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不知道什么名字好),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危机秘闻录 -- (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17 18:01:39 2000) , 转信
8.核战争阴云飘荡在中东
------------------------------------------------------------------------------
--
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核时代以后的事情。它于1948年
才获得独立。但它的邻国一开始就把它看成"犹太复国主义实体",与它格格不入。在建
国后的二十五年里,以色列人就打了四次仗,即发生过著名的四次中东战争。其中三次
中东战争发生的时候,核战阴云就在中东飘荡,中东两度面临坠入核战黑洞的危险。
8.1 1956年的苏伊士冒险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以英、法和以色列三国为一方,向埃及
发动突然袭击。英法两国的直接目的是想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
在战争进行过程中,由于美苏两个核大国插手,中东笼罩上了核战争的阴影。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国际航道,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
战略地位。运河自开通以后,被英国长崎占领。苏伊士运河公司被英、法垄断资本控制。
1956年6月13日,英国的最后一批殖民军队被迫撤离埃及。1956年7月26
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借口运河的国有化是对
运河自由通航的威胁,在宣布冻结埃及的资金和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会议的
同时,积极准备对埃及发动侵略战争。8月初,英、法在伦敦成立了侵略埃及的联合军
事机构,着手制定战争计划。8月16日,英、法海陆空联合部队便开始在塞浦路斯、
马耳他和阿尔及利亚的前哨基地集结,并在地中海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到9月初,英法
军队完成入侵准备。此时,英、法和以色列共集结了军队22.9万人;海军舰艇18
5艘,其中有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18艘;各种飞机1261架,这些
飞机配置在离埃及不远的马耳他、塞浦路斯、利比亚、以色列、约旦、亚丁地区和航空
母舰上。这些兵力与仅有15万人、250架飞机和500辆坦克的埃及军队相比,无
疑占有压倒的优势。
10月28日,以色列陆军完成了18个野战旅的作战部署。29日下午5时许,
以军突然越过边界向西奈半岛发动进攻。经过一个星期的激烈战斗,以军于11月5日
至6日全部占领西奈半岛。
就在以军发起进攻以后,英法两国以"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为借口,向埃、
以两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火,并从运河区后撤10英里,由英法军队进驻运
河区。10月31日,埃及政府断然拒绝了英法的"最后通牒"。当日19时许,英法空
军便突然对埃及实施空袭,埃及的四个主要机场均被轰炸。次日凌晨,英法的战斗轰炸
机和舰载机群全部出动,又对这些机场进行补充轰炸。夜间,英法飞机又轰炸了另外五
个机场,同时也轰炸了开罗、亚历山大等五大城市。此后,英法空军轰炸重点便指向埃
军坦克、炮兵、战斗车辆集结地域和重要交通线,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配合东
线以军将起包围歼灭。埃军识破了英法的战略企图,纳赛尔总统停止了对西奈半岛的增
援,并将西奈半岛的防御部队向苏伊士运河方向撤退,集中兵力在运河沿岸抗击英法的
侵略。
11月5日,英法军队的空降部队和陆战部队向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地区发起进攻,
埃及军队展开了塞得港保卫战,不让入侵者占领整个运河区。形势非常严峻。
5日上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分别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莫勒和以
色列领导人本·古里安,通知他们,苏联准备使用武力粉碎侵略者和恢复和平。他几乎
不加掩饰地威胁,如果英法部队不从苏伊士运河撤退,就要用导弹核武器攻击伦敦和巴
黎。布尔加宁还写信给艾森豪威尔,建议美苏共同向埃及进军,以停止这场战斗。布尔
加宁警告说:“如果不停止这场战争,这是非常危险的,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下午5时,艾森豪威尔召集他的高级幕僚胡佛、亚当斯和休斯讨论对布尔加宁提出
的美、苏携起手来反对英、法的“荒谬建议"的答复。讨论是沉闷的,与会者一致同意在
拒绝布尔加宁的建议时,指出苏联的建议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对苏联人感到担心,他
们认为苏联人既希望又害怕——希望苏伊士危机会导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破裂;害怕最
近的匈牙利事件会导致沙华条约破裂。艾森豪威尔说:苏联人"既暴跳如雷,又战战兢兢,
这造成最危险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最好非常肯定,我们的每一个情报点和部队每一个
前哨都要绝对地处于戒备状态"。艾森豪威尔又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一句话,每
一步都必须是肯定无疑的和明确的。如果这些家伙开始有所行动,我们可能必须打击他
们——并在必要时以所拥有的一切手段"。艾森豪威尔指示胡佛发表一项声明,其中包括
"明确的警告"——如果苏联企图将部队派往中东,美国将以武力抵抗。艾森豪威尔还授
意当时北约美籍总司令格伦瑟将军宣布:“如果苏联用火箭袭击英法等国,莫斯科将像
黑夜接替白昼一样肯定遭到毁灭。"同时,艾森豪威尔又强烈要求英、法和以色列停战。
11月6日早上8时37分,艾森豪威尔会见他的高级军事助理古德帕斯特和国务
卿杜勒斯,听取最新的情况汇报。杜勒斯报告,苏联已经告诉埃及,他们打算在中东"干
些事情"。他认为有可能他们将派空军到叙利亚。艾森豪威尔要杜勒斯派U—2飞机飞越
叙利亚和以色列。艾森豪威尔说,如果苏联进攻英国和法国,"我们将参战,即使国会在
休会期间,我们也是有理由参加军事行动的"。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侦察发现在叙利亚基
地上有苏联空军,他认为英、法有理由把它们摧毁。古德帕斯特关于这次会议的备忘录
证明,美国准备使用核武器。当时,总统问:“我们在地中海的部队是否配备了原子武
器?”
