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chcock (雨燕子), 信区: Green
标  题: 西方军事史--布伦海姆会战(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25日10:39:1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6月30日,马尔波罗进到巴尔默色芬,7月1日又到了阿姆迪根,位于要塞多瑙沃
斯以西约15英里。后者是一个重要据点,他必须赶紧加以占领,因为一旦他占领该
地之后,他就可以到达通往罗德林根的道路以开辟另一条新的交通线,并且也可以
在多瑙河上占领一个桥头堡以打通到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的道路。若想对多瑙沃斯实
行围城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必须花费好几个星期时间。而且当马尔波罗围城时,
塔拉尔德不仅可以切断他的交通线,而且还可以打击在他后背上,并与马尔辛等人
进行前后夹攻。早在6月30日,选帝侯已经匆匆的派了德·阿佐元帅率领14,000人经
多瑙沃斯到达舒伦堡,这是一个卵形小山,正好控制着这个要塞。
    既然不能围攻,所以马尔波罗决定实行突击,尽管他的部将反对,因为经过15
英里的行军后,部队一定已经疲惫不堪,可是他仍然命令于7月2日攻下舒伦堡。他
认为如果赶紧攻击,不仅可以使德·阿佐损失二十四小时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
内马尔辛和选帝侯也可以在德林根渡过多瑙河,进到北岸以增援舒伦堡。从战略上
来说,整个问题的关键就是马尔波罗到多瑙沃斯的距离要比马尔辛等近10英里。因
为这等于在行军上占了半天便宜,所以他决定不听诸将劝告,将攻击日期定在7月3
日。
    7月2日清晨,英军前卫开出了阿姆迪根,道路漫长而又糟糕,一直走到正午才
到了多瑙沃斯正面的沃尔-尼茨河,架桥搁误了三个小时。为了使德·阿佐误以为在
7月3日以前他们是不会进攻的,所以就在这里开始架设营帐。此时,马尔辛和选帝
侯为了支援多瑙沃斯已经开始前进,而德·阿佐则忙于挖掘战壕。
    马尔波罗的攻击计划既简单又大胆。他决定从西面攻击舒伦堡,这是它最强的
一侧;不仅因为这一面与他最接近,而且因为这边也受到多瑙沃斯的保护,是敌人
认为最安全的一面。他集结了两个纵队,左面一个主要为英国步兵,负责突击工事
的西北顶点或把它攻破,若不可能,则用激烈的攻击把德·阿佐的预备队吸引住,
以便为右面纵队开路。右面这个纵队在马格内夫指挥下从多瑙沃斯与舒伦堡西南顶
点之间前进,以便从后方攻击这个阵地。
    上午五时,马尔波罗的炮兵开火了;但是一直等到过了一小时又一刻钟之后,
戈尔中将才率领左纵队前进,6千人共分三线,以8个营为支援,8个营为预备队,只
有35个骑兵中队。据当时一个目击者的叙述,经过如下:
    “我们前面的斜坡是如此险陡,所以当敌人(英军)纵队开始前进时,就丧失
了踪影,等到再看见的时候,距离我们的堑壕只有两百步了。他们前进的速度,加
上他们的喊杀声,真是气势惊人。当我听到之后,命令我方也冲锋以掩盖他们的声
音,使其对我们的部队不产生恶劣影响。英国步兵奋勇攻来,一直冲上防壁,但是
我军的抵抗勇气也可与他们相等。第一次攻击历时一小时以上,对激战的情形很难
叙述。双方都在进行极其惨烈的肉搏,死伤枕藉,这种地狱般的惨状真是难以形容。”
    这次突击被击退了,英军都退到丘陵以北的谷地中。接着第二次突击和第三次
