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chcock (雨燕子), 信区: Green
标  题: 西方军事史--布雷顿福德会战和吕岑会战(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25日09:51:5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帝国军的右翼方面误以为帕本海姆的冲锋就是全面进攻的讯号,于是马上也向
萨克森军冲锋。在第一次冲锋下,萨克森军就开始逃出战场,约翰·乔治拼命用马
刺夹着他的马,向艾伦堡飞逃。这不仅可以抵销帕本海姆的错误,因为古斯塔夫的
兵力现在突然被减去了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提内也是一个能力卓越的战术家,对这
个机会马上就不放过。他看到瑞典军左翼现在已经完全丧失了掩护,而且受到了帝
国军右翼兵力的威胁。于是他命令骑兵向右斜进,再向左旋转,以攻击敌军左翼。
同时又命令福斯登伯格攻击敌军后方。
    如果对方不是瑞典军,那么他的行动就可以产生决定性效果。但因为古斯塔夫
部下的调动速度要比帝国军快两倍,所以提内就不能稳操胜算了。古斯塔夫立即命
令霍恩元帅,也向左旋转他的兵力来应付提内的迂回,同时又从中央的第二线中,
抽出了魏特森和赫普伯格的兵力,用来增援霍恩的左翼。
    苏格兰部队以密集纵队前进。敌军首先屹立不动,准备迎击。但是瑞典军的炮
兵火力要比敌人强过两倍。结果把敌军击散,于是长矛兵向前冲击,使敌军溃散。
    正当左翼方面苦战之际,古斯塔夫抓住这个机会来作决定性一击。他自己骑马
赶到右翼,命令巴勒尔的骑兵攻击提内的左翼。他自己就在四个骑兵团的前面,向
尚有敌炮残留的山坡上冲锋。他扫过他们,打击在提内步兵横线的左端,并且用火
炮痛击他们,同时,托斯特森也调转了预备队的炮兵,向密集的西班牙式方阵猛轰。
    虽然接着还有一场困兽之斗,但是胜负却已成为定局。不久,帝国军完全丧失
秩序,开始溃逃。他们死了7,000人,负伤和被俘3,000人,损失了全部火炮、九十
面军旗和全部补给纵列。古斯塔夫的损失,包括萨克森军在内,尚未超出三千人,
大部分都是敌方炮火所杀伤。
    于是瑞典军的大部分开始宿营过夜,门罗说:“我们的营火烧的东西都是敌人
的弹药车辆和遗留下来的长矛,因为我们没有足够人员来收拾它们。整个夜晚,我
们那些勇敢的战友,萨克森人,一直在逃跑中,认为一切都已经完了。”但还是有
五百名瑞典骑兵并未休息,由古斯塔夫亲自率领,向敌军残部实行追击。9月19日,
在梅尔斯堡俘获了3,000人,直到9月21日在哈里才放弃了他的追击。
    这次会战就这样结束了,它可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为它不仅是新战术
对旧战术的第一次大考验,也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陆上会战,这也是机动与火
力第一次战胜了数量和长矛的冲力;而且不管如何,它使天主教同盟本已复苏的力
量又粉碎了,决定了日尔曼不再是一个受奥地利王室统治的天主教地区。所以加迪
勒尔教授说这是“归还敕令的坟墓”和“日尔曼的纳西比”。或者如布莱斯教授所
说,它使欧洲免受耶稣会的统治。
    从1631年9月17日开始,直到他逝世之日为止,古斯塔夫已经变成了新教徒的英
雄。日尔曼北部的人民都把他当作一个救主看待。他给与战争以精神和指导,若是
没有这种精神和指导,则新教徒可能全部崩溃,而西方世界的历史也要改写了。加
迪勒尔教授的评论似乎是很有远见的,他说:
    “总结起来说,那些战术不过是他们用来保护的宗教和政治制度的一个军事表
现而已。这个刚刚被击败的固体纵队,足以代表在耶稣会组织下人类生活的形式,
个人会被群众所吞噬。提内过去曾经凭借纯粹的重力击败了许多强敌,但是现在却
有一支新军兴起,证明除非能有个性的智慧来作为基础,否则秩序和服从也就脆弱
无力了。这是一种主义的成功,而不仅限于战斗。在精神、政治、文学和科学等方
面,也都莫不如此。”
    在布雷顿福德会战获胜后,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古斯塔夫不接着
