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军事评论:甲午海战的历史地位与军事意义(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Sep 17 12:27:54 2002) , 转信

  编者按:9月17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纪念日。这里,发表本刊特约评论员华鸣
先生的长篇评论,以兹纪念。  

  近代中日两国都是在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攻击或威胁下,被迫对外开放门户的。两国
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近代海军对于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从
19世纪60年代起,两国相继开始组建新式海军,并且互一对方为假想敌,展开了一场旷日
持久的军备竞赛,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达到高潮,却以中国失败、日本取胜而终结。
中日甲午战争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是一场陆海战场交替进行的近代化战争,尤其是以拥有独立的海上战场而为
其显著特征。回顾这场战争,特别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海上作战行动,我们不难发现甲午海
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也为世界近代海军及其装备的发展,提
供了十分宝贵的实战经验。

  深刻反思检讨甲午海战在历史与军事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更是具有重要的
借鉴与启示意义。

甲午战争前的中日海军竞赛及其影响

  1840的鸦片战争和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均具有极为重
要的意义。从此开始,两国都面临被西方列强吞并的民族危机。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一万
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闯入中国的宁静海湾,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满清军队
一触即溃。清廷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动用了一切可以动员的武器装备,但在历时两年的
战争和绵延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却没有打过一场胜仗,没能守住一处重要阵地,最后只能
被迫接受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同样,胚里海军准将率领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浦贺
港时,不过是4艘军舰,却使德川幕府政权十分惊恐,被迫同意对外开放。

  鸦片战争使清廷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促成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争开双眼去观察世界
,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呐喊。魏源、林则徐等有识之士认为,“夷之长技,
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们建议并规划出创立中国近代海军海防的初步方
案,以期形成“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的有利战略格局。他们
还大胆倡议开发工商业以富国力,强调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为中国近代海军海防建设的
理论与实践揭开了序幕。

  1862至1863年的“李泰国——阿思本舰队事件”,迫使中国人积极探索自主兴办海军
海防的道路。1864年6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指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
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同时,李鸿章也提出:“中国欲自强,则
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次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
一家著名的兵工企业——江南制造局,建造了中国的第一艘轮船。1866年,清廷批准设立
福州船政局,船政局的创办人是左宗棠。从1869年初夏到甲午战争前,福州船政局共建造
舰船34艘;福州船政学堂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采用西法培养海军军官的学校,为中
国海军海防事业培养了第一批专业干部,奠定了人才基础。

  日本明治政府从建立之初,也对海军建设给予极大的关注。1868年10月,登基之初的
明治天皇就看出了发展海军的重要战略意义,他发布谕令称:“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
,应该从速奠定基础”。1870年,日本兵部省在向太政官呈交的《创建海军建议书》中提
出:“皇国是一个被分割成数岛的独立于海中的岛国,如不认真发展海军,将无法巩固国
防。当今各国竟相发展海军,我国则十分落后。因此,他国对我国殊为轻视,出言不逊,
甚至干出不法之事。若我国拥有数百艘军舰,常备精兵数万,那么他国便会对我国敬畏起
来,哪里还敢有今日之所为?”这份建议书认为,在今后七年里,日本应将岁入的五分之
一用作军备。日本明治政府奉对外侵略扩张为最高国策,制订了以武力政府亚洲的所谓“
大陆政策”,将朝鲜和中国列为其侵略扩张的首选目标。为此,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大举
扩充以海军为核心的综合军备,接收幕府军舰,引进西方造船技术并改造原属幕府的横须
贺造船厂,派遣海军造船留学生,聘用外国海军教官,兴办海军院校,组建新式舰队。明
治天皇甚至还亲自发起从每月的薪俸里捐款建造军舰的运动。

  1874年,日本舰队以琉球船民事件为由,入侵台湾;沈葆桢带舰入台交涉退兵,形成
中日双方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日军侵台,使清政府朝野震动不已。大学士文祥说:“夫日
本乃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借端发难······。是此
次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若再因循泄踏,而不亟求整顿,一旦事变,更形棘手”
。严酷的海防形势,使清廷感觉出潜在的危险和威胁,正所谓“现在日本之寻衅生番,其
患之已见者也。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西洋各国之观变而动,患之濒见而未
见者也”。

