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qiqi (祺祺^_^), 信区: Green
标  题: [转载] 抗战简史(转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8月19日09:35:1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发信人: madcatbl (量子猫),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转载] 抗战简史(转发)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Mon Aug 18 19:16:51 2003), 本站(ytht.ne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USTC 讨论区 】 
【 原文由 shuye 所发表 】 


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 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 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 


-------------------------------------------------------------------------------


(1) 危亡之秋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始于一九三七年的芦沟桥事变。但日寇企图亡我中华的侵略
战争早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就已开始,如今整整六十五年了。现在以钓鱼台争端为
标志,日本又重新走上当年的老路。回头重温当年的历史,吸取教训,防患未然,正是我
辈之责任。从本周起,笔者将全面回顾本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这场最惨烈的战争。 

  日人欲亡我中华久矣!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道出日本帝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筹划:
“今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九一八事变迈出了这一野
心勃勃的狂妄计划的第一步。 

  日本军部早在二十年代就加紧了霸占中国东北的部署。其中最著名的是谋杀张作霖事
件。但由于奉天(今辽宁)方面秘不发丧,张学良便装简从,由滦州前线秘密返沈,主持
大局。而后又平息杨常之乱,宣布东北易帜。使日寇乘机占我东北的企图失败。张少帅以
国家民族为重,不肯依附于日本羽翼之下搞“五色旗在东北”,毅然宣布易帜,使国家统
一大业得以完成。功不可没,青史流芳。 

  自民二革命以来,南北分裂,军阀混战,兵祸连绵,凡十六载,至此方得海内混一。
若军政要人皆如张学良将军,协力建设国家,则富国强兵,指日可待,何惧日寇武力?!
可惜党国元勋们或争权夺利,或拥兵自重,致使内战再起,给日人以可乘之机。 

  当时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仅两万余人,可以就近增援的朝鲜军也不过万人。而东北军
则有三十万众,且装备精良,身经百战。所以日军不敢妄动。但关内蒋冯阎大战,老蒋顶
不住冯阎联军,急请张学良入关“勤王”。张率东北军主力进驻平津,威胁冯阎后路。联
军土崩瓦解,老蒋坐稳天下。但日军乘张学良大军入关,后方空虚之际,炮轰北大营。守
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沈阳沦陷。是为九一八事变。 

  一月之内,东三省尽入敌手。几千万东北同胞从此陷入日寇铁蹄之下十四年之久。 

  内战不止,外患必至!教训惨痛,务须铭记。今钓岛争起,两岸政府唯有携手抗敌。 

  过去两岸敌对尤胜今日,但关系保卫国家主权,仍能配合默契。如国军驻兵南沙太平
岛,联络补给均须经过共军控制的东沙、西沙海域,共军从不中途拦截。而西沙之战,共
军东海舰队导弹驱逐舰编队南下增援,国军也放行台湾海峡。而今保钓,传共军舰队正驶
向钓鱼台海域。但台湾介于大陆与钓岛之间,共军飞机舰队必须经过台湾空域水域。若国
军不仅不予配合,反而如外界所传,与日军交换情报,使共军陷入腹背受敌之局面,岂不
是令九一八重演于今日?!但愿所传非实,亦愿两岸联手,堵住日本南下之路。否则,钓
鱼台一失,台湾便是下一块多米诺骨牌。 

------------------------- 

【附】 九一八事变 

  关于九一八事变,蒙京人、鬼兄补充不少史实,特此致谢。 

  “北大营守军大部战死”一说可能有误,现改为“北大营守军伤亡惨重”。 

  北大营守军当时确曾顽强抵抗。 

  凇沪激战,双方投入百万大军。战斗最残酷时,我军伤亡每小时辄以千计,以致令双
方军政长官慨叹不已。北大营之战,我军仅数千官兵,一小时内伤亡便以数百计(见鬼兄
帖),可见战斗之激烈残酷,远过沪战。日军入营后但见尸体层迭,道路阻绝。我东北军
人奋勇杀敌,为国捐躯,实乃可歌可泣也。 

  另外,张学良入关,东北军精锐尽去。虽有十余万人留守,但多为地方团队,少有善
战之师。且分守三省各地,沈阳驻军,兵不满万。使日军得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京人、鬼兄原帖: 

>Steve Pei (京人)写道: 

>>>> 1. 九一八之前的东北军是中国最精良的部队,即使十几万开到关内,关外的军队对
付关东军仍然绰绰有余。关东军不仅在人数上远不及东北军,而且在机械化上也远不如。
东北军当时在关外东北军在关外尚有17. 9万,关东军仅两万余人。还有二百多架飞机
,包括刚从德国购买的一百余架先进的容克式飞机。而关东军根本没有空军,在九一八事
变时占领机场后从朝鲜来了一个飞行中队。 

>>>> 2.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局势已有山雨欲来之势,日军频频演习,中国政府也从
英美得到过警告。但蒋介石当时抱定中国还没有准备好,如与日本全面开战则必败的观点
,并对国联调解抱有幻想,事先说服张学良不抵抗。日军在事变前已有数次挑衅行动,蒋
数次电张,劝其勿抵抗。七月二十七日则通电全国:“攘外应先安内。”八月十六再电令
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万勿抵抗,力避冲突。”张按照蒋的训令转示
东北军各部严格遵守。 