突击也一样,虽然如此,攻击者花了重大的代价,却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就是吸引
住了德·阿佐的预备队,也就是说为右翼纵队打开了通路。
    多瑙沃斯的守军指挥官,本应防守连络要塞与旧堡(古斯塔夫所建)之间掩护
防线,它恰好挡着舒伦堡的西南侧翼,现在他却反而把兵力撒入主要要塞。这不仅
便利了马格内夫的前进,而且因为地形关系,舒伦堡的守军也无法了解这些运动,
此外,德·阿佐也认为他已稳操胜算,因为到夜幕将垂时,将有强大增援从奥格斯
堡到来。现在已经快到夜间7点钟,沿着丘陵的南面,只有内坦科特一个团的兵力成
单线布防。于是柯罗尼记载道:
    “大约在傍晚7点半,他们到达距我方侧翼在枪弹射程内的地域,我方几乎没人
认为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当我突然注意到我方步兵作了一个很特殊的行动,突然立
即停火了。我向四周一看,想发现这个行动的原因,于是看到有几列步兵,穿着灰
白的制服,在我方左翼出现了。因为他们停着不动,从衣服和方向上来看,我相信
这是我们的援兵到达了,其他人也都与我的判断相似。”
    这时,马尔波罗开始作最后一次突击,敌军夹在两条火线之间,终于崩溃了。
最后,那35个中队的骑兵也发动追击,于是敌军损失惨重,大败而逃。这样就结束
了这个十分冒险的会战,这也证明了拿破仑所说的,在战争中没有冒险就没有胜利。
它一共花了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等会战结束之后,选帝侯的援兵才赶到,但却只
好坐看德·阿佐被歼灭,在他的总兵力中一共损失了1万多人。马尔波罗的损失也很
惨重----死1,400人,伤3,800。
    这场会战的结果也可以与其观念和执行的冒险程度相称。多瑙沃斯陷落了,通
往罗德林根的道路和多瑙河上的桥梁都已到手。同时也获得了一条退却路线和一条
进入巴伐利亚的前进线。当听到了战败的消息后,这位选帝侯立即拆毁李赫河上的
桥梁,并在奥格斯堡掘壕固守。马尔辛向塔拉尔德求援,后者于7月1日已经渡过莱
茵河,7月16日,正要围攻维尔林根时听到了这次惨败的全部消息。7月22日他解围
向乌尔姆前进,于7月29日达到。这个运动立即使尤金处于极其困难的地位,因为本
来他应追踪塔拉尔德,但同时又要监视维尔罗依。于是他向北前进到图宾根,于7月
27日达到,目的是想欺骗维尔罗依,使他相信他不是在追踪塔拉尔德。接着他在斯
瓦比亚丘陵中失去踪影,率领全军向多瑙沃斯进发。
    重要桥梁到手之后,这个惊人战役的第二幕也展开了。因为塔拉尔德已经快要
来到,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设法引诱巴伐利亚选帝侯出战----这也可以证明马尔
波罗的情报很完善,当法军越过莱茵河两天之后,他就已经获得了消息。因为巴伐
利亚选帝侯拒绝会战,又因为塔拉尔德仍然在战场上,所以马尔波罗也不能进行围
攻,于是他在7月8日渡过李赫河,开始蹂躏巴伐利亚,对于居民采取恐怖手段,使
他们纷纷向他们的选帝侯要求保护或和平。7月13日,在选帝侯夫人劝诱之下,选帝
侯已经准备讲和,可是正当此际又听到塔拉尔德到了。所以他还是继续奋斗下去,
但却很愚蠢地分散其大部分兵力来保护他的领地。这对联军而言,当然是一个具体
的利益,但是现在塔拉尔德已经接近了,秋天也快到了,而英国国会在11月间又将
集会,所以马尔波罗必须赶紧获得一个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马尔波罗必须摆
脱马格内夫的牵制,因为他是个智力迟缓的人,而且也难以信任,所以他假装同意
