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chcock (雨燕子), 信区: Green
标  题: 西方军事史--特拉法尔加战役(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25日12:04:0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战争重起时,英国所处的是自从1781年以来最弱的地位。它现在不仅面临着法
国和荷兰的联合舰队,而且还必须对付法西两国保持着的同盟关系----也就是说从
提克斯克直到热那亚的所有港口都可以供拿破仑使用,以担负造船和避难的任务。
另外,他也的确有入侵英格兰的明显意图,因为在所有法国港口中都可以听到造船
工场的敲击声。他那个逐渐建立大海军的计划----目标为法国战舰130艘,西班牙6
0艘,荷兰20艘,热那亚15艘----也并非空谈。因为从1805年起,尽管连年征战,可
是到了1815年,法国舰队的实力还是增强到战舰103艘、巡洋舰55艘。(注:到181
4年,英国海军共有战舰240艘、巡洋舰317艘和其他小船611艘。)
    所以英国海军现在不仅要应付在英吉利海峡中的联合舰队,而且还要阻止联军
方面的船只----包括已经有的和尚在建造中的----离开港口出现在公海上。换句话
说,在这种封锁下,即使有一个支队漏网逃走了,也决不会因此引起连锁反应----
就是不会再有第二个支队又随之逃走。特别是当1804年12月12日西班牙向英国宣战
之后,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难以解决了。
    联军方面的战舰分布在以下地域:土伦11艘,卡塔赫纳5艘,卡迪兹10艘,维罗
尔9艘,罗彻福特3艘,布列斯特21艘,提克斯尔6艘。前两个地方被纳尔逊用12艘战
舰加以封锁,第三个地方被奥德爵士的五艘战舰封锁,第四、第五和第六个地方由
杰维斯和他的部下负责,一共用三十七艘战舰在乌桑特和比斯开湾中进行封锁,第
七个地方则由凯兹勋爵的九艘战舰,在北海方面加以监视。此外在英国港口中还有
5艘战舰,在东西印度还另有12艘。所以在欧洲水域,英国海军在数量上所占的优势
其实极其有限。
    虽然实力并不充足,但因为英国海军部遵守英国的传统海军政策,把重兵集中
于海峡西面,所以对于这个弱点多少有所补益。只要乌桑特的岸边有一支强大舰队
存在,同时面对位于北海沿岸的凯兹支队时,任何用平底船团入侵英国的企图都是
不现实的。所以英国海军部制定了一条不可更改的原则:如果对方的被封锁支队逃
出了港口,而负责封锁的舰队又无法迫使它接受会战予以歼灭,就应该立即集中到
乌桑特的附近,以增强那里的舰队实力。所以乌桑特乃是英国海军防御战略的重心,
因此在所有舰队中,杰维斯的舰队居于重要地位。如果他被击败,那么凯兹就失去
了掩护;进一步说,如果凯兹也被击败了,那么除了气候以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足
以阻止法国船团从布鲁日渡海攻击英国。拿破仑对于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虽然他
并不太了解海军战术,而且也不太注意风向和潮流,不过作为一个海军战略家,他
并不需要学习什么新东西,因为战略原理本身就是互通的。
    虽然这个以特拉法尔加会战为顶点的战役,始于1805年3月2日拿破仑给在布列
斯特的坎特曼中将和在土伦的维伦纽夫中将的命令。不过为了清楚地说明整个战役
的来龙去脉,就应该回溯到1804年12月12日,即西班牙对英国宣战之日。
