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onado (坚决不让俗事烦心), 信区: Green
标  题: 新民周刊:中国航天“探路先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1日11:31:0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1日07:08 新民周刊
这便是《向宇宙进军》影片中“小豹”和“珊珊” 的“玉照”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特约撰稿/叶永烈摄影/鞠浪
  中国“神舟五号”发射在即。中国宇航员即将踏进太空。当新闻记者们聚集酒泉发
射基地之际,我们在这里独家推出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一系列历史照片。这是因为我在
当年曾经担任《向宇宙进军》一片导演。这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记录了中国载人
航天最早的历史。这些“老照片”,将会向你讲述非常有趣的故事……
  中国是在1971年开始选拔第一批宇航员的。在此之前,早在1965年,就已经把两只
小狗送上天。
  载人航天总是从动物试飞开始。苏联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不到一个月,
1957年11月2日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宇宙二号”。“宇宙二号”要比“宇宙一号
”得多,因为运载了一只名叫“莱依卡”的小狗,又一次轰动了世界。莱依卡成了第一
个飞上太空的动物明星。不过,那时候苏联还没有掌握卫星的回收技术,所以莱依卡在
太空中飞行了四天之后因氧气耗尽而悲惨地死去。“宇宙二号”在太空中绕地球2570圈
之后,于1958年4月14日坠落,在进入大气层时销毁,莱依卡的遗体也随之“火化”。美
国也曾经用狗和猴子进行过多次试飞实验。
  早在1965年7月,中国的两只小狗“小豹”和“珊珊”就已经乘坐火箭上天。这便是
《向宇宙进军》影片中“小豹”和“珊珊”的“玉照”。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着手动物试飞实验。上天的小狗,要经过严格的
遴选,除了身体健康、反应灵敏、性格温和、善解人意之外,体重要在6000克左右,“
大胖子”不行,“小个子”也不行。当时,从30多只小狗中,选定了小公狗“小豹”和
小母狗“珊珊”。
  这是工作人员在给一身黄毛的“珊珊”进行体格检查。
  脱颖而出的“小豹”和“珊珊”,在上天之前,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
  这是黑、黄、白三色相间的“小豹”,在走“独木桥”。
  这种训练不好受,“珊珊”被捆绑在木板上不断翻转。因为火箭发射之后一边向前
进,一边会旋转,小乘客必须适应这种环境。
  “小豹”被捆在震动器上受训。因为火箭发射的时候,小乘客要受到强烈的震动。
呆在冰箱里的滋味也不好受。因为在高空气温很低,小狗必须接受这样的低温训练。
  当然,在这么刺耳的大喇叭下生活,也真够呛!不过,火箭发射时那声音就是这么
刺耳,小狗不能不接受这样特殊的训练。
  当然,最厉害的训练是把小狗装进小铁箱里,用离心机高速旋转!没办法,火箭发
射后,小狗就要受到这样强大的离心力,所以必须接受这项训练。在训练小狗的同时,
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生物试验火箭“T-7AS2”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
  动物是载人航天的“探路先锋”。把动物送上太空“探路”,有两种途径:比较简
单的是用生物火箭送上去,送到离地面几十公里、一百多公里的高空,然后凭借降落伞
返回地面。另一种是把动物装入生物卫星,用宇宙火箭发射到太空,进入卫星轨道,用
回收技术回收生物舱。苏联的小狗莱依卡,就是被装入苏联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只
是当时苏联还没有掌握太空回收技术,所以小狗莱依卡“牺牲”在太空。
  生物火箭的载重量小,而且发射高度不高,所以比运载生物卫星的宇宙火箭要简单
得多、小得多。这便是运往安徽广德县的“T-7AS2”生物火箭。
  广德县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接壤。那里四面环山,竹林茂盛。把那里
选为生物火箭发射基地,是考虑到那里离制造生物火箭的上海不算太远,运输方便,而
那里地广人稀,当生物火箭的回收舱从天而降的时候,不大会伤及百姓。
  这是生物火箭的箭头,由箭尖、生物舱和回收舱等舱段组成。
  生物火箭还有箭身和箭尾。在箭身装载着固体燃料。发射时,凭借固体燃料燃烧产
生的强大气流,把生物火箭推向高空。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生物火箭“T-7AS1”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不过,火箭
里装载的不是小狗,第一批“乘客”是一群大白鼠。
  在大白鼠成功地上天之后,竖立在安徽广德县的发射架又是一片繁忙景象,人们在
吊装新的生物火箭。这一回的“乘客”,个头比大白鼠要大得多——小狗。
  可爱的小狗“小豹”被选中第一个上天。在上天之前,“小豹”就被捆绑起来,进
行外科手术。
  经过手术,“小豹”的右颈总动脉被移置颈部的皮瓣内记录血压,银质电极埋入胸
部第五肋皮下记录心电。
  在生物火箭发射之后,小狗要经历“主动段、失重段、返回段”这三种不同的阶段
,必须测试小狗在不同阶段的心率、血压、心电和呼吸这四大生理指标,这些数据将对
载人航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66年7月15日,“小豹”被装进“T-7AS2”生物火箭。
  “T-7AS2”生物火箭竖立在安徽广德的发射架上。
  点火!“小豹”被“T-7AS2”生物火箭送上了离地面七十公里的高空。与此同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架直升飞机在空中进行搜索,以便寻找归来的“小豹”。
  安徽广德县以及附近各县的民兵们也接到通知,处于戒备状态。民兵们仰望着天空
,一旦发现降落伞,马上向上级报告。
  终于,见到降落伞下吊着生物舱,徐徐下降。
  降落伞落在一个山坡上,民兵马上报告上级并持枪保护现场。科研人员接到报告,
以急行军的步伐赶往那个山坡,因为生物舱里的氧气有限,晚到一步,小狗就可能窒息
而死。科研人员赶到的时候,山坡上已经有许多群众在围观。
  科研人员急急打开生物舱,那颗悬着的心落地了:“小豹”生龙活虎,平安归来!

  “小豹”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与“小豹”一起凯旋而归的大白鼠也活蹦乱跳。
  在“小豹”胜利归来之后不久,1966年7月28日,小狗“珊珊”被装进“T-7AS2”生
物火箭,送上高空,同样凯旋而归。
  “小豹”和“珊珊”成了中国的“动物明星”,被运往北京,在著名生物学家贝时
璋的陪同下,受到中国科学院的院长郭沫若和党组书记张劲夫的“接见”。
  用生物火箭把动物送到离地面七十公里的地方,直上直下,就技术而言,还比较简
单。严格地讲,离地面70里的地方还只能算是高空,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太空。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行轨道
距地球最近点为439公里,最远点为2384公里,这才意味着进入了太空。
  从太空回收人造卫星或者飞船,要比从高空回收生物火箭要复杂得多。然而,掌握
这一回收技术,却是载人航天必须跨越的一步。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时候,
就是因为还不掌握回收技术,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小狗莱依卡在太空中死去。
  后来,美国、苏联相继掌握了卫星、飞船的回收技术,所以能够一次次进行载人航
天。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用“长征二号”火箭发射了首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五天后成
功地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新民周刊供新浪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你丫有这工夫,咋不去SCI灌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9.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