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onado (普普通通,我一杀猪的),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航天员训练生活写真:训练如生死考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7日12:29:4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08:16 解放军报 
 
体能训练 朱九通摄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航天员正在模拟太空舱训练 本报记者 乔天富摄
  
冲击耐力试验 朱九通摄
  
航天员体能测试。本报记者乔天富摄
  ●吴川生 赵雁 本报记者武天敏 杜献洲
  
  中国的航天员梯队,加上教练一共14人,按照全国人口的平均基数,大约1亿个人中才
有一名航天员。由于太空飞行的特殊需要,作为国之瑰宝的航天员,他们平素的训练、生
活也与普通人有着巨大的区别。这些尽管在他们自己看来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关心他
们的人们来说,依然充满神秘色彩。在此,记者将采访中获知的种种常人难以知道的幕后
珍闻连缀成篇,献给关心中国航天员的三军战友和武警官兵,献给关心祖国飞天骄子的各
族人民。这些珍闻,不仅折射出祖国对航天勇士们的深沉关爱,反映出肩负重托的航天员
们为了国家和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许多宝贵的航天科技知识。

  难以想象的特殊训练 “电动椅”上抗眩晕
  自从当上航天员,既光荣又艰辛,其中进行的特殊训练,就是想尽各种办法,模仿飞
船环境,“折磨”航天员。测前庭神经功能的“电动椅”,就是其中一种。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先做个试验———用左手抓住右耳朵,低头俯身,脊梁骨和地面平
行,挪动脚步快速旋转。您能转几圈?恐怕您转不了10圈就头晕眼花要摔倒了。可是,和
航天员要承受的抗眩晕训练比起来,这种试验就是“小儿科”了。航天员坐上电动椅后,
蒙上眼睛就转。航天员把手放在呼叫按钮上,顶不住就按。电动椅以每分钟24圈飞速旋转
后,航天员顿时脸色苍白,直冒虚汗。1分钟、2分钟……能坚持5分钟,就是合格。他们要
经常练,经常测。航天员走向太空,可不像坐民航飞机那么舒服,飞船是打着旋飞速上九
天。不过这关,难上太空。
  不少航天员经常“自找苦吃”。特别是前庭神经功能不过关的,加班训练。要知道,
这些航天员本身就是优秀的歼击机或强击机驾驶员,开飞机的时候就不计其数地经受过这
种“折磨”,可是为了飞上太空,他们还要成千上万次地练下去。
  征服“电动秋千”
  坐“电动秋千”,如同乘一艘小船在大风大浪中颠簸。攀上“电动秋千”后,航天员
也要先蒙眼睛,在身上贴上电极传感器。随后,“电动秋千”就前后左右摇起来,越摆越
高,前后能摆出15米!这种摆动,周期性地将人的血液一会儿送上大脑,一会儿甩向下肢
,眼看飘飘悠悠到了顶,又猛地在加速度作用下“悠”下来,没有经受过专门训练的人,
这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喷出来!
  这匹让人望而生畏的“烈马”,让人难以驯服。所以坐“电动秋千”不能硬逞英雄,
如果仪器显示血压太低,就要立即停止。不少航天员开始一坐就恶心呕吐。有时坐一次,
好几天没有食欲,别说自己上去悠荡一番,就是看见别人训练胃里也立即翻江倒海,成了
一种痛苦的条件反射。可是,也有坐“电动秋千”的英雄,特别是杨利伟,彻底把“电动
秋千”征服了。坐“电动秋千”如同坐公园的过山车,反映不大。有一次,他从“电动秋
千”上下来居然问:“几点了?我都快睡着了。”
  乾坤颠倒的“万向床”
  航天员的训练基地里,还有一种任意旋转的“万向床”,有“头盆向”、“胸背向”
等4种姿势,躺在上面每种姿势都很痛苦。航天员在训练时,有时要头朝下45度;有时还要
斜着身体,只能用身体某一部位作支撑;有时要持续多天保持15度的卧姿,再突然转到70
度的立姿。上了“万向床”,航天员脖子青筋暴涨,眼睛、鼻子粘膜充血。下来后,像患
了重感冒。
  这是经常要练的基础课目,有时要练一两个小时,就是为了防止“空间运动病”的发
生。当年,美国“阿波罗”9号航天员因发生空间运动病而延误登月活动计划,浪费掉宝贵
的几个小时。中国的航天员,下决心把自己练成钢筋铁骨式的“太空英雄”,教练一声令
下,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低压舱里的考验
  前苏联《机组乘务员》电影里有这样一幕———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舱壁突然破裂
了一条小缝。转眼间,舱里的纸张、毛巾、衣物就被吸了出去!
  为啥会这样?因为高空空气稀薄,气压比机舱里低许多,舱壁一旦出现破口,就形成
了巨大的负压。飞船在太空飞行,外部是真空环境,为了战胜可能出现的低压和缺氧威胁
,航天员必须进低压舱锻炼超强的耐受力。进低压舱,如同上到雪山高原。舱里模仿海拔
5000米―10000米高度的氧气环境。但是这种训练却不像上高原从容,能从低到高,慢慢适
应。航天员一进舱,就以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快速提升至海拔5000米高度,还不能戴
