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审查不力放虎归山 关塔那摩囚犯再搞恐怖活动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Oct 21 09:17:40 2004)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尽管美国政府在释放恐怖嫌疑犯之前会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保他
们不再构成威胁,但五角大楼最近透露说,从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监狱放回去的一些囚犯已
经重新投身恐怖活动,并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美方承认,不久前在巴基斯坦策划绑架中
国工程师并导致一名人质死亡的马哈苏德就是其中一员。 

  ·146人被释放,57人被引渡 

  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最近透露说,从位于古巴关塔那摩的美国海军基地释放的囚
犯共有146人。此外,美国政府还向恐怖嫌疑犯的所在国政府移交了57名囚犯。其中巴基斯
坦29名、俄罗斯7名、摩洛哥和英国各5名、法国和沙特各4名、西班牙、瑞典和丹麦各1名
。 

  ·7人重新进行恐怖活动 

  五角大楼一位发言人表示,根据他们得到的情报,被释放的146人中至少有7人已经重
新回到了恐怖主义阵营。这位发言人说,在上述7人中,有两人据信已经在阿富汗的战斗中
被打死,美军在对阿富汗的一座恐怖训练营进行突袭时还抓获了另一名前关塔那摩囚犯,
其余4人目前都在逃。 

  除了这7个人以外,还有一些曾经在关塔那摩关押过、现在获得了自由的人表示,他们
愿意再次加入战斗行列,到阿富汗、伊拉克或车臣去,与联合国维和部队、美军或是俄罗
斯人作战。 

  中东地区的一些反恐专家表示,重新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主要是一些武装组织或恐怖
团体的上层人物,其中一些人与拉登的基地组织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专家们没有透露详
细情况,只是认为处于下层的恐怖分子被释放后倾向于过正常的生活。 

  五角大楼没有透露上述7人的身份,但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臭名昭著的“公众人
物”。其中的一个人在阿富汗将一位刚刚离开清真寺的法官杀害。 

  ·绑架中国人的马哈苏德也是其中一员 

  这7个前囚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不久前在巴基斯坦策划绑架两名中国工程师并导致其中
一人不幸遇难的阿卜杜拉·马哈苏德。美联社的报道称,现年28岁的马哈苏德支持塔利班
政权,曾因触雷失去了一条腿。 

  马哈苏德于2001年年底在阿富汗北部被美军抓获,此后在关塔那摩监狱的X射线营地中
被关押了两年多。今年3月,美军审查后认为此人“不再具有威胁”,因此将其释放。他回
到巴基斯坦后来到政府控制较弱的南瓦齐里斯坦地区,领导武装分子对抗巴基斯坦政府打
击基地组织的行动。 

  巴基斯坦政府称,马哈苏德回国后就与基地组织重新建立了联系,他在谈判中向政府
提出的要求也主要是释放被捕的基地恐怖嫌疑犯。目前,巴基斯坦政府军正在山区对马哈
苏德进行大规模的搜捕行动。 

  ·更多人发出了恐怖宣言 

  在阿富汗被打死的两名前关塔那摩囚犯中,阿卜杜拉·加法尔曾是塔利班在阿富汗北
部地区的一位高级指挥官。2001年底,美军在阿富汗发动进攻后不久就将加法尔逮捕,他
在关塔那摩关押了8个月以后被美军释放,阿富汗政府指控他在南部地区继续领导塔利班残
余顽抗,今年9月26日在一起战斗中将其击毙。 

  除了上述7个人重新投身恐怖活动外,还有一些前关塔那摩囚犯在被释放后发出了“恐
怖宣言”,引起了各国政府的警觉。今年2月重获自由的丹麦人阿卜杜拉赫马纳就曾公开表
示,他要去车臣加入恐怖分子的行列与俄罗斯军队作战。 

  现年31岁的阿卜杜拉赫马纳在今年9月接受丹麦电视台采访时说:“车臣的穆斯林正在
受到压迫,俄罗斯人正在采用恐怖手段对待他们。”不过,当丹麦情报机构对他进行询问
后,阿卜杜拉赫马纳又改口称自己将留在丹麦,还交出了护照。尽管如此,丹麦当局还是
不敢大意,一直对他保持着监控。 

  ·美国承认释放囚犯的程序有失误 

  自反恐战争打响以来,美国政府一直以“敌方作战人员”的名义在关塔那摩基地长期
关押大量的恐怖嫌疑犯,高峰时期囚犯人数曾达到了600多人。这种无限期羁押却不起诉的
做法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美国人权组织的极大关注。 

  在巨大压力下,美国陆续释放并向其他国家引渡了一些囚犯。美国政府官员声称,囚
犯被释放前都会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确保他们不再具有情报价值,也不会构成新的威胁
,而且这些囚犯还要签署保证书,承诺不再进行恐怖活动。 

  五角大楼官员现在也承认,释放囚犯的程序并不完美。尽管如此,一些官员仍然坚持
认为,重获自由的大多数囚犯还是老实的,没有再和极端组织扯上关系。(子夜)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