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论文搞定),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借救灾加紧向亚洲军事渗透 印度人生气了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Jan 12 13:14:04 2005)

2005年01月12日 09:30 环球时报 
 
http://image2.sina.com.cn/jc/2005-01-12/U28P27T1D258006F3DT20050112093054.jpg

美国“林肯”号航母停靠在印尼亚齐海岸,美军士兵卸下救援物资

  军方出动“林肯”号航母 媒体重提“马歇尔计划”

  美借救灾深入亚洲

  美国的“林肯”号航母进驻印尼亚齐海域参与海啸救灾已经10天了。连日来,美国的
救灾行动堪称轰轰烈烈,到目前为止,仅派到灾区救援的美军士兵就已达1.3万多名。法新
社称,这是自越战以来美军在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次行动,表明美国正利用救灾的机会,向
亚洲展开新一轮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渗透。

  越战后美向亚洲最大调兵

  此次印度洋海啸发生以来,美国对受灾国的援助、捐款,尤其是动用大量军队前往第
一线救灾的举动,在国际上很是抢眼。在援助方面,白宫除了将政府捐款额增加到3.5亿美
元外,布什还自掏腰包1万美元。目前美国的民间捐款已达2亿美元,媒体估计这一数字最
终会超过3亿美元,成为“9·11”事件后美国最大的捐款活动。为鼓励捐款,美国国会已
通过一项法案,捐款者可以按捐款数额扣税。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美国军队。美国国防部发言人1月6日说,军方在救灾方面每
天要花去600万美元,主要用于支付美军救灾舰艇、飞机和其他人力物力开销。这笔经费暂
时还没有算在布什宣布的3.5亿美元援助款项内。据报道,这可能是美国军方历来规模最大
的人道主义援助。

  五角大楼的救灾行动包括:派“仁慈”号大型医疗舰前往海啸灾区,该医疗舰拥有上
千张病床并且可供救援直升机起降;动用12艘运输舰救灾,其中包括可支持1.5万名海军陆
战队员行动30天所需物资的6艘大型补给船;此外,以“好人理查德”号为核心的美军舰队
已穿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灾区;“林肯”号航母的士兵平均每天出动6到7次,把30多
吨食品和净水运往印尼的偏远灾区。

  据美军方人士透露,除了目前已经到位的1.3万多名军人和十几艘军用船只外,还会有
更多的军用船只参加救援行动,包括正从关岛被调往灾区的快艇。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
法戈表示,新调遣的部队将使参与救援的直升机数目增加一倍左右,达到90架。

  “美国安全战略的投资”

  美国这次如此兴师动众,按照美国一些媒体的说法是“为了人道”,显示“美国慷慨
大方”,反映“美国人的价值”。相比之下,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话坦率多了。他在印尼
灾区考察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这是为了改变美国在穆斯林心中“支离破碎”的形
象。第二句话是:“美国的救援行动也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投资。”

  印尼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美国一直想把印尼拉到自己的反恐阵线中,将
它塑造成地区反恐的样板。但美国和印尼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一方面美国抓着印尼的“
人权状况”不放,另一方面印尼也谴责美国将“9·11”当成袭击穆斯林国家的借口,反对
美国入侵伊拉克。布什在2003年首次短暂访问印尼时,就在当地遭遇了强烈的反美示威。
但在这次巨大的海啸灾难面前,从印尼方面来讲,难以拒绝美国的援助和美军介入;从美
国方面来讲,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因为美军以提供人道援助的名义进入,别人无话可说。


  同时,正如法新社分析所说,通过救灾,美国可以扩大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在海啸
灾难发生之前,美国的航母要进入印尼水域是不可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穆斯林国家的
军队共同行动更是无法想象的。美国自从去年以来进行军事部署大调整,亚太成为美国新
的战略重点。而在亚洲地区,美国的军事重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虽然美国在日本、
韩国及东南亚部分国家有军事存在,但是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对美国的军事扩张一直保持
警觉。比如,这两个国家一直反对美国关于加强马六甲海峡航线的安全保护计划,担心此
举可能造成美国在附近驻扎精锐部队。

  现在,美国的军队和航母已经顺理成章地进驻了这些敏感地区。据美军方透露,他们
将在这里至少呆半年以上,因为“救援和重建是一项长期工作”。《纽约时报》的文章分
析说,美国对于东南亚海啸灾后救援的处理,“是一项抉择,更是个机会”。美国如果处
理得当的话,美军的行动将会给这些国家留下好的印象,可以与该地区发展军事关系。