>>>> 3. 九一八事变时,留守关外坐镇的容珍和张作相严令军队不抵,驻守北大营的王以
哲惊慌失措,也没有组织抵抗。仅有的抵抗都是自发的,致使沈阳沦陷。 

>>>> 4. 北大营的守军不是“大部战死”,而是大部跑掉。机场上的飞机、东北军的机械
厂、被服厂和兵工厂也尽入敌手。北大营曾抵抗约一小时。日军11点半开始进攻北大营
,凌晨2时许,参谋长赵镇藩下令出击。至三时许伤亡290余人而撤出。北大营共三个
团,290人显然不是大部。 

>> >> - 京人 

>> >ghost 


-------------------------------------------------------------------------------


(2) 不轻言战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军进攻上海之国军阵地。次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
会委员长蒋中正下令反击,并颁发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划为六个战区。至此,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从九一八事变至八一三抗战,中间经过一二八凇沪抗战、长城抗战、七七事变及华北
抗战,共六个年头。中央政府的策略基本上是不抵抗(东北)或局部抵抗(长城、上海、
华北),寻求外交解决。一再地妥协退让的结果,一方面是日寇之得寸进尺,但另一方面
也激起全国人民之同仇敌忾及得到世界各国之同情支持。 

  两国交兵,关系社稷安危,民族兴衰,国家存亡。非万不得已,不可轻言战。此正所
谓“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也。故兵法有云:上兵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为下。是
以老蒋致力寻求外交解决,而以武装抵抗为万不得已之最后手段。此乃效兵法之常。可惜
一来当时中国实力不行,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二来外交策略运用不当。利用“中东路
事件”将苏俄利益挤出东北,失去了制衡日本的力量。亲德的外交取向疏远了英美。而德
国在远东没有任何直接利益,且与日本结成盟国。所以当时中国外交上几乎处于孤立无援
之境地。老蒋后来回忆说,原计划以妥协退让争取时间,装备训练四十个德械师。成军之
后,一举反攻。但为美国得知后从中阻拦,终未如愿。可以说,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外交
的失败。但另一方面,战争的爆发,也导致外交的转机。 

  进入本世纪来,英美的远东政策是保持中国之“门户开放”。英美地理上远离中国,
鞭长莫及,所以最担心与中国接壤万里的俄国独霸远东。又不愿看到中国强大。便扶植日
本做“亚洲宪兵”。于是从甲午战争中暗助日本,到日俄战争中公开支持,乃至一次大战
中与日军联合作战,攻取青岛。 

  日军占我东北,扶植伪“满洲国”,英美袖手旁观,也是为了让日本牵制苏联在远东
的力量。但八一三战起,日寇向中国腹地大举进攻,其灭亡中国,独霸远东的狼子野心暴
露无遗。英美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才开始改弦更张,支持中国抗日。这一外交上的转折
,奠定了日后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今钓岛争起,两岸政府不轻言战,声明寻求外交解决。以在下一孔之见,并无不妥。
关键是采取何种外交手段。愚意以为,首先要两岸团结,爱国不分党派,保钓不分统独。
此兵法所谓“上下同欲者胜”也。并有助于争取美国中立。其次要警告东南亚各国:钓岛
一失,台湾危矣,日人必乘势南进,南洋将唇亡齿寒。并提醒韩俄两国:若容日本得逞,
则今日东中国海之事将重演于北日本海。周边外交成功,乃是使日本不敢妄动之关键。另
一方面,是加强自身力量。成功的外交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为后盾。今日本“海上保安厅”
虽驱赶进入钓岛水域之台湾渔船,但至今不敢动前去勘测的大陆船只。可见其亦有所忌也
。为挫败日人造成占有钓岛的“既成事实”,大陆船只应定期进入钓岛水域宣示主权。但
海军舰队现在不宜与日舰直接武装对峙。在下拙作《海天攻防》中讲过,由于中国海军无
航空母舰编队,只能依靠岸基航空兵提供空中掩护,所以至今停留在“海岸警卫队”的水
平。大型舰只出海,若驶出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将成为敌方轰炸机的靶子。钓鱼台列
岛距大陆究竟太远。但并不是说一旦不得已而用兵,我方将束手无策。一张可以不依靠航
空母舰而远洋作战的王牌是核动力潜艇部队。此牌不必真正打出去。必要时进行一次潜艇
攻击演习即可。但成功的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 


-------------------------------------------------------------------------------


(3) 血战凇沪 

  八一三凇沪之战,双方投入百万大军,激战三月,实为中日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
。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部为速战速决,采取“中央突破”的战略,以陆军第十一、第
三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向我守军大举进攻。企图迅速攻占上海,威胁南京,逼我就范。 

  上海地处江海交汇、首都门户,襟带六省、总控长江,为远东金融、中国经济之中心
。若将东南沿海比做一张蓄势之弓,将万里长江比做一支待发之箭,上海便是那弦上的箭
头。老蒋深知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所以一二八凇沪抗战后,就密令在上海外围及京沪杭三
角地带修筑国防工事。并委任一二八抗战将领(时任第五军军长)张治中为京沪警备总司
令,统一指挥上海、南京间防务。 

  张文白不负所托,积极备战。芦沟桥战起,张治中即率五师精锐以包围态势进驻上海
近郊。并于八月一日发表《告凇沪将士书》,历数甲午以来日寇侵华罪行,号令三军“誓
雪国耻” [注一]。 

