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oxin (fox), 信区: Green
标 题: 再谈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8 13:57:46 2002) , 转信
再谈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3
文章来源: 神剑 于 2002-5-7 20:29:00:
是不是没有争议了?且慢。最近有人在网上依据日军史料指出日军因二战死亡212万。另外
,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的246万亡灵中,有210万是二战的死者。实际上,这个数字也是正确
的,怎么解释?
根据《日本陆海军事典》引用的日本厚生省援护局1956年3月调查数据,日本在二次大战中
的陆海军人死亡合计212.1万人。也就是说,比上述185万这个数字多26万左右。这是因为
,212万包括了日本投降后死亡人数。这主要是苏联的“功劳”。日本投降后苏军在东北受
降日本关东军68万人,编成几百个作业大队到西伯利亚做苦工,大批日本俘虏被折磨致死
,陆续发还日本的,仅46万人(二战后苏联还折磨死40万德国战俘)。所以战后20多万日
军的非正常死亡大致出于此,这些当然不能算入日军战争期间的损失内以及苏军的“战果
”。
所以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40万,虽只有美军战果的1/3,但也多于苏联和英国,就打败日
本的贡献,是第二位的。这就是中国战场在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历史定位。贬低甚至只字
不提,是有偏见;过分拔高到第一位的抗日主战场,则属夸大。
2、中国战场不是抗日主战场
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乍一看确实如
此,不好辩驳。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我们也只有承认,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实际上是
另一个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淆了“中国战场抗
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
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
)、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
在中国的两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为什
么?
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全东北,东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东北
义勇军,达到30万人,但在关东军打击下,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灭,少数退入关内;另
一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接近5万人。但在日军残酷清剿下,1937年“七七”卢
沟桥事变前后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残部退入苏联编成1个旅,只有1000多人。也就是说
,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已无成建制军事力量与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作战,中国八年抗战战场,
也就是在关内与日军“中国派遣军”作战的战场。根据日军记载,东北的抗日军队,1932
年21万,到1937年只有1.3万,1940年只剩1900人(见王辅:《日军侵华战争》,辽宁人民
出版社1990年版,第1卷268-269页)。可见1937年后,日军在东北已无大仗可打,1940年
后东北更已无抗日军事力量,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战场。
我国的历史书中也都称抗战中敌后的共产党游击队抗击侵华日军的60%,也只计算日军“中
国派遣军”力量,因当时国共两党都没有力量派军队到东北去打击关东军(抗战结束后倒
是上演了进军东北的争夺战)。但在提到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总数时,又加上关东军的数
字,确实是“为我所用”。只要查看日军战史就清楚,二战中关东军从来就是以苏军为主
要作战对象,后来全部覆灭于苏联红军之手也证明了这一点。《疑义相与析》一文在提到
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时多次加上关东军数字,可以说是冥顽不化。
中国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只有一段时间,就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至1941年“关东
军特别大演习”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军大部和精锐确实集中在中国战场,这些
为大家所熟知,不必多说。
——《疑义相与析》一文对我这一段居然视而不见,详细列举了1938年日军师团的分布情
况,说“即使不算东北 中国内地所须对付的日军师团数为总共34个中的24个(如加上东
北,则占32个),这难道还不算“主力”?