氧气面罩。他们在舱里喘着粗气,人人胸闷、头痛、恶心。接着,继续上升至6000米、70
00米……到10000米才能戴氧气面罩。
  30分钟的训练,如同经历一次生死考验!
  寂寞难耐的隔离舱
  茫茫太空中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飞船运行在轨道上,是真正的万籁俱寂。为了
训练航天员战胜寂寞和孤独的心理素质,他们要进入隔离舱经受特殊的考验。
  密闭狭小的隔离舱,航天员孤守空房,单独一个人呆在里面,一呆就是好几天,分不
清昼夜交替,还要高标准完成各种工作,无人商量,无人交流。有时眼皮沉得像挂上了铁
块,直想睡觉。可是只要一停下,监控铃声就响起。有时,航天员要在隔离舱里一直不停
地干72小时,不能休息一分钟。吃饭时,工作人员从小窗口往里递。
  一位身心疲惫的航天员,走出隔离舱对记者说:“头一天,抹点风油精顶一顶。最后
一天,抹多少风油精都不管用了。”
  从隔离舱里出来的航天员,又见到了阳光,听到了鸟叫声……那感觉,真好!
  面对房顶“找星星”
  由于大家可以想象的原因,关于航天员的艰苦训练,我们不能披露过多。我们能够告
诉大家的是,航天员的训练远远比我们描述的艰苦。那么,航天员的训练课目有没有轻松
一点的呢?“找星星”就是航天员最富诗意、最浪漫的训练内容。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必须掌握很多天文知识。只有快速确定星星的方位,才能在太空
确定自己的位置。“找星星”在一间穹庐般的房间进行,用幻灯把星空的图案投射到圆形
的房顶。灯光熄灭了,圆圆的屋顶上繁星密布,这时航天员就开始仰着脖子寻找每一颗星
星的方位———金星、火星、木星……看谁说得快,说得准。
  那个时刻,航天员就像回到了童年,和爷爷奶奶一起坐在夏天的夜空下仰望银河,寻
找牛郎、织女。伴着爽朗的笑声,他们好像圆了童年的梦想,飞向心驰神往的天穹……
  独特的“习惯成自然” 吃得“精细”也烦恼
  记者看到航天员的一份食谱,上面除了我们能看懂的食物名称外,后面还缀着很多专
业人士才能看懂的内容———钙的含量有多少、钙和磷是多大的比例、各种维生素的百分
比……与其说是食谱,不如说是“药单子”!
  为了保证航天员充足的营养和健康的体魄,他们的一日三餐都是这样按照“分子水平
”制定的。即便航天员个人口味差别很大,也要一丝不苟地按照食谱来进餐。有一名航天
员不爱吃胡萝卜,有时会悄悄地把菜里的胡萝卜拣出来。为此,营养医生一脸严肃地几次
找他谈心,吃饭时还站在航天员身边“监吃”。这下子,航天员谁也不敢马虎,越是不爱
吃的营养食品,越是狼吞虎咽地“表现”。
  除了集体进餐,航天员有时也会回家吃饭。妻子为了照顾丈夫的口味,总想悄悄开绿
灯。这时,营养医生也会来“家访”,看到有违禁的食品就现场“开会”讲纪律,把妻子
们批得直抹眼泪。临走时,还要语重心长地嘱咐:“别让你们的疼爱变成放纵。记住,你
的丈夫不只属于你!”
  久而久之,航天员们都习惯了这种约束。有时会自觉地报告:“医生,我爱人给我炖
了几只猪蹄子,能不能吃啊?”
  脱下“铠甲”笑话多
  航天服,是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铠甲”,航天员在轨道舱内短期滞留要一直穿着它
。这种航天服,是高科技产物,据说一件航天服相当于一辆豪华轿车,航天员们对它十分
爱惜,训练时惟恐刮破划伤,因此往往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加上航天服是为太空失重环
境设计的,可以不必考虑重量因素,因此穿在身上在地面走起来不免步履蹒跚。
  身穿航天服训练时间一长,航天员们适应了负重状态,脱下航天服就像除去了千斤重
负,走路像踩着云彩,浑身上下轻飘飘的。一名航天员从训练场上回来,上楼梯习惯地叉
开两腿,扭动胯骨,用大腿带动小腿,不想身子猛地一蹿。航天员们哑然失笑:“脱下航
天服反而感觉像失重!”
  航天服里有很多管道,采用抽风或通风方式,把全部气流送到头部,然后向四肢躯干
流动,经肢体排风口排出,带走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因此,航天服就像一个穿在身
上的“空调房间”。夏天天气闷热,一名航天员穿着寻常的衣服,感到浑身湿漉漉的不舒
服,于是下意识地用手在木头桌子的“面板”上寻找“通气开关”,引来战友们一阵开心
的笑声。
  “晨昏颠倒”随时入眠
  在地球上,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可是,飞船
90分钟就要环绕地球一圈,经历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如果环绕地球14圈,就要经历14个
白天、14个黑夜。你说,航天员该在哪个“晚上”睡觉?
  因此,航天员都要练就随时能睡觉的功夫,是否睡觉,一看工作是否有空暇,二看自
己是否感到疲惫,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眯起眼睛就要能睡着,这是恢复体力、养精蓄锐
的需要。另外,要在每秒钟以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飞船上睡眠,还要有过硬的心
理素质,绝不能够杞人忧天,要有一种天塌地陷浑然不顾的英雄气概才能睡得着。
  经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在睡眠方面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可以连续工作72小时