围攻因-格尔斯塔特。7月31日,他写信给尤金亲王说出其计划大纲:他应派遣一个
支队去协助马格内夫围攻因-格尔斯塔特,而尤金和其余的兵力则与马尔波罗会合在
一起,不仅是为了掩护这个围攻,而且更要引诱塔拉尔德、马尔辛和选帝侯的联合
兵力出战。
    8月10日星期六,塔拉尔德和他的同盟军开始向北运动,想在德林根渡过多瑙河。
第二天,尤金从他设在姆斯特的营地中----距离多瑙华兹只有两小时的行军里程--
--写信给马尔波罗说:“敌人已经行军了。可以判断其全军都会在劳恩根渡过多瑙
河,德林根平原上已经挤满了部队。所以我决定在今夜命令步兵和一部分骑兵,开
进到我在多瑙沃斯前方所指定的一个营地。一切的关键就是速度,希望你明天赶来
援助我,否则恐怕会太迟了。”马尔波罗立即出发去支援他的同僚。
    此时塔拉尔德已经进到霍切斯塔特,沿着多瑙河向下走,距离德林根约为5英里,
在那里听到马尔波罗与尤金会合的消息。因为马格内夫不在一起,这位选帝侯(名
义上的总指挥)就假定马尔波罗会退向罗德林根,于是力主攻击。塔拉尔德却怀疑
这个建议,只同意采取一种折中方案----向下游前进三英里,达到布伦海姆村略西
的一个位置;他们在8月12日到了那里。以后他们就自己安慰自己,认为胜利已经在
握,幻想马尔波罗会被迫撤退。正如泰勒在《马尔波罗战史》一书中指出的,他们
不相信尤金和马尔波罗会那样不遵重战争规律,对一个占有坚强阵地而且数量占优
的敌军,居然敢于发动一个正面攻击。那天夜间,在法巴联军的营地中,精神达到
了最高潮,谁都相信马尔波罗和尤金一定会撤退。
    法巴联军的营地是设在一个平缓高地的顶上,在一个叫作尼贝尔的浅沼泽溪流
以西,相距约一英里。它的右翼倚托在布伦海姆村,接近多瑙河,塔拉尔德的司令
就设立在那里。有一条泥泞的毛威尔溪流通过该村。在尼贝尔河的左岸上,向上游
约行一英里半是安特格瑙村。再进一英里半是奥布格瑙,马尔辛的司令部设在此处。
奥布格瑙以西又隔一英里半,就是在破碎地区中的鲁特青根,那是选帝侯司令部所
在地。所以这些营地被这四个村落(或堡垒)所保护,而尼贝尔河在第一和第三两
个村落之前,又构成了一道护城河。从防御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坚强的阵地,右
翼有多瑙河,而左翼则有森林和丘陵的掩护。
    8月12日拂晓,马尔波罗用望远镜观察敌军营地,照米勒的报导:“大约下午一
点钟时,我们可以看见敌人在扎营,从布伦海姆到鲁特青根都可以看见他们的帐幕。”
双方兵力的确切数字已不可考。米勒估计联军为52,000人,法巴军为60,000人,邱
吉尔在他的《马尔波罗传》中估计前者为步兵66营,骑兵160中队,火炮60门(马尔
波罗本人所说的数字为65营),共为56,000人;而后者为步兵84营,骑兵147中队,
火炮90门,共约6万人。
    当法巴军营中都已安寝之时,联军方面却正忙碌不堪。8月13日凌晨两点钟。联
军每部分各组成四个纵队,前面有40个中队的骑兵,开始沿小径向西进发,一小时
后利用已架好的桥梁渡过基塞尔溪流。这时黑暗而且有雾,尤金在右而马尔波罗在
左,炮兵和工兵则沿大路向霍切斯塔特前进。在莱亨溪流,塔夫汉小村西面不远处
略停了一下,以便收回前哨兵力,共为20个营和15个中队,包括3个英国步兵旅在内。
他们构成第九个纵队在左面前进,由寇特斯勋爵指挥。继续前进到施韦林根,又停
顿了一次。马尔波罗和尤金带了大约40个中队的骑兵前进到沃尔佩茨特塔滕以北的
高地去侦察敌情。现在已经六点钟,再过一个小时,雾升起了,敌人才惊醒过来,
放了两炮。
    突袭可以说非常成功,即使到现在,两位法国元帅和选帝侯还沉醉在他们自己
的假设中,仍认为敌人非撤退不可,所以首先还是判断这是一个掩护主力退却的行