  十四日南京军委会下达攻击令后,张部之第九集团军即向虹口、杨浦之日军据点猛攻
。 

  日军大举增兵。在海军舰炮配合下,在吴凇、川沙一线登陆,直扑我嘉定、罗店之阵
地。妄图切断我军后路。罗店守军为国军之精锐十八军,与日军反复争夺,双方伤亡惨重
。以至日人称罗店“血肉磨坊”。战况之激烈,可见一斑。我军之顽强抵抗,迫使日军再
次增兵三个师团(第九、十三、及一零一师团,共十余万人)。中国方面的援军也不断开
到,最多时达五十余师,包括大部中央军精锐部队。蒋介石并亲自出任战区司令长官。 

  双方沿苏州河及长江南岸相持近三月。寸土必争,血流成河[注二]。日军伤亡逾六
万人,损失飞机二百余架、战舰二十余艘。其中第十一、第三师团最早登陆的兵员伤亡殆
尽,全部换成从日本国内补充的新兵。日军不得不第三次增兵。以第六、十八、一一四三
个师团组成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对凇沪前线我军进行远后方迂回包围。并从华北战场抽
调第十六师团加入上海派遣军序列,增援正面战场。至此敌军投入华中方面兵力已达九个
师团共三十余万大军。而华北战场敌军则减少为八个师团。除其国内尚有近卫、第七两个
师团,敌方统帅部已无兵可调。可惜我军已将防卫杭州湾北岸的张发奎部(第八集团军)
调往前线,致使日军金山卫登陆成功。我统帅部只好下令全线总退却。十一月十二日,上
海陷落。 

  凇沪之战乃我中华民族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起,百年来英勇抗击外敌侵略诸役中历
时最久、杀敌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双方激战三月。日军三易主帅、折兵六万。而我方
阵地岿然不动。只是由于忽略了纵深防守,后路被抄,日军才得以最后占领上海。此战虽
说以我军撤退结束,但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民族抗战的斗志。最为重
要的是,迫使敌方将战略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进攻方向由沿平汉路南下转到溯长江西上
。我军以武汉为中心,实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沿江设防,梯次抵抗。日军溯江
而上,再衰三竭。终于导致后来的战略相持。 

[注一]:文告称, 

  “自甲午一役,失地丧师,我同胞忍辱负重,而徒抱复仇雪耻之愿者,殆已四十余年
矣。乃敌自此更逞淫威,肆其凶焰,蹂躏我主权,占领我土地,荼毒我人民。 

  本其岛国野心,妄标大陆政策,鲸吞蚕食,肆无忌惮。攻城略地,何日无之?因之九
一八之血迹未干,一二八之屠杀顿起,长城之役甫停,察绥之变旋作。忍垢含辱,今已六
年;创巨痛深,几难终日。兹复驱师启衅,扰我平津,更且大举动员,图占冀察。然后挥
师南下,侵我中原,跃马而行,纵横朔漠,以遂其逐步吞噬之迷梦。我最高统帅所以认为
最后关头,抗战到底,以求最后之胜利;而举国人士所以奔走呼号,誓死不能退让,正在
此耳!” 

[注二]:是役我军阵亡将士近十万人,伤亡总数当在三十万以上。当时一个步兵师大约
五千至一万人。全线撤退时大部只剩二千至四千人。可见战况之激烈,伤亡之惨重。李宗
仁将军叹曰:“凇沪之战,我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来入敌人之火海,每小时死伤辄以千计。
壮烈的牺牲,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


(4) 晋北鏖兵 

  七七事变后,日军增兵华北,连陷平津。旋以第二军(西尾寿造,辖第十、十六、一
零九共三个师团)由天津沿津浦线南下沧州、德州;第一军(香月清司,辖第二十、六、
十四、一零八共四个师团)由北平沿平汉线南下保定、石门;并以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
)及独立第一、二、十五共三个混成旅团沿平绥线西进南口、张垣。叫嚣“三个月灭亡中
国!”我华北军民奋起抵抗,于南口、保定一线,挡住日军的进攻势头。南口、居庸关守
军汤恩伯部之十三军顽强抗击号称精锐之板垣师团达十日之久。后日本军部只好调关东军
察哈尔兵团(司令官东条英机,后编为第二十六师团)驰援。东条师团由外长城线袭击张
家口,守军刘汝明部不战而退。汤恩伯后路被断,只好撤退。东条、板垣两师团夹平绥线
向晋北攻击前进。我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之第六(杨爱源)、第七(傅作义)、
第十八(朱德)集团军奋起迎击。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时北路敌军连陷天镇、大同,向南威胁雁门关;南路敌军经广灵,向灵丘,进逼平型
关。我第二战区主力则沿内长城布防。第十八集团军之一一五师(师长林彪)誓师三原,
东渡黄河后,日夜兼程,及时到达前线。九月二十五日,我右翼之第六集团军(辖十五、
十七、三十三军)并十八集团军一一五师计划分兵三路,向正面之敌二十一旅团全线出击
。是日,我一一五师主力设伏平型关前,一举围歼上千日军,将敌军拦腰斩为两截。捷报
传出,全国振奋[注一]。可惜左中两路及右路的另外两个师没有按原计划出击,被一一
五师截断后路的那部分敌军得以突围。 