可见作者意气用事和想当然到了何等地步。
诺门坎事件日军惨败于苏联红军之手,痛定思痛,遂重点加强关东军,通过“关东军特别
大演习”使关东军膨胀到16个师团,75万人,精锐云集,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居第一(每师
团2.5—2.8万人,而“中国派遣军”每师团仅约1.3万人,只有关东军一半,而且师团炮兵
也远不及关东军,这一点本文第4章再详细论述)。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
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又是往自己
脸上贴金。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与中国战场形势关系不大,否则怎么解释如果中国战
场真的拖住日军,日军又如何能抽调精锐将关东军加强为最强大的战略集团?日军进攻苏
联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远东苏军兵力。“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日军估计远东
苏军超过30个师,60万人,2700辆坦克,2800架飞机,鉴于诺门坎事件惨败的教训,认为
是日军难以对付的“涩柿”,只有在远东苏军师减少到原有1/2即15个师,坦克、飞机减少
2/3即分别为900辆和1000架左右的“熟柿”状态时,才能“瓜熟蒂落”出兵进攻;二是德
军进攻苏联形势,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
上美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军事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为夺
取东南亚石油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
南进都影响不大。
《疑义相与析》一文对此进行了重点驳斥,引用了大量资料:
——日本之所以不能集中力量执行其“北进”政策(“关特演”只能集中70万人,不足以
达到日本原先估计的对苏“熟柿”状态),最大原因即在于中国战场牵制了其大量的兵力
。这一点,日本人自己也看得很清楚。一方面日军须镇压东北的游击战争,关东军迫于讨
伐,致使本来的目的──整备对苏战略体制始终未得进展”(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第400页,每日新闻社1974年)。另一方面,即是因为要保持大量的兵力以应付关内的战
争。如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说:“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所持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
本对华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苏联者,亦以日本对华用兵故”(《国民党中央信托局档
案(三)22237》)。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回答(外相)松冈说:“日本现在中国使用兵力
太大,实际上(对苏开战)办不到。”(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67-68页,
东京1956年版)苏联元帅扎哈罗夫也说:“日本之所以未立即对苏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
兵力牵制在中国。”(《结局》,第16页,苏联科学出版社1969年版)
可谓言之凿凿。但这无非证明了我上述的论断,即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的第二大战场,毕
竟牵制了数十万日军,但说是主要因素则未必。此时关东军师团数虽比“中国派遣军”少
5个,但人数却比“中国派遣军”多,师团编制和炮兵力量也大一倍以上。中国如果是抗日
主战场,就应该牵制住日军主力、大量消耗其力量使之无法抽身、日军新动员部队应大量
调入中国战场填补缺额才对,但何以“中国派遣军”人数只占日本陆军总数的30%、日军为
此次“关特演”而动员的50万新兵全部调入关东军?以致出现当时并无进行战斗的关东军
兵力大、关内战斗频繁的“中国派遣军”兵力反而小的倒挂?可见中国战场对日军的压力
有限,日军可以用“中国派遣军”现有力量维持现状而强化其他战略集团。就算关东军集
中了进攻苏联需要的师团数(25个)和兵力数,也无法调集最低限度的坦克、飞机(当时
关东军有坦克400辆,只有远东苏军的15%;飞机1000架,只有苏军的36%,质量也远远落后
),而且还是以一厢情愿寄望远东苏军兵力减半为前提。关东军对苏作战兵力不足,是因
日本野心过大,既想控制住在中国现有的占领区,又企图集中力量趁德军进攻苏联、远东
苏军主力西调而“北进”捞一把,但远东苏军兵力始终不减(卫国战争期间远东苏军西调
50多万,但也从西部调来更多部队和新兵到远东整补、训练,故远东苏军总兵力反而日益
增加到百万大军),日军终不能等来“瓜熟蒂落”。我在后面将详细分析,这是日军企图
同时追几只兔子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其战略部署的失误,两头落空。毛泽东早已精辟指
出:“在日本的整个国力上来说,他要北防苏联,东防美国,南对英法,内镇人民,他只
有那么多的力量,可能使用于中国方面的用的差不多了”(毛泽东:《论新阶段》,载《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189页)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51个师团,其中“国内军”6个师团(含在朝
鲜的2个),关东军13个师团,“中国派遣军”22个师团,“南方军”10个师团。就兵力总
数而言212万人,其中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
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论数量居第二位,但
因精锐大多抽调给南方军,质量已大为下降。师团数虽占43%,但人数只占30%,可见“中
