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Green
标  题: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孤军作战全军覆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12日09:02:58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作者:不祥 摘自:www.chinajunshi.com 编辑:王真

  
 


    1894年,日本人决心与大清国一战,以在英、法之后,瓜分到它在大清国国土上的利
益。日本人已经等得馋涎欲滴了——「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务之急。为实行此事,可以
采取任何手段。」 

                                             -北洋舰队——悲壮的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大清国北洋舰队从朝鲜返航至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时,等候在那里的日
本海军舰队迎面而来。 

    中午时分,阳光照射在海面上,海水泛着耀眼的波光。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
远」号主炮首先开炮,炮弹呼啸着从日舰「吉野」号上方飞过。几分钟之后,北洋舰队「
镇远」号的炮弹击中了日舰「先锋」号。日本人用四艘快速舰死死缠住北洋舰队中火力最
弱的「超勇」号和「扬威」号,致使两舰最终中弹起火。这时,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被炮
弹巨大的爆炸震落于指挥台下,这位大清国的海军将领拒绝进舱避弹,坐在甲板上继续指
挥战斗,然而旗舰上的信号系统已被打坏,丁汝昌的指挥口令已无法发出。混战中,几艘
日舰绕到了身后,北洋舰队开始两面受敌。然而,与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中每战必败的陆
军不同,北洋舰队所有的水兵没有怯战。日舰「赤城」号被猛烈的炮火轰击,包括舰长板
元在内的所有官兵全部死亡。北洋舰队中弹起火的「超勇」号直到沉没的最后时刻,火炮
依然还在发射。 

    海战持续到14时20分时,北洋舰队炮弹已经打光的「致远」号与日舰「吉野」号迎头
相遇。「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五短身材,头发稀疏,人称「邓小辫子」,打仗时爱犬跟
随身边。他知道「吉野」号是日舰主力,于是下达了撞沉「吉野」的命令。中国近代史上
极其珍贵的一幅壮烈画卷展开了:「致远」号大副陈金揆亲自操作鼓轮,那些还活着的清
军水兵全部站在前甲板上,等待着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时刻。那个时刻没有到来,「致远」
号中了水雷,除 7名水兵获救外,全舰官兵全部殉国。邓世昌的尸体漂浮于海面,爱犬衔
住他的辫子不放,直到尸体被打捞上来。 

    在「致远」号中水雷的同时,一发炮弹落在了北洋舰队「经远」号的指挥舱内,管带
林远升的头颅被炸碎,几乎全舰水兵随舰沉入海底。15时30分,北洋舰队坚持作战的军舰
仅为4艘,而日舰为9艘。日舰以其中的4艘围攻北洋舰队的「来远」号和「靖远」号,5艘
围攻「定远」号和「镇远」号。「定远」号和「镇远」号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型铁甲
舰,日本海军决心将这两艘军舰击沉,以实现「聚歼清国海军于黄海」的预谋。可就在这
时,从「定远」号上射来的重磅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上的弹药舱,黄海海面瞬
间响起十分恐怖的巨大爆炸声,「松岛」号上113名水兵被炸上了天空,而舰上的炮手全部
死亡。日舰当即下达了退出战斗归航的命令。 

                                        -孤军作战——北洋舰队亡于威海卫 

    就在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
地逃跑,以致日军仅放了一排枪就渡过了鸭绿江,然后长驱直下攻占金州、大连、旅顺、
海城。大清国辽东尽失之后,1895年2月7日,日军20多艘战舰开始对驻防威海卫的北洋舰
队进行最后的攻击。由于威海卫南岸炮台已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不得不腹背受敌地作战
。两天以后,北洋海军鱼雷舰队避战逃跑,解除了鱼雷威胁的日军趁势轰击刘公岛,史书
记载为「炮弹如雨」。威海卫大势已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
突围。 

    这时候,美国人浩威和严威德受大清朝廷的指派出现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是这样向大
清国描述自己的绝技的:我们能够设计一种战船,「轰击敌舰时,无论敌人停泊还是行驶
,都能将其击沉」;我们能让「我方鱼雷靠近敌人舰队时敌人没有察觉」;我们能够轻易
把普通商船「改造成标准的战舰」;我们能够在48小时之内把海面布置成天罗地网而「不
用水雷」,我们能让烟雾缭绕于海面使敌人「闻而气闷即退」。于是,大清皇帝亲自颁发
了让他们「顾问」北洋海军的任命。而当威海卫海战打响后,这两个洋顾问只忙碌着一种
「绝技」:迫使丁汝昌投降。北洋舰队孤军作战,丁汝昌悲愤已极,最后时刻,为不使「
定远」号和「靖远」号落入日军之手,遂下令将其炸沉。然后,大清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
昌自杀,丁汝昌的副手刘步蟾自杀,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自杀,「镇远」号管带杨用霖
拒绝出面接洽投降,自杀。 

     1895年2月17日16时,雨雪交加,日本联合舰队开进威海卫。 

    大清国北洋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中日甲午战争至此结束。 

                                          -一篇奇文——甲午之败的根源 

    浩浩大清国败在一个弹丸小国的手里,这一事实让甚至没把日本人当洋人看待的清廷
难以置信,清廷所能摆出的惟一姿态是:立即免了当初惟一反对中日开战的李鸿章的官职
。 

    关于大清国甲午战败的原因,百年以来众说纷纭。 

    咸丰、同治两朝,从太平天国起义到外国势力入侵,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事变使隔岸
观火的日本人明白了一个道理:避免外敌入侵的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提心吊胆地关着国门
,而是要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与中国历代皇帝实施「海禁」政策相反,日本明治天皇在
他即位的那一天就宣布了「开拓万里海疆,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日本开始了使其变为
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明治维新。而在大清国,闭关锁国和故步自封已令这个国家犹如一条
破旧的大船,哪怕是一股小小的风浪,都可能令它面临倾覆的厄运,更何况是在爆发了战
争的情况下。 

    1894年11月7日,大清国逃得没有了一兵一卒的大连城陷落。风雪中日军开始屠杀中国
百姓,中国百姓的血流进护城河,融化了河面上的薄冰。同是这一天,北京紫禁城内正在
庆祝大清国皇太后的「万寿吉日」,内务府的账本上记载清廷为此花费的银两为1000万两
。但是皇太后还想修建一座私人花园,于是挪用海军军费、各省解缴、户部拨发、官员敬
献,那个叫做颐和园的地方所需白银达3000万两。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价格约为50
万两,北洋舰队鼎盛时军舰也仅为25艘左右,这样算来,4000万两的白银足以让大清国拥
有3支由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北洋舰队。 

    大清国北洋海军遭遇覆灭之灾的前夕,提督丁汝昌收到了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一
封信。此信名为劝降,但没有一句劝说,可谓一篇奇文,虽写于百年之前,但是依然值得
百年之后的国人细读深思:「……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
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
变之所由致也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
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
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无法得知这位日本军人怎
么会在如此时刻与自己的战争对手恳谈仗之胜败、国之安危的根由所在。只是,在19世纪
与20世纪相交替的日子里,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变,对于愚昧落后但依然妄自尊大的大
清国来说,的确急需「国可存立」之「要图」。否则,它失去的就不只是北洋舰队了,而
是拥有了260多年的江山。 
 

--
        /        /      \ /     /   _/
      __|           ,   |/         /
    .~  `\   / \ ,  |   /
  .~      `\    `  /  _/   _/
.~          `\  ~~`__/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27.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