动。甚至到了大约7点钟时,塔拉尔德写信给路易十四还是说敌人已经撤退。等到敌
军仍不停前进时,塔拉尔德才突然认识到真象,立即下令准备战斗,接着法巴阵营
中就紧张万分。据当时目击者的报导,对于这次破袭有如下记载:
    “首先放号炮召回采集补给的人员,战鼓雷鸣之中,大家都来不及拆营,赶紧
在营前列阵。在忙乱中大家都感到混乱和害怕,那些突然听到号炮归来的人,也都
士无斗志。敌人的突然出现使指挥官神经失常,尤其是他们已经进入宿营过冬的阶
段,都在收拾所抢掠得来的财富。对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会战,如果事先毫无准备,
那当然居于不利的地位。”
    大约到了八点半钟时,联军进到了敌军炮火射程之内,英国炮兵也开始还击。
此时,塔拉尔德匆忙决定了他的计划,因为时间太短不能变更部署,就转而采取守
势。除了两翼有良好的保护----多瑙河和森林丘陵,而且四英里长的正面上又有沼
泽式的尼贝尔河,他的部队与选帝侯及马尔辛没有照习惯联成一线,而分为两个独
立的部分,这是时间仓促的缘故。
    塔拉尔德决定:他自己防守右翼,从多瑙河上到奥布格瑙村为止(该村本身在
外),马尔辛据守中央,选帝侯则在左翼。他还决定左翼和中央都应尽量接近尼贝
尔河右岸,阻止敌军任何渡河企图。至于右翼则退后1,000码,以便让敌军左翼渡河
后,可以受到布伦海姆和奥布格瑙两面火力的夹击,然后法国骑兵再从正面加以突
袭,就可以把敌人逐入沼地中。虽然这个计划有许多地方可以批评,可是考虑到时
间缺乏,那么这个计划如果用以对付任何普通的敌人,似乎也算是合理的。
    依照这个计划,塔拉尔德又把他的兵力分配如下:
    (一)布伦海姆,他用9个营步兵担负防守,以7个营供支援,而以11个营充预
备队,留在该村后方。
    (二)在布伦海姆与奥布格瑙之间,他展开了44个中队的骑兵(共5,500人)分
为两线,以9个步兵营和4个中队的龙骑兵支援。
    (三)在左面,他把马尔辛的骑兵32个中队,再加上14个营步兵,位置在奥布
格瑙。
    (四)在奥布格瑙的左方为32个中队和17个营——也是属于马尔辛的。
    (五)最后由选帝侯指挥,共51个中队和12个营,位置在鲁特青根,其中一部
分留置左后方。
    从侦察的结果,马尔波罗和尤金看出敌军是右翼强于左翼,所以,还是和在布
伦堡一样,他们决定应攻击右翼,因为这就可以获得突袭的效果。因此他们获得一
个有如下述的概括观念:尤金应努力攻击敌人左翼以分散敌军注意力,而马尔波罗
乘机对右翼方面进行决定性的打击。
    马尔波罗又发现塔拉尔德对防御兵力的分配是很有能力的,其枢纽在布伦海姆
和奥布格瑙两个村落。如果不能对这两个村落中的守军加以牵制,那么当他前进时
就不免要冒着极大危险。所以他决定对这两个村落应使用相当强大的兵力加以攻击,
以使敌方步兵都忙于自卫,这样当他在两个村落之间前进时,他们就不能向其侧翼
实行反攻。如能攻下两村,当然最好,否则也应该控制住他们,不让他们的牙齿合
拢。此外,因为他不知道在渡河时是否会受到阻击,所以他所将取的战斗序列也是
不合常规的。
    他把兵力一共分为四线:第一线为17个营的步兵,以占领右岸为目的;第二线
和第三线分别为36个中队和35个中队的骑兵,负责主力突击;第四线为11个营的步
兵,据守尼贝尔河左岸,以便在突击失败时可以掩护骑兵撤退,在左翼方面有寇特
斯的纵队,任务是突击布伦海姆。最后,他命令工兵在河上修建五座桥梁,并修补
那座已经被破坏了的桥梁。
    当尤金的纵队正在沃尔佩茨特塔滕以西的丘陵森林地区中辛苦的前进时,寇特
斯已经肃清了布伦海姆以东尼贝尔左岸上的敌人,把法军逐出了磨坊,占领了河的
右岸。接着他就和他的纵队在接近布伦海姆村的一个谷地中前进,前方的高地上有