中午,古德帕斯特向艾森豪威尔报告说,U—2飞机没有发现叙利亚机场上有苏联
飞机或飞机调入埃及的行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马上开始。在白宫会议室里,艾森豪
威尔问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美国应当动员吗?"艾森豪威尔想逐步实行动员"
以避免造成骚动"。作为第一步,他要雷德福召回在休假的军事人员,因为"这是不能隐
瞒的行动,并将使俄国人踌躇"。
中午12时55分,艾森豪威尔又给艾登打了电话。艾登说英国刚刚宣布接受停火,
艾森豪威尔这才松了一口气。他知道一场即将降临的核危机避免了。事后,艾森豪威尔
曾对他的助手C·D·杰克逊说,当时,如果局势继续恶化的话,他对苏联人"唯一可作
出的选择是使用原子弹"。
在埃及人民的积极抵抗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声援下,所有的侵略军被迫于11月7日
停止军事行动。英法于1956年12月22日,以色列于1957年3月,分别从埃
及领土撤出其军队,第二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英、法两国由于在苏伊士战争中的失败,
他们在中东地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美、苏两国之手。
8.2 第六个核国家
以色列是一个危机意识强烈的国家。前三次中东战争,即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
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的"六五战争",每一次都加剧了他们
的危机意识。
正是这样一种观念,使以色列的领导人认为以色列必须拥有自己的核能力。194
8年以前,以色列就有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年轻的以色列人也被送到西方学习有关的科
学技术。
以色列虽然资源有限,但政府通过巧妙而多方面的努力,获得了铀、重水、浓缩铀
和建造必要设施的技术支持。这些东西主要是从法国那里获得的。有意思的是,在核时
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法国的科学家和制造商对核技术扩散的危险都表现得无动于衷。对
于以色列掌握核技术来说,以、法两国的联系一直显得很重要。这种联系至少延续到1
960年戴高乐采取行动加以限制时为止。1967年,以色列不听法国的劝告,发动
先发制人的"六五战争"。这时候,法国才完全中断与以色列的联系。以色列在掌握核技
术、发展核能力方面,还从美国那里得到过帮助,获得了所需的设备,可能还有浓缩铀。
以色列利用在几十年秘密研究中所获得的技术和联系,建立和装备了自己的常规部队,
也在核领域取得了成功。
对于以色列生产核武器的情况,希伯莱大学一位教授作过如下叙述:
以色列生产核武器的努力始于50年代中期,当时在内盖夫沙漠的迪莫纳附近开始
建造法国人设计的反应堆。像其他许多反应堆一样,这个反应堆也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双
重目的:既可生产电力,也可以被用来制造原子弹。同其他具有双重用途的反应堆相比,
其设计特别适合于制造核武器,而不适合于生产电力。
尽管在建造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人们很快发现这座高度保密、重兵把
守的沙漠中的"纺织厂"实际上是一个核反应堆。到60年代末时,人们已公认以色列具
有生产核燃料(钚)的技术能力。
不过,在整整25年时间里,以色列政府对它生产核武器的事实,一直讳莫如深。
它的正式立场,一直是它在1962年所宣布的:“中东目前没有核武器,以色列将永
远不做引进这种武器的第一个国家。"1960年,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也极力
为迪莫纳核反应堆遮掩,称它是一家"纺织厂"。
1974年,以色列总统埃弗赖姆·卡普尔对西方记者说,他的国家将在万不得已
时使用核武器,"一旦我们需要这种武平时,我们就会拥有它们"。一家报纸的报道还说,
卡普尔当时还补充说,如果出现这种需要,以色列可以"在短时间内,甚至只用几天"就
把这种能力变为现实。1984年,以色列科学部长、原子能委员会的前成员、杰出的
核物理学家尤瓦尔·内曼教授,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十五年或二十年以前,
以色列避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我们已具备了核潜力,我们有了专门人才,我们有了
基础。”
西方有的研究者指出,在70年代初,以色列也许没有完全的、装备好的、随时可
以发射的原子弹。但是他们有几十枚、甚至几百枚只需几分钟或几小时就能组装好投入
使用的原子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进程,完全证实了上述研究者的论断是正确的。以色
列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证明,以色列是名副其实的第六个核国家。
8.3 一只脚已跨过"核门槛"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比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更加现代化的
一次常规战争的典型。这次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和军队的培训,是由两个超级大国提供
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为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型武器的战术运用
及其在实战条件下的效果,提供了试验和实践的机会。鲜为人知的是,在第四次中东战
争中,前后出现过两次骇人听闻的核危机。其中一次就在战争初期,以色列一只脚已跨
过"核门槛",差一点将其秘密制造的原子弹扔到埃及人的头上。
1967年爆发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装甲部队横扫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
兰高地,如秋风扫落叶般把埃及人和叙利亚人从自己的领土上赶了出去。从那时期,联