  十八集团军首战告捷,挡住了板垣师团的进攻势头。但东条师团之右翼部队突破我内
长城防线,迂回雁门关、平型关一线我军主力之侧后[注二]。我被迫放弃内长城防线,
退守忻口。忻口战役历时近一月。我二战区部队得到中央军之第十四集团军(卫立煌,当
时为忻口战役前敌总指挥)及由河北战场退下来的十三军的增援,与敌两个精锐师团日夜
苦战。十八集团军则采外线作战,深入敌后,袭击机场、兵站、及交通线。 

  其一二零师攻克雁门关,伏击日军车队,歼敌逾千,将大同、张家口至忻口前线的日
军运输线全部切断。一二九师先头部队陈锡联团奇袭阳明堡机场,将敌前线空军悉数歼灭
。 

  是役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精诚团结,协同作战。使得日军损兵折将,不能越雷池
一步,只好从平汉线正面抽调二十、一零九两师团侧击娘子关。至此华北敌军已将其主力
之半数投入山西前线。由于守军疏于接合部之防范,敌军偷袭娘子关成功。忻口前线我军
腹背受敌,只有撤退。太原遂于上海陷落之前一天失守。 

  太原易手标志着华北抗战之正规作战阶段结束。平汉线我军第一战区主力退入河南。
同浦线我军第二战区主力退入晋南中条山区。而八路军五万健儿则挺进敌后,在晋察冀绥
热辽鲁豫八省建立根据地。华北抗战从此进入以八路军为主力的敌后游击战争阶段。 

  上海、太原失陷,日军取得战役之胜利。但以此为转折点,日军的侵华战略开始走向
失败。后人评史,多指责我方统帅部指挥不当,两次都为敌军抄了后路,致使防线不战自
溃。但少有人论及我军之英勇抵抗迫使日军改变主攻方向,以致深陷战争泥潭。事实上,
如在下前文(《血战凇沪》)所说,日军将全国战场的主攻方向转到华中,沿长江逆流而
上,终至再衰三竭。而在华北战场,日军不发挥机械化之优势,横扫黄淮平原,直下武汉
三镇;却移兵山西,苦战于崇山峻岭之间。最致命的错误是,日军进攻山西的行动为八路
军驻马太行,纵横华北开辟了道路。 

  山西是阎锡山的“独立王国”,自民国以来,任外面天翻地覆,山西却稳如泰山。只
要别人不打上门来,阎锡山闭关而守,不许任何人插足。若日军不进山西,径取两河,阎
锡山绝不会主动出击,反而会拒绝八路军假道山西进军华北。八路军唯有经关中、出河南
。如此,一则其后路为胡宗南所控制;二则河南少山岳之险,不易立足,且北有黄河,难
以向华北发展。日军可得以长驱南下而无后顾之忧。敌方统帅部不见及此,反妄开凇沪战
端而坐失良机于前,顿兵晋北山地而引虎出山于后。蹉跎时日,师老兵疲。终于在战争泥
潭里越陷越深。而八路军得以渡黄河、出山西,依托太行山、背靠陕甘宁,游击八省、驰
骋黄淮,终于发展到百万大军,成为日军心腹之患。 

[注一]平型关之战网上曾有专文记述,故不多谈。忻口战役时八路军尚有一二零师雁门
关之战、一一五师广阳之战,歼敌都在上千之数,与平型关之战相若。所以唯有平型关之
战名扬全国,是因为此战乃八路军出兵华北之首战;且是抗战以来全国战场上第一个歼灭
战。由此可见国共两军作战风格之不同:共军以运动战、歼灭战见长,国军以阵地战、消
耗战为主。 

[注二]板垣征四郎素称名将,其所部亦号称精锐。却一挫于南口,再挫于平型关。两次
都靠东条英机援手,方避免了颜面丢尽。之所以东条后来出将入相,板垣始终不过一介武
夫,盖源于此。 


-------------------------------------------------------------------------------


(5) 南京屠城 

  凇沪战后,日军分路进犯,直取南京。我军虽曾在京沪沿线筑有国防工事,但仓皇退
兵,多弃之不守。以致敌军连破吴(兴)福(山)、澄(江阴)锡(无锡)两道防线。十
一月十二日上海沦陷。十二月一日,江阴要塞失守。四日,日军抵达南京外围防线。八日
,已兵临南京城下。 

  当时军事参议院院长唐生智请缨守城,临危受命。被委任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辖七
十四、六十六、八十三军、第二军团(各两个师),七十一、七十二、七十八军(各一个
师),及教导总队,共十余万人。但其中七十四、六十六、八十三军刚从凇沪前线退下来
,损失惨重,不及修整补充。各军兵力不过六七千人。七十一、七十二、七十八军系由两
次凇沪抗战之主力第五军的三个师(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师)“升级”。沪战三月,
第五军砥柱中流,伤亡过半。每师只剩两三千人。老蒋论功行赏,将师长升了军长,又补
充了大批新兵,也不过刚刚凑足第五军战前的兵员。但战力已大不如前。唯有教导总队(
桂永清),虽仅一师编制,但下辖步兵三个旅九个团、特种兵六个团,四万余人。全部德
国装备。号称王牌中的王牌。唐孟潇依之为金陵长城,命守孝陵卫、紫金山。以七十二军
(仅有八十八师,军长兼师长孙元良)守雨花台、中华门。 

