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onado (坚决不让俗事烦心), 信区: Green
标  题: 新民周刊:中国飞天人秘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1日11:25:2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1日07:05 新民周刊
这铁塔叫“冲击塔”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特约撰稿/叶永烈 摄影/张崇基鞠浪
  “神舟五号”的发射,意味着中国人开始迈入太空,意味着继苏联、美国之后,中
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我记起在24年前
,我受命担任影片《向宇宙进军》的编导的时光。1979年2月,我有幸在上海拜会了著名
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他当时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由于他的亲自批准,
我得以率摄制组
进入中国航天训练基地拍摄《向宇宙进军》的第三辑《载人航天》。这部影片记录了中
国载人航天的重要历史
  曙光
  在第七机械工业部采访的那些日子里,我就已经得知中国在训练宇航员。我希望能
够将此摄入影片。然而,第七机械工业部无法决定能否拍摄中国训练宇航员。正因为这
样,在《向宇宙进军》的拍摄提纲中,我没有涉及中国的载人航天。
  趁钱学森接见我们摄制组的机会,我问钱学森,摄制组能不能前往中国航天训练基
地拍摄中国的载人航天?令我非常兴奋的是,钱学森答应了!钱学森说:“你们要求到
基地拍摄,这件事,我们国防科委同意了,就可以办到。”钱学森一锤定音!正是钱学
森的这句话,打开了那严格保密的中国航天训练基地的大门,使我们摄制组得以去那里
拍摄。
  苏联从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1961年加加林上天,中间只不过花了短
短4年时间。中国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1975年成功地回收人造卫星,便
已经从技术上具备把中国宇航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钱学森说,中国也在着手发展载人航天。中国将会成为第三个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
太空的国家。中国发射载狗火箭,就是为载人航天作准备。
  钱学森并不讳言,在中国决策高层,对于发展载人航天有争议。有人形容载人航行
那火箭是“烧着人民币飞上太空的”,中国现在国力并不强大,连自己国家的事都忙不
过来,何必去管那月球上的事?但是,更多的人以为,载人航天虽然很花钱,但是值得
花,因为这是一门重要的新兴科学,其意义并非只局限于“管那月球上的事”。
  就在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钱学森就向中央提出,中国应
该搞载人航天,而且把中国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1971年4月,钱学森为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空军共同起草了关于发展中国航天
事业的报告,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上批示同意。
  中国航天训练基地最初由三个研究所抽调人员组建而成。初创时条件十分艰苦,两
年内搬迁三次,甚至还一度住在帐篷里工作。钱学森前往中国航天训练基地,连续三天
给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科研人员们发现,钱学森对世界载人航天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
,信息非常灵通。
  此后,中国航天训练基地每周举行一次学术交流活动,钱学森也差不多都到会参加
讨论,足见他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切。作为学术领头人,钱学森在亲自率领中国航
天大军向宇宙进军。
  体检
  1971年5月13日,宇航筹备组成立,着手选拔宇航员,计划在1973年年底发射“曙光
一号”载人飞船。当时,选拔宇航员的工作严格保密,以“体检”的名义进行,从上千
名歼击机飞行员之中,选拔出19名宇航员。
  选拔宇航员的“体检”非同一般,被检查者要戴上眼罩,坐在每分钟转速24圈的电
动转盘上迅速转动,以测试抗眩晕的能力,亦即前庭神经功能。在宇宙火箭起飞时,往
往一边向太空前进,一边自身在迅速旋转,所以对于宇航员来说,抗眩晕的能力是很重
要的。
  “体检”的手段十分特殊:被检查者平卧之后,突然把帆布床立起来,测试各种生
理指标。经过反复选拔之后,被选中的人员还要进行非常特殊的“体检”:前来“体检
”的原本都是歼击机的驾驶员,对于他们来说乘坐歼击机乃家常便饭。然而,这两位被
选中的小伙子,坐进机舱,歼击机飞入高空之后,突然作横“8”字飞行,亦即作“∞”
形飞行。高速飞行的歼击机在“上坡”飞行时,飞机处于“加重”状态,而作“下坡”
飞行时,飞机则处于“失重”状态。
  进行这样的“体检”,是因为宇航员在上天时,处于“加重”状态,而到达太空之
后,则处于“失重”状态。不言而喻,这样的“体检”是考验小伙子是否适合于宇航员
的特殊生活环境。
  就在中国载人航天紧锣密鼓般进行的时候,1971年9月13日的“九一三”事件,使空
军成为“批林运动”的重点。中国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中国发射“曙光一
号”飞船的计划也因此搁浅。
  训练
