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09日08:13:4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Comment 讨论区 】
【 原文由 kuafu 所发表 】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
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
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
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
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
3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
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
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
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
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
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
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
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
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
,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
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
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
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
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
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
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
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
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
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
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
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
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
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
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
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
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
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
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
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
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
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
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
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
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
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
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
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
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
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
"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
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
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
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
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
"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
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
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
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
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
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
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
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
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
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
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
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
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
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
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
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
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
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
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
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
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

  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
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
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
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
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
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
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
、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
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
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
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
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
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
、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
,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
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
(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
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
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
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
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
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
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
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
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
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
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0.46.79.63]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parkl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