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军事评论:甲午海战的历史地位与军事意义(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Sep 17 12:30:17 2002) , 转信

甲午海战的战场实践对世界海军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百年前的甲午海战,不仅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而且为世
界近代海军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战经验。

  自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伴随着浩大的海外殖民浪潮,海权对于国家民族兴衰的作
用越来越明显,海军成为实现并维持国家海权及国际地位所必不可缺的首要力量。海军在
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这种无以替代的重要地位,直接促成了海军装备的急速发展和不断革命
。在海上争胜的历史年代里,一次又一次的海上实战成为海军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台阶。

  就在满清统治者对鸦片战争中英国远征军风帆战舰大为惊叹的时候,西方海军列强已
在军舰动力蒸汽化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并在舰炮的改进方面有所成就。1853至1856年
的克里米亚战争,作为风帆舰队最后一次大规模决战,宣告了风帆战舰时代的终结,从而
成为近代海军装备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这次战争,首次将蒸汽战舰和装甲浮动炮台
投入了实战,正式确立了蒸汽动力舰在海军中的统治地位;由于爆破弹对木质战舰的毁灭
性攻击,导致了军舰朝着装甲化方向发展。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切萨皮克湾海战,则
首次将装甲舰投入海战,甚至出现了双方对舰攻击的炮弹都不能击穿对方军舰装甲的情况
,从而推动了炮弹与装甲之间的“竞赛”。英国海军于1860年造出第一艘装甲舰,并迅速
加以推广。1864年6月25日的英国《陆海军报》披露,当时英国海军编入现役作战序列的军
舰中,有半数军舰已经实现了装甲化。在19世纪60年代,西方海军强国争相完成了帆力舰
队向蒸汽动力舰队的发展过渡,并积极致力于舰炮攻击力和装甲防护力这对矛与盾的探索
,使近代海军装备步入长足发展的新阶段。到19世纪70年代,各海军强国的新式军舰已达
到较高的水平。蒸汽不仅被用作舰艇的驱动力,还被用来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装填弹
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铁甲舰的排水量已达到8000至9000吨,其推进功率也达
到了6000至8000匹马力。舰炮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后装线膛炮取代了滑膛炮,射程远且命
中精度高;装甲防护的旋转炮塔取代了舷装炮传统单一的统治地位,不仅使炮位得到良好
的防护,而且用增大口径来加强火炮的威力,并使火炮形成了一定的设计扇面,使舰炮的
攻击力得到成倍的提升。

  随着蒸汽动力舰队的不断改进和日趋成熟,海军作战的战术思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帆舰时代,舰载火炮全部都配置在两舷的若干层甲板上,在海战中,交战双方的舰队分
别排列成单纵队,双方平行行驶,用两舷的舷炮对射来决定胜负,从而形成了稳定的战列
线战术,并由此产生了一个著名的舰种——战列舰。这种战术,被英国皇家海军以法律的
形式固定下来,在海战中凡有违背此项战术而擅自行动者,将被送交军事法庭惩治。19世
纪初,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海军上将开始探索新的海战战术,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
中,用两个纵队横向拦截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以机动分割行动,打破了单纵队战列
线战术的教条,创造了著名的海战战例。1886年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海战,奥军再
次打破战列线战术的常规,以三列楔形队迎战意军的单纵队,以灵活多变的机动战术大获
全胜,这是铁甲舰队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战,由于新式舰队不仅在排水量、防护能力、航
速和操纵性能等方面,都比风帆舰队有了质的提高,而且旋转炮塔为舰队提供了灵活的火
炮攻击力,使其在实施对舰攻击时,不比像帆舰舷炮战那样,受制于舰位及其在海战机动
中造成的舰位变化,单舰的攻击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作战舰艇编队完全整齐化一的
行动变得不再重要。不过,战列线战术所采用的单纵队队形,却依然是机动战术所采用的
最常见和最为简便实用、有效的作战队形。

  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大海战,则为各国海军提供了蒸汽舰队采用机动
战术达到成功战例。此次参战的中日两支海军舰队,实力相差不大,中方在舰艇吨位、装
甲防护力、舰炮口径上略占优势;日方则在舰炮射速和军舰航速上占了上风。北洋舰队在
此战中,想打破一般的单纵队侧舷交战的常例,但在行进中变阵失败,走出了一个散漫的
单横队,中间突出,两翼后掠,阵线涣散,弱舰缺乏保护,且又规定各舰始终要以舰艏对
敌,随旗舰运动,战场机动的原则被限制得十分死板。而日本舰队则根据其编队内舰只航
速差异很大的特点,按航速分编出第一游击队和本队两支战术分队,对北洋舰队实施简捷
有效灵活的穿插和分割包抄,显示了活用单纵队机动战术的效果,从而形成了蒸汽舰队机
动战术的基本要领:全舰队的舰只酌情分编为若干支各由一定数量舰艇组成达到战术编队
即战术群,对敌方舰队实施穿插分割,分而围歼之。

  甲午黄海海战后,“通过划分兵力把战术上的机动性和获得胜利的可能性结合起来的
战术得到各国海军军官热心的研究”。1905年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进一
步申扬这种战术,再次成功运用两个战术群,对俄国舰队实施穿插和分割包抄,获得歼灭
俄舰20万吨的总战果。实践证明,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有效战术,对于获取海战的胜利,
是十分重要的。

  以往在论述黄海海战对后来海军发展的影响时,一些学者注意了速射炮的作用。其实
,这场海战同时也显示了大口径主炮的重要性。日本为对付北洋舰队“定远”和“镇远”
二舰,特地在“松岛”、“岩岛”、“桥立”三舰上配备了320毫米口径的主炮,但由于设
计不成熟,每发射一发炮弹需要5分钟,在实战中的效果不佳。反之,“定远”和“镇远”
二舰的12英寸(305毫米)口径主炮,却显示了很强的杀伤力,只是因为配备的炮弹太少,只
能发射练习用的实心弹,才没有获得应有的战绩。在此之后,直到1910年前,各国海军,
还是在军舰上更多地选装12英寸主炮。黄海海战还表明了装甲的重要作用。在海战中,日
舰的密集炮火击沉了北洋舰队的4艘巡洋舰,“定远”和“镇远”舰的水线装甲及炮塔护甲
上,也被击出蜂窝般的弹痕,但深度却没有超过4英寸以上者。铁甲舰的这种生存能力,刺
激了一场大舰与巨炮的竞赛,从而形成了“大舰巨炮主义”主宰辽阔海洋世界的新时代。
由于“定远”和“镇远”二舰装甲较厚,舰龄较老,航速较慢,而以日本“吉野”号快速
巡洋舰为代表的高速军舰就显示出在海战中优越的机动性能。战后,各海军强国一方面努
力提高铁甲舰的航速,另一方面也在军舰建造中划分出战列舰、快速装甲巡洋舰和小型巡
洋舰三个类别,以协调和充实舰队的整体作战能力。由此可见,甲午海战的战场实践,为
世界海军及其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经验教训,进一步促成19世纪末各国海
军作战舰艇的等级划分规范化。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