  由布防兵力配备看,南京守军以紫金山为核心阵地,雨花台为主支撑点,将主力摆在
东、南线,是无可指责的。紫金山俯瞰全城,为南京城垣第一制高点。太平门依山而建,
素称金陵锁钥。所谓“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从隋灭南陈以来,历次城陷,都是此门先
破。而雨花台隆起城南,屏障中华门,扼京(宁)杭国道之咽喉,亦为兵家必争之地。敌
三路围攻,中、右路之主攻方向即为此两点。 

  但我军处处设防,将十万军队沿长达百里的复廓防线摆开。无预备队配置。八十八师
以八千久疲之兵,当三万虎狼之众,浴血抗击中路敌军前锋之第六师团(谷寿夫)。两个
旅长及雨花台全部守军共六千官兵均战死沙场,阵地于十二日上午易手。该师残部约两千
余人坚守中华门至下午二时,亦终为日军突破。同时敌之十八师团(牛岛)攻克芜湖、当
涂,截断我军陆上退路之后,渡过长江,沿北岸向浦口急进。而敌海军舰队已突破乌龙山
要塞,溯江而上,将达下关江面。 

  面临被四面包围之险境,卫戍司令长官部被迫下令全军分路突围。但唐长官弃城先逃
。致使军心动摇,号令不行。除第二军团早已在城外失去联络外,只有粤军(六十六、八
十三军)服从命令,从正面敌军间隙突围成功。其余中央嫡系部队均拥挤在下关码头夺船
逃命。甚至发生七十四军与三十六师、八十八师火并。正当我军半渡之际,敌海军舰队赶
到,扫荡江面。下关一带顿成人间地狱。至天明日军大举入城之时,除部分官兵到达北岸
,十万守军大部溃散江边。 

  十三日,寇军入城。敌酋松井石根下令“扫荡俘虏”。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
。四十天内,日寇血腥屠杀我手无寸铁之和平军民三十余万。尸满京城,血染大江。 

  血海深仇,已近六十载。当年之杀人魔王虽已伏法,但至今阴魂不散:祭祀参拜,大
有人在;篡改历史,时而为之;屠城血证,亦常否认。今钓岛争端又起,“帝国”幽灵再
现。我华夏子孙,当铭记历史,同仇敌忾。避免屠城之惨祸重演,不使日人之奸计得售。
则民族幸甚,亚洲幸甚,世界幸甚。 


-------------------------------------------------------------------------------


(6) 鲁南大捷 

  南京一战,我军背水结阵,置十万大军于“死地”。唯有血战到底,击破当面之敌,
方可得“而后生”。可是为将者却临危失措,弃城先逃。致使数万官兵,束手就戮。满城
百姓,惨遭屠杀。唐孟潇实在是难辞其咎。 

  敌占南京之后,即沿津浦铁路南北对进,企图攻占徐、兖,控制华东。然后沿陇海线
西进郑州,取我中原。南线敌军之十三师团(荻洲)渡江北上,连陷蚌埠、临淮关,强渡
淮河。北路敌军之第五(板垣)、十(矶谷)两师团南渡黄河,侵我山东。 

  我军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组成第五战区,凭借黄、淮天堑,与敌周旋。南线桂军廖
磊部奋勇抗击日军,终使荻洲师团无功而返。但北线韩复渠弃黄河不守,致使敌军连克济
南、兖州,前锋直抵鲁南。敌兵分两路:左路板垣师团取临沂,右路矶谷师团经滕县向徐
州。我军张自忠、庞炳勋部死守临沂,歼敌半万。日军精锐板垣师团被“打残”。而滕县
守军王铭章师两千官兵与日军血战。终因后援不续,全军战死。敌陷滕县后,兵发台儿庄
:直叩徐州大门,且威胁我临沂守军之后路。我军孙连仲之第二集团军死守台儿庄,与敌
反复争夺阵地,血战十一天。待我援军第二十集团军(汤恩伯)赶到,各军发起总攻击,
将进犯之敌矶谷师团第三十三旅团万余敌军大部歼灭。 

  鲁南大捷前后歼敌两万余,为我军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在京沪两战我军失利之后
,台儿庄之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将士坚持抗战的斗志。 

  日军大本营震惊之余,决定倾全力围攻我五战区部队。共调集华北方面军之第二军四
个师团、并第一军之第十四(土肥原)师团挥师南下,华中派遣军之第九、十三、三、六
、一零一共五个师团渡淮北上,夹击我军。当时我统帅部计划与日军决战徐淮,连调数十
万精锐之师增援五战区。一时间双方调兵遣将,总兵力达八十万众。但我军大军云集鲁南
,两淮空虚。致使南线日军长驱直入。加之北线敌之土肥原师团迂回河南,突破黄河天险
,截断陇海铁路。我数十万大军陷入包围。五战区长官部势不得已,指挥各军突围。徐州
会战结束。 

  此役我军以优势兵力防守作战,却集五十万大军于一隅,不思出击。失去战役主动。
而敌仅三十万众,却取外线包围之态势,占尽上风。但我军在敌合围之前及时“转进”,
使敌围歼我野战军之企图落空,保存了实力。 

  京沪战后,敌华中派遣军兵员、装备损失极重,急须补充。只有敌十三师团孤军北上
。为巩固占领区,华北敌之第一军及察哈尔派遣兵团全力围剿深入敌后之八路军,无暇南
顾。只能投入第二军之第五、十两师团到鲁南前线。说明日寇在占我晋冀、苏南之后,战
线太长,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我军集中兵力,歼其一路。这是台庄大捷的主因。 