    在那一天,拿破仑命令维伦纽夫突出土伦港,驶往西印度群岛,并在马丁尼克
与梅塞斯会合,后者应从罗彻福特突出以与他会合。以后,在六十天后之内他应尽
量使英国领地遭受损害,维伦纽夫则应驶往维罗尔,救出被封锁在那里的支队,是
由科顿上校所指挥的五艘战列舰和两艘巡洋舰。然后再进向罗彻福特。
    1月11日,梅塞斯率领五艘战舰和四艘巡洋舰,从罗彻福特潜逃出来向马丁尼克
驶去。一个星期之后,当纳尔逊率领他的支队前往波里西欧海峡中的马达里拉群岛
时,维伦纽夫率领十一艘战舰和九艘巡洋舰,驶出土伦港。听到维伦纽夫逃走的消
息后,纳尔逊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认为维伦纽夫一定会驶往马耳他或埃及,于是
立即先向东赶去,于2月7日到达亚历山大港。当他发现并无敌踪时,又赶往马耳他,
在那里才知道由于遇到了风暴,维伦纽夫已经被迫返回土伦。因为 仍然相信维伦纽
夫的目的地为埃及,所以在3月26日,为了拦截他的舰队,纳尔逊就让他的支队停驻
在撒丁岛以南的海面上。四天以后,他才听说维伦纽夫已经再次出海,不过纳尔逊
当然不知道维伦纽夫是在执行拿破仑3月2日的训令。
    这个训令的目的是想在马丁尼克集中一支拥有40艘以上战舰的舰队,主要部队
为坎特曼的布列斯特支队,共有21艘战舰和6艘巡洋舰;以及维伦纽夫的土伦支队,
共有11艘战舰和6艘巡洋舰。在航行途中,前者应救出被封锁在维罗尔的科顿支队,
共有四艘战舰和两艘巡洋舰;后者应救出在卡迪兹的西班牙支队,这是由格拉维拉
所率领的7艘战列舰。在马丁尼克,梅塞斯也要率领5艘战列舰和4艘巡洋舰加入进来,
等到全部兵力集中之后,就由坎特曼任总司令,指挥这个联合舰队向乌桑特进发,
攻击那里的英国舰队,并继续向布鲁日前进。维伦纽夫所奉的命令,是要在坎特曼
之前先达到马丁尼克,在那里等候四十天,如果四十天之后坎特曼还未来到,就驶
往卡迪兹,在那里另有新的命令等候他。
    为了方便起见,在没有说到以下的作战过程之前,首先分析一下这两位主将--
--维伦纽夫和纳尔逊的性格。
    维伦纽夫要比纳尔逊小五岁,一个生于1763年,另一个生于1758年。他是一个
法国贵族出身的海军军官,在大革命中属于少数未被清算的幸运儿,并且升官极快。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饱学之士,若在海军部中工作似乎十分适当,但并不适
于担任指挥工作。虽然他并不缺乏个人勇气,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他不
相信拿破仑的侵英计划,他对于他的部下和盟友都缺乏信心,更糟糕的是对他自己
也缺乏信心。在尼罗河口的战斗中,他所指挥的舰只是两艘逃走的法国战舰中的一
艘。从此以后,他对于纳尔逊总是心存畏惧。
    纳尔逊的个性完全不同。他是一个果敢而富有想象力的战术家,具有独立的眼
光,有野心,对于自己的名誉非常敏感,有时甚至向慕虚荣,而且常常侮辱他不喜
欢的人。他的精神勇气十分罕见,比如在圣文森特海战中,他单独脱离战线去突击
西班牙前卫舰队的行动所表现的那样。格林菲尔在纳尔逊的传记中说:“这种个人
的主动精神,超人的英勇行为,都是海军史上史无前例的。”他在尼罗河口、哥本
哈根和特拉法尔加等各次战役中,所表现的英勇都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虽然如
此,他却是一个平庸的战略家,因为他从未认清战略学是一种科学,虽然不一定是
正确的科学,但它至少是以事实而不是以直觉为基础的。在1804年和1805年之间,
最重要的战略性的事实就是拿破仑的海军对英格兰的威胁,可是在这一时期纳尔逊