敌炮五六门,他们在几个小时中都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忍受着炮击。双方炮兵对战达
四个小时之久,这时为了鼓舞士气,马尔波罗命令牧师举行一次礼拜。而且在法军
炮手可以完全看得见的情况下,他为了以身作则,亲自纵马缓行于行列之中。一颗
炮弹飞到他马前,使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因为在一瞬间,他在灰尘中已经完全消失
了。
    现在已经是十一点,因为尤金方面还没有任何消息传来,马尔波罗很感焦急,
不断派骑兵到右翼方面去探听消息。泰勒对当时的情况有很生动的描写:
    “太阳照耀在田野中,农作物显出金黄的颜色,与红色和蓝色的军服、闪亮的
钢铁相映成趣。两军的军乐相对吹奏,互相起伏呼应。隔着这条沼泽式的河川,炮
火横飞,人马单独的或是成群的被击倒,负伤的人慢慢地向后方运送。因为现在已
经是正午,天气炎热异常。时间已经过了一半,而联军的死伤数字已经达到两千人,
这时尤金的副官才从遥远的右方跑来。时机到了。”
    十二点半,马尔波罗转向他的将领们说:“先生们,各就各位。”十五分钟后,
寇特斯命令他那领先的英国旅,由罗威率领向布伦海姆突击,在他的掩护之下,右
面的部队就趋向尼贝尔河。罗威命令一直等到他用刀剑砍在法军所建栅栏上时,大
家才准放枪。当他前进到了距离敌军三十步以内时,他自己和所属部下的三分之一,
都已被敌火击倒。可是这个旅仍继续挺进。在浓烟中,布伦海姆的法军守将克莱姆
·波尔特中将(侯爵)感到恐慌,就召集他的支援兵力7个营,不久更丧失理智,又
召集预备队11个营,这额外的12,000人都挤在这个小村之中,有许多人简直无法动
弹。所以这一大堆部队对塔拉尔德已经不再有价值了,而正在坚守的塔拉尔德却正
在盼望他们援救。
    虽然如此,第一和第二两次突击还是被击退了。接着法国的禁卫军----这是他
们最优秀的骑兵----也从布伦海姆的两翼前进,但不久也被联军逐退。在北面侧翼,
他们遇到了巴尔米斯上校,他用5个中队击败了敌军8个中队。当正准备作第三次突
击时,马尔波罗突然叫停,因为他发现他的目的已经达到,法军已经被固定在这个
村落中。此外,他的先头步兵已经过了尼贝尔河,骑兵主力也正在渡河。
    当激战正在布伦海姆周围展开之际,在奥布格瑙又发生了一个危机。在这方面,
一共10个营的兵力由霍尔斯坦贝克亲王率领着,已经前进到了该村,但却被守军逐
回。守军由布南维里侯爵率领,一共9个营,包括爱尔兰旅在内,这就是绰号为“野
鹅”的部队,当霍尔斯坦贝克的兵力在混乱中向尼贝尔河上败退时,马尔波罗的中
央右翼就暴露在敌方攻击之下。此时,马尔辛在奥布格瑙的后方正集结了大量的骑
兵,准备从这个缺口打击对方中央的右翼,情况已经严重到了极点。马尔波罗认识
到这一点,立即亲自驰往该地,并派了一个副官去通知尤金,要求他马上派遣弗格
尔的骑兵旅来掩护这个缺口。虽然尤金本人正在最恶劣的地形中进行着最激烈的战
斗,情况也是同样紧急,但他立即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当马尔辛的骑兵向尼贝尔
河冲击时,弗格尔就恰好打击他的左翼,并把他们击退了。这个冲锋也救了霍尔斯
坦贝克,于是他又再次前进,这次就把布南维里的步兵赶到奥布格瑙村,并把他们
围困在那里。现在联军可以自由地从他们面前经过,并攻击敌人的骑兵。
    虽然马尔波罗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为到了下午三点钟时,布伦海姆和奥布
格瑙这两个堡垒已经丧失了攻击力,可是从一般人眼中看来,胜利却似乎已经属于