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从埃及的内河变成了埃及与以色
列的战时分界线。运河上再也看不见往来如梭的船队,取而代之的是密布的水雷和两岸
实弹在膛的虎视眈眈的大炮。
作为运河的主人,埃及从此失去了每年10亿埃镑的通航税收。丧权失地的屈辱使
每一个埃及人怒火满腔,而失去了戈兰高地的叙利亚人更感到似乎是在以色列人的监视
和炮口威胁下生活,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埃及全国及叙利亚军民同仇敌忾,决心报仇雪恨,收复失地。
在经过充分准备和周密计划以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这一天人们不吃不喝,甚至不讲话,
整日跪在神庙里祈祷。以色列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天他们盼来的不是平安,而是一颗
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复仇凶星。下午2时,以埃及、叙利亚两国军队为主,加上阿拉伯联
军,在苏伊士运河和戈兰高地东西两线,突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全线进攻。
埃及空军的250架超音速飞机腾空而起,对西奈半岛的以军指挥所、炮兵阵地、
"霍克"地空导弹阵地、机场、雷达站、后勤设施和兵营进行了毁灭性轰炸。空袭仅持续
了20分钟,埃及空军便摧毁了90%的以色列军事目标。
与此同时,埃及部署在运河西岸的约4000门火炮同时开火,集中射击"巴列夫防
线"上的支撑点和指挥所。"飞毛腿"式地地战术导弹也射向了以色列吉夫加结和塔萨的基
地。
埃及军队在进攻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一个障碍,不是苏伊士运河,不是火障,也不
是明碉暗堡,而是"巴列夫防线",即运河东岸那道20多米高、坡度达65度的沙堤。
这条沙堤长130公里,是以色列于1969年耗资2亿4千万美元建造起来的。沙堤
的一个优点是,不仅人、车、坦克无法逾越,而且不怕飞机轰、炸弹炸。所以以色列人
把它叫作"万无一失"的防线。
在摧毁"巴列夫防线"的战斗中建立奇功的是埃及军队中一位工兵参谋。入伍之前,
这位参谋参加过建造有名的阿斯旺高坝。有一次,一条沙堤挡住了流往发电站的水流,
他和同事们用水龙头在沙堤中间冲开一个缺口,让湍急的水流把沙土带走。这一经验在
战争中帮了他的忙,他提出了用高压水龙头冲开沙堤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被工兵司令
阿里中将采纳。
10月6日,埃军对运河东岸开始了猛烈的航空火力和炮火准备。在飞机、大炮的
掩护下,埃及的8000名士兵乘坐1000只橡皮攻击艇和水陆两栖战车,沿10公
里的运河正面奋勇抢渡。仅半小时,他们就登上了运河东岸高达17米的沙坝,占领了
以军第一线阵地。跟进的工程兵用100台消防水车一起向沙堤喷水。水柱密集,射向
沙堤。沙堤遇水即崩溃,沙流滚滚而下。不到5个小时,沙堤即被冲开60多条通道。
同时迅速架起浮桥,大批坦克、大炮和导弹隆隆地驶过运河。至下午7时,约有6万埃
军和500辆坦克渡过了运河,加强了运河东岸的阵地,并楔入以军纵深防线。埃及海
军舰艇也在地中海和苏伊士湾用舰炮轰击以军,用火力支援地面部队,同时在多处海域
同以色列海军展开海战,策应陆军的进攻。不到24小时,埃及军队的第2、第3集团
军就全部渡过运河,以色列苦心经营3年之久的"巴列夫防线"被全线突破。埃军原来估
计渡河至少要伤亡1万人,由于采用高压水枪破沙堤,结果渡河和打破"巴列夫防线"仅
伤亡208人。埃军收复了坎塔拉镇和夏特镇,歼灭了以军大量有生力量(以第190
装甲旅被全歼),牢牢控制了运河沿岸长100公里、纵深10公里的地区。以军在损
失了1/4的坦克和1/3的作战飞机后,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境地。
在北线,叙利亚军队在进行了猛烈的炮火准备以后,也派出一支精锐伞兵部队奇袭
被以色列称为"国家眼睛"的赫尔蒙山顶雷达站,在戈兰高地投入了2个装甲师和3个步
兵师,分3路向戈兰高地以军阵地发动猛攻。72小时后,叙军全线突破以军防线,北
路攻占了战略要地老头山和马萨达,中路夺取了库奈特达,前锋直指以色列边境,南路
攻取了法拉斯,收复了菲格,以军3个装甲步兵旅悉受重创。
伊拉克、科威特、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沙特阿拉伯、苏丹、突尼斯、摩洛
哥等阿拉伯国家纷纷派兵参战,伊拉克总统甚至派出其胞弟率领总统近卫坦克师开赴战
场。
首战告捷,使在历次与以色列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阿拉伯世界群情激奋,几十年饱
受屈辱的郁闷和自卑,随着前方捷报的传来一扫而光。埃及总统萨达特心情激动地说:
“我们的胜利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以色列不可战胜的优势不过是一种神话!”
弹丸之国的以色列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在前所未有的失败面前惊恐万状。
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面对西方记者岂不成声:“以色列无法使埃及人后退一英寸,
通往特拉维夫的道路已经被打开。”
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则在电视讲话中连连向美国哀求:“你们救救以色列吧!”
在此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色列军方想到了其最后的杀手锏——以色列秘密制造
并存放在内格夫沙漠基地中的、全世界尚无人知道的13枚原子弹。在国防部长达扬的
请求下,以色列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并通过了使用核武器的决议。以军将部分核弹头装
在F—4E鬼怪式战斗轰炸机上,将部分核弹头装在杰里科地地导弹发射架上,并准备
向开罗、大马士革、巴格达等城市发动核攻击……全世界已不知不觉地处在一场核战争
的边缘。
以色列迪莫纳反应堆生产的以钚为原料的原子弹虽然“十分原始",但每一枚的破坏
力,都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那两枚原子弹爆炸力的总和。一