的信件中,总共只有一次提到“侵入”的字样,而且最巧合的是,这还是当拿破仑
已经放弃了侵英企图之后的事情。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地中
海方面,即使是并不聪明的维伦纽夫,在斗智方面都可以占他的上风。纳尔逊所未
能认识到的是,在这个时候,战略重心是在英吉利海峡而不是撒丁岛的海岸和尼罗
河口。不过尽管有这些缺点,他依然是英国有史以来的最伟大海军将领。
    3月10日,纳尔逊率领他的支队,还停留在撒丁岛西南角上的帕尔马湾,当他听
说维伦纽夫正在装载部队的消息,他立即扬帆往土伦。他在那里发现一切的征候,
都表示维伦纽夫是准备出海了,但他仍然坚持原来的看法,认为维伦纽夫最可能的
目的地还是埃及。所以他又回到帕尔马湾,因为从那里他可以掩护纳普尔斯和西西
里,封锁通往埃及的主要海路,如果维伦纽夫的目的是出大西洋,那么这个位置也
便于向西迎击。3月30日,维伦纽夫按照拿破仑的训令,从土伦出发向卡迪兹前进以
会合格拉维拉的支队,然后再驶往西印度。
    纳尔逊于4月4日才第一次获得维伦纽夫离去的消息。3月31日,他的一艘巡洋舰
在土伦西南60哩的海面上,发现了维伦纽夫的舰队----在帕尔马以西约300哩。这个
消息使纳尔逊向海军部报告说:“我将向埃及推进。”他的视线仍注意着埃及,相
信维伦纽夫是先向卡利塔岛进发,然后再绕过非洲海岸以达亚历山大港,所以他把
他的兵力置于撒丁岛和卡利塔之间。但是他在这样布署之后,又担心维伦纽夫会绕
道撒丁岛北面,于是又把他的舰队移到巴勒莫以北50哩的乌斯提卡岛,并于4月7日
到达该地。
    同一天,维伦纽夫也到了卡塔赫纳海外,此时奉命封锁格拉维拉的奥德爵士已
经接到了斯特拉汉爵士的警告,后者奉纳尔逊的命令,正护送返回英国的运输船只
经过阿尔吉西拉斯,他于4月8日看到维伦纽夫从海峡中驶出。因为奥德手中只有四
艘战列舰,这个消息使他左右为难。他是应该原地等候纳尔逊呢,还是应该向乌桑
特集中呢?当斯特拉汉告诉他纳尔逊正在封锁通住埃及的海路时,他就作了最后的
决定----奥德留下他的巡洋舰与维伦纽夫保持接触,自己在发了一个通信给海军部
之后,就开始向北进发。
    他的通信是非常高明的,尽管纳尔逊对他极为不满,甚至对他进行辱骂,可是
从这个文件上可以看出来,他对于战略情况的了解要比纳尔逊清楚。这个文件的内
容如下:
    “我相信敌人在卡迪兹不会停留太久,其向西进发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样可
以突然集中几个支队的兵力。拿破仑可能希望在海峡中获得一个暂时性的优势,使
他可以对我们进行一次致命的打击。”
    这的确是拿破仑的意图。在猜透了敌人的计划之后,奥德就出发去增强战略重
心----乌桑特。
    4月9日,维伦纽夫在卡迪兹港口下锚,用讯号通知格拉维拉出来。但是他却非
常担心纳尔逊会尾随而来,到下午一时,他不再等候格拉维拉,而是起锚开船,让
西班牙人跟在他后面蹒跚前进。
    不久,因为维伦纽夫并未在提尔亨尼亚海出现,纳尔逊就将他的部队从乌斯提
卡移到托罗,这是靠近帕尔马湾的一个小岛。4月18日,他听说维伦纽夫的舰队,已
于4月8日在直布罗陀海外被发现时,他向英国海军部报告说,因为他的森严戒备,
敌人发现已不可能向地中海进犯了。第二天,他又发出另一个报告说他感到满意,
因为已维伦纽夫不再向西印度群岛进发,而好像是以爱尔兰和布列斯特为目标,他
则正在西西里岛的附近。虽然时间已经迟了,但却是绝对依照海军部早已确定的原
则。
    由于恶劣天气的延误,纳尔逊直到5月6日才到达直布罗陀。在那里他碰到正在
葡萄牙的坎贝尔少将,他告诉纳尔逊,维伦纽夫正在驶往西印度的途中。纳尔逊一