法军。白天的时间已经所余不多,尤金正在与选帝侯作殊死战,但是毫无进展,如
果联军再不前进,就会被迫后退,法军骑兵现在还大部分完整无缺,所以如果在他
们前面退走,结果无异于溃败。但是马尔波罗却深知,只要尤金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那么胜利就是他的,因为许多法国步兵都被封锁在这两个村落进行纯粹消极的防御,
所以中间的门户洞开,这也就注定了塔拉尔德的覆亡。
    虽然尤金明知在他的正面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也知道除非他能坚持,否
则马尔波罗就无法获得胜利。所以这两位名将之间的合作十分良好,到四点钟时,
马尔波罗的全部中央兵力都已渡过了沼地,于是他又改变了他的攻击序列。把骑兵
分为两线摆在前面,步兵也分为两线摆在后面。在决定点上,他展开了压倒优势的
兵力,因为塔拉尔德的兵力不过五六十个骑兵中队和步兵九个营,而他的兵力却分
别有90个中队和23个营。他一直等到了四点三十分钟,当他听到尤金已经攻到鲁特
青根的周围时,才让他的整个中央部分开始行动。直到这时,塔拉尔德才认识到敌
人心里是在想些什么。他把他的预备队9个营展开在奥布格瑙以南以阻止联军前进。
马尔波罗也立即命令三个汉诺威营和一些炮兵去对抗他们。经过一番苦战之后,这
3个营被击退了,于是马尔波罗的骑兵也全线随之退回。现在可以说是塔拉尔德的最
后机会,但是他的骑兵却未能配合。
    大约在下午五时三十分,马尔波罗命令他的炮兵用葡萄弹向这英勇的九营敌军
扫射,在火力掩护下,他命令再次全面前进。在鼓号齐鸣中,分成两线的骑兵高举
着军旗用整齐的行列向敌人前进。突然间他们加快速度直向敌人冲去。
    敌人的大多数骑兵都发生了恐怖现象,胡乱放了一阵枪之后就拨转马头向战场
外逃跑----包括近卫骑兵在内。有些逃往霍施塔德,有些逃向多瑙河,有30多个中
队冲下了险陡的河岸,到达了低湿的河边。此时那9个营的步兵已全部被歼,不留一
人。帕克的记载说:“第二天上午我骑马从那里经过,还看到他们成行地倒在那里。”
    法巴联军此时已经崩溃。塔拉尔德虽向马尔辛等求救,但也枉然,因为此时尤
金正猛攻鲁特青根村周围。他的求救只使马尔辛和选帝侯产生了一种全面危急的念
头,于是在右翼尚未遭到迂回之前下令退却。现在已经是7点钟,马尔波罗暂时收住
他的缰绳,匆匆地用钢笔在一张酒店帐单背面写了一个短简给他妻子:“我没有时
间多说,但请你报告女王,让她知道她的陆军已经获得了一个光荣的胜利。塔拉尔
德元帅和其他两位将军都已被俘,而我仍在追击中。送信的人是我的副官帕克上校,
他将当面把会战的经过讲给她听。”十天内这个捷报送到了温莎宫。
    写完了这封信后,他的骑兵仍在追击溃退的法军,而尤金也在追击马尔辛和选
帝侯,于是马尔波罗把他的注意力移到布伦海姆。这里的敌军27个营仍在寇特斯和
增援的阿克尼勋爵监视下。克莱姆·波尔特已经疾驰向多瑙河逃走,落入水中淹死
了。到9点钟,他的部下都投降了,会战遂告结束。
    这一战代价如何?联军的损失为死4,500人,伤7,500人,其中包括英军2,000人,
相当于原有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依照米勒的估计,敌军的损失共为38,000人,包括
战死、溺毙、负伤、被俘和逃亡都计算在内。对于选帝侯和马尔辛未能作进一步的
追击,并非马尔波罗的错误,因为他手中已经没有预备队,夜色已深,而他还有15,
000名的俘虏和无数的胜利品,使他难以处理。
    马尔波罗对他这一次压倒性的胜利,感到得意扬扬,也的确应该如此。8月14日,
他写信给他爱妻说:“这是一次空前的伟大胜利”。不错,布伦海姆会战已经使路