  “四人帮”倒台之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载人航天又被提上议事日程。我来到航
天训练基地见到许多穿军装的小伙子,他们被称为“宇航锻炼员”。穿军装上银幕,未
免太严肃,所以我请摄制组的美工设计了带白色镶边的运动服,从上海带到北京。我发
现,当他们穿上这些运动服上镜头,显得漂亮多了。
  1979年4月,我带领摄制组从上海前往北京。由于当时中国航天训练基地处于严格的
保密之中,我们摄制组成员事先都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同意之后才取得通行证。

  在北京,我们那辆满载灯具的大卡车开了很久,进入远郊,眼前出现一大排楼房,
还有几座巨大建筑。汽车在楼房前停了下来,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在那里拍摄
了半个多月。
  那里的气氛十分活跃。大楼后边有一个很大的操场,正在进行紧张的篮球赛。有的
小伙子在练习长跑、跳高、跳栏,还有的在伏虎圈里飞快地转动着……
  老黄担任影片的顾问。老黄说,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有的是进行各种宇航试验
的实验员,有的参加宇航训练,这是为培养我国未来的宇航员创造条件,所以他们通称
“宇航锻炼员”。我觉得“宇航锻炼员”这名字有点拗口,后来在影片中改为“宇航训
练员”,意思是说,经过训练,培养为宇航员——因为只有飞上太空,才叫宇航员。
  一个宇航员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而且要有坚强的毅力,还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
平。参加宇航训练的人大都从飞机驾驶员中选拔。他们在那里进行各种特殊的训练。
  有一种“立位床”在1971年挑选宇航员的时候用过。不过,这一次的测试要严格得
多。宇航训练员必须平卧几天以至一两个星期。在平卧期间,不仅躺着吃饭,而且要躺
着大小便,绝对不允许起床。这样没病躺在床上是很难受的。测试时间到了,宇航训练
员横卧着被抬到横放的立位床上,接上测试电极之后,突然把立位床扳正,平卧多日的
宇航训练员一下子处于立位,科研人员测试他的心率等生理数据。
  这时候训练宇航员的多功能自动转椅,要比1971年选拔第一批中国宇航员时的电动
转椅漂亮多了,看上去像牙科的诊疗椅。这多功能自动转椅一启动,就飞快地转起来,
最快的时候大约每2.5秒就要转一圈,普通人一上去就会眩晕,受不了。多功能自动转椅
最快能在一分钟里转24圈。转椅还可以做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快速运转,而且可以同
时上下前后摆动。多功能自动转椅主要用于检查宇航训练员的前庭神经功能,以了解他
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
  在一个不大的房间里,我们的摄影机镜头对准一张躺椅,椅上铺着毛毯。参加训练
的小伙子躺上椅子。老黄一按电钮,那椅子就剧烈地震动起来。这叫“震动试验”。因
为火箭发射以后,宇航员要受到剧烈的震动。所以,宇航训练员一定要适应这种强烈的
震动。
  接着,我们来到一个又高又大的房间——电动秋千室进行拍摄。在十来米高的钢架
之下,吊着一辆小轿车似的东西,来回荡秋千。在试拍的时候,我们摄制组的小徐说让
他试试,说完就钻进了那辆小轿车。
  老黄用皮带把小徐牢牢绑在“小轿车”里的椅子上。然后,一按钮,这“小轿车”
就像秋千一样,来回摆动着,越摆越高。小徐坐在里面,十分得意地向大家点着头。突
然,老黄按了一下另一个电钮,小徐坐着的椅子就转动起来。于是,小徐一边来回荡着
,一边转着。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电动秋千越荡越高,前后能甩出15米。
  没一会儿,他大叫“吃不消了!”老黄赶紧停车。只见小徐脸色变成灰白,紧皱眉
头坐在那里。他说,坐在里面,仿佛坐在一艘在大风大浪中摇晃得很厉害的轮船上,头
晕了,想呕吐。
  原来,在火箭发射时,常常一边前进,一边旋转。未来的宇航员就要经得起这样的
考验。电动秋千室主要就用来训练宇航员适应空间运动并开展对空间运动病的研究。空
间运动病和晕车、晕船症状非常相似,飞船一进入轨道后就会发生,持续了2天至4天,
此后症状自动消失。克服空间运动病,是宇航员必须越过的难关。
  在拍摄离心试验时,宇航训练员受到更为严峻的考验。
  那是一座宽敞的圆柱形的房子。房子里空荡荡的,那钢臂不是朝上伸,而是水平地
放着。钢臂的顶端,也有一个小轿车似的东西,里面放着座椅。
  宇航训练员走过去,坐进了“小轿车”。其实,这“小轿车”是圆柱形的。当侧面
的舱门敞开的时候,可以看见宇航训练员“正襟危坐”,准备接受测试。
  “小轿车”便在圆房子里飞快地转动起来。老黄告诉我:这是一台离心机。当飞船
起飞的时候,宇航员要受到很大的横向离心力。这台高速离心机,就是模拟飞船起飞时
的环境。宇航员在上天之前,必须在这里进行训练。
  宇航员要有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具备丰富的天文知识。在太空中,要靠星座判别方
向。宇航训练员们就去天象馆识别星座。
  在模拟飞船上,宇航训练员通过观察屏幕上显示的星座,判断飞船在太空中所处的
方位。
  宇航服
  接着,我们开始拍摄宇航服的镜头:中国自己制造的橘黄色的宇航服分好多好多层
。先穿好内衣,又穿一层,再穿一层,最后还要穿上外罩。宇航服的靴子与裤子是连在
一起的,上衣与裤子又是连在一起的。戴上手套后,手套与袖子紧紧相连。
  这是中国能工巧匠们在缝制结构复杂的多层宇航服。最里层是衬里;衬里外是液冷
通风服,是在尼龙纤维上面铺了许多输送冷却液的塑料细管;液冷通风服外是两层加压
气密层,然后是限制层,用来限制加压气密层向外膨胀;在限制层的外面,则是防热防
微陨尘服,起着防热和防微陨尘的作用;最外面的一层是外套。
  宇航服的密闭性、保暖性都极好。一件宇航服的造价,远远超过最昂贵的巴黎时装
。一件宇航服重约10千克,价值高达上千万元人民币!