向是容易冲动而且血气言刚,马上就下了决心,于5月10日,率领10艘战舰和3艘巡
洋舰横渡大西洋。
    对于这一点,格林菲尔上校作了如下评述:
    “纳尔逊立即向西印度进发的决定是否合理,似乎颇有疑问。当拿破仑的“英
格兰军团”在布鲁日的准备如火如荼的时候,维伦纽夫的行动与运输这支兵力越过
海峡,似乎无可避免的具有关连。不管维伦纽夫已经到那里去了,他却已经比纳尔
逊早了一个月,所以一个比较合理而谨慎的假定就是认为法兰西舰队是在进行诱敌
行动,以引诱英国海军离开海峡地区。而且当这支诱敌舰队已经在西方和南方失踪
时,不久就可能掉转头来,向最后和具有决定性的目标进发。所以当维伦纽夫已经
失踪很久之后,再向西印度群岛进发,这实在相当冒险。从全面战略的观点来看,
纳尔逊应该向布列斯特前进。在这种捉摸不定危机四伏的情形中,这似乎最安全的
办法。”
    格林菲尔上校也指出根据另一个理由,纳尔逊也应该与杰维斯会合在一起。英
国海军部在5月10日,应该已经接到他在4月19日发出的通信。该部队对于维伦纽夫
的行动真象必已早有所知,所以应该自有安排,对维伦纽夫进行追击。在这种环境
下,如果纳尔逊也向西印度进发,那么追击的就不只一个支队而有两个支队了。事
实上也的确几乎如此。当海军部从奥德(4月30日)和间谍方面得知维伦纽夫已向西
印度群岛进发的消息,海军部长巴尔汉勋爵立即命令科林伍德中将,率领11艘战列
舰出发追击。当科林伍德已在追击途中时,仅仅是出于偶然,他才知道纳尔逊早已
在追击中。如果这个偶然事件没有发生,那么就会有21艘战舰去参加这个“追逐野
鹅”的行动。(注:在直布罗陀,纳尔逊曾经派贝克顿爵士去掩护克莱奇将军通过
马耳他。其次,海军部命令贝克顿增强在维罗尔的卡尔德。5月17日,贝克顿驶向北
方,10天后他接近芬尼斯特里,与科林伍德相遇,后者告诉他纳尔逊已经率领10艘
战舰,早已在追击之中。)
    6月4日,在迅速航行之后,纳尔逊进入了巴尔巴多斯,柯齐拉尼少将在那里率
领两艘战舰加入进来。在那里他获得了一个错误的情报,说有人看到法国舰队在圣
路西亚的上风方面出现,结果他错过了他的敌人。5月14日,维伦纽夫到达马丁尼克
时,发现梅塞斯已经返回罗彻福特,而坎特曼还没有到达。后者仍被封锁在布列斯
特港中,拿破仑已经不想拖延下去,已于4月29日,派马哥农少将率领两艘战舰,把
一个命令送给维伦纽夫,命令他在西印度群岛停留35天,如果坎特曼还是不能与他
会合,就驶往维罗尔,接出封锁在那里的15艘船,接着再救出困在布列斯特港中的
21艘船,最后集中兵力进入英吉利海峡,出现在布鲁日的前方。
    马哥农于6月4日到达,在6月7日又接获了纳尔逊已到西印度群岛的消息。这个
消息使维伦纽夫的神经大为紧张,于是竟不顾新命令,于6月10日匆匆返回欧洲。两
天之后,纳尔逊到了安提瓜,他猜到维伦纽夫正在返回欧洲的途中,不是到卡迪兹
就是土伦,更加可靠的是后者,因为他在这时曾经写信说:“他们可能幻想以为可
以直达埃及,而不受到任何的阻碍。”----所以他决定返回直布罗陀。(注:拿破
仑似乎十分明了纳尔逊的固执想法。4月20日他写信给狄克里斯说:“纳尔逊可能又
会向埃及作第二次的航行。”23日,他又命令在荷兰报纸上发表法军一万人在埃及
登陆的消息以欺骗纳尔逊。)出发之前,纳尔逊派了比时斯华尔兹上校指挥的寇里
克斯号双桅船去通知海军部说他已经回来了----这艘船在回国途中,于6月14日看见
法国舰队正沿地中海航向以北行进。这就适足以证明维伦纽夫是驶往比斯开湾,而
并不是象纳尔逊料想的那样向直布罗陀海峡前进。7月7日,寇里克斯达到了朴茨茅
斯,而7月19日,纳尔逊也在直布罗陀海峡抛锚。
    7月18日在斯巴特角岸边时,纳尔逊曾与科林伍德通信,后者正在担负封锁卡迪