进军维也纳,而使斐迪南屈服呢?”有些历史家认为他应该如此,而弗拉德更把他
与坎纳会战后的汉尼拔相比。但是这个比较是不适当的,因为环境完全不相同。第
一,通往维也纳的道路十分恶劣,它要通过厄兹格比格森林和波希米亚的残破地区,
而且冬天也快要到了。第二,维也纳并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的首都,而只是一个“影
子”皇帝的驻地,所以它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比不上半岛战争(1808-1814年)中的
马德里。第三,古斯塔夫已经距离他的基地数百英里,若再冒险前进,则后方一旦
发生叛乱,结果将不堪设想。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忠忱都不可靠,而巴伐利亚则威
胁着他的侧翼。第四,当他最后决定前进到莱茵河上时,虽然因为把战争带入天主
教地区会激怒黎塞留,但他自己却可以获得新教的巴拉亭为基地,并获得了日尔曼
最富有的地区来供养他的军队。过去这些地区对于天主教同盟,曾经供给不少的人
力和财力。第五,是最后一点但并非最不重要的,在占领了巴拉亭之后,他就可以
切断西班牙与日德兰和意大利之间的连系。所以最后他决定向莱茵河前进,而萨克
森选帝侯则把战争带入了波希米亚。
    10月18日,古斯塔夫占领了吴兹堡,推进到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再进到梅兹,
经过两天围攻,该城投降了。在他伟大胜利后的三个月之内,他征服了全部莱茵地
区,组成了同盟也指派了政府,迫使莱茵地区的一切天主教君主都保持中立并把西
班牙部队赶回了日德兰。他在莱茵河中游的两岸,在阿尔沙提亚、下巴拉亭和科隆
等地,都已经站稳了脚跟。这些成就使黎塞留大为不快,他对这种征服的迅速和彻
底颇为震惊。他说:“必须设法阻止这个西哥特人,因为他的成功对法国和皇帝都
同样是个严重威胁。”他这种震惊也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古斯塔夫的目的很明显是
要组成一个新教同盟,而以他自己为领袖。这就是要完全毁灭帝国的制度,而黎塞
留却并不想毁灭它,只是要使其不能发生作用而已。
    怀着这种观念,1632年春天,古斯塔夫又向提内挑战。后者自从在布雷顿福德
战败之后,又已召募了一支新军,此外洛林公爵也率领12,000人与他会合,使总兵
力达到四万余人。古斯塔夫在多瑙华尔斯渡过了多瑙河,并在李赫河上与敌人遭遇。
在烟雾掩护和炮轰之下,他在河上架了桥,于4月16日击败提内,提内负了重伤,十
四天后去世了。
    自从罢免华伦斯坦之后,斐迪南内心一直感到很遗憾,在提内惨败之后,他就
更想启用他了,因为尽管事实上他很害怕这位凶恶的魔王,但却又找不到另外的人
选。这个人的眼光是超越时代的。华伦斯坦的目的,很明显是想使这个帝国在一个
虚名的王室下统一起来,而由他自己任首相,总揽一切。所以他认为宗教纠纷必须
停止,容忍之道必须请求,为了相忍为国起见,只有用金钱贿赂为唯一有效的工具。
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以计算为根据。他是一个占星家,一个生意人,毫无道德和慈悲
观,累积了大量财富。他的态度沉静、含蓄、神秘,没有人敢问他。他是快要启蒙
的权力时代的标准产物,这样的人在以后的时代中,可以做一个工业或银行大王,
受到万人景仰。
    失望之余,斐迪南只好向他求教,华伦斯坦却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对军队
应有绝对和无条件的控制权,皇帝对他应完全信赖,不得他的同意不准下任何命令,
一切被充公没收的领土都由他控制,加速取消“归还敕令”,他还要有一个选帝侯
的头衔。这些条件全部被皇帝接受了,于是这位捷克人才又以“波罗的海和大西洋
将军”的头衔再度出山了。
    华伦斯坦的第一个行动是争取萨克森的约翰·乔治,第二个行动则为动摇勃兰
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的信心。但是他都未获成功,于是在1632年4月,他开始进兵