目不交睫,让闭上眼睛就能呼呼大睡,可是又不能睡个不停,到点必须醒过来,让睡多久
睡多久,好像安了一个主管睡眠的“开关”似的。有的航天员妻子笑话他们:“看你们,
真像是机器人!”他们嘿嘿一笑:“这是本事!”
  应激反射训练有素
  一次,几名航天员乘坐大客车前往机场,前面的车突然一个急刹车,司机赶紧踩制动
,大客车“嘎”地一声停住,强大的惯性让车上的人身体猛地向前冲去。说时迟,那时快
,只见航天员们人人来了个标准的防冲击“两腿抱膝”动作。这下子把司机吓得不轻,回
头一看,乐了:“嗨,真棒!”
  飞船发射升空、回收落地,其间种种难以想象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要求航天员必须
有高于常人的敏捷反应,以便随时处置突发险情。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下,他们练就了令人
惊叹的“应激反射”能力。如果你站在航天员们对垒的篮球场边,值得欣赏的肯定不是他
们的个头,也不一定是他们投篮的准头,而是在传球奔跑之间那种超常的机敏,队友一个
球刚刚抛出,哪怕你是闭眼瞎扔的,早有队友跑到球的落点守候了。当然,对方的反应也
毫不逊色,能不能抢到球就另当别论了。
  健身房里攀“珠峰”
  在航天城里,航天员的公寓旁就是专用的健身房,里面铺着厚厚的地毯———航天员
既要运动,还要防摔伤。这里的运动机械,分工很细,练全身每一块肌肉,都有一种特殊
的机械。有一部在国内难得一见的、可以调节各种角度的攀岩机。电钮一开,航天员顺着
攀岩机转动的履带,艰难地向模拟的高山攀登,指示表时时显示所攀越高度。别看机器才
几米高,但顺着这部机器一直可以攀到“珠峰之巅”。
  出健身房一拐弯,就是一池碧水,这是航天员专用游泳池。游泳是保持航天员体重的
最佳运动方式,他们天天在这里愉快地击浪。为防止疾病传染,他人禁用,连航天员大队
队长也只能站在池边“望水兴叹”。出游泳池,就是专用的桑拿浴室。边洗边蒸,消除一
天疲劳。
  航天员中球迷很多,喜欢看球,更喜欢场上争雄。这里,既有篮球场,也有乒乓球室
。对于航天员来说,打篮球有些危险———怕摔倒。一次打球,航天员医生谢俊水看一位
航天员身子歪了,赶快冲上前用自己的身体去支撑,这真是特殊的战友之情。
  特殊警卫护“国宝”
  10月12日,两架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面坐的是我们
的“国宝”———航天员。
  为保护好这些“国宝”,有关部门采取特殊警卫:居住地周围有电视监视器,有流动
哨,出门有专人护送;外出执行任务,必须坐火车软卧包厢,警卫跟随;探亲必须经总装
备部有关部门批准。回家前,先通知公安部,再通知当地公安厅,一级一级通知,直到所
在街道派出所。当地公安部门接到通知后,“便衣警车”日夜守护。因过于麻烦,几年间
航天员每人只探过一次家。去年3月,航天员到杭州疗养,一下火车,浙江省公安厅厅长亲
自带领警察负责警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直护送到疗养院。“国宝”爬山锻炼,警
察也要全程警戒。
  如果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那么航天员就是用等量钻石堆起来的。
选拔一名航天员很难,训练一名合格的航天员代价更大。投入的经费不说,许多科学家拼
搏一生,就是为把航天员送上太空。
  航天员的“不准”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这是人生一大快事,但与航天员无缘。因为自从当
上航天员,就很少有结交朋友的机会,也没有亲朋好友的探访。
  航天员有看似不近人情的各种不准:不准私自在外就餐,不准私自参加宴请,不准饮
酒,不准抽烟,不准个人驾驶汽车,不准驾驶摩托,不准随便乘坐飞机,更享受不到“黄
金周”旅游的愉快……一句话,只要带有危险和伤害健康因素的活动,全都严格控制和坚
决禁止,他们的生命已不属于自己,而是完全彻底地属于祖国和人民。
  平时,航天员出门严格控制,与家属院近在咫尺,一周才能回去一次。航天员也不能
随便上街购买主副食品。
  此次首飞,充满风险,到出发那天早晨,航天员才和亲人见面。在安全得到完全保证
的情况下,他们也曾带孩子上过公园,看过演出。但这样的机会,一年也只有一两次。
  生活中,他们缺少朋友,但全中国人民都是他们最亲密、最知心的朋友。
  航天员名字已注册
  首飞英雄“杨利伟”这3个字价值多少?如果要用广告价值衡量,当今任何一位大牌明
星都相形见绌。为防止不法商家的利用,有关部门早已把他的名字注册。
  近年来,有的大公司得知培训航天员的消息后,使出浑身解数,想走近航天员,都被
有关部门一一拒绝。有家移动手机厂商提出,只要公司领导能和航天员合张影,立即送50
00部手机;有一家汽车公司说,只要让航天员用他们的车作专车,每人免费送一部;还有
很多做饮料、乳制品的公司,也提出种种更加优惠的条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联想集
团董事长柳传志,通过有关部门送来14部新款笔记本电脑,供航天员学习用,不提任何条
件。
  最早给航天员写信,想打听航天员叔叔名字的,是一位广州市越秀区的小学生,名叫
攸子铭。他给航天员写的信,寄到解放军报社,由报社转交有关部门,最后转交到航天员
手里。后来,他还给航天员叔叔寄来一盘录像带,录有他作曲演奏的《献给航天员的歌》