  同年11月5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强调了海防问题之必要性和急迫性,提出“练
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措施,并要求清廷饬
令有关部门加以讨论。清廷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在当天就发布上谕,令沿海沿江各省督
抚们在一个月内将各自的讨论意见上奏朝廷。以后,又将讨论的范围扩大到亲郡王、大学
士、六部九卿。海防问题俨然登堂入殿,被清廷列入其头等议事日程。在这场著名的“海
防大讨论”中,各地督抚及京官,由于思想认识及派别利益上的差异而观点不尽相同,但
毕竟通过了“先就北洋创设一支海军,俟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的海军海防发展
战略思路,并派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从而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
海军建设的步伐。

  同样,日本因侵台未能得手,痛感海军软弱,遂向英国订购了“扶桑”、“金刚”、
“比睿”三艘军舰。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皆派军舰前往干预。日本因
海军实力不如吴长庆所率领的北洋军舰,故双方没有发生直接的交锋。但日本正式将头号
假想敌由俄国改为中国。日本海军卿川村纯义认为“东洋形势已非昔比”,经向天皇奏报
,日本政府决定从1883年起,将酿造业、烟酒业的税收2400万日元作为海陆军经费,连续
八年建造军舰。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事变”,北洋海军再次赴朝进行干预,更加深了日
本的反华情绪,许多朝鲜人物主张对华宣战,只是因为军方认为对华作战的准备尚未完成
,宣战计划未被采纳。

  1884年中法战争,福州船政局所属全部军舰惨遭全歼,南洋海军也损失了二舰。战后
,清政府再次研究海军建设问题,发起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认定:“如果水师得力
,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决定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
门,统领全国的海军建设事务,使得海军成为正式的军种。随着向德、英等国订购的“定
远”、“镇远”、“致远”等先进军舰陆续到华并被编入现役,海军衙门于1888年秋上奏
并获准颁行《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北洋海军以2艘铁甲舰、8艘巡洋
舰为主力,总吨位超过4万吨。加上南洋、广东、福建等地区的舰艇,中国一度跃具世界海
军大国的行列,近代中国的海军海防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海军在装备实力上较日本海军略占优势,这对遏止日
本的扩张野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直接刺激了日本发展海军的狂热情绪,清廷虽
以日本为假想敌,用李鸿章的话说,“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
见”,但目的在于防御。清政府从未制订过征服日本的战略方案。日本则不同,从1887年
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制定的《征讨清国策》,到1893年枢密院院长山县有朋
提出的《军备意见书》,完全是将清廷作为日本的侵略目标来做考虑的。这场旷日持久的
竞赛,到90年代发生了转折。由于北洋海军成军,以渤海湾为重点的防御体系已初步形成
,加之为慈禧太后归政而兴修颐和园和三海园囿,光绪皇帝大婚典礼,黄河河工等巨额开
支,清政府的财政变得极为拮据。1891年户部奏准暂停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
两年,将所省银两解部充饷。这一决策,使得中国海军的发展停顿下来。
 
  也正是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完成了海军扩展计划,其中包括专为对付北洋海军“定远
”、“镇远”二铁甲舰而购造的“岩岛”、“松岛”、“桥立”三艘海防舰,向英国订造
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等,中日海军的差距日渐缩小,中国在前些年
争取到的海军发展优势被扯平了。这是日本在1894年借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并直接向中
国军队挑起冲突的最重要原因。可以说,日本为实施其“大陆政策”而进兵朝鲜、中国(包
括后来发动日俄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是必然的,但选择东学党事件为导火线,则带有偶然性
。关键在于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双方海军力量的消长。

  1894年5月,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后,忧心忡忡地向朝廷提出:“西洋各国,以舟师纵
横海上,船式日新月异。臣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加察看,
规制均极精坚,而英犹胜。即日本撮尔小邦,亦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指
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
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清廷刚刚接到李鸿章的奏报,甲午战争的烽火就已经燃烧起来。
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和由此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被
迫割地赔款,领土主权遭到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它还引发了若干年后的八国联军的接踵而
至,以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使已经元气大伤的中华民族彻底沦入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