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航天员中心用中国特色打造世界一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21 16:51:12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中国航天员中心用中国特色打造世界一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20 17:52:59 2005), 站内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0日 12:20)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2005年10月17日凌晨,解放军航天员大
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神舟”遨游太空5天后,成功返回地面,成为继航
天英雄杨利伟之后,中华民族新的飞天英雄。 

  中国航天员的壮举,再次让世界瞩目。而培养训练中国航天员的北京航天医学
工程研究所,也正式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简称“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崭
新名称公开亮相。 

  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诞生,以及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具备
了独立培养航天员的能力,而且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拥
有航天员中心的国家。 

  追赶世界的中国飞天 

  1968年4月,在北京圆明园附近一个偏僻安静的院落中,由中国科学院、
军事医学科学院、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相关领域的一批科研人员组建而成的北京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诞生了。 

  那时,中国正在酝酿载人航天计划。然而,由于诸方面的原因,计划一拖再拖
。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执著地进行研究工作,默默地积蓄着力量。
他们相信,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1992年,中国决定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此前,在一项以发展高技术为主要
目标的“863计划”中,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了其中航天领域的关键技
术研究,完成了“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概念论证。
这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做了重要准备。 

  1993年,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迎来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这
批新生力量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步入了这个全新的世界航天前沿领域。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实施载
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5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北京航天医学工
程研究所经过将近两年选拔,最后选中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14人。19
9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组建。 

  选拔航天员难,培养合格的航天员更不容易。这犹如平地盖楼,白纸作画,一
切都得从零开始。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两个新的研究室: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负
责制定航天员训练大纲、训练方案和编写训练教材,对航天员进行训练指导和飞行
操作指导;航天员医学监督和保障研究室,负责航天员从训练、生活到航天飞行期
间,全过程的健康维护、检查、鉴定和治疗。 

  在俄罗斯和美国,经过40多年的载人航天历程,已经有完善的训练航天员的
方案和教材,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航天员教练员,其中有些教练员就是已经上过天的
航天员。在中国,这一切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中国航天员的教练员,大部分是研究所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这些教官没有人当
过飞行员,更没有人涉足过太空。太空,对于他们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概念。然而,
就是他们,继承了老一代科研人员的优良作风和已有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外
国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了航天员训练大纲和航天员训练方案,内容详尽而充实,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担任评审组领导的航天医学工程专家陈信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希季看后作出评价说:“按照这个训练大纲和训练方案去训,中国航天员上天没
问题!” 

  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和保障,是航天员培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无论是日常
训练、工作和生活,还是执行飞行试验任务,医学人员都对航天员的健康状况实施
严格的医学监督和保障,确保航天员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完成训练和飞行任务。 

  作为航天员的摇篮,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还承担了独具载人特色的“飞船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以及航天服、舱载医监设备、航天食品等产品
的研制工作;对飞船的工程设计提出医学和工效学要求,并进行评价;研制航天员
训练的大型地面设备,包括超重训练设备、低压缺氧训练设备和飞行训练模拟器。

  正是有了他们,中国航天员才能一飞冲天,遨游太空。 

  祖国的航天事业高于一切 

  中国航天员中心是一个“矢志航天,团结攻坚,科学求实,创业奉献”的光荣
群体。在这个集体中,无论是航天员还是教练员、医监医保医生;无论是科研人员
还是管理人员、保障人员,他们视祖国的航天事业高于一切,用常人难以想像的付
出与牺牲,默默无闻地搭建着中国航天员的飞天之梯。 

  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经过千锤百炼。7年多来,无论学习多
么繁重,训练多么艰苦;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挫折,面临多大的风险和挑战,
14名航天员无一人中途退缩,矢志航天的志向始终没有改变。 

  中国首次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后,航天英雄杨利伟说:“真正的英雄应该是
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祖国载人航天战线的全体同志。”这是中国航天员发自
内心的话。 

  航天员的训练大纲虽然制定出来了,但实际操作是否可行,是否存在危险性,
是否合理适度等,谁也没有实践过。因此,在航天员训练之前,航天员教练都先进
行实际体验。从离心机、转椅、四柱秋千训练,到高空跳伞、海上救生,凡是涉及
生理极限、危险的训练和操作,他们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说:“保证
航天员的训练安全有效,是我们的最基本职责。” 

