什么训练项目,聂海胜都把自己当作一名新手,一
步一个脚印地执著前行。 

  正当聂海胜训练进入关键时刻,2004年11月6日,远在枣阳的母亲突发脑溢血。站在病
床前,望着抚养了他们兄妹8人的慈母,聂海胜悲痛不已。然而,仅仅在家里侍候了母亲3
天,他就匆匆赶回北京训练,留下妻子代他照料老母。 

  冲出天地间,圆梦九天外。当神舟六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时,我们知道,聂海胜
,这个当年的放牛娃,一定会有新的梦想。(完)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