波希米亚,这本来是在萨克森人占领之中。他攻占了布拉格,强迫萨克森人撤退,
6月27日,又与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会合,总兵力增至六万人。他前进到安堡,
并在纽马克与瑞典人发生了冲突。古斯塔夫撤往纽伦堡。华伦斯坦跟踪追击,于7月
16日,到达弗斯,就在附近掘壕安营。
    两军对峙达几个星期之久,整个日尔曼和欧洲都在焦急和期待中等候消息。9月
4日,由于缺乏补给,古斯塔夫向敌方阵地发动了一次突袭,结果被击退并损失了三
千人左右。十四天后,因为军中患病人数已有数千之多,所以古斯塔夫放弃了对峙,
决定向维也纳进军,以吸引华伦斯坦离开萨克森,可是后者却看透了他的计划,不
但不随着他走,反而直趋萨克森,而马克西米利安则率领骑兵的剩余部分,去防御
巴伐利亚。接着,华伦斯坦也派人去通知霍克和帕本海姆----他们正留在威赛尔河
上----与他会合在一起,意图为集中兵力对付萨克森,而使约翰·乔治退出战争。
    这个企图马上就变得很明显了,于是约翰·乔治拼命向古斯塔夫求援。瑞典国
王此时本已在途中,10月22日又回到了纽伦堡。11月2日,萨克斯-魏玛的伯恩哈德
也在安斯塔德与他会合,11月8日他占领了南门堡的柯森隘路。他在那里又催促约翰
·乔治----他的军队正留在托尔高----率领所有一切能动用的兵力来与他会合。
    此时,莱比锡已经为霍克占领,因为冬季将临,华伦斯坦假定古斯塔夫也一定
会暂时休战,所以就决定在吕岑周围宿营过冬。为了避免人数过于拥挤,他又派帕
本海姆与他的骑兵去占领哈里。虽然此前华伦斯坦的防御战略似乎都比对方略高一
筹,可是面对着古斯塔夫这样一位勇将,分散自己的兵力未免是个冒险的决定,11
月14日古斯塔夫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就决定设法使敌人接受会战,尽管他在数量上
还是居于劣势。
    11月15日上午一点,他出发往帕高,以求与萨克森人会师。他在那里停留了四
小时,但还没有听到萨克森军的消息,于是他继续向吕岑前进,希望能对兵力仍在
分散状态中的敌人作一次奇袭。但是道路太坏,使他的行动大大延迟。在李巴赫与
一部分敌军遭遇,经过一番激战才把他们打散。那天夜间,他宿营的地方距离敌军
有一英里左右。他举行了一个战争会议,克尼法森主张迂回,伯恩哈德主张攻击,
但是古斯塔夫却已经立下决心。他说:现在骰子已经掷下,不能放过华伦斯坦而不
攻击。
    在敌方营地,华伦斯坦正在患了脚气,必须用轿子抬着走。他整夜都忙于设防,
因为他希望尽量避免战斗。11月16日上午2时,他知道古斯塔夫的部队已经逼近,才
派人去送一个紧急命令给帕本海姆,他说:敌人已经接近,把其他一切事情都丢开,
率领你的部队和炮兵赶紧回来。你明天上午必须要到达此地,因为敌人已经越过了
李巴赫隘路。
    两军现在对峙着的吕岑平原,是低而且平,从西南到东北,中间有一条莱比锡
大路贯穿,这条道路的路基较高,两面都有沟道;在吕岑以东约两英里的地方,有
一条曲折的小溪,叫作弗罗斯格拉本,有许多地方都是可以徒涉的。华伦斯坦还是
想象在纽伦堡一样,只打一个纯粹防御性的会战,所以他在莱比锡大路北面不远的
地方对兵力作一线展开。他的右翼倚托在吕岑城北一个小高地上,这上面有几个磨
坊。他的左翼则直达那条溪流。他把沿着大路的沟道,改掘成为战壕,把火枪兵放
在它里面。他的兵力确数已不可考,可能为25,000人,但帕本海姆的8,000人尚不计
算在内。他把全军分为中央、右翼、左翼三个部分。中央部分由四个步兵大“方阵”
组成,由他自己指挥。右翼由柯罗里多指挥,左翼由皮科洛米尼指挥,都是骑兵。
他也守着吕岑城,这个城已被他纵火焚毁,他的火炮约为60门到66门,分为两群,
一在右翼前方,一在中央右端前方。
    古斯塔夫于拂晓时开始进攻,但大约在8点钟时,突然起了浓雾,所以只好被迫
停止。他就乘机向部下训话。他的目的是切断华伦斯坦与莱比锡间的联系,这不仅
可以让他丧失基地,而且也使约翰·乔治可以自由使用这条道路,这支兵力是他所
昼夜企望的。他的兵力可能为18,000人,分为二线,大致区分如下:中央两线的兵
力都是四旅半步兵,分别由布拉赫伯爵和克尼法森指挥。在两翼方面为骑兵,队形
与布雷顿福德会战相同。他自己指挥右翼,布恩哈德指挥左翼,在中央后方只有一