  医监医保医生被称为航天员的“守护神”。从航天员入所以来,将近3000
个日日夜夜,他们一直尽心关注和保护着航天员的健康。哪里有航天员,哪里就有
他们。在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时,飞船起飞前,他们是最后一个离开航天员的人;飞
船返回时,他们又是第一个迎接航天员的人。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航
天员在打篮球进行体能训练,一位航天员不慎就要摔倒,在旁边的医监医保医生想
都没想,飞身扑倒地,用自己的身体托住了他。 

  飞船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事关航天员在太空的生命安全。科研人员无
时无刻地告诫自己:“航天员的生命在我心中,环控生保的质量在我手中。”这是
他们对航天员生命的神圣承诺。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里有一个关键部件——
高压氧瓶。与地面上使用的高压氧瓶相比,它的要求十分苛刻,不仅体积要小,质
量要轻,还要经受得住超强外力的冲击。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只有篮球大的氧气瓶
,瓶里面高达200个大气压。但对这产品进行振动考核时,许多单位都不愿意接
手这项试验,给再高的报酬也不干。因为内行的人都知道,氧气瓶高压振动试验,
犹如一个大炸弹,遇到一点火星,就会爆炸。最后是研究所自己的科研人员冒着危
险完成了这项试验。 杨利伟顺利返回地球后说:“飞船里面的空气比地面还好。
”这是航天员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褒奖。 

  用中国特色打造世界一流 

  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同成长,中国航天员中心走的是一条高起点、高质量、
高效益、低成本的发展道路。 

  经过艰苦努力,中心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综合性学
科以实现载人航天中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高效工作为目标。 

  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说:“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建立,是中国载人航天事
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将
继续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学科方向,并使之在工程实践中创新发展。
”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处处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 

  一走进中国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博士的实验室,就能闻到一
股浓浓的中药味。这位中医学博士和她的同事们为每名航天员建立了中医保健档案
,每年3次的体检都要对航天员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对航天员整体功能状态全面
进行评价、判断,并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实施整体调理。 

  大负荷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有时会使他们身体出现某种功能的紊乱,比如
疲劳、睡眠不好、血压波动等,这时中药的调理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199
8年至今,航天员中心设立了“中药茶房”,很受航天员欢迎。中国航天员中心多
年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医在航天医学中能够发挥独有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在世界航天食品当中,中国的航天食品独具中国特色。”被称为“航天员大
厨”的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主任陈斌博士认为,“传统的中式菜品都尽可能出现
在航天食谱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美味,可口宜人。” 

  中国的航天食品以中式食品为主,搭配成的航天膳餐具有明显的中餐特色,能
够符合航天员的口味要求;膳食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主要以米、面类的食物为
主,副食讲究荤素搭配;在加工上注重色、香、味、形,如八宝饭不仅风味独特、
色泽艳丽,其中的莲子、桂圆等配料还有保健功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只有60多人的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航天服工程研究室,负责航天服的研制工作
,他们已经成功建立了一套航天服的研发体系。而美国和俄罗斯航天服的研制工作
,都是由上千人的大公司负责进行的。“这一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员中心医
、工集合,高度集成的优势。”航天服工程室主任李潭秋介绍,除了用于载人航天
之外,我国航天服技术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们利用航天服中的冷却技术,制作了相变冷却背心
,赠送给小汤山医院和解放军309医院的医护人员,有效解决了防护服散热问题
。1999年国庆大阅兵时,坦克部队驾驶员之间的通话由于坦克中的噪音太大而
无法解决。结果在使用了航天员通信头戴技术制造的坦克帽之后,这一问题迎刃而
解。航天服的密封调压、通风散热、排湿、抗冲击等技术,正转移到消防服、潜水
服,或者工业防护服等功能性服装的开发上,将带动中国服装工业的发展。 

  随着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相继成功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以“航天员出
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和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
空间实验室”为主要目标的第二步任务开始起步。中国航天员中心正在为此进行着
准备。 

  10年前,一位俄罗斯功勋航天员站在正在建设中的北京航天城里感慨地说:
“这里将崛起一座令世界吃惊的航天员中心。” 

  今天,这位航天员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中国航天员中心又向着新的目标发起
了冲锋。(完)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