旦使用,将给阿拉伯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
更有甚者,以色列准备对埃及建造在尼罗河上的世界最高水坝——阿斯旺大坝用原
子弹予以摧毁。以色列军方和情报局曾对这一大坝的容量和落差进行过精心的测算,结
论是:一旦大坝被原子弹摧毁,汹涌澎湃的洪水将使埃及所有的富庶地区荡然无存。
到底使不使用原子弹?梅厄总理此刻突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她一连几小时在
一幅以色列地图前踱步不止,复杂的思绪在脑海中汹涌激荡。
梅厄深知,以色列国土狭小,面积仅2.7万平方公里,最窄处只有15公里,国
土周边一面靠海,三面被敌对的阿拉伯国家包围。狭窄的国土既缺乏足够的战略缓冲纵
深,军队无法实施大范围的战略机动,又缺乏足够的兵源。志在复仇的埃及坦克纵队在
强渡苏伊士运河后,势如破竹。一旦埃军攻陷以色列在西奈的最后战略要地埃特米特拉
山口,以军将无险可守。乘胜追击的埃及坦克部队一旦越过边界,仅数小时就可席卷不
足百里的以色列全境。当此紧急危亡之际,看来只有原子弹可以拯救以色列了。
但是,作为一个政治领袖,梅厄清楚地知道,一旦使用原子弹,将会产生什么样的
严重后果。
出于一种政治家的心计和多年国际斗争生涯养成的敏感,她觉得对于以色列目前的
困境,美国人绝不会袖手旁观。她接通了联系华盛顿的"热线"电话。大洋彼岸的美国总
统尼克松告诉她,美国情报部门已经发现并正在分析可根本扭转战局的重要情况,以色
列只要再坚持24小时就可渡过难关。
天机不可泄露。梅厄更加冷静下来,她顶住了幕僚和军方越来越大的压力,坚决不
同意使用核武器,同时下达了“全线死守24小时"的特急命令。一触即发的核按钮终于
没有按下。
以色列开始全国总动员。完备的兵役制度和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战时动员体制,使以
色列在战争爆发后的几天之内,就向岌岌可危的西奈战场派出了大批增援部队。
几个小时以后,战局开始稳定下来。梅厄总理召来以军总参谋长戴维·埃拉扎尔中
将和以军情报局——"摩萨德"的局长阿哈隆·亚里夫少将,了解和研究美国情报部门提
供的重要情报。
原来,根据美国"大鸟"侦察卫星所拍摄的照片和"摩萨德"对埃军的侦察,埃及的第
2、第3集团军在横渡苏伊士运河以后,为确保各处主攻方向的兵力和装备,两翼兵力
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已形成了以德维斯瓦为结合部的左右两个突击群。这样,在两个
集团军之间便出现了一个宽约10公里的间隙地带。据在西奈战场上空飞行的美国SR
—71高速侦察机报告,此间隙仍在继续扩大,埃军指挥部至今对此尚未察觉。
参谋长戴维·埃拉扎尔指出,如果以军派出一支精锐部队从这个缺口楔入埃军后方
纵深,无论向左向右突击,均可包围埃军一个集团军,如果进展顺利,整个战场局势将
随之改观。
兵贵神速。为了抓住这一良机,梅厄总理立即任命久经战阵的阿里尔·沙龙少将为
指挥官率领一支特种部队进行奇袭。
“赎罪日"后的第10天,即1973年10月16日,西奈半岛埃军第2和第3集
团军在大苦湖以北德维斯瓦附近的结合部的间隙已扩大到20公里。沙龙率领一支装甲
突击纵队神不知鬼不觉地长途奔袭数百里,从两支埃及大军结合部的缺口楔入埃军后方。
30分钟以后,沙龙已陈兵苏伊士运河东岸。很快,以军在苏伊士运河上架起了浮桥,
天亮以前,沙龙率领的一个加强装甲师已全部偷渡过河。在短短的两三天之内,沙龙利
用埃军统帅部的失误,迅速将西岸登陆场的正面和纵深扩大到15公里,并指挥以军从
北面、西北面、西南面三方呈扇形向西岸埃及守军猛攻。沙龙抓住埃军后方防守薄弱的
空档,一路冲杀,摧毁了埃军用于掩护东岸部队的防空导弹系统、炮兵阵地、指挥所和
后勤基地。到10月22日,埃军第3集团军的2万多人和200多辆坦克被以军四面
包围,埃军被迫全面转入守势。
直到这时,装在F—4E鬼怪式飞机和杰里科导弹发射架上的核弹头才被卸下来,
又运回了内格夫沙漠中的核武器仓库。世界又一次从核战争边缘侥幸走了回来。
8.4 两霸相争
以军偷渡运河的成功,完全改变了先前不利的态势。一批批以色列战斗轰炸机呼啸
而过,无情地扑向开罗、苏伊士城、伊斯梅尔等埃及城市,倾泄下来的炸弹瞬间使座座
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源源渡河的以军后续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向苏伊士城挺进,并
包围该城,切断了苏伊士—开罗公路。一战得手的沙龙不可一世,正率领部队沿伊斯梅
尔—开罗公路冲锋,准备打到开罗去。
就在这时,由于美、苏紧张的外交斡旋,联合国安理会于10月22日清晨通过了
关于阿以停战的338号决议。
以色列对这一决议大为不满。因为以军已使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埃及军队几乎全部被
包围,在经过数日激战并付出沉重代价后,以军已经击退了埃及和叙利亚军队的进攻,
并已深入到埃及领土纵深,埃及第3集团军已陷入灭顶之灾。因此,尽管埃及和叙利亚
已宣布接受停火,但以军仍不甘心就此罢休。
24小时后,战事重起,以军趁机将埃及第3集团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至10月2
3日,埃及和以色列军队还在继续激战。尽管美国对以色列施加压力,让其遵守停火协
议,但是以方不予置理。以色列考虑过要全歼该军团,给阿拉伯国家“一点颜色",至少
也想把被围困的埃及第3集团军作为以后停战谈判的筹码。而在埃军方面,尽管从开罗
发出了互相矛盾的命令,但第3集团军司令官坚持要突围。然而,他不仅没有成功,反
而让以色列找到了继续作战的借口。以军拒绝让联合国观察员到被围困的埃及军队去视
察。在特拉维夫,以军统帅埃尔佐将军称,第3集团军唯一的出路是"体面地投降"。
基辛格与"叛卖"危机
以色列的好战姿态,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基辛格。这得从基辛格的苏联之行谈起。
10月20日凌晨2时,基辛格飞往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直接商讨如何结束中东
的敌对行动"。他的对手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到机场迎接他。
第二天(10月21日),基辛格与勃列日涅夫的会晤推迟到中午才举行。基辛格
得知,莫斯科已下令部队处于戒备状态,其中包括7个空降师,以便随时对中东进行干
涉。勃列日涅夫并没有因为公开表示和平的愿望而放松警惕,他已准备好一旦谈判失败
便采取另外的一手。