  鲁南奏凯,迫使日军增兵徐淮,重演沪战故智。以我军之兵力,当集中一、五两战区
之精锐,夹击围歼中央突破的土肥原师团。则其六路围攻,自当瓦解。但我军却采阵地战
、消耗战。分兵御敌,四处设防。终于使敌计得售。但我能从容撤退,实力不损。且得以
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以此次会战为标志,敌军的弱点开始逐步暴露出来。 


-------------------------------------------------------------------------------


(7) 大江奔腾 

  徐州会战前后历时五月,是抗战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为京沪前线撤退下来的我
野战军主力修整补充赢得了时间。敌占徐淮之后,又集中十四个师团又三个旅团、一个机
械化兵团共三十五万大军分兵两路犯我武汉。 

  武汉三镇汇长江、汉水,扼平汉、粤汉,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南接岭表、北带中原
,有九省通衢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我方统帅部调动百万大军,划分江北、江南为
五、九两大战区,分路迎敌。江北五战区(李宗仁)依托大别山节节抵抗。江南九战区(
陈诚)沿江设防,梯次抗击。 

  江北战场上,敌将华北方面军之第二军四个师团划归华中派遣军建制,担负北路包抄
武汉的任务。我五战区各军英勇作战。其中最著名的是富金山阻击战。京沪战场上奋勇杀
敌的三十六师再显神威,血战八昼夜。直到伤亡殆尽,仅余数百残兵,仍做最后之逆袭。
后因豫南之第一军胡宗南部未战先逃,平汉路正面大门洞开,使日军得以由我五战区主力
之侧后长驱南下。 

  而南路敌第十一军(冈村宁次)六个师团(后增至十个师团)夹江而上。其右翼兵团
(两个师团)连克潜山、太湖(均在安徽省)。沿江兵团在海军支援下,连陷安庆、马当
,登陆湖口。其左翼一零一(伊东)、一零六(松浦)师团趋南(南昌)浔(九江)线做
侧翼掩护。我九战区之第一兵团(薛岳)以两个军阻击伊东师团于庐山东南之东、西孤岭
。全歼其精锐饭冢联队三千余人。该兵团之另两个军又三个师则将敌松浦师团包围于万家
岭山区。我军以号称“铁军”的第四军主攻。经昼夜血战,将敌之一零六师团近两万人全
部歼灭。是役为我军八年抗战中唯一的一次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 

  捷报传出之后,全军振奋。日军被迫又增兵四个师团于华中前线。同时以第五、十八
、一零四师团组成第二十一军,登陆大亚湾,攻陷广州。从南端切断了粤汉路。当时驻守
广东的粤军第十二集团军(余汉谋)不战而弃羊城。日军入城后纵火焚烧,杀人抢劫。市
街被毁四十余条,大火三昼夜不熄。这是南京大屠杀之后日寇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广州弃守之后,我国海上对外联系通道被全部切断。日军在长江前线又攻陷我田家镇
要塞。武汉外围已无险可守。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军委会正式宣布放弃武汉。当晚
我军政机关撤离已成空城的武汉三镇。十六日敌陷武昌。历时三月的武汉保卫战结束。 

  武汉会战,双方在北连中原、南抵洞庭、东起安庆、西至武汉的长江中游五省广大地
区,集倾国之兵,展开了中日两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日军逆流而上,耗时三
月,伤亡二十万。虽最后占领武汉,但已成强弩之末。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攻势。抗日战争
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从抗战第一年日军之进攻作战来看,其最致命的弱点是战线太长,兵力不足。敌军前
后投入中国战场(除东北地区)总兵力约六十余万。我军约二百多万。兵力对比约为一比
三到一比四之间。而局部战场上:凇沪会战,一比二到一比三之间;忻口会战,一比三;
南京会战,一比一;徐州会战,一比二;武汉会战,一比二到一比三之间。除南京会战之
外,基本上日军兵力是处于劣势。唯有以其海空、火力优势,机动性强,及士兵英勇善战
来补足。由于无法击破我军正面优势兵力,每次(除南京会战)都是靠逐次增兵,进行远
后方包抄才达到战役目的。而这样战线必然拉得更长。最后在武汉会战时,由于陷入山地
作战,这种远后方奔袭包抄的战术也不灵了。所以武汉会战后,日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
攻势作战。我军虽然战役指挥时有失误,在战场上也是节节后退,但统帅部以空间换取时
间的总的战略方针却终于得以实现。日军进攻的潮头衰竭下来。而我军民之抗战洪波,却
如大江东去,奔腾入海,任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 


-------------------------------------------------------------------------------


(8) 桂南昆仑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又忙于巩固占领区,扶植伪政权。无力发动新的
攻势。三九年春夏之间,其机动兵力又用于对苏蒙联军的诺门坎作战。所以中国战场上出
现了近十个月的相对平静[注一]。直到一九三九年九月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欧战爆发
,亚洲战场才突然又炮火连天。几乎就在德军粉碎波兰军队抵抗的同时,日军突破我新墙
河防线,开始第一次长沙会战[注二]。一个入侵我桂南的密谋也在湘北战场打响的同一
天提出。 

