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爱谁是谁), 信区: Green
标 题: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03日17:09:52 星期一), 站内信件
9. 抗日史实需要肯定
历史必须还原它的本来事实真相,否则历史将会继续出现严重的不公,也会导至历史悲
剧的继续发展,中国人曾经为维护人类历史,免遭法西斯的蹂躏,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当时中国人的血泪与牺牲,到如今还是遭到近乎完全的被遗忘与抹杀命运,难怪中国
人会有如此重大的自我认同的困难。
当全世界在探寻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之时,中国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重大历史
的定位?也不知道中国做了那些重要的贡献?中国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赢得二次
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反而会丧失领土,中国会陷入内战?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不能知
道自己光荣的历史。这些历史严肃的问题,当然中国人要负起自己民族不争气的责任,
但是国际强权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上下其手的破坏与出卖的做法,也要负起同样
的责任。
因此作者写这本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告诉所有的中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
日的历史真相何在?依照历史事实的记录而言,中国是战士,而不是人质,中国在二次
世界大战中,对於全世界的人类,共同追求历史的正义与和平,有着极大的贡献,但是
中国在历史上应有的光荣与权利,全都被强权的政略所出卖了。
本书不是一本抗日战争全史,没有巨细靡遗的记载抗日战争中所有的重大战役与事件,
它只是设法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中,挑选一些重大的事件,找到中国在这场历史大决
战中的贡献,以及点出历史曲折与变化原委的所在,本书更是不讳言的指出中国在国际
强权运作下,在历史中遭到出卖的挣扎。本书绝对无意丑化日本的恶劣与暴虐的意图,
也不想挑拨盟国对中国出卖的是非争议,更不想要为哪一个政党的形象而辩护,本书只
想设法记录一些抗日战争历史的真相,告诉全世界与所有的中国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
,究竟付出了多少代价,做出了多少的贡献,以及最后遭到多少的出卖与陷害。
这本书比较着重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与历史教训反思的探讨,因为作者认为,目前离
开中日战争历史发生的时间,已经有半个世纪以上了,有了如此时间的长度,历史就不
能只满足於事实的考证与收集而已,更要能从事实的资料,发掘其意义的思索,才能发
挥历史教训真正的价值。作者认为,历史的因要比历史的果更为值得思考,而设法分析
历史当时的状况,设法找出相同状况之下的不同布局与选择,也是提供了解历史教训意
义的重要思考方式。
因此在写作历史之时,难免会对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有事实的发现与价值的褒贬,而
对於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物,作者并无任何的个人恩怨与利害可言,对於历史事实的
叙述,一样必须抱着历史就是历史的态度,无法讨好某些政治利益的观点,否则就会再
度扭曲了历史。作者全书的立论观点是,在人类最为关键的一场历史决战之中,中国人
身为战士,为全人类的正义与自由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是中国人不朽的荣耀,历史的真
相不能永远的被扭曲。
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超脱自己的环境、身世与观点的历史叙述,由於涉及到历史人物与
党派的批评,或者作者应该透露一点自己家世的政治背景,由於先父曾经参加过共产党
抗日的军事训练活动(当然不是共产党员),因此了解共产党的抗战策略,虽然先父很
快的脱离共产党团体,而积极的参与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作,最后成为国军的陆军上校军