不过此时,在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局办公室里,基辛格发现苏联方面要求解决问题的
心情十分迫切,谈判只用了4个小时,停火协议的文本就商定了。由于这项协议实际上
比美国两星期来所酝酿的那个方案对美方更有利(没有谈到让以色列军队"撤退"),基
辛格很快起草了一封尼克松致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的信,向她报告这一消息。但由于苏
联用无线电干扰基辛格使团的对外联系,这一封信拖延了好几个小时才发出,到了以色
列人手里就只有8个小时可以考虑了。这样,在耶路撒冷看来就好像是最后通牒一样。
苏美达成的这一停火协议,第二天(10月22日)就在安理会上得以通过。梅厄
总理提出,要基辛格从莫斯科返回华盛顿途中访问以色列。因此,10月22日上午1
0时,他飞往以色列,与梅厄总理及其幕僚举行秘密会谈,试图说服以色列接受他与苏
联人谈判达成的停火条件。梅厄夫人和她的私人顾问团对此很不高兴,他们抱怨说,只
要再有三天时间,埃及的第3集团军就会完全被包围歼灭。而基辛格知道,事实上根本
不可能再给以色列三天时间而不引起超级大国的危机和毁掉"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
何况,有一点是明显的,在宣布停火的时候,以色列已经伤亡惨重——死亡达2000
人,按人口比例,等于美国死亡20万人。
以色列人自己也认识到,他们虽然打赢了最后一仗,但无敌的神话破灭了。阿拉伯
军队并没有被彻底消灭。阿拉伯国家没有打赢,可也不再怕以色列了。基辛格问梅厄,
萨达特能否从战争后期的军事挫折中恢复过来。她的回答很干脆:“能恢复。因为他是
一位英雄。他有胆量。"梅厄知道,埃以双方人口数量悬殊,仅开罗一个城市就等于以色
列全国人口的两倍。因此,当以色列人被要求放弃歼灭第3集团军,以换取与埃及进行
"旨在在中东建立公正与持久和平"的面对面会谈时,她不得不答应下来。然而,这一交
易又不许作任何变更,这又使得以色列觉得是雪上加霜。
22日中午,埃及接受停火,并于下午5时生效。基辛格建议以色列于下午6时5
2分宣布停火,然后他就离开了以色列。
然而,中东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很难加以预料。在基辛格10月23日凌晨3时
飞回华盛顿时,战场形势又紧张起来了,以色列人似乎忘记了停火协议这码事。
当基辛格于上午8时走进白宫办公室时,发现有两份电报。一份是来自萨达特总统
的顾问哈兹菲·伊斯梅尔,他说“以色列又恢复了进攻,埃及正在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伊斯梅尔询问美苏正在做些什么来使以色列遵守协议。
另一份电报是美驻以色列大使基廷打来的。他说,以色列有很多人反对梅厄停火,
同时以色列的部队似乎仍在顺利地推进,梅厄已命令以色列部队继续战斗。
上午9时30分左右,勃列日涅夫致信基辛格,说以色列部队正在沿苏伊士运河西
岸向南推进。勃列日涅夫说以色列的行动是"不能接受的",是"明目张胆的骗局"。他建
议安理会中午开会,重申停火,所有的部队都撤回到10月22日停火协议通过时的那
条线上去。
上午11时10分左右,梅厄总理直接与基辛格通话。基辛格建议以色列从现在的
战线后撤几百码,就是说撤到过去的那条停火线。基辛格说:“在那片沙漠上,谁能知
道现在这条线或是那条线究竟在哪里呢?"梅厄不高兴地回答说:“那好,他们就会知道
我们现在的战线在哪里。”
基辛格现已知道,以色列已经切断了通向苏伊士城的最后一条供应线路。运河东岸
的第3集团军已被全部切断联系,一场危机就要来临。中午,以色列驻美大使迪尼茨打
电话给基辛格,说以色列不愿意从现在占领的阵地撤退。他说,以色列政府同意那种说
法,即没有人能讲出原来的停火线在哪里,因此它将不接受撤到那条战线的呼吁。
当天12时36分,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通过热线向尼克松发出急电,证明苏联
感到被叛卖了。虽然电文一开头是“尊敬的总统先生",但措词强硬而冷淡,指控以色列
"背信弃义"而撕毁停火协议。他保证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会遵守停火协议,催促美国采取
坚决行动制止违反停火协议的行为,并“无礼地暗示"以色列的行动是和美国串通共谋的。
下午,基辛格收到梅厄一封措词严厉的来电,称以色列将不遵守新提出的协议,甚
至谈都不必谈。看来,以色列是决心要继续战斗下去,消灭第3集团军。下午3时15
分,萨达特总统紧急致函尼克松,呼吁美国"进行有效的干预,在必要时甚至使用武力,
以便保证按照美苏共同协议充分实施停火决议"。晚上8时30分,迪尼茨向基辛格承认,
通向第3集团军的各条道路都被切断,饿死第3集团军比军事上消灭第3集团军要慢一
些,但其结果一样。这样,出于各自的目的,以色列和埃及都同意10月24日当地时
间早上7时(华盛顿时间半夜1时)实现停火。
苏联作好干预的准备
10月24日上午8时,伊斯梅尔致电基辛格,说"以色列又恢复了进攻"。萨达特
再次急电尼克松谋求采取"有效措施,以迫使以色列实行停火"。
上午10时19分,勃列日涅夫又来信了。这封信措词严厉,开头的称呼是"总统先
生",不再像昨天那样是"尊敬的"了。来信相当详细地叙述了最近几小时内以色列在苏伊
士运河两岸发动的"挑衅性进攻"的情况,用威胁的口气呼吁尼克松制止以色列的进攻行
动。
在这种情况下,上午10时30分,由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防部长施莱辛格、中
央情报局局长柯尔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穆勒将军组成的"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在白宫开会了。会议由基辛格主持,他谈了最近
发生的情况,并极力主张采取"稳健的"方针。
下午1时,萨达特致信尼克松,称以色列再次发动了进攻,接着他又表示“同意"美
国所没有提过的东西:立即派遣美国观察员或军队到埃及一方执行安理会的停火决议。
与此同时,萨达特总统已"正式地"向苏联人发出同样的请求。不久,新闻公报也宣布,
开罗已公开宣布要求安理会开会,请求美国和苏联向中东派遣"部队"。
基辛格说:“我们没有准备派美国军队去埃及,也不会同意派苏联军队去。多年来
我们一直致力于缩小苏联在埃及的军事存在,决不是为了同它联合起来,在联合国形成
一纸决议,重新把它引进埃及。我们也不会同苏联人一起参加一支联合部队,因为这样
一来,它在这一地区的作用就合法化了。苏联军队将从此不再撤走。……我们决心在必
要时以武力抗拒苏联军队进入中东,不管它是在什么借口下到那里去的。”