  宇航服通常用橘黄色的高强度涤纶作面料,为的是宇航员降落在海洋或者草原、山
林,与环境的颜色明显不同,便于辨认,便于寻找。
  戴上头盔后,头盔又与领子紧紧相连。衣服没有钮扣,用拉链拉紧。这种拉链是特
制的,拉上后一点也不会漏气。
  头盔的面罩是用透明的特种塑料做的,非常坚牢。
  穿好宇航服之后,要背上氧气瓶,把氧气接入头盔内。这样,宇航员就可以在真空
中生活。衣服是用合成纤维做的,背面涂着橡胶,不透气。
  为了试验宇航服的抗水性能,科研人员让宇航训练员穿了宇航服,在中国内海进行
试验。漂浮在海面上的,就是穿了宇航服的宇航训练员。在飞船的太空舱中,如果遭遇
太空舱破损,而太空处于真空状态,太空舱里的空气就会急速漏逸到太空中去。这时,
如果宇航员穿了宇航服,用背负的氧气筒供氧,就能保证生命安全。这两位穿了宇航服
的宇航训练员坐在“爆炸减压舱”里,就是为了试验在太空中遭遇飞船破损时宇航服的
安全性能。
  我们拍摄了惊心动魄的“冲击试验”。
  那试验是在一个十几米高的铁塔上进行的。这铁塔叫做“冲击塔”。
  参加训练的小伙子被紧紧地绑在铺着泡沫塑料的椅子上,慢慢升到塔顶。
  突然,挂钩脱开了,宇航训练员猛地摔下来,“砰”地一声落在地上。老黄说,当
宇航员回到地球时,如果机舱在陆地上着陆,尽管在着陆前会打开降落伞,但是着陆时
机舱仍会受到这么强烈的冲击。宇航员要进行这种冲击训练。
  “太空”
  在拍摄了这些特殊的试验之后,我们把电影摄影机搬进了模拟飞船里,拍摄参加宇
航训练的模拟太空生活。
  模拟飞船是按照未来的宇宙飞船式样设计的,整个飞行舱的舱壁都是用金属板做的
。飞船舱里很小,总共才十来个平方米。
  关上舱门之后,里面万籁俱寂。这是因为在太空中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那里
是最静悄悄的地方。作为宇航员一定要适应这种寂静、单调的生活。
  模拟飞船里只有几扇小圆窗,嵌着双层厚玻璃,再用黑布遮起来。舱里亮着灯。在
里面,分辨不出昼夜的变化。在模拟飞船里,只有看手表,才知道时间。宇航训练员必
须适应这样的分不清白天、黑夜的生活,能够按照作息制度有规律地生活。因为宇航员
在太空中,就过着这样的分不清昼夜的生活。这一点看似平常,要想做到并不容易。
  这是模拟飞船中窄小的双层铺。宇航训练员长时间地生活在模拟飞船狭窄的空间,
无处散步,无处运动,连踱方步都很艰难。要适应这样的生活,也不容易。
  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守在模拟飞船外面,用各种仪器记录着宇航训练员们在模拟飞
船的生理数据。模拟飞船里安装了摄像头,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荧光屏观看到宇航训练员
们的生活情况。我们在模拟飞船进行拍摄,很快就感到胸闷。原来,飞船里的气压很低
——宇宙是真空的,飞船上天之后,舱内通常低于正常的大气压力。作为宇航员,必须
习惯于在这样的低气压中生活。在小小的模拟飞船,我们拍摄了宇航训练员骑自行车的
镜头。这自行车没有轮子,只有脚踏板,踏起来相当吃力。宇航员在太空中必须每天坚
持骑这种原地不动的“自行车”,以便促进血液循环,锻炼身体。
  这是在给宇航训练员测量肺活量并对呼气成分进行分析。
  我们还拍摄了宇航训练员在模拟飞船里吃饭的镜头:小桌上,放着一块块只有陆军
棋棋子大小的压缩饼干,一块块只有半个火柴盒大小的方形“月饼”。这些东西叫做“
一口食”,也就是要一口吃下去,不需要掰开来吃。
  我们拍摄了宇航员们吃小小的“月饼”时的有趣姿势:他把“一口食”放进嘴巴之
后,立即把嘴唇紧紧抿上,然后就这样紧闭着嘴咀嚼食物,直到把食物咽下喉咙。这是
因为飞船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你稍一张开嘴巴,碎屑就马上从嘴巴里飞出去,弄得