官。但是在退到台湾之后,只因为过去这点的「红色」记录,成为台湾白色恐怖的牺牲
者,后半生都活在政治的监视之下,失意潦倒。先父的基本立场是,看清共产党,也看
轻蒋介石(典型的粤派军人观念)。先父当初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在抗日战争中,
想要多出一分力量的结果,导至了后半生失去自我发展与贡献国家的机会。 这也许是作
者内心之中,永远感到不平与遗憾的地方。
10. 日本对华的全面侵略迫使中国抗战御侮
作者对於第二次中日战争历史的看法,大略可以简单归纳如下:假如单就中日之间的关
系而言,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原来是可以不必一定发生的,或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因
为在中日长达二千年的历史关系之中,中日亲善与互不侵犯的时间,远比矛盾与冲突的
时间,长得太多。就算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日关系出现冲突的发展,中日之间也
没有爆发全面战争的绝对必要。但是由於中国成为日本与国际强权决战的战略筹码,因
此在日本错估中国民族主义的力量的前题之下,冒险的发动这场战争。其实日本也曾经
一直挣扎着,希望避免与中国进行全面的决战,也多次希望能够早些停止与中国全面的
战争,因为日本知道,当时日本真正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苏联与美国,与中国进行决
战,绝对是日本的历史悲剧。
根据当时历史的事实而言,中国没有能力挑起这场战争,日本没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
中日战争对於参战的两个国家,注定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而真正获利的超级大赢家,
反倒是苏联。不过日本是在恐惧日苏历史大决战,以及未来美日之间会爆发历史冲突的
战略思考下,决定要设法在中国扩大日本的战略空间,与增加决战筹码,而侵略中国,
日本以为很快就会结束中日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竟然成为中日的历史决战,虽然中国付
出近乎无法承担的代价,但是中国也走上浴火重生的最大突破与发展,假如不是苏联、
英国联手发动另外一种对付中国的「侵略」,中国现在的历史会有不同的发展与结局。
本书将第二次中日战争的时间,上溯自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与一般的抗日战争历
史,从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开始,有所不同,因为依据历史的事实,日本从九一八开始
第二次正式的侵略中国,假如抗日战争是从七七算起,那么如何能够解释,在中日战争
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沦陷,五千万人民被奴役的事实,历史
大事件应该注意其发生之因,所以作者对於这段时间的历史变化,用了不少篇幅加以论
述。
当然,中日双方是从七七之后,才进入全面战争的阶段,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
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
力在十万人以上), 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
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
人,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中国人民的财产损失估计,超过六千亿美元,另外
中国无数的文物与古迹,都遭到日军大量的摧毁与劫掠。最后日本在中国战区共有一百
二十万部队向中国投降,六十万的关东军向苏联投降,日军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限制在
中国的战场。这就是中国对於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无与伦比的贡献,这些数据就是
一个驳不倒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会成为联合国四强的根本原因,历史的叙述可以
受到观点的扭曲,但是数字仍然会说话。
11. 孤军抗日牺牲最大
整个中日战争,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一年,是