然而,苏联人还是马上采取了决定性的步骤。到10月24日,已有迹象表明苏联
已作好了军事干预埃及的准备。10月17日,一个中队30架安东诺夫运输机(即1
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急先锋)飞往贝尔格莱德。10月20日,苏联发射
了一颗"宇宙"侦察卫星。3个苏联空降师早在10月11日就已处于警戒状态,其中1
个师已在前一周从莫斯科开往离贝尔格莱德不远的一个空军基地。另外4个苏联空降师
则于24日早晨进入警戒状态,随时准备出发。在俄罗斯南部,已设立了一个空军司令
部,苏联空军部队也进入警戒状态。这样,苏联总共集结了4万人的作战部队。
此外,7艘载有海军陆战队员的苏联两栖攻击舰艇和2艘直升机航空母舰开进了地
中海。苏联地中海舰队本身就有约85艘舰艇,这一数字比过去大有增加。
核幽灵在苏联的海军活动中徘徊。自从一艘载有核武器的苏联船只10月22日穿
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驶入地中海以来,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跟踪它。据报道,当该船25
日进入埃及东北部的塞得港后,它就开始为一个先前部署在开罗附近的苏联"飞毛腿"导
弹旅装卸弹头。这使得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担心,苏联的干预期在眉睫,并将扩大这场
危机的规模。
10月24日早晨,苏联显然停止了对埃及和叙利亚的武器和物资的空运。这一举
动受到了美国的欢迎,认为这是莫斯科准备与美国协调一致限制对中东交战国家的军火
运输。但是到了中午,这一暂停似乎又是一个更加不祥的预兆。美国情报系统无法对一
大部分苏联空运机群定位,但电子侦听截获的情报表明,苏联第二天的飞行计划改变了,
苏军通信活动激增。美方估计,苏联马上就要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了。
联合国决议与超级大国之间的斗争
24日下午,事态发展进程加快,形势变得更加危险了。下午3时,开罗处于一片
惊慌之中。萨达特总统呼吁美苏派出联合维持和平部队进驻埃以军队之间的地带,以帮
助实现停火。在联合国,一些不结盟国家的代表开始非正式地散发一份安理会决议草案,
呼吁超级大国将交战双方分开。大约在下午7时,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通知基辛格,
说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接到了支持这一提议的命令。基辛格立即回答:“我们将予以否决。
"10分钟之内,基辛格指示美驻联合国大使斯卡利要否决任何有超级大国参加的维持和
平部队的动议,还让他把这一指示转告中国大使黄华。因为基辛格肯定中国不愿意看到
苏联部队在联合国名义下进驻中东,而中国所投的一票将起很大的作用。
7时25分,基辛格再次打电话给多勃雷宁。这个苏联大使通知基辛格说,苏联可
能不会再等待不结盟国家在联合国提议案了,它可能自己提出一项类似的动议。基辛格
警告多勃雷宁说,形势正变得十分危险,他提醒多勃雷宁不要逼美国走极端。基辛格说:
“要是增派联合国观察员,我们愿意合作;要是在任何伪装下派苏联军队,我们不能接
受。"多勃雷宁回答说,在莫斯科"他们非常愤怒,他们要派军队去"。基辛格马上回答:
“出现那种对抗是令人遗憾的。"多勃雷宁说,克里姆林宫"已经讨论过,并已下了决心
"。
与此同时,尼克松总统对萨达特公开呼吁美苏联合干预的回信到达了开罗。这一封
由基辛格起草的回信拒绝美苏联合干预的提议,并强调了超级大国卷入所带来的危险:
我刚才获悉可能有一项决议草案会于今晚提交安全理事会,敦促外界的军队——包
括美国和苏联的军队——派往中东执行停火协议。我必须奉告你,如果这种决议提交安
理会,美国将因以下理由行使否决权:
要调集足够的外界军事力量对现在在中东进行战斗的各方军队形成一种有效的抗衡
力量,是不可能的。
如果两个核大国被要求提供军队,则将引起一种极其危险的潜在可能性:即大国在
该地区进行直接对抗。
大约在晚上9时,勃列日涅夫的一封来信到达华盛顿,谴责以色列人继续在苏伊士
运河西岸作战。然而,这封信似乎还只是勃列日涅夫第二封更强硬的信的前奏。勃列日
涅夫的第二封信是在半小时后由多勃雷宁从电话中向基辛格口授的。这封信是这场危机
的关键,但它的全文并没有公布。基辛格认为,这封信的口气"是一个苏联领导人对一个
美国总统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实际上是最后通牒"。参议员富布赖特认为这封信是"急
切的",参议员杰克森说它是"野蛮、粗鲁的"。尼克松总统对外说这封信"非常强硬",没
有半点回旋余地。英国驻美大使也被这封信的口气镇住了。这封信再一次谴责了以色列
违反停火决议,并呼吁美国与苏联联合派兵去埃及。在最关键性的几段中,勃列日涅夫
用警告的口吻写道:
以军的继续进攻是对美苏两国的挑战,为使以色列执行停战决议,苏联将不惜使用
武力。为迫使以色列接受停战,我愿意访问美国。
……让我们,苏联和美国,一起把苏联和美国的军队紧急派往埃及,以确保10月
22日和23日安理会关于停火和停止一切军事活动的决议的实施,并确保我们同你们
就保证执行安理会的各项决议所达成的谅解。
必须毫不迟延地遵守协议。我愿意坦率地说,如果你认为在这件事上不可能同我们
一起行动,我们就不得不紧急考虑单方面采取适当步骤的问题。我们不容许以色列方面
的专横行为。……
我认为,我们两国的关系是有价值的。
基辛格认为,美军与苏军一起进入埃及是"不可想象的",那将使苏联"在我们的赞许
下"重返埃及,我们"那些阿拉伯温和派的朋友们将会受到沉重打击",而"埃及将会重新
被拉回苏联的轨道","中国和欧洲对于这一关键地区出现美苏军事勾结将大为震惊。如
果共同努力失败并转为美苏危机——很有可能——我们就将孤立无援"。基辛格迅速得出
结论,必须阻止苏联人单方面登陆,而只有"使苏联人感到惊恐",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时,中央情报局报告说,苏联在地中海的舰艇已增加到85艘(后来达到100
多艘),一支包括2艘登陆舰在内的苏联舰队正在向埃及北部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开进。
晚上10时15分,基辛格打电话给多勃雷宁。
基辛格:“我们就要开会,考虑你们的信。我只想告诉你,在我们答复之前采取任
何单方面的行动,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多勃雷宁:“是的,好。”
基辛格:“这件事关系重大,不要对我们施加压力。我再重复一遍,不要对我们施
加压力!”