兹的任务,他给与纳尔逊的回信,足以使对方认清当前的战略情况。科林伍德的见
解是:他相信拿破仑的目的在于爱尔兰,维伦纽夫的舰队现在会首先接出维罗尔支
队,绕着比斯开湾走,再救出罗彻福特的兵力,于是就有可能集中34艘舰船,出现
于乌桑特前方,在那里可能再加入20多艘船只。他补充说:“当法国政府眼睛盯着
大目标时,就决不会再留心细微末节。他们逃向西印度是为了躲避我方海军,这是
他们行动的最大障碍。这个夏天一定会有大事发生”。
    7月20日,纳尔逊在直布罗陀上岸,这是自从1803年6月16日以来第一次。在同
一天他写信给巴尔汉勋爵说,除非俄国的巡洋舰能够代替现在正从地中海北部撤出
的科林伍德的兵力,否则法国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送陆军前往沙西尼亚、西西里、
莫里亚或埃及。为了这个任务,他一再要求增派巡洋舰和单桅船前来。从他列举的
地名上,就可以发现他虽然已收到7月18日科林伍德的来信,纳尔逊还是没有改变其
旧有观念。8月3日,纳尔逊才奉命驶往乌桑特以与杰维斯会合在一起。
    正当此时,又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使拿破仑的计划受到巨大影响。18
04年5月12日,皮特再度执政,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另一个同盟。他的计划一部分
是以1804年杜莫里兹的《论英格兰的防御》一文为根据。同盟的构成预定为英格兰、
俄罗斯、奥地利、瑞典和纳普尔斯。经过一年谈判,1805年4月11日,英俄两国签订
了一个条约,接着在8月9日,俄奥两国之间又签定了另一个条约。他们也曾征求普
鲁士参加,但遭到拒绝。这些条约规定俄国应出兵18万,奥国30.5万,瑞典1.2万。
英国对于每10万兵额,每年支付辅助费120万镑,但总兵力以40万为限,用来对法西
两国作战。
    当寇里克斯号到达朴茨茅斯之后,比特斯华尔兹上校前往伦敦,并于8月9日向
巴尔汉勋爵报告。后者立即认识到了比特斯华尔兹报告的重要性,于是立即通知杰
维斯,要他命令斯特尔林少将解除罗彻福特的封锁,去增援在维罗尔港外的卡尔德
爵士。此外,杰维斯也应命令卡尔德,一旦获得了增援之后就应该立即向华尼斯特
里角进行,从那里再向西巡航,在六七天之间行走三四十里格的距离。因此,到18
05年7月,拿破仑的战略目标已经完成了一大半。除了布列斯特与卡迪兹以外,所有
其他的法西两国的港口都已经解除了封锁。
    维伦纽夫于7月2日已经通过了阿左里斯海,7月22日在浓雾之中,接近芬尼斯特
里。如果浓雾不散,那么他可以驶过卡尔德的十五艘船只而不被发现,于是就可以
与在布列斯特的坎特曼会合了。但是正午时候,雾幕升起了,卡尔德的一艘前哨巡
洋舰报告发现了法国舰队。下午五时,双方进行了一次并非决定性的交战,有两舰
法国军舰下旗投降。虽然7月23日双方舰队仍在接触中,但并未再战,次日卡尔德向
北进发去会合杰维斯,维伦纽夫也张着满帆向维哥湾前进,于7月28日到达。从那里
再驶向维罗尔,并于8月1日到达。
    这一战的精神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因为维伦纽夫对自己的舰队缺乏信念,已
经禁不住溢于言表。八月六日他写道:“在浓雾之中,因为我方舰长对于战斗和舰
队战术完全缺乏经验,除了跟随着前面的船只以外别无良策。在这里我们已经成为
欧洲的笑料。”这次战斗使他的感觉有些麻痹。
    在维罗尔,维伦纽夫收到了拿破仑在7月16日发出的通信,命令他解除维罗尔的
封锁,然后再采取下述行动,以使法军成为多佛尔海峡的主人----或是与罗彻福特