国派遣军”编制也逊于其他战略集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随后面对美军越来越猛烈的反攻,战
略重心逐渐转移,南方军成为最精锐的战略集团,“国内军”为抗击美军登陆本土也通过
总动员而空前膨胀。关东军全部精锐师团和“中国派遣军”大部主力师团都调往太平洋加
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实际上成为战略预备队,质量空前虚弱。其兵力变化如下:
关东军
原有13个师团和2个坦克师团,这15个师团可称为“第一关东军”,是日本陆军最精锐的部
队,但全部调往太平洋战场,即抽调9个师团到南方军,调回本土6个师团。至此13个常备
师团、2个坦克师团全部调走。
1945年5月5日,从中国派遣军转隶34军和39、59、63、117师团。
以在东北的退役“在乡军人”新组建了21个师团,除转隶1个师团外,剩下20个师团,加上
“中国派遣军”转隶的4个师团,计24个师团,75万人,但质量低劣,武器严重不足,战斗
力只相当于“第一关东军”的8个半师团。如加上在朝鲜新组建的7个师团,则关东军为31
个师团,105万人,与“中国派遣军”力量完全相等,论师团数占日军172个师团总数的18
%,论人数占日军投降时总兵力720万的14.6%。
中国派遣军
1942年1月到1945年1月,抽调13个常备师团到太平洋战场,原有的22个常备师团只剩9个。
1942年5月组建7个师团,随即1个常备师团转隶关东军后又回国。
到1945年2、3月,新组建16个师团。
如上所述,1945年5月抽调4个师团转隶关东军。
所以“中国派遣军”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的22个常备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13个,转隶1个给
关东军。新建的23个,4个转隶关东军。因此日本投降时“中国派遣军”有8个常备师团,
19个新建师团,合计27个师团,105万人。新建师团大多是四流部队升级编成,战斗力极弱
,真正的堪称精锐的部队只剩下第3、13师团。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师团数占15.7%,人
数占14.6%。
这就是日本投降时的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兵力所占的比例。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
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114个师团,不但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172个的66
%也就是2/3,而且云集了绝大部分精锐师团(本文第3章详述)。就人数而言超过500万,
占70%。
兹根据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的投降时日军驻外兵力分布计算如下(不包
括75万关东军):
日本投降时海外军队分布:
地区 陆军 海军 小计
朝鲜 29万 29431 319431
中国 1049700 63755 1113455
太平洋 1003683 309504 1313287
合计 2343483 402690 2746073
(该书第4卷1782页,太平洋包括台湾、西南诸岛、菲律宾和中南半岛上的日军)
另该书记载,投降时国内本土四岛陆军240万,海军130万;驻外陆军310万,海军40万,合
计720万人(第4卷1697页)。720万军队中,陆军550万,海军170万。
一切都应该清楚了:
日军在本土的力量最大,合计370万,占总数的51%。就陆军而言,占44%,海军则占76%。
如加上南方军,则日军在本土和太平洋战场的陆军达340万,占62%;海军160万,占94%。
“中国派遣军”即使同日军驻外军队对比,陆军105万,占海外陆军310万的34%;海军6万
,占海外海军40万的15%。合计111万,占海外日军350万的32%。
而且必须注意的是,向中国投降的111万日军,是中国八年抗战击毙40万日军后余下的;而
在太平洋的130万日军,则是被美军击毙120万后余下的。这一重大差别是不能忽略的。
这里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日军“国内军”之所以列入抗击美军兵力,是因为只有美军具
备登陆日本本土的条件。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
阿留申群岛)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并紧急从关东军和
“中国派遣军”抽调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40万人,加上海军达370万
,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
备登陆(因战争结束而取消)。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关东军只在战争结束8天前,苏联
海军在二战中表现极为拙劣,不具备消灭日本海军和大规模登陆日本的条件。中国关内主
要战略要地还在日本人手里,抗战胜利对中国来说还是遥遥无期,以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
息后无人相信,第一反应是“哪个据点的日军投降了”?至于登陆日本更是天方夜谈。
二是或许有网友要问,有的资料显示中国受降日军不是111万,而是128万,哪个正确?这
是因为,中国受降的日军除包括“中国派遣军”外,还有驻台湾的日军(16万人),以及
越南北部的日军。越南北部的日军属南方军序列,按照就近原则投降中国;在台湾的16万
日军属日军“国内军”第10方面军序列,主要抗击美军登陆(1944年美军将领尼米兹和麦
克阿瑟确有登陆台湾和菲律宾之争),中国军队当时当然不可能有实力渡海攻击台湾。因
此尽管台湾的16万日军向中国投降,只是按照台湾属于中国的原则,却不是中国军队能够
抗击的力量。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1.0.8.3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