个骑兵预备队,由欧姆上校指挥。在步兵前方摆开了26门重炮。至于40门团属火炮
则分布在火枪兵前面。
    根据当时参战的弗利伍德的记载,战斗情形如下:当雾消去之后,炮兵就开始
发射,敌方马上就加以还击。本来天气已经清朗,部队在10点钟左右开始前进,可
是马上又起大雾,彼此间几乎都看不清楚了。就在那个极短的清朗期间,古斯塔夫
率领右翼的骑兵向前冲锋。他被战壕中的敌方火枪兵击伤,他自己的手臂和坐骑的
颈部都被射穿,但他仍不肯后退。于是跳过壕沟,直向敌军冲去。(注:当时,主
将亲自进行白刃战的风气还很流行,这样负伤战死的人也很多。)
    他击散了华伦斯坦的火枪兵,击溃了一部分克罗提骑兵,并把皮科洛米尼的重
骑兵也驱退了。此时,伯恩哈德也率领左翼前进,逐退了柯罗里多的骑兵。中央的
步兵也前进,并夺获了华伦斯坦的中央炮位,但不久又退回了。
    由于大雾的原因,关于这一个阶段的战斗情形,几乎没有任何两个相同的报导。
很明显,当古斯塔夫听说他的中央部队已经撤退,就率领一团骑兵赶往接应。在大
雾中与他的部下分开了,他带着三个护卫人员冲入敌方一群骑兵之中,他的头部和
身上都中了弹,立即毙命;两个护卫人员被敌人砍倒,但有一个人逃走了。
    古斯塔夫的阵亡,不但没有使他的部下丧失士气,反而激发了狂热的报仇心理。
他们现在改由伯恩哈德指挥,继续进攻。此时,帕本海姆也赶到了,他打击在瑞典
军的右翼上,又把他们逐回到原有位置。正当此时,帕本海姆也阵亡了,于是会战
变成了混战。国王的遗体被抢回了,华伦斯坦的火炮曾经失而复得达两次之多。最
后,瑞典军不惜牺牲,拼命苦战,于是帝国军终被击溃,当夜幕将垂时,战场上已
经没有敌人了。瑞典军并未追击,损失也无确实估计。弗利伍德说帝国军被杀者约
为三四千人,而瑞典军约为一千五百人。同时他这样感慨说:“如果上帝愿意让他
(古斯塔夫)今天不死,那么我确信他必可使日尔曼境内的一切战争就此告一段落。”
    这的确是很可能的,金德里在他的《三十年战争史》中说:“这是绝对可能的,
他是可以达到他的最终目的,在日尔曼建立一个国家,使该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进
步,提前一百年以上。”布莱斯也说:“在四个战役之中,他毁灭了皇帝的陆军和
威望,蹂躏了他的土地,用空了他的国库,使他的力量削弱到了无法恢复的程度,
即使今后再获成功,也还是无法挽回这个颓势。”正与亚历山大一样,古斯塔夫也
是大业尚未完成就死了。他遗留下来的任务太伟大了,使他的后继者担负不起。如
果不是黎塞留的煽动,那么战争可能就此结束。帝国已经崩溃了,华伦斯坦的信用
也破产了,终于在1634年被刺身死。但是由于法国人尚未获得莱茵河西岸的控制权,
所以战争仍在继续进行,黎塞留继续鼓动战争,劝说所有各国应以全面和平为目标,
并且说个别的解决是既无利可图而又不可靠,这样他就逐渐使哈布斯堡的诸侯将他
们的势力消磨殆尽了,并收回了二十年来法国因为不决和无能而丧失了的土地。话
虽如此,黎塞留虽然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但却并不是战略家,他从来没有认清战争
是一种艺术。
    1634年9月6日的诺德林根会战是另一个转折点。在这一战中,伯恩哈德遭受到
决定性挫败。到了次年春天,整个日尔曼南部又重新归入皇帝手中。1635年5月30日,
皇帝与约翰·乔治之间签订了布拉格和约,于是同盟也解散了。
    因为在法国支持之下,瑞典不肯承认这个和约,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侵入
和征服----一面为法国和瑞典,另一面奥地利亚和西班牙。前者的目的是一贯的,
就是拆散哈布斯堡包围圈。现在一切理想都已消灭,包括斐迪南的、古斯塔夫的和
华伦斯坦的都在内。战争现在变得更为野蛮,也变成了波旁王室对哈布斯堡王室之
间的战争,完全是一种权力之争。农民叛变了,只有军人才能活命,一大群挨饿的
妇孺跟在军队后面,好像尾巴一样。(金德里曾举了一个例证:一支38,000人的军
队,却有127,000人的妇女、小孩和其他随营人员。)战火差不多一直烧到了巴黎的
城门口,使居民都惊惧不已。战斗互有胜负,而整个地区却已人烟绝灭。慢慢地大
家开始厌战了,于是才又有一线和平的曙光出现。
