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nlz (如来), 信区: Green
标 题: 媒体盘点十大国际风云人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15 10:12:48 2003), 站内信件
1、布什
--“先发制人”不得人心
2003年3月20日,美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
打击。这是美国总统布什“先发制人”战略最突出的例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布什发动
这场战争的种种“证据”至今无法得到证实,“先发制人”战略正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质疑
。与此同时,自布什5月1日宣布伊拉克的主要战斗结束至今的半年多时间里,驻伊美军不
断遭到不同形式的“后发制人”袭击。有人因此预言:伊拉克战争可能会成为“先发制人
”理论的坟墓。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9月23日说,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对联合国成立58年来维护世
界和平与稳定的原则基础提出了重大挑战。最近一次大规模抗议“先发制人”的行动发生
在英国伦敦。11月20日,模仿伊拉克人拉倒萨达姆塑像的一幕,抗议者将一座高约3.7米的
布什塑像拉倒。布什手持的导弹头上写着“先发制人”的字样。布什的“先发制人”战略
在本国也同样遭到反对。前副总统戈尔11月9日抨击布什的政策是独裁专制式的“老大政策
”,称布什没有让“9·11”后的美国更加安全。
面对来自各方的反对声音,布什在访英时继续为“先发制人”做法辩护。他宣称,面对恐
怖主义威胁,美国将以暴制暴,坚决打击。对于人们现在关注的布什如何在伊拉克收场的
问题,布什说,美军不会因袭击事件撤出,美军将继续留在伊拉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2、萨达姆
--让美军“痛并难受着”
在武器核查问题上和布什玩了一段时间的“猫捉老鼠”游戏后,萨达姆终于激怒了布什。
虽然自美军杀进巴格达以来,萨达姆一直下落不明,但他的阴影依然笼罩着驻伊美军,继
续使他们“痛并难受着”。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萨达姆没有使用生化武器等违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没有
组织像样的抵抗。这一点颇让人费解:萨达姆可能根本没有布什政府强加于他的生化武器
,美军没有理由打伊拉克。
当然,萨达姆在战场上不抵抗并不等于他会束手就擒。他和原政权副总统易卜拉欣正利用
熟悉地形的优势对美军展开游击战。自布什5月1日宣布伊拉克主要战斗结束以来,驻伊美
军遭袭击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在战斗中死亡的人数。
有人统计,自5月以来,萨达姆至少出现过9次,他通过录音或录像证明他和他的助手们还
活着,而且就在伊拉克境内。在7月22日美军打死萨达姆的儿子乌代和库赛及孙子之后,萨
达姆就出现了6次。他号召伊拉克人向占领伊拉克的美英联军实施严厉的打击。
伊拉克人袭击美军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个别狙击手放冷枪,又有小股游击队搞伏击。总
之,只要有利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伊拉克人是什么手法都用上了。美军指挥官布拉德
·梅上校最近坦言,使用驴车发射火箭弹袭击的游击战术在伊拉克战后还是首次出现,令
美军感到十分意外。
萨达姆的阴影给驻伊美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美国防部资助的媒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
示,驻伊美军士气低落。1/3的受访者抱怨他们所执行的任务缺乏明确的界定,并称伊拉
克战争没有什么意义或根本没有意义。与此同时,驻伊美军开小差和化装逃离伊拉克的现
象有增无减。
看来,只要抓不到萨达姆,驻伊美军就没有一天安心的日子。
3、马哈蒂尔
--与一个时代作别
一家西方媒体曾经评论道:“任何时候,只要一提到马来西亚,人们就会想到马哈蒂尔。
22年来,马哈蒂尔就是马来西亚”。10月31日,即将迎来78岁生日的马哈蒂尔挂冠下野,
将自己的职务全部移交给副手巴达维。屈指算来,从1981年以来,马哈蒂尔已经在总理位
置上干了22年,成为整个亚洲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家领导人。全世界媒体纷纷发表评论,马
来西亚从此告别马哈蒂尔时代。
一个小国领导人的更迭交替之所以如此令人关注,原因有三:一是马哈蒂尔的强人形象,
二是马来西亚经济22年间实现的巨大飞跃,三是马哈蒂尔在国际舞台上的直言不讳。22年
间,马哈蒂尔领导的执政联盟五度胜选,在一个种族关系复杂的伊斯兰国家中,他成功地
保持了社会的和睦与稳定。虽然他打造的是一个强势的威权政府,对待政敌甚至不惜采取
极权手段,但是他用22年的实践向那些批评他的西方人士证明了一个道理:对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而言,秩序比民主更重要,物质需求比空泛的政治权力更重要,这就是上世纪90年
代在亚洲广为流行的“亚洲价值观”的内核。在西方价值观挟经济列强的霸气横行世界的
时候,亚洲价值观至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另一个方向。
