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网络蚊子), 信区: Green
标  题: 《慕尼黑协定》签订纪实(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6 14:28:57 2000) , 转信

纸面上的安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在其著作《慕尼黑——悲剧的序
幕》一书
中写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得到过用白纸黑字写着的、不受侵略的保护,比1938年春天的
捷克斯洛伐克在纸上得到的保护更完整,更牢靠的了。
    贝内特在他的书中还曾评论道: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事实上间接证明了“条约迷”的荒
谬。他说,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那些年代,“条约迷”把欧洲折磨得够苦的了,一
旦条约和大国的压倒一切的其他利益相冲突时,条约的神圣性就荡然无存。捷克问题的结
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欧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但面对强邻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自
我保护。只好把国家的安全寄托在集体安全体系之上。为此,捷克斯洛伐克的设
计者和建筑师马萨里克和贝奈斯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呕心沥血,精心筹划,
为捷克斯洛伐克在战后国际安全体制中寻找最佳的立足点。通过一系列“条约”
为国家构筑安全的堡垒。    但是,客观地说,正是在他们寄予厚望的盟国的帮助下,希
特勒德国埋葬了他们的祖国。从这一点上看,这更是一场悲剧。
    捷克斯洛伐克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根据国联公约第16条的规定,当它在受到武力威
胁时,无论威胁来自何方,都将得到国联及其成员国全面、充分援助的保证。其
中包括英国和法国。    1925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签订了《法捷互助条约》。条
约规定:如捷克
斯洛伐克或法国和德国之间为维持普遍和平所缔结的保证不能履行而遭受损害时,法国和
捷克斯洛伐克按照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行事,相互约定彼此立刻给予支援和协助。
    1935年 5月,捷克斯洛伐克又和苏联签订了一项类似的条约——《苏捷互助条约》。
根据这项条约,一旦法、捷根据条约采取行动时,苏联有义务援助捷克。但是,
条约同时又规定,只有在法国对捷履行义务时,苏捷才有义务互相支援。这后一个条件是
捷克提出的,主要是怕影响它与英、法两国的关系。
    为了支持《法捷互助条约》和《苏捷互助条约》的执行,法国还于1935年 5月和苏联
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目的就在于完成一项包括东北欧各国,即苏联、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邻近的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在内的安全协定。两国都保证向遭受
德国侵略的上述国家之一给予援助。
    作为英、法、意、德、比、波、捷 7国1925年10月签订的《洛加诺公约》的一部
分,捷、德两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仲裁条约。在1938年 3月,德国仍受这一条约的约束。
《洛迦诺公约》就曾明确规定,要求英国帮助法国和比利时抵抗任何无端的进攻。
    而且,面对德国的威胁,捷克斯洛伐克还是有所预见并作了大量的防御性工作和一系
列安全保障相衔接。在与德国交界的地区,他们的防御工事就搞得很出色。在那
里,他们在法国人的帮助下,模仿法国的样式修筑了一道小型马其诺防线。捷克中央参谋
部深信,借助这一纵深的防御工事,他们装备精良的40个师能顶住德国的进攻至
少可达 6个星期之久。他们希望到那个时候,法国和苏联可以依照互助条约的规定在西面
和东面与侵略者交起手来。他们希望从盟国那里得到条约规定的保障,这并不过分。
    遗憾的是无论条约还是盟国都没有给捷克真正带来安全保障。除了苏联以外,没有一
个国家在这场紧张局势中真正明确表示并认真准备在事件发生时会给捷克以应有
的援助,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一个小国的利益大动干戈。在苏台德危机爆发后,苏联向捷
克提出,即使法国不援助捷克,苏联也准备履行自己的条约义务,捷克最终并未
接受。贝奈斯之所以决定接受慕尼黑的条款而不想单独战斗或是在苏联作为唯一盟国的情
况下进行战斗,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使他的国家遭受对德战争所造成的大量死亡
和破坏,并且认为,如果苏联参战,“西方会认为我们是使中欧布尔什维克化的工具”,
并“会在一场德苏战争中撒手不管”。
    还有 3月末的时候,当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刚刚过去一个多星期,苏台德区的问题刚
冒出头来,法国和英国政府之间就对此进行了磋商。两国的态度是一致的。
    当然,法国在理论上表示他们准备保卫捷克斯洛伐克以示尊重他们的条约义务。但是
,在实际上他们却根本没有作好应战的准备。这一点是法国军事首脑明确指出来
的。他们曾经严肃地警告说,法军的主要力量和多数资源都放在沿法国东北部边境的马奇
诺防线上。它并不具备在自己国境之外进行一场战争的条件。这当然是法国防御
性战略决策的结果。    英国人不像法国人,他们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没有明确的条约义
务。而且,他们
也根本不想打仗,不想在中欧地区为了一个遥远小国的利益打仗。张伯伦反对一切可能不
由英国政府自主作出的参战决定,对可能将英国拖入战争的中欧动荡局势甚为恐
惧,所以,当他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及其同僚们进行磋商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了
。    这就是为苏台德危机寻求“和平解决”的方法。为此不惜采取妥协与绥靖的政策。
    1938年 4月,达拉第前往英国与张伯伦磋商。张伯伦对达拉第说,英国是不会为捷克
斯洛伐克作战的,并劝法国也这样做。
    张伯伦和达拉第说什么希特勒的全部要求,只不过是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同胞
“申张正义”而已。张伯伦还说:“希特勒要求的是民族自决,而不是征服”。
两国商定,由英国政府出面警告德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危险性”,同时,两国
政府又在布拉格采取联合外交行动,促使捷政府向德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为此,
一方面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入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在5月7日,两国驻捷
公使正式要求捷政府与苏台德德意志人达成“全面的持久的解决方法”。
    在“和平解决”原则与妥协和绥靖方针之下,在希特勒、张伯伦、达拉第以及墨索里
尼的手中,从3月到9月,围绕苏台德区的问题,中欧局势几起几落。

--
Inprise -- OOP开发环境的 Masterwork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WWW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4.20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