和布列斯特两个支队会合在一起,或是只与两者之一会合在一起。随后这支舰队速
向爱尔兰和苏格兰行驶,以便与在提克斯尔的荷兰支队会合。如果因为会战或其他
原因,维伦纽夫不能完成他的任务,则无论如何都不许进入维罗尔港,而应驶往卡
迪兹。
    因为信托的是维伦纽夫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个最后指示,对拿破仑来说才是一
个极其严重的失误。卡迪兹距离布列斯特最远,所以这也正是维伦纽夫心中所最想
去的目的地,既然不准许进入维罗尔,他就把三艘已损毁的船只留在那里,而改向
柯鲁拉前进,在那里他得到十四艘战舰的增援。
    当斯特林为了增援卡尔德而从罗彻福特撤走时,7月17日,代替梅塞斯的阿里曼
德少将也就从罗彻福特港口中溜了出来,于8月13日与维伦纽夫会合在一起。可是因
为狄克里斯并未将此事通知维伦纽夫,不免铸成大错,终于导致大败。
    那一天维伦纽夫出海航行,当他看见一些巡洋舰时,误认为那是英国人,于是
立即改向南方行驶以躲避他们。实际上,这是属于阿里曼德支队的舰只,并正在寻
找维伦纽夫的部队。如果维伦纽夫能与阿里曼德会合在一起,那么他的兵力可以增
加到34艘战舰,如果再继续向北而不是向南航行,那么也许就会交上好运。因为在
8月16日那天,杰维斯已经把他的35艘战舰分为两部分,派卡尔德率领18艘船前往维
罗尔。所以维伦纽夫如果能依照命令向北行驶,如果再能侥幸躲过卡尔德,那么布
列斯特的封锁真有可能被解除。
    对此,拿破仑曾经这样感叹道:“维伦纽夫丧失的机会实在太大了!如果直向
布列斯特前进,他可能避过卡尔德的支队,从而打击杰维斯的舰队,他的30艘战舰
就会击败英军的20艘战舰,从而获得一个决定性的优势。”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批
评固然是对的,不过实际上却很有疑问,因为杰维斯所保留的兵力,有10艘“三层
甲板”战舰,按照当时的计算,一艘“三层甲板”船在战斗价值方面可以相当于两
艘“双层甲板”船。
    维伦纽夫继续南行,于8月20日进入卡迪兹,封锁这个港口的是科林伍德,一共
只有3艘战舰。8月22日,贝克顿爵士率领四艘战舰前来增援;8月30日,卡尔德又带
了18艘战舰赶到。8月3日,拿破仑到达布鲁日。时间已经很迫切,因为已有许多征
候表示在他的后方正在形成一个同盟。奥国正在瓦伦提亚和提罗尔集中部队;根据
报告纳普尔斯也在大量召集民兵。8月13日,当拿破仑听到维伦纽夫已经与卡尔德交
战时,他立即向维伦纽夫表示祝贺,并命令他与阿里曼德立即会合,扫荡前进途中
的一切障碍,把法西两国舰只混合编组起来,再向海峡进发。同时他在写给狄克里
斯的信中却埋怨维伦纽夫的行动过于迟缓。8月22日他又写信给坎特曼说,维伦纽夫
已在与他会合的途中,在他到达之后,就不能迟误一天,立即向海峡进发,以求一
雪六个世纪以来的耻辱。同一天他也写信给维伦纽夫,并把该信寄往布列斯特:
“赶紧扬帆,不要浪费一分钟。当我的舰队集中进入海峡时,英格兰就是我们的了。
我们已经准备就绪,并已上船。只要有四十八小时,一切就都结束了。”
    次日,拿破仑仍然不知道维伦纽夫已经到了卡迪兹,他写信给塔里兰德说:
“当我对欧洲的情况越深入研究,就越感到有采取一个决定性步骤的必要。”他又
说:“如果维伦纽夫和他的三十四艘船,能遵照我的指示,与布列斯特支队会合起
来进入海峡,那么时间还来得及,我仍然可以成为英格兰的主人。否则,我就要拔
起我在布鲁日的营幕,改向维也纳进发了。”最后直到8月26日,他才下了决心,命
令他的参谋长贝提尔准备把在布鲁日的兵力向奥国移动。8月31日,他写信给杜洛克