马哈蒂尔在任内大力推行工业化、私营化、吸引外资建立出口加工区和“向东学习”等政
策,使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前的十多年中,马来西亚经济以平
均每年8%的增长率快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由独立初期的300美元上升到去年的4000美元。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马来西亚经济复苏也比其他东南亚国家来得快。
在国际舞台上,马哈蒂尔敢于抨击西方强国的强权政治和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
以第三世界国家代言人的形象出现,虽是小国总理,却成了国际上的重量级人物。
4、金正日
--为朝鲜争取“安全保证”
2003年,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以朝核问题为发端频频出招,终于使得朝鲜问题得到国际社会
普遍关注,美国亦开始考虑调整对朝政策。舆论认为,金正日希望通过核问题使朝鲜获得
“安全保证”,同时使遭受美国经济制裁的朝鲜获得更多经济援助和发展空间。
今年1月10日,朝官方发表声明,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劳动新闻》12日在
社论中援引金正日的话说:“以善意对善意,以超强硬对强硬,是我们不变的立场。”朝
在刚刚进入2003年就采取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2002年底朝美核争端升级的延续。不过,
金正日在采取强硬措施的同时并没有彻底关闭与美国谈判的大门。
在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朝、美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了三方会谈。会
议期间,朝鲜代表以非正式的方式告诉美国代表:朝鲜已经制造出若干枚原子弹。8月下旬
的北京六方会谈使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六方会谈之后,尽管朝美仍未停止舌战,然而双方均出现某些松动。金正日在10月底表示
原则同意继续参加六方会谈,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1月16日说:“愿意考虑美国总统布什提
出的‘书面不侵犯保证’。”美方也表示,美国不坚持朝鲜必须首先放弃核计划才能向其
提供安全保障的立场;只要朝鲜明确表示愿意放弃核计划,就应当向其提供书面安全保证
。
舆论认为,金正日对美国的挑战没有导致美国采取像对付萨达姆那样的军事打击,既有国
际大气候的原因,也与金正日在保持强硬的同时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有关。
5、费尔南德斯
--中印关系全面改善的标志性人物
今年是中印关系全面升温的一年。今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10年来首次访华,一口气与
中方签订了10个合作文件和1个宣言,双方确认“两国互不为威胁,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
相威胁”,印度首次明确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11月,印
度海军首次在东海与中国海军进行联合搜救演习;印度国内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炒作
也明显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与经验的积极报道增多。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对华
态度的转变,是中印关系正在经历的这场深刻变化的标志。
费尔南德斯曾是印度国内鹰派的代表人物,人称“头号对华强硬派”。1989年,他就任铁
道部长不到一周,就擅自发表有关支持西藏独立的声明,严重损害了当时有所改善的中印
关系。1998年5月,印度首次进行核试验,引起国际舆论谴责,费尔南德斯拿中国当挡箭牌
,公开宣称印度发展核武器是受到了“那个强大的北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是印度头号
威胁”。
然而,近一两年来,费尔南德斯开始抛弃反华口号,注意研究中国,并通过各种渠道向中
方表达访华的意愿。今年4月20日,正是非典肆虐的时候,费尔南德斯却毅然来到北京,开
始了他长达一周的访华行程。回到印度后,他还惦记着中国的非典问题,很快在印度军队
筹集到一批药品,捐献给中国。
印度国内的分析家认为,费尔南德斯对华言论可以作为中印关系的晴雨表,其前后变化反
映了印度政府对华政策正在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正是在他访华后不久,诗人总理瓦杰帕
伊访华,中印关系正式步入构建新型关系的时代。
6、卢武铉
--推行改革困难重重
2003年2月25日,从小村落里走出来的卢武铉接替金大中,正式就任韩国新总统。这位高举
“道德和改革”大旗,发誓建立新一届国民参与政府的新总统那时根本不会想到,他的改
革在半年后就遭遇重重困难,甚至不得不诉诸全民公决。
卢武铉本是作为新千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当选的。然而,当他开始挥起改革大旗,不断向
旧的政治秩序挑战时,新千年民主党内的新旧主流势力在政治改革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
