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甲午百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22日21:34:00 星期天), 站内信件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
争,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
的前五十年中,日本发动过两次侵华战
争。第一次是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是
日本胜利,中国惨败;第二次是从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开始
的更大规模的武装侵华战争,和中国进
行的抗日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
胜利,日本战败投降。五十年问,胜败
换位,情况退异,可见时势变化之快之
大。在甲午战争百年之后的今天,回顾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确
实有许多问题发人深思,令人深省。
    甲午战争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
说,是一次大灾难和大屈辱;同叶又是
一次历史的大转折和民族的新觉醒。
    说它是大灾难和大屈辱,是因为战
争失败的结果,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
空前丧权辱国、割地赂款的《马关条约入
根据条约,中国向日本赔偿白银二亿
两。再加上由于俄、法、德三国干涉而赎
回辽东半岛的费用三千万两和威海卫日
军守备费一百五十万酉,合计共二亿三
千一百五十万两,而清政府当时一年的
财政收入仅为八千万两。如此巨大的赔
款,给本来已经极度日苦的中国人民,造
成了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中国的领土
台湾和澎湖列岛被日本割占,使台湾人
民长期蒙受殖民压迫奴役和苦难,造成
严重的恶劣后果一直影响到现在。战败
引起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帝国主义列强
在中国掀起割地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
分的深重民族危机。
    说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和民族
的觉醒,是因为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
和民族危机,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
震动和愤慨。为丫救亡图存,免被瓜分,
囵而发生了由1895年“公车上书”为序幂
的戊戌变法,然后叉有反帝爱国的义和
团运动,紧接着再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
革命。这~系列的变革、反抗和革命运!
动,无一不是由甲午战争引发币起的。
历史的灾难,总是要以历史的进步来补
偿的。而改革和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丁
从根本上改变落后挨打的可悲处境。
    甲午战争的结局,给日本带来了巨
大的利益,由干它从中国索取了巨额赔
款和大块土地及种种特权,战争结束后
的日本简直是举国若狂,欢呼胜利。然
而它却料想不到,正是这次侵略战争的
胜利,埋下了五十年后侵略战争失败的
种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历
史罪恶,必然遭到历史的恶报。不妨回
顾一下甲午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和
侵略中国的历史时间耘
      日本从中国索取的战争赔款,按
  当时日元计算,约合三亿四千七百多万
  日元。此外,还从中国掠走了军舰、轮
船,军港设备、抢炮、弹药、金银、粮
食等大量战利品,其价值约合一亿多日
  元。两者合计约为当时日本政府每年财
政收入的五倍以上。日本用赔款总数约
百分之八十五扩充军备。有的日本学者
指出:“由于巨额赔款的流入,一面进行
以扩充军备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另一方
面获得了采用金本位制的资金,也就拿
到了参加以伦敦为中心的国际金融市场
的通行证”t从而使日本资本主义迅速
发展起来,而且成为最带有疯狂侵略性
  的军事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的胜利,更加
  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尤其是侵略中国的
  野心。1904年,日本竞然以我国的辽东为
  战场,同俄国进行了争夺我国东北的
  日俄战争,结果又从俄国手里攫取了辽
  东半岛和旅顺、大连以及许多侵略特权。
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
l国的“二十一条”。进入本世纪 30年
代,日本帝国主义更为频繁地对中国发
动忒婆俘略。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
哼变,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策划成
立伪“满洲国”,叉制造“—。二八”事变,
i忒奖井攻L海。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
变,策划华北五省“自治”。1937年7
.月,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
  侵华战争。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奋起
  抵抗,进行了全民抗战的抗日战争。特
l别是解放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展开了可
  歌可泣、英勇卓绝的斗争。经过八年抗
  战,在苏、美、英三国以破竹之势推毁
哺、日、意三国同盟的大局下,终于在
1945年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完
全的睑利。这是自从1894年甲午战争后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华战争取得第一次
完全的胜利;也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人民历次反对外国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
全的胜利。它洗雪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
族所蒙受的耻辱。人们不禁会问:为什
么中国在甲午战争败给日本败得那么
惨,而五十年后中国却在抗日战争中取
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是值得人们认真
思考的。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失败?原因非
止一端,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
统治的庸败。特别是指挥战争全局的李
鸿章在战争开始以前,从未积极备战,
准备抵抗侵略;战争开始以后,叉畏敌
退缩;一味求和。而清朝统治集团内部,
“主战”“主和”意见不一,既没有进行全
国战争动员,也没有统一的战略指挥部
署,完全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处于被
动挨打的地位。反观日本,在明治维新
以后就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甲午
战争是它蓄谋已久、精心策划、有充分
准备的既定国策。对于这次侵华战争,
日本是全国动员.倾尽全力,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大有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之
势c两相对比,战争的胜负巳分明可
见。
    那么。甲午战争就当时中日双方的
实力和客观条件而论,中国是不是一定
要失败呢?这就与当时的“主战”与“主
和”两种主张的谁是谁非大有关系了。
“主战”与“主和”不但是当时清朝统治集
团内部两种意见的分歧,而旦所谓“主
战误国论”和“主和误国论”也是战后多
年以来屡有争论的问题。当时以李鸿
章、孙疏坟稍后加上慈格为代表的“主
和派”的主要理由是,认为中国的“海军
弱、器械单”。“缓不济急、寡不敖众”;
实力下如日本,战则必败c只有请外国
调停妥协求和。以光绪皇帝、翁同献、
李鸿藻等为代表的“主战派”认为。日本
如此猖狂,蔑视中国、若不子以痛击。
今后祸无底止。而且李鸿章“治军数十
年,屡平大憨,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
茶,岂不堪一战/“中国讲究武备近三
十年以中视西、或未可轻敖、以剿倭
奴-足操胜算”。而战争的结局,是日本
胜利。中国惨败。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
待和判断“主和”与“主战”两种主张的
是非呢?