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在这个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先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
是想尽办法步步蚕食中国的东北、内蒙与华北,中国是忍辱负重的设法争取时间,完成
统一与建设,以凝聚国力来面对中国民族生死存亡之历史决战。
在七七事变之后,中国虽然没有准备完成,但是被迫全面的应战,日本是采取速战速决
的战略,企图以优势的兵力,击溃中国的抗战意志,不过中国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焦
土作战,在重大的军民伤亡中,让日本陷入中国的战略泥淖之中。而在武汉会战之后,
日本企图改用以战养战的战略,扶植汉奸政权,来搜刮中国作战资源,并且迫使国民政
府最后因为力竭而放弃抵抗。此时国民政府采取长期战略相持的方式,消耗日军的作战
能力,迫使日本在面临战争资源面临耗竭之前,悍然的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夺取南洋的
战争资源。
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中国与全球反法西斯国家联合,共同对日本作战,中国在
形式上结束了孤军的态势,但是由於盟国对於中国战区,是采取极端歧视的战略资源分
配次序,苏联又切断中国的对外联络通道,因此造成中国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但没有
得到更多的援助,反而还要分出已经不足的军力与资源,维护缅甸的战略地带安全。更
糟的是,由於企图分裂与弱化中国的国际势力,藉着机会渗入中国战区之中,造成中国
战区的外援有如望梅止渴,引爆内部的纷争不断扩大,结果使得中国在一九四四年,遭
到一连串的作战失利,近乎亡国,直到一九四五年,中国战区的局势才出现好转,但是
已经伏下中国将遭到出卖的历史悲剧命运了。
12. 盟国「抗日防中」的策略
检讨中日战争的历史,日本是在中日爆发全面的战争之后,日本才知道错估中国民族主
义所产生的反抗力量,因而陷在中国的战略泥淖之中。而反法西斯的同盟国,一方面只
想利用中国来困住日本的军力,一方面设法防止中国利用抗日胜利而进入现代化,因此
以最低勉强可以维持中国战力的数量,来援助中国,同时还要设法分化中国内部的斗争
,其中以苏联最为狠毒,英国最为阴险,美国则是徘徊在正义与权谋之间。最后的结果
是,中国为世界而战,但是世界却出卖中国,当然中国人自己的内斗,也是造成中国无
法保障自己权利的主要原因。
若是分析中日战争的成败因素,我们可以说日本是应胜未胜,中国是应败未败,以两国
整体的国力,或是直接交战的军力而言,日本都是居於绝对的优势,因此以力而言,日
本应该可以击败中国。但是在政略与战略的运用而言,中国却能以民族主义的热血,充
分的运用对抗的智慧,使得日本无法运用其力的绝对优势而击败中国。日本竟然陷入欲
战不能尽其全力,欲和又不能拿出决心的困境,因此日本的「力」优於中国,但是「智
」却输给了中国,在「理」上面,日本更是站不住脚,因此最终日本还是失败了。
而在中日战争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国的民族近乎永无止境的内斗劣根性,是整个中国现
代史危机不断发生的问题所在。但是源自中国民族主义认同的力量,却在战争爆发之后
,够克服一切的问题,在中国在绝对的作战条件劣势之下,仍然能够全始全终的完成对
日抗战,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近乎战争历史前所未有的奇迹。
日军拥有火力与战技的优势,以及现代化的工业与社会组织,中国在这些方面,是全面
的的落后,中国人只有以比钢铁还要强韧的意志,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在中国壮
丽的河山之中,不惜一切的牺牲,筑成一条又一条的血肉长城,最终能够挡住日本的攻
势,赢得最后的胜利。最为遗憾的是,在列强的阴谋支配下,这个重大的胜利没有给中
国带来和平,反而引爆了更大的内战,这样中国就在战后,失去了建设与发展的机会,
中国不能富强,又陷入了分裂,所有中国抗日的英勇事迹,也就被扭曲与忽略了。
本书既然把这次的抗日战争,称做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当然有其特别的用心,本书将明
确的指出,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抗日战争,事实上,是可以上溯清朝时代的甲午战争的
「未完成之战」。本书的目的之一,也在对日本示警,由於日本至今仍然不能面对自己
的战争责任,同时继续的推展军国主义政策,企图控制钓鱼台与幕后支持台湾独立,那
么中日或者会有接近「第三次」中日战争的冲突。而目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已经唤
醒,中国的国力已经增强,中日双方若是再有第三次的军事冲突,恐怕日本会受到更大