多勃雷宁:“好!”
晚上10时40分,基辛格召集了国防部长施莱辛格、中央情报局局长柯尔比、白
宫办公室主任黑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基辛格在国家安全委员
会的军事助理豪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勒将军开会。黑格告诉基辛格,无法叫醒尼克
松。基辛格知道,尼克松现在正被水门事件搅得心烦意乱,于是基辛格主持了会议。与
会者发现,苏联的第二封信与第一封信"截然不同"并比第一封信更具威胁性。
晚11时,基辛格又一次召集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开会。一切迹象表明,苏联将在
24小时内出兵干预埃及。勃列日涅夫的第二封信、苏军通信量持续增大、前面提到的
核幽灵以及苏联空降部队的空运增多等现象都表明了这一点。小组认为,美国应对勃列
日涅夫的信作出语气和缓但内容强硬的答复。大家一致认为,光是这样一封复信是不起
作用的,还必须辅之以某种引起注意的行动,以表明美国决心抵制这种单方面的行动,
最好是在美国的书面答复之前让莫斯科注意到华盛顿的反应。因此,华盛顿特别行动小
组要求尼克松总统行使总统权力,命令美国武装部队提高警戒状态。小组一致认为,如
果美国不对苏联的军事准备作出反应,那将是非常草率的。唯一的问题是,究竟应该如
何反应。
11时41分,小组达成一致意见,由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
勒将军下达了准备让全球美军"静悄悄地"进入"3级战备状态"的命令。3级战备状态,
是美军“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下的最高一级战备状态"。
11时55分,小组会议批准了以尼克松的名义致萨达特的信,重申美国将拒绝联
合出兵的建议。信中警告道,假使苏联军队出现,美军必将在埃及领土上予以抗拒。该
信接着说:
请你考虑一下,如果两个核大国在你的领土上发生对抗,对你的国家将产生什么样
的后果。
无声的信息:美军战斗准备
穆勒将军的命令一经发出,世界各地美军的通信量激增,这是苏联能侦测到的第一
种迹象。10月25日凌晨2时,包括执行核战争任务的战略空军司令部在内的美军各
军种全部进入了3级战备状态。战略空军司令部采取了如下措施:
(1)取消所有常规训练任务;
(2)测试通信指挥网;
(3)虽然战略空军司令部一直设有空中指挥所,但战略空军总司令自己的空中指
挥所这时则处于紧急地面待机状态,另外还有随时准备起飞的空中指挥控制机;
(4)已部署了一些空中加油机;
(5)更多的B—52轰炸机随时准备紧急起飞;
(6)美军地基导弹部队的警戒状态也略有提高。
在一项关键性的行动中,50多架B—52战略轰炸机——长崎以来是美国核力量
的标志和主要组成部分——从关岛基地飞往美国。隶属于战略空军司令部的空中加油机
被派往各基地并开始进行非常规作业。美军战略核潜艇和洲际导弹也进入战备状态。最
后,"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从直布罗陀海峡驶进地中海,第82空降师(约15000人)
也于早晨6时作好了行动准备。
不久,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就收到情报说,"8架苏联安—22运输机——每架可载
200多名军人——预定于几个小时内从布达佩斯飞往埃及,东德的某些部队将在5小
时后处于戒备状态"。美国立即以进一步的战略措施作为反应——第82空降师进入戒备
状态;命令"罗斯福号"航空母舰进入东地中海与克里特岛以南的"独立号"航空母舰汇合;
通知欧洲部队司令,参加一年一度北约部队演习的美国军队推迟回国。基辛格还请以色
列驻美大使迪尼茨告诉他,如果一定要摊牌,以色列消灭第3集团军要多长时间。
美国这样做的一个意图,是要向苏联发出一个"无声的信息"。美国没有公开宣布其
部队的警戒状态,而且尽管多勃雷宁要求对勃列日涅夫第二封信立即给予答复,直到凌
晨5时美国仍未与苏联作私下接触。为了表示白宫对苏联威慑的不满,也为了使苏联对
美国的计划有所认识,使苏联有侦测到美军活动的时间,基格辛故意拒绝与多勃雷宁进
行接触,尽管后者多次在电话中请求美方予以答复。基辛格等人相信,苏联情报系统若
能截获到有关美国军事活动迹象的情报,并送往克里姆林宫,那么对美国是有利的。基
辛格故意对多勃雷宁持不同寻常的冷淡态度,是为了表示白宫对勃列日涅夫最后一封信
的不满。25日早上5时40分,当一份书面回答最终要送给多勃雷宁时,基辛格又故
意让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去传递这封信,这一举动又是不同寻常的。
这封回信反映出白宫对事态的关注,并暗示美军受到了严重军事冲突的威胁:
总书记先生:
我仔细研究了你今晚的来电。我同意你以下的意见:我们对为和平采取联合行动达
成的谅解是具有最大价值的,我们应在此复杂的形势下实现这种谅解。
然而,我必须告诉你,你建议采取某种具体的联合行动,即派苏美部队到埃及去,
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没有得到消息说明现在停火遭到大规模的违反……
在此情况下,我必须将你关于单方面采取行动的建议看作是最令人关切的问题,它
会引岂不可估量的后果。
事实很清楚,要强制双方贯彻停火条款所需的部队是大量的,并需进行最密切的协
作,以避免流血。这显然不仅是不可行的,而且在当前形势下也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的理解是,这是一种非常的临时措施,其目的只是为了提供有关双方遵守停火