    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要迸行具休的历
之分析,而不能离开当时的实际惰次;和
历史条件。抽象地、绝对地来评论战与
和的是非。如果可以用和平的办法,解
决两国的争端,而不诉诸武力,那当然
是好主意好办法。不过和平解决的条
件,是要战争的双方各自作出必要的让
步。问题在于当时中日双方井不存在和
解的条件。因为日本已经决心要用武力
打败中国,不可.能作出任何让步。对中
国来说,只有能战才能言和,李鸿章们
平时“不修战备,专主和议”,而且当日
本己经发动武装挑衅,在被迫应战和战
事失利的惰况下单方面求和,实际上只
能是战败求降。圄为“和”的条件是必须
满足日本要用战争所达到全部要求和既
定目的。还在战争当时就有人发表评论
说:中国“平时之政事,一贪字坏之;今
日之军务,一和字败之。夫两国相争,
必终于和,……顾味有和战并行者,且
未有主和之人可任战事者。”退让求和的
结果必然是“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
让,则彼益骄”。当时刎申枷也发表
评论说:“必能挟而后能守,能战守而后
能和,三策相为表里,缺一不可者也。
倘不能战榆退守则怯敌;不能守而议和
则为请降”。李鸿章在战争中的表现,恰
恰是既不能战,又不能守,只有“请降”。
而当战败求降,日本迫使蟀鸿章接受
“请降”条件的时候,只准他说“允,不
允”两句话,三个字,而没有任何商量
的余地。
    再就甲午战争当时中日双方的实力
而言,两国相差并不很大。北洋海军与
日本海军的船舰数量大致相当,只是
有些军舰的航速和火炮的射程不及日
本,但在总体上并非处于绝对劣势。而
北洋海军的镇远、空远两艘重型铁甲舰
的威力,使日军涤感畏惧。黄海之战规
模空前,战斗激烈,中日双方互有损
失。而李鸿章不敢再战,命令北洋舰队
退回威海港内,强调“避敌保船”,结果
在日本海陆夹攻之下全军覆没于威海港
内,其余舰船全部戍了日本的战利品。
日本是远离本土作战,军事补给运输围
难很多,国内财政也将耗尽,急于速
决。中国陆军人数较日本为多,也有一
些新式武器装备,而且国土广阔,回旋
余地很大。同时,在海陆军中,都有不
少爱国的将领和官兵,他们奋起杀敌,以
身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爱
国精神和民族气卞。然而,统治者的庸
败和战争主要指挥者昏庸无能,导致战
败求降,为国牺牲的英雄们只能抱终天
之恨。
    主战派出于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树立
皇权,坚主抵抗侵略,保卫国家,心存
爱国,无可非议。但是他们对清朝的政
治和军事指挥者们的庸败程度认识不
足,对日本的军事实力也缺乏足够的估
计,而且一无兵权,二缺财力,根本无
法扭转战争的败局。但是无论如何,也不
能把甲午惨败的责任加在他们身上。历
史的教训之一是落后就要挨打,问题是
敌人已经打进来了该怎么办?历史的教
训又告诉人们,“求和”、投降是没有出
路的,唯一的办法是依靠人民的力量
进行反侵略斗争。甲午之败不是败在主
战,而是败在腐败。
    甲午战争失败更深层的原因,正在
于清朝统治者根本无视人民的力量。对
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但不予支持,
反而加以阻挠和压制。中国近代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一条根本历史经验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弱的中国,
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持久的抵
抗,才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而这一
点又是反动统治阶级根本做不到的。
    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论综合国力
和军事实力日本远远超过中国。由于作
为抗日战争中流砒柱的中国共产党在民
旋危亡的紧急关头,号召中国各阶级。
各政治派别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只
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这个符合民族最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伟大
号召,得到了全国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
的响应,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和钢铁长城。任何凶狂残暴的外国侵略
者,就会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抗
日战争,就是最好的例证。
    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
在近代中国当外敌已经武装入侵之时,
中国除坚决抵抗之外,根本无“和”可
言。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等人“主和”。
结果是丧权辱国,中国陷入被瓜分的民
族危机;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一伙“主
和”结果是投入日本帝国怀抱,成了汉
奸卖国贼。
    在甲午战争百年之后,童温以往的
历史,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应该从
过去历史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使那些令
人痛心的历史不再重演,在平等互利。
和平友好中日关系的基础上,开辟和创
造新的历史。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5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