。9月20日,新千年民主党37名议员宣布退党,成立“国民参与统合新党”。
新千年民主党分裂后,由于卢武铉公开对新党表示支持,招致新千年民主党内旧主流派的
强烈不满和反对,卢武铉的政策在国会遭到新千年民主党和在野党大国家党的联合抵制而
无法推行。9月29日,卢武铉宣布退出新千年民主党,成为罕见的“无党派总统”。
然而,卢武铉的麻烦并没有完。10月,卢武铉身边亲信不断曝出受贿丑闻,韩国检察机关
称,卢武铉的高级助手、青瓦台前总务秘书官崔道述在总统选举前后从韩国SK集团收取了
高达11亿韩元(约95.6万美元)的秘密资金,并使用了其中的3900万韩元。这一案件在韩国
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反对党更是借机发难。改革进行不畅,清廉形象也遭损害,再加上韩
国经济的下滑,使卢武铉的支持率直线下滑。困境之中,卢武铉只得以守为攻,宣布将于
12月中旬举行全民信任投票,因为只有在重新获得选民信任的情况下,他才能在余下的任
期中顺利履行总统职责。
韩国宪法对总统的公民信任投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且从未实行。上一次全民公决的提议
要追溯到1988年卢泰愚任韩国总统期间,同样的朝小野大让卢泰愚和执政党步履维艰。为
了争取支持,卢泰愚提出进行全民公决,但因以金大中为首的第一大在野党平民党强烈反
对而未能遂愿。
如果公决获胜,卢武铉还能继续推进改革;如果败北,韩国政坛将重起波澜,引发新的政
治角逐,而这又将直接影响到韩朝关系和朝鲜核问题的谈判进程。
7、沙龙
--“隔离墙”阻断“路线图”
2003年,军人出身的沙龙连任以色列总理。早在2001年他首次出任以总理时,媒体就把他
描绘成中东和平的“制造者”、“破坏者”。他一方面宣称,以政府将努力推动中东和平
“路线图”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强调,以不会停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
安全“隔离墙”工程。
2002年6月,沙龙政府以有效防止巴勒斯坦人进入其境内制造爆炸袭击为由,开始在巴以交
界实施酝酿已久的安全“隔离墙”计划。它一出笼就遭到巴勒斯坦方面的强烈反对。
多年来,巴以局势从来就没有摆脱反反复复、谈谈打打、一波三折的怪圈。就在以实行“
定点清除”,巴激进派别搞恐怖爆炸,以巴“以暴制暴”并未中断的情况下,美国、联合
国、欧盟和俄罗斯四方2003年4月30日正式公布了酝酿已久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而且,
在“路线图”公布之日宣誓就职的巴勒斯坦首任总理阿巴斯6月4日在约旦与沙龙和美国总
统布什举行会谈,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随后,以巴双方都采取了一些有助于推动“
路线图”计划的举动。但是,沙龙政府今年10月初决定,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隔离墙
”,并宣布将扩建约旦河西岸的3处犹太人定居点。
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10月21日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巴勒斯
坦被占领土上修建“隔离墙”。面对巴勒斯坦和国际社会的反对,沙龙公然表示,以色列
将加速修建正在施工中的安全“隔离墙”。
接近岁末,沙龙的强硬态度似乎有所缓和,开始表现其和平“制造者”的一面。他表示,
由于巴勒斯坦激进武装组织同意参加旨在结束对以袭击的开罗会谈,他正考虑采取单方面
措施,缓和与巴勒斯坦的紧张关系。他同时宣称,以色列没有杀死阿拉法特的计划。在今
后一段时间里,沙龙性格的哪一面占上风,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8、谢瓦尔德纳泽
--进退两难选择辞职
当了8年格鲁吉亚总统的谢瓦尔德纳泽11月23日被迫做出无奈选择———在离任期还差1年
多的时候提前辞去总统职务。就在反对派人士冲入并占领议会大厦和政府大楼的22日,谢
氏还宣称要行使总统职权,将宣布全国实行30天的紧急状态。但他最终没有采取可能导致
流血的武力行动来对付反对派。
现年75岁的谢瓦尔德纳泽曾在前苏联担任外交部长,1992年离开莫斯科回到格鲁吉亚。19
95年11月6日,他以压倒多数票当选为独立后的格鲁吉亚首任民选总统,并于2000年4月再
次当选为格鲁吉亚总统,任期5年。
格此次政治危机的导火索是11月2日举行的议会选举。由于谢氏已连续担任两任总统,根据
格选举法规定已不能竞选下届总统。谢氏本人也多次表示不参加下届总统竞选。因此,各
党派都把目光聚集到2005年4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上。格议会选举引起激烈争夺还因为格总统
是国家元首,议长是仅次于总统的国家第二号人物。于是,格各党派早早就展开激烈争夺
。反对派以当局在选举中舞弊为由,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并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谢
氏辞职,从而引发政局动荡。
面对这场危机,谢氏领导的格当局并不希望发生流血事件。在政治危机爆发以来的20多天
里,在首都维持秩序的警察都没有配备武器,只配备了警棍和盾牌。正是当局表现出来的
极大克制,才避免了22日反对派支持者冲击议会大厦可能出现的流血冲突。同时,从整个
政治危机发展进程来看,格反对派非常注重所谓“温和革命”的“民主程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认可反对派的行动无异于承认谢氏失败,如果采取武力行动对付反对
派,有可能出现流血事件,国家有可能陷入长期混乱。谢氏因办事机智和老练而被家乡人