协定条款的足够情况。假若这就是你增派部队的意图,我们将予以考虑。
总书记先生,根据我们协议的精神,现在不是单方面采取行动的时候,而是头脑冷
静地采取协调一致行动的时候。我认为我的建议是符合我们所达成的谅解的文字和精神
的,并将保证停火得到迅速的实现。……
然而你必须明白,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单方面行动。……正如我以上所述,这
种行动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对我们哪一国都不利,而且将使我们花了这样大的努力
才获得的一切成果化为乌有。
除了在倒数第二段间接提到1973年防止核战争协议之外,这封信既没有发出核
威慑,也没有暗示要使用核武器。但是,提到"最令人关切的问题"并反复使用"不可估量
的后果"一词,只能被理解成这是在暗示如果局势得不到迅速控制的话就有可能使用核武
器。
为了给苏联保全面子,尼克松在信中还是表现出了一点灵活,表示愿意派少数观察
员到该地区去,但不是作为战斗部队。这给勃列日涅夫提供了一条摆脱困境的路,最终
导致苏联派出了70名"代表"去检查停火。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通过同时约束它那好斗的以色列盟友来安抚苏联。就在美军进
入战备状态后不久,基辛格向以色列大使迪尼茨通报了苏联准备干预和美国已有反应的
情况。基辛格的目的,是要使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官员们感觉到局势的严重性,让他们意
识到如果以色列通过消灭埃及第3集团军而逼迫苏联动手,就有大难临头的危险。显然,
基辛格希望通过讲明进一步的敌对行动会把事态扩大的道理,来说服以色列人宽恕埃及
第3集团军。简而言之,美国采取了双重路线,一方面,它对苏联干预的威慑作出了强
硬的反应,另一方面,它又私下试图改变导致苏联采取行动的局面。
危机消除
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认为,让美军进入警戒状态是对苏联干预的威胁的最恰当的反
应,其理由是这样一来就能立刻给苏联人一个信号,同时又不会招致美国国内太多的争
论。然而,这一期望被证明是过于天真了,最终给白宫带来了麻烦。
25日一大早,美军战备便成了各大新闻媒介的头条新闻。电视里连续播放着美军
战备的镜头——士兵们结束休假,B-52起飞、着陆,战舰准备出海……由于公众昨
晚睡觉时还不知道苏联已准备干预中东,因此他们闹不清美军为什么一下子活动起来,
于是人心惶惶。基辛格不得不举行记者招待会,他用不祥的声音强调了超级大国冲突的
危险性:
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当然是敌对的,在政治上某些方面也是敌对的。但是美国
和苏联也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两国都拥有能够毁灭全人类的核武库。我们两国都负有
特殊责任,要把对抗保持在不致威胁人类文明的范围之内。我们两国迟早会认识到,今
天使世界陷于分裂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应该使人类遭受一场空前的核
战争浩劫。……美国不赞成也决不许可派一支苏美联军到中东去。美国尤其反对任何大
国、特别是任何核国家,单方面把军队派到中东去,不管是在什么伪装下派去。
基辛格转而提到核冲突的可怕后果,说"人类不能容忍那些具有毁灭能力的国家之间
的永久冲突"。他的这篇演说显得十分激昂,似乎是想给苏联人一个明确的信号。他认为,
只有造成严重的危机感才能使危机得以避免。
几个小时之内,危机就结束了。那天夜里,由于以色列的枪炮保持沉默,苏联人没
有单方面采取行动。一架载有准备军事干预的苏军的飞机早晨降落在开罗西机场后不久
就又掉头飞回去了。两封来自埃及的信,作为对美国前一天发出的信件的回答,明确宣
布萨达特充分理解并同意美国拒绝建立苏美联合部队的立场,埃及现在转而寻求不包括
苏联或美国军事力量在内的"国际部队"。基辛格在清晨接到的另一封信来自美国驻联合
国大使斯卡利,他报告说,安理会将尊重美国拒绝建立联合部队的立场,并开始考虑通
过一项决议,在任何紧急部队中把超级大国排除在外。基辛格知道,在"未获得当事国或
联合国批准"的情况下,苏联绝不可能把军队开进埃及。
25日下午,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接到新的指示,不再试图把美国和苏联的军队包括
进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里去了。安理会很快就批准部署一支不包括苏美军队在内的国际
部队。凑巧的是,以色列军事活动也停止了,尽管还没弄清美国到底采取了什么步骤让
以色列遵守停火协议。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利用尼克松信中的安抚姿态,回信通知美
国说,苏联准备派少量观察员去检查以色列执行停火协议的情况。在中东,有迹象表明
苏联军事活动已转向正常,苏联舰队在25日中午已经改变了航向。中东核危机正式宣
告结束。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WWW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7.10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2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