的打击,这刚好与第一次中日战争之时的情形与状况相反。
总之,作者希望藉着这本书,来回答一个非常严肃的历史问题:『当全人类参予二次世
界大战之时,中国人在那里?』 答案是,中国人率先挺立在反抗法西斯暴政的战场中,
成为贡献最多、牺牲最大的战士,人类在二次大战之所以会有战胜法西斯的成果,中国
人的贡献最多,历史不应忘记中国人的光荣与贡献,中国人所有的牺牲不能被扭曲与遗
忘。而对於列强出卖中国光荣的历史,中国人应当有所警戒与提防,而在防止日本军国
主义复辟的发展上,中国也要出更多的力量。否则中日之间的冲突历史,可能又要重演
了。
13. 中国团结乃自强世界之福
作者对於历史反省后的想法是,中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地位都极其重要的国家,因此
中国无可避免的必须负起强大与团结的大国责任,东亚与世界才能得到稳定与发展。假
如中国发生历史性的衰弱或是内乱,必然会造成全球战略与经济的不稳与失衡,甚至造
成全球性的冲突与灾难。也就是说,人类要想在现在与未来过好日子,就要希望中国能
够稳定、统一与富强。
而中国的地理与结构,是如此庞大与复杂,绝对不能采取封闭的政策,否则容易会造成
内部严重的斗争与分裂,也就会产生中国与国际的历史危机。现代的国际社会,一直不
能妥善的面对中国复兴之后的世界局势,因此中国总是容易遭到孤立与误解。从历史的
事实中,全世界都应该清楚的了解这点,尊重中国应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力,让中国成
为富强与稳定的大国,这样亚洲与世界才能安全与繁荣。而中国人也要从历史的苦难中
,记得中国必须团结上进,并且永远不要成为霸权国家,而把侵略的痛苦带给别的民族
,这样才能记住历史的教训,任何曲解中国与孤立中国的做法,都可能会造成世界新的
危机与问题。
而作者认为,中国严重的内哄与分裂,也是中国会遭到日本侵略与盟国出卖的主要原因
之一,在近代史内的中国人,几乎永远不会停止自己内部的恶斗与分裂,因此才给外国
的帝国主义势力,有了更多侵略中国的机会与藉口,中国人甚至在抗日战争的时刻,仍
然进行各种的内战与内斗,坐视日军消灭不同政治观点的军队,或是自己军队互相的进
行火拼,而放过日本人,至今中国人能否从历史的血泪中,学到团结合作的教训呢?
有一点必须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在抗日战争之中的战场表现,中国是居於失败的局面
居多,但是这绝对不能说,中国军人不善於作战,事实上,是中国军人的训练、装备、
后勤都太过於落后,所以无法赢得战场的胜利。在中日战争之中,假如换成日军拥有中
国的装备状况,华军拥有日本的装备,恐怕日军根本就不堪一击了,在接受美援的华军
作战表现,就可以发现,当中国军队的装备与训练,接近日军水准之后,日军就被华军
打得无力反击了。
而作者对於日本一点简单的看法是,日本基本上是一个危机感很深,相当崇拜「力」的
民族,同时有着很强的集体群性,对於细节非常的认真与讲究,但是却缺乏真正的远略
与心胸。日本人对於能够打败他的超级「强者」,有着无限自卑感式的尊敬,反过来,
日本人对於弱者就有近乎残暴的凌虐的反常表现,日本人是一个「知耻」但「不知错」
的民族,对於挫败的反应非常的极端与敏感,但是对於是非善恶却没有深刻分辨的勇气
与智慧。而日本只要输得彻底,日本就会百依百顺,日本只要赢得意外,就会盛气凌人
的忘了原则。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更是展现对於强者崇拜,对於弱者暴虐的心理,甚至在日军侵略中
国之时,也有这样的表现,日军对於誓死反抗造成日军重大伤亡的中国英雄,日军甚至
会表达出敬意与爱慕,但是对於不战而逃的对手,日军是没有任何的怜悯与好感,甚至
会以残酷的手法来发泄心中的鄙视。中国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近邻,当然要有更多的了
解与对策,但是基本的原则是,中国不能示弱,是避免中日历史再出现决战的基本原则
。
作者非常的感谢多位历史学者前辈,在中日战争史上所做的重大贡献,他们尽其毕生之
力,为搜集与保留抗日战争史实,留下非常珍贵的资料。作者要特别感谢梁敬 教授、蒋
永敬教授、吴相湘教授、李恩涵教授、刘凤瀚教授、黄仁宇教授、郭廷以教授、张玉法
教授、王辅先生,从他们的着作中,建立了可敬的抗日历史资料与论述,这些史料对於
作者写作这部历史给予极大的帮助与影响。这是一本为社会大众所撰写的历史,因此避
免学术的论证与众多的注解,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读者对於中日战争的历史,有着更多
的了解兴趣,进一步的去阅读更为专门与普及的着作。 (请参看作者的参考资料书目)
为了忠於历史的资料,本书一些人物与事实的描述,有可能会与一般人现有的历史印象
,有些出入,不过这是忠於事实而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历史很清楚的表明,每个伟人