尊称为“白狐狸”。他在执政期间曾数次遭到行刺,但都大难不死。一番权衡之后,他决
定以辞职来保全自己并希冀换取国家的安定。
9、霍多尔科夫斯基
--身陷囹圄的俄罗斯首富
10月25日,霍多尔科夫斯基被逮捕,这位以83亿美元身价名列俄罗斯富人榜第一位的富豪
,尽管可以在商界呼风唤雨,却依然抵挡不住普京总统对付寡头的一招半式,看来他只有
面对着冰冷的监狱墙壁度过2003年的圣诞节。
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让众多俄罗斯富人心内惶惶。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急剧的私有化过
程中,这些人巧钻政策空子,大量低价收购“私有化证券”,集中起来换企业股份,迅速
获得大量资产,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外界称他们“新俄罗斯人”。头脑灵活的霍多尔科夫斯
基正是通过以3.5亿美元的低价购买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权,迅速蹿升为俄罗斯首富的
。为了让他们安心搞经济,不论是叶利钦,还是普京,都曾与寡头们约定,钱尽管赚,别
掺和政治。但是,总有人钱袋子鼓了就不安分,就想着玩玩政治,使普京总统不得不时时
敲打敲打那些越位的寡头,前两年是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今年就是霍多尔科夫斯基
。
霍多尔科夫斯基获罪,表面看是他犯有诈骗、逃税、伪造公文、侵占财产等7项罪名,实质
是他今年以来频频表露出政治野心。他不仅拿出大把银子资助俄罗斯国会中反对普京的政
党,还公然宣称“2007年退出商界”,不就是暗示要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吗?难怪俄罗
斯著名政论家里亚博夫叹道,“霍多尔科夫斯基干得太不明智了”;难怪连小霍本人现在
也已明白,他成了挨枪打的出头鸟,可惜悔之晚矣。
而对其他“新俄罗斯人”来说,吸取教训还不算晚。普京总统在霍氏被捕后多次表示,不
会修改私有化的结果,言下之意,自然还是那句话:你们这些富人哪,钱尽管赚,但千万
别参与政治!
10、乌尔巴尼
--向全世界敲响SARS警钟
意大利人乌尔巴尼是世界卫生组织驻越南河内的传染病专家。今年2月28日,河内的越法医
院打电话到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处,希望请一位专家给一名美籍华裔商人会诊。乌尔巴尼是
第一个赶到该医院的专家。这位名叫约翰尼·陈的商人得的就是后来肆虐几十个国家和地
区的非典型肺炎。乌尔巴尼敏锐地发现这种疾病的严重性,他把它称作“严重急性呼吸系
统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乌尔巴尼很快向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汇报,并将这一疾病
的严重情况通报了越南政府,指出有必要隔离所有患这种病的病人,并对旅行者进行检查
。由于乌尔巴尼的及时提醒,越南的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成为第一个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
名的国家。
不幸的是,乌尔巴尼自己没能逃脱病魔的手掌。11天后,乌尔巴尼就发现自己被病毒感染
。3月29日,乌尔巴尼在同病魔挣扎了两个多星期后去世。临终前,乌尔巴尼打电话给他的
妻子说:“带着咱们的三个儿女回意大利吧,因为我就要不行了。”4月8日,联合国在河
内为乌尔巴尼举行追悼会,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书面悼词。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
的专家们在日内瓦宣布,正式采用乌尔巴尼取的名字——SARS来命名这种新疾病。而这时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全球范围内防治非典的科技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乌尔巴尼生前是一个对穷人怀有深切同情心的“无国界医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
投入到医疗远征的活动中,尼加拉瓜、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以及非洲的丛林,都曾留下
他的脚印。1999年,他代表“无国界医生”组织,前往奥斯陆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如今
在乌尔巴尼故乡狭窄的街道墙壁上,写着2000年6月他本人在一封信中写下的话:“现在,
我相信自己已经成功:我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我的生活和我的工作。”来源:《半月谈》
--
http://lz.gs.edu.cn/~hnlz/backup/183.gif
http://nyxgb.hit.edu.cn/luntan/uploadface/v2.gif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的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61.186.46.1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8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