易十四的伟大计划为之破碎。它也决定了欧洲的命运,正如邱吉尔所说:“它改变
了世界政治的轴线。”如果马尔波罗这一战失败了,那么巴伐利亚选帝侯就会代替
哈布斯堡王室而继承帝位,于是慕尼黑就会压倒维也纳,而帝国本身也会变成法国
的附庸。现在却是选帝侯被逐出国,国土也被英国兼并。同样重要的是,布伦海姆
一战也击毁了斯图尔特王室的阴谋,如果法国统一了整个西欧和中欧,那么英国毫
无疑问将陷于孤军作战的困境。
    对英国而言,自从阿金考特之战以后,布伦海姆之战是他们在国外所赢得的第
二次最伟大胜利。它击破了法国陆军的常胜威名,使他们陷入耻辱和嘲笑之中。从
1704年以后,路易十四所寻求的就只是光荣的和平而已,虽然战争继续拖了八年之
久,加上拉米莱斯(1706年)、奥登那德(1708年)和马尔普拉克特(1709年)三
次胜利,使马尔波罗的声名更为大增,但路易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赶紧结束战
争。最后到1711年,英格兰为了恢复贸易也呼吁和平。于是1712年1月29日开始谈判,
1713年4月11日,在乌提赫特签订了一连串的和约。法国保持着在上莱茵河左岸的领
土,在默认法西两国永不合并的条件之下,菲力普大公被承认为西班牙和印度群岛
的主人,称为菲力普五世,于是路易总算打破了哈布斯堡的包围圈,完成了黎塞留
和马萨林两位首相的工作,也使法国获得了安全的保障直到1792年为止。此外,他
也承认英国的新教继承权。西属日德兰割让给奥地利,以后被称为奥属日德兰,此
外还有纳普尔斯和米兰,一直保持到1866年为止。联合省也分得了某些边界要塞,
而萨伏依也升格为王国,并获得了尼斯和西西里,以后在1720年,这个岛又与撒丁
交换。在所有分赃者中,最后还是英国人分得了最大的部分:从法国方面获得了阿
卡迪亚、纽芬兰和赫德森河附近的地区----这也是法国势力在北美被逐出的开始。
从西班牙方面获得了直布罗陀和米罗卡,这保障了其海权在西地中海的地位。此外,
英西两国之间又签订了一个极有利的商约,其中最重要的条款,是英国获有往西属
美国输入黑奴的专利权,为期30年。在乌提赫特和约签订之后,英国在海洋上和在
世界市场中都获得了优越的地位,正如马汉少将所说的:“不仅是在事实上,而且
也在它的自觉之中。”提费尔扬教授却说:“这个伟大而无声的海权革命的完成却
是由于马尔波罗的陆军在欧陆上的胜利和外交上的成功。因为马尔波罗认识到海军
战争是同盟国对付路易的全部努力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在1702年到1712年之间,英
国海权的基础都是以任何敌人不能击败它为原则。”
    但是这个革命还要往下深入;这是由于有英格兰银行的机构和国债,才能使英
格兰用黄金和钢铁来赢得战争。威廉的战争前后达九年,共值三千万镑以上,而西
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则拖了十二年,共值五千万镑左右。在总数八千万镑中的一半,
是用租税来支付的,其余则完全是靠借债。这个办法的发明,就是预支未来的繁荣
来救济现在的贫困,所以战争从此之后就用负债的方式来作为基础。伦敦银行家在
政治权力上所获得的地位日益增高,远远超过了地主,这个国家和帝国的疆界已经
变成了海洋,其命运也就逐渐把握在他们手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7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6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