整个飞船里飘满碎屑。
  我仔细看了看那些小“月饼”,发觉表面亮晶晶的,仿佛包着一层透明的薄膜。老
黄说,那是涂了一层“可食性塑料”。涂上这层薄膜,也是为了防止在咀嚼时碎屑飞扬

  这些宇航食品,是上海的食品工厂专为宇航员们生产的,花色繁多,以使宇航员们
在太空能够吃到可口的食品。航天食品不仅“味道好极了”,而且富有营养,含有人体
需要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另外,早餐、午餐、晚餐,三餐的菜谱,热量卡路里的含
量,都专门有人研究,以保证宇航员在太空中吃得好,吃得有营养。
  这些食品是特意用电锯锯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陆军棋棋子”,做成“一口食”。

  在太空中,宇航员不光可以吃到压缩饼干、小点心,还可以吃到牛肉面、扬州炒饭
甚至鱼香肉丝。我看到这些食物经过脱水处理,装在一个个塑料袋里,可以长期保存。

  吃的时候,用一支手枪似的水枪,往袋里注进热水,泡软了,就可以吃。有趣的是
,一对对红色的龙虾干,用热水泡了以后,鲜味不减,非常可口。宇航员穿上密闭的宇
航服之后,怎么吃东西呢﹖你看,真有意思,在面罩正下方,有一个小孔,孔里塞着橡
皮。食物像牙膏似的装在塑料管里。在进食时,要把牙膏上的小管使劲地顶开小孔中的
橡皮,再用手挤着管壁,宇航员才能吃到东西。吃一顿饭,起码要半个多小时呢。
  当然,吮吸那些装在牙膏般软管中的半流质太空食品,“口福”就要差一些。经过
多日“关闭”在模拟飞船中的训练,宇航训练员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科研人员打开了
模拟飞船的舱门。
  走出模拟飞船的宇航训练员们见到了阳光,呼吸到新鲜空气,听见了鸟叫声,那感
觉真的就像从太空归来一般。
  培养一个合格的宇航员不容易。宇航训练员的训练项目很多,还要进入模拟不同太
空环境的高压氧舱、变温舱、减压舱等,进行训练、测试。
  宇宙火箭所用的燃料具有一定的毒性。宇航训练员们还要到宇宙火箭发射塔,进行
宇航服的防毒性能测试。
  海上救生打捞试验颇为精彩:宇航训练员穿上宇航服,把系在腰间的橡皮艇充气,
然后爬上橡皮艇,发出讯号。直升机赶来了,用吊索吊起了宇航训练员。
  这样的模拟训练很重要,因为宇航员从太空返回时如果落到大海中,就必须具备海
上自救能力。
  进行试验的那天,外海风大浪急,橡皮艇像鸡蛋壳似的在海面翻滚,而宇航训练员
穿上宇航服之后动作也不利索,经过好几个回合,这才抓住了直升机放下的吊索。
  “重头戏”是拍摄“失重训练”。这样的失重训练,是宇航训练员训练中的重要一
课。
  在太空中,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在飞船里到处飘荡。在地面上的模拟这种失重环
境,却不容易。宇航训练员坐进一架很小的战斗机,乘客只他一个。
  摄影师只好把摄影机固定在飞机上,用遥控设备控制摄影机。战斗机起飞了,呼啸
着钻进高空。它在碧空中时仰时俯,作抛物线飞行。电影摄影机自动拍下了宇航训练员
在舱内“飘”动的镜头。
  原来,当飞机作抛物线飞行时,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失重环境,为时大约十几秒钟。

  这是用遥控摄影机拍摄的失重训练镜头,可以看见,宇航训练员一松手,茶杯和汤
匙就飘了起来。
  新民周刊供新浪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我们在街头拥吻,背后的城市正在轰然倒下....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9.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