  航天员的管乐队
  您知道吗?航天员大队还成立了一个管乐队。看到航天员训练很艰苦,航医所的领导
们合计:“不能整天这么紧绷着弦,要让航天员们乐呵乐呵!”
  消息传来,航天员们乐翻了天。杨利伟从小就是个音乐迷,拿柳树枝子拧小哨吹。参
军后,他在空军航校买了一把吉他,还利用休假的机会到处拜师学艺,弹得最拿手的是《
致爱丽斯》。这回,他在管乐队里毛遂自荐吹黑管,训练之余捧着黑管吹得不亦乐乎。
  刚开始,儿子杨宁康直捂耳朵:“爸爸你吹的什么呀?声音怪怪的!”后来,杨利伟
演奏的悠扬乐曲让小宁康捧着腮帮子一听就是小半天,连家里养的小狗都竖起了耳朵!
  航天员管乐队成立后,给航天员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每到夕阳西下,航天城里就传来舒缓、悠扬、动听的曲调。在每年的联欢会上,航天
员们或独奏、或合奏,个个吹得有板有眼,不亚于专业水平。
  航天员的“小家庭”
  走进航天城,航天员公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绿草如茵,垂柳婀娜,那么静谧、祥和
、安宁。走进航天员的家,设计合理的3居室、大客厅套房窗明几净,3间居室都朝阳面,
室内装修由航天城统一设计施工,颇有现代典雅气息。
  “航天员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不能让他们有后顾之忧。”航天员
大队成立5年来,航医所的领导始终把照顾好航天员的“小家”当作分内的工作。当初,航
天员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航天城,家属的随军安置成了难题,经上级批准,航医所全部为
航天员的妻子们办理了特招入伍手续,安排在航天城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各级领导、机关对航天员的关爱更是令人感动。为了航天员吃水果的
“品种问题”,航医所领导曾对管理员发了一次火。后来,航天员们不仅每天都能吃上不
重样的水果,每周回家管理员还给他们每人准备一大兜子水果带上。所领导说:“孩子一
个星期没见爸爸,想爸爸、盼爸爸,当父亲的咋能空着手见孩子?”
 

--
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9.1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