都有弱点,每个英雄都有畏惧,每个领袖的能力都有其限制,好人有其缺点,坏人也有
其特点,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当时许多历史性的决定,不能仅以现在的常理来做评断
。
因此作者对於中日美苏英等主要的历史人物,没有刻板的成见,对於蒋介石、汪精卫、
毛泽东、日本的军政决策人士,英美苏的领袖,不同政治派系的抗日部队,都尽量的以
事实与是非加以评论,有时给予正面的肯定,有时则给予负面的评价,看过这场人类历
史上最大的战争,更能感觉得到,历史的人物功过,不一定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当然也
不能以国籍党派来分善恶。二次世界大战的确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清算,既是英雄
人物辈出的时代,也是枭雄纵横的时代,更是无名小卒不朽的时代,写完这本书,对照
现今的政局,真有一种「后英雄时代」的寂寞感慨。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常不自觉的追念先父,曾在抗日时代,为了爱国牺牲一切
,一介文人投身戎马,成为所有抗日无名英雄中的一位,最终半生坎坷,也是为了这场
战争,他所付出的血汗泪,其实就是这部不朽中国历史的一个小缩影。当然家慈亦复如
此,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在那个被遗忘的时代,她是历史巨变过程的见证人之一。因此
作者与兄弟们,从小也就从父母的言谈中,建立了最初对於抗日战争的印象。
推而广之,作者的三叔郑永平(现居澳门办报)也曾在广东参加抗日的游击队,大舅李
承恩是东北军的骑兵团长(为国牺牲),二舅李北光是国民党东北的抗日地下工作人员
,在被日军逮捕后遭到严刑烤打。单是作者这个小小的家族中,就与抗日战争,有着如
此众多的关系,那些曾经历过中日战争时代的五亿多的中国人,以及三千五百万牺牲的
同胞的事实,更是让这个抗日战争的历史,成为与每个中国人都有切身关系的事件,他
们都应该是历史上不朽的英雄。单是为了这些无名英雄的血泪牺牲,我们就不能让这个
历史被有意的遗忘与扭曲。(哪个中国人有这种权力呢?)
这本书能够写作出版,当然要感谢舍弟纪伦与纪阳的帮忙与鼓励,纪伦在中央研究院任
职,得以方便的提供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并且耐心的阅读我的初稿,给与个人许多非
常重要的指正与建议,他丰富的历史资料记忆,常令我感到佩服。纪阳在内容与编排方
面,给我极多的帮助,作战地图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更是一位非常有价值的原稿读者。
事实上,这本书中一些的内容与见解,有着他们的贡献与影响,当然书中若有错误与偏
见,则是属於作者本人的才学有限。另外,立法委员谢启大女士,优秀作家严曼丽女士
,对於本书也有热诚的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最后,谨以本书献给先父、家慈与曾经历抗日战争所有的中国人,是你们的奋斗与牺牲
,才让中国摆脱历史的挫败与羞辱,才让全世界追求自由与正义的人类战胜法西斯,我
们以你们的贡献为荣,世界与中国绝对不能忘记你们。我也可以很自豪的告诉所有的中
国人,在人类历史决定性的最大战争中,中国人是最为英勇的战士,中国人的不屈不挠
,对这场战争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贡献。中国人如此重大的血泪与牺牲,应该永远留在历
史鲜明的记录中,成为人心世世代代的一个感恩与警惕。
-------------------------------------------------------
附注:
[1].典型的种族歧视观点,就是把中国强大与黄祸画上等号。
[2].一九六四年,毛泽东接见日本社会党议员佐佐木更三代等人的名言:中国共产党『
感谢日军侵华,能让中共提前执政』。
[3].本书第二十九章「百团大战与共产党的游击战」是专门探讨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
的关系,其他许多章节亦有作相关之论述。
[4].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十万人以下的一场作战。
[5].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 即是共军部队一样是日军极欲消灭的敌人,因此八路军若
要生存下去,就不可避免的会与日军对抗,这和主动的抗日作战(尤其是在关键性会战
中的表现),有非常重要的分野。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0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