  武汉会战后,日军基本上切断了我南北交通和海上联系。我国坚持抗战的主要物资运
输只好改道广西、云南。其中经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龙州、南宁每天进入我境内的
战争物资就数以百吨计。日本军部行当年曹操乌巢烧粮之计,妄图再将我陆上对外交通切
断,“窒息”我大后方,使我军失去军需补充的来源,达到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
向法国施压,企图封锁我与法属安南(今越南)之边界未逞之后,日军于三九年十一月中
旬以驻广州之二十一军司令部指挥第五(今村)师团及台湾(盐田)旅团登陆钦州湾,直
取南宁。我桂军留守部队第十六集团军(夏威,辖两个军、五个师)节节抗击。终因寡不
敌众,防线连续为日军突破。南宁遂亦失守[注三]。 

  日军陷南宁后,再次屠城[注四]:“扫荡”两天,血流成河。 

  敌军占领南宁之后,一路北上向昆仑关、宾阳,一路南下取镇南关、龙州。我军以副
总长白崇禧兼桂林行营主任,并急调徐庭瑶之三十八集团军与蔡廷楷之二十六集团军援桂
。 

  徐集团之第五军乃以装甲兵团为骨干新组建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战车部队。该军入桂
后,即直取南宁门户昆仑关。敌以第五师团之中村(二十一)旅团两个联队固守阵地,以
另两个联队(包括台湾旅团之第一联队)增援。我第五军(杜聿明)担任主攻。三个师轮
番攻击:荣誉第一师(郑洞国)打残了二百师(戴安澜)上,二百师打残了新二十二师(
邱清泉)上。战役历时二十天。在平型关为我军重创过的日军二十一旅团遭到歼灭性打击
:旅团长中村正雄及两个联队长战死,全军阵亡人数达五千。 

  昆仑关大捷之后,日军只有故伎重演,再次增兵(十八师团及近卫旅团)。此后双方
在昆仑关、宾阳一线反复拉锯数月之久。直至次年六月,欧洲战局突变,法国投降,日军
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占法属安南。我军则乘敌主力南去,再次发动反攻。终于收复桂南
全部失地。但由于越南北部已为日军占领,出广西之国际交通线被切断。从此滇缅公路成
为除苏联——西北线之外我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为保卫这条生命线,我远征军曾出国作
战,血洒印缅战场。其事将在《大国英魂》中详述。 

[注一]:除三九年三、五月间,敌为保障长江运输线及武汉外围安全发动局部之南昌、
随枣战役(我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于此役殉国,为抗日战争中我军战死之最高
军衔将领,全国战场基本平静,并无大的战事。 

[注二]:日军从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四年六月曾先后四次进攻长沙。笔者将在《浴
火长沙》及《湘桂崩溃》两篇中详述。 

[注三]:抗战爆发,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率八桂健儿组成三个集团军北上抗日,只
留数千民团保境安民。广州失守后,才将这些地方民团编成一个集团军。不仅兵员不足,
而且毫无作战经验。 

[注四]:世人只知南京大屠杀。岂不知早在甲午战争时便有旅顺屠城。当时旅顺口满城
两万百姓,惨遭日军屠杀,无一幸免!至今尚有“万忠墓”存。墓碑正面刻有“永志不忘
”,铭记其事。南京屠城之后又有广州、南宁两个省城人民惨遭屠戮。笔笔血债,不容日
人抵赖。 


-------------------------------------------------------------------------------


(9) 浴火长沙 

  武汉会战时,南路之敌军第六师团沿江而下,前锋突破我幕阜山防线,袭取湘北门户
岳州(今湖南岳阳市)。长沙震动。以致军委会有焚城拒敌,焦土抗战之密议。可惜敌军
未至,人心先乱。千古名城,付之一炬。成为抗战史上一大悲剧。但经历了烈火焚毁的长
沙,在强敌面前巍然屹立六年之久。直至湘桂会战长沙最后沦陷。其间共经历三次长沙会
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始于一八三九年九月。时值欧战爆发,日军企图在中国战场上也创造
诸如德军闪击波兰的“军事奇迹”。九月十二日,敌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在南京成
立,统一指挥除关东军以外的全部侵华日军。其华北方面军(辖第一、十二军、驻蒙军、
共十个师团又十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后又增兵两个师团又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主要对付我
坚持华北敌后之八路军(朱德,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及第一(卫立煌)、二(阎锡山
)、八战区(朱绍良)、冀察战区(鹿钟麟)部队。其华南方面军(辖六个师团及印度支
那派遣军)主要对付我两广之第四(张发奎)、七(余汉谋)两战区部队。其总部直属之
第十三军(三个师团又四个独立混成旅团)主要对付我新四军(叶挺)及第三战区(顾祝
同)部队。而以第十一军(七个师团又三个独立混成旅团)驻守以武汉为中心的荆襄地区
对付我第五(李宗仁)、九(陈诚,薛岳代理司令长官)两战区部队及新四军第五师(李
先念)。为实现战场上的“中央突破”,打通粤汉线,将其华中、华南占领区连成一片,
敌第十一军(冈村宁次)集中四个主力师团,南下三湘。九月二十三日,日军强渡新墙河
。 长沙会战打响。 