    斐迪南二世死于1637年2月15日。他的遗嘱希望他的国家从此永不分裂,这样就
建立了奥地利王朝。法兰西王朝的创立者黎塞留也在1642年12月5日逝世。接着路易
十三也在1643年5月4日逝世,继承人为路易十四,他出生于1638年。十四天后就发
生了罗克罗伊会战,西班牙式的军事制度也随之告终。托斯特森为当时的名将,于
1645年3月6日赢得了约考的决定会战,于是萨克森与瑞典之间才建立和平关系。三
十年战争在1648年秋季以瑞典人对布拉格的围攻为结束。
    冲突无法继续下去,因为斐迪南三世(1637-1657年)已经不再能抵抗法国的压
迫,他的帝国已经变成了一片荒郊,不再能供养他的军队。和谈早已开始,1648年
10月24日,帝国与法国和瑞典之间都分别签订了和约。这个条约就称为西伐里亚和
约,在以后一个半世纪中,这些欧洲国家都能继续维持正常关系,经过轻微的修改,
它一直维持到1789年为止。
    根据这个和约,加尔文派取得了与路德派的同等地位,并且规定1624年元旦为
一切宗教纠纷总解决之日。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于是所谓“宗教改革”获得
了合法依据。(注:不过宗教改革的原有意义已经完全丧失了,新教已经不再是一
种宗教,而变成了一种政治制度。)罗马的宗主权被取消了,所谓基督世界的瓦解
已成定局。欧洲的地图也要重画了。上巴拉亭归并了巴伐利亚,下巴拉亭则由腓特
烈之子查理·路易所有。勃兰登堡获得了哈贝斯塔特、明登、坎明和马德堡的一部
分。瑞典则分得了上波美拉尼亚、布里门、费尔登、梅克伦堡、斯特丁和鲁根岛。
萨克森保留着鲁沙提亚和马德堡的一部分。瑞士共和国和联合省都独立了。法国现
在变成了欧洲和平的公敌,获得了上下阿尔萨斯、梅兹、托尔、凡尔登等地。日尔
曼分裂成三百多个小国,在这些国里又产生了农奴制,而迷信变得十分猖獗,许多
被指控为巫师的人都被烧死。学校都已被毁灭,教育、文学和艺术备受摧残。早在
1648年以前,整个国家就已变成了野蛮的世界。
    日尔曼市民有秩序和繁荣的生活都被毁灭了,他们的家庭妇女被拖在佣兵式军
队的后面做尾巴,一半像妓女,一半像吉卜赛人。
    1880年,德国驻伦敦的大使哈兹费德亲王向格兰维里勋爵说:“德国在三十年
战争和七年战争中的损失,至今仍未恢复,所以德国政策的重点应为阻止这种类似
的灾难再发生。”这是毫不足怪的。这个国家所受到的损毁程度可说是史无前例的,
连匈奴和蒙古人的入侵也不足以比拟。据说人民死亡总数为八百万人,此外在战场
上被杀死者为三十五万人。在屠林吉亚有某一个地区,1618年,在十九个村落中共
有房屋1717栋,而到了1649年只剩下了627栋了。本来一共有1773户家庭,现在只剩
下了316户,占有这627栋房屋。在同一地区中,本有牛1402头,现在只剩下了244头;
本有羊4616头,现在一头都没有了。在波希米亚,原有三万五千个村落,只有六个
幸存;人口由二百万人减到了七十万人。在亨尼堡一地,人民死亡了百分之七十五,
牲口死亡了百分之八十,房屋毁灭了百分之八十。而愈是富饶的地区,则损失也就
愈重。
    西伐里亚和约为历史上的主要里程碑之一。哈布斯堡王室开始转向东发展,一
代人之后,奥斯曼帝国开始缩小了,他们向多瑙河上去补偿在莱茵河上的损失,瑞
典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强国,直到1709年波尔塔瓦会战后才开始衰颓,日尔曼的领导
权移到了霍亨佐伦家室的手中。由于日尔曼的分裂使法国的安全大为增加,于是继
续与西班牙交战。此时,在北方又有两个新强国兴起,联合省变成了一个发展中的
商业帝国;此外还有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格兰。当西伐里亚条约签字的墨汁未干之
际,英王查理一世的人头就已经在西斯敏斯特修道院刽子手的笼中打滚。这是平民
阶级向天授王权挑战的开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7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4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