说:“军队已全部处于运动之中,到9月27日,我一切都可准备就绪了。我把‘意大
利军团’交给马塞拉,奥国非常傲慢无礼,正在加紧准备之中。我的支队已经进入
卡迪兹。请保守秘密,这只是告诉你一个人的。请尽量搜集多瑙河、美因河和波希
米亚等地的地图,并让我知道奥俄两国陆军的组织情形。”9月2日他离开了布鲁日,
于是“英格兰军团”变成了“大军团”,不是横渡海峡而是开始准备渡过莱茵河了。
    前面已经说过,纳尔逊已于8月3日向北往乌桑特航行,8月15日,当他到达该处
向杰维斯的将旗致敬之后,得到命令要他乘胜利号旗舰往朴兹茅斯,他于8月18日在
那里投锚。在英格兰,他的时间消磨在伦敦与默顿之间,9月2日,巡洋舰“欧亚拉
斯”的舰长布莱克-吴德带来一个消息,说维伦纽夫已经进入卡迪兹,于是纳尔逊的
短假遂告结束。9月5日,他把他的行李送往朴茨茅斯;9月14日,他本人也上了船。
第二天,“胜利”号由欧亚拉斯伴送,一同扬帆出发。9月28日,他与科林伍德会合,
并接管全部舰队的指挥权。
    第二天是他四十七岁生日,在给一个不知名友人的信件中,他曾经这样写道:
“当我接管这个舰队时所受到的热烈欢迎,是我毕生不能忘记的。军官到船上来欢
迎我的归来,在热烈的气氛中几乎忘记了我的总司令身份。”纳尔逊把他的舰长们
集合起来,把他的会战计划解释给他们听,这是他在默顿时拟定的,通常被称为
“秘密备忘录”。在没有说明这个计划之前,最好先回顾他的前一个计划,就是他
在前往西印度途中构想出来的,因为在这两个计划中,前者可以更清楚的显示出纳
尔逊与当时其他的海军将领的不同之处。
    第一个计划的要点就是一个“接近的和决定性的会战”,这是纳尔逊的一贯目
标。在这种会战中,部将们不应等待信号,而根据他们自己的主动精神来采取行动,
为了使他们在这种行动中不至于使整个会战秩序发生混乱,他们对于总司令的攻击
“模式”必须要有充分认识。纳尔逊并不是以战斗为手段,以求达到执行一个计划
的目的;反之,他是用计划为手段,以求达到执行一个战斗的目的。这二者之间是
大有区别的。这个备忘录的特点不在于其攻击的“模式”方面,而是当部将在执行
攻击时,可以有极大的行动自由----关于攻击模式,这里一共提到了两种,以便在
不同环境中可以替换使用。在圣文森特之战中,纳尔逊还是一个部将,他却发挥了
高度的主动精神,所以他也希望他的船长们也都能以他为榜样。他和拿破仑完全不
同,后者不容许他的元帅们具有主动精神,而纳尔逊却希望他的舰长们都具有“纳
尔逊”式的头脑。除了勇敢好斗以外,他自己的主动精神,再加上部下的主动精神,
才是使纳尔逊成为英国最伟大海军将领的主要原因,尽管后者违背了当时严格的海
军纪律。
    当纳尔逊在默顿时,首先与凯茨讨论他这个“秘密备忘录”。其基本假定是纳
尔逊的舰队有四十艘战舰,维伦纽夫则为四十六艘。要想不花太多时间把四十艘船
都列成战斗序列,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全部舰队分为两队,每队
十六艘船,另有一个“前进支队”或是“预备队”,共有八艘船。此外,同样是为
了节省时间,航行序列也就是战斗序列,而且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机会起见,这两个
支队也完全可以独立行动。一个由纳尔逊指挥,另一个由科林伍德指挥,后者对于
他的战线具有完全的指挥权。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7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5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