  印度人生气了

  美国军队以救援介入亚洲国家,各国的反应褒贬不一。一位去年曾见过布什的印尼学
者认为,美国的行动是一个积极信号,显示了布什在态度上的某些改变,人道援助可以降
低亚洲国家对美国军队的怀疑。更多的舆论则认为,美军参与海啸救援,明显是为今后长
期在那里活动和存在打下基础。美国是想通过这次救援行动,实现其过去无法实现的目标


  近日,美国宣布派遣1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和一艘两栖攻击舰参加斯里兰卡救援
,印度媒体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1月7日,在印度知名的雷迪夫新闻网站上,一篇题为《
美国着眼扩大军事影响力》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此次在东南亚、南亚进行大规模军力调
动的如意算盘是:以救灾之名,寻找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对受灾国的军事影响。文章担心
,美军在救灾完毕后,会长期逗留在斯里兰卡。日前,一份斯里兰卡报纸也以《印度人生
气了》为题发表文章说,印度对斯里兰卡政府事先没有向他们通报就让美国大兵进驻“深
感不悦”。日前,印度外交部一位高官也委婉地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他说,印美两国在
斯里兰卡海啸救援问题上不存在误解,但印美“不应互相挡住对方的道路”。舆论认为,
多年来,由于历史以及地缘关系,印度对任何区外大国势力渗透印度洋的举动都有着不同
寻常的敏感。在印度分析人士看来,美国派兵前往斯里兰卡已超过了人道主义援助的范畴
,是对印度传统势力范围的“侵犯”。

  美国目光看着整个亚洲

  其实,美国军队参与海啸救援,不仅仅是为了与几个受灾国改善军事关系,目光更是
看着整个亚洲。《洛杉矶时报》日前就发表了一篇雄心勃勃的社论,敦促布什政府尽快提
出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亚洲战略,承诺拨款数十亿美元用于各国的饮用水净化、卫生
设施等灾后重建项目,从而更多地掌握对亚洲事务的发言权。

  与此同时,美国前克林顿政府中一位主管亚洲安全事务的高官杰弗里·贝德的话则更
耐人寻味。看着美国相继推出的一系列救灾行动,他得意地说,美国提供了一个提醒该地
区国家的机会,那就是———我们能做的事情,其他国家做不了,比如说中国。

  杰弗里·贝德的话即使一些有修养的美国人听起来也很刺耳。全世界都注意到,虽然
中国不是出钱最多的,但却是有史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救援。中国在第一时间向
灾区派出了救援队,温家宝总理亲自为灾区送去救灾物资,中国人民踊跃捐款的场面令人
感动。外界对此的评论是非常正面的,认为在此次印度洋海啸中,中国再次树立了负责任
的地区大国的形象。

  这位美国前官员的话,反映了美国一些人近年来的一种心态:那就是担心中国在亚洲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会失去对该地区的控制权。1月3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就有
这样一篇文章,题为《亚洲正在找到自己》。文章在感叹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都已经走
上“乐观的发展之路”后指出,亚洲的潜力不仅仅在于单个国家“干得不错”,也不只在
于这里有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而在于整个亚洲社会正在朝着一条新的道路发展。原来影
响亚洲国家关系的边界冲突有缓解的趋势,新的经贸、政治和文化联系使亚洲更加紧密。
文章认为,促使亚洲团结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中国,因为中国正在下决心让它的邻国分享
其经济发展的果实。文章注意到中国与亚洲邻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它们同日本、美国的
贸易额,上个月中国还与东盟达成了在2010年前创建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文章称,在“亚
洲各国共识正急剧增长”以及“中国在亚洲确立领导地位”的时候,美国政府应该把注意
力从拉登和伊拉克转移到北京身上。

  的确,海啸中亚洲十几个国家的领导人迅速聚集在一起,共商救灾对策,这种和谐的
区内合作气氛在过去是不多见的。美国此次救灾,从开始的漠然到后来的突然积极,不排
除是受了某种触动,也许是全球化的驱动,也许是不愿被孤立在亚洲事务之外。1月7日,
布什提名熟悉亚洲和中国事务的佐利克为美国新的副国务卿,这似乎也为美国超乎寻常的
海啸救灾行动做了一个注脚:亚洲,是美国全球战略中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 ●本报驻
美国特派记者 刘爱成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钱峰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