  新墙河源于幕阜山,汇入洞庭湖。新墙河之南即为汨罗江。江河平行走向。岳州失守
之后,便成为湘北的两条天然屏障。三次长沙会战,都以此两条防线为主战场。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分兵三路。左、中两路直扑我新墙河、汨罗江防线。右路出长
江,经洞庭湖在我军侧背登陆。企图围歼我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双方在新墙河、汨罗江两
岸血战九昼夜。日军伤亡逾三万众。我军主力一部退守汨罗江南岸,一部转移幕阜山区威
胁日军左翼。冈村宁次见歼灭我军主力之计划落空,下令收兵。我军乘势追击,恢复原有
阵地。这是抗战以来,敌军战役计划的第一次失败。会战结束时又正逢“双十”节日,所
以成为当时举国欢庆的湘北大捷。 

  大捷之后,敌军不敢来犯。双方隔新墙河对峙两年之久。直到一九四一年九月,刚刚
到武汉履新的军司令官阿南惟几雄心勃勃,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此次战役,我军电报密
码为敌军破译。战区司令长官部的所有作战部署均为敌所知晓。日军针对我军部署,以两
个师团正面进攻我汨罗江防线,另两个师团由湘赣边界进行远后方包抄,企图将我九战区
主力包围于捞刀河(东西走向,在长沙附近汇入湘江)以北地区。 我军被迫放弃汨罗江与
捞刀河之间所有阵地。并急调七十四军(王耀武)由江西驰援长沙。该军在长沙外围与三
个师团的优势敌军遭遇。血战一昼夜,阵地被突破。当晚,日军前锋入城,长沙陷落。但
我军增援部队不断赶到,滞留敌后之各部亦不断袭击敌军后勤车队。为免孤军深入,后路
被断,敌决定撤退。十月九日,会战结束。双方再次恢复原来态势。此次会战,由于我方
底牌尽泄,敌军知己知彼,所以我损失极重,伤亡在七万以上。而日军伤亡仅六千余人。 

  阿南大胜之后,踌躇满志。于当年十二月,出动三个师团,再次越过新墙河,开始第
三次长沙会战。这次会战是太平洋战争[注]爆发后中印缅战区的第一仗。 

  该年十二月七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八日,英国对日宣战。日华南
方面军进攻香港。九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并抽调九战区主力之第四、七十四军南下
攻击广州,策应英军。为牵制九战区兵力,阿南惟几再次出兵湘北。 

  上次的“长沙大捷”使日军根本不将薛岳的九战区放在眼里。三个师团做一字摆开,
全线平推。我军节节抗击,在新墙河、汨罗江两防线阻击日军达半月之久。此时驻港英军
已向日本投降,日第十一军之战略牵制作战计划已经完成。骄横的阿南却自作主张,下令
再占长沙。而我军已布下天罗地网,正在长沙周围集结重兵,等着他来钻。一九四二年元
旦,长沙保卫战打响。我守军第十军(李玉堂)坚守四日。阵地前日军尸横遍野,而我军
防线岿然不动。第十军因此获“泰山军”之美名。在第十军如磁石一般吸住敌军之同时,
我九战区大军分路包抄上来。敌之第三、六两师团在汨罗江与捞刀河之间陷入我军重重包
围。阿南惟几只好下令突围。经十余日激战,日军伤亡六万,仅有几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
。而我军伤亡总数不到三万。当时正是日军横扫南洋,势如破竹,不可一世;美、英、荷
、澳盟军仓皇失措,或溃或降,一败涂地。我军的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盟国军
民。对那些妄称“日本只是输给了美国,没有败给中国”的人,也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下曾在评论韩战时说过“胜者易骄,骄兵必败”(见拙作《骄兵必败》)。凡大捷
之后轻敌冒进者,无不损兵折将,大败而返。阿南惟几又是一例。 

  第一、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主要采用正面强攻我坚固防守之阵地。大大损耗了兵力。
导致最后的失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采用了远后方包抄的老战法。我军只有仓皇退却
。损失惨重。后来湘桂之战,冈村宁次吸取三次长沙会战的教训,从洞庭湖西岸做远后方
包抄,终于再陷长沙。此正所谓“堂堂之阵不可击,正正之旗不可邀”也! 

[注]太平洋战争初,日军战斗系列为:南方军,十个师团又三个独立混成旅团、四十万
人,用以对付东南亚美、英、荷、澳盟军(约五十余万)。中国派遣军,二十一个师团又
二十个独立混成旅团、六十万人,用以对付中国抗日军队(约二百余万人)。关东军十三
个师团又二十四个独立混成旅团、七十万人,用以对付东北抗日联军及作为战略总预备队
。另有朝鲜军两个师团五万人,本土总军四个师团又四个独立混成旅团、三十五万人。 


-------------------------------------------------------------------------------


(10) 百团大战 

  一九三九年底至一九四零年初,中国军队在南线正面战场上发动全面进攻,并取得昆
仑关大捷。史称“冬季攻势”。一九四零年八月至十二月,第十八集团军又在北线敌后战
场长达五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全面进攻。其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出动三十九个团,一二零
师兼晋绥军区及山西新军(抗日决死队)出动二十个团,一二九师兼晋冀鲁豫军区出动四
十六个团,总兵力为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大军。故称“百团大战”[注]。 

  一九四零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一九三九年底日军进攻桂南,攻占南宁、龙州
、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切断桂越交通线(详见《桂南昆仑》)。一九四零年春夏之
交,德军以闪电战横扫西欧,击败英法。日本乘机压维希法国封闭滇越线,压英国封闭滇
缅线。昔日不可一世的英法被迫屈从:法军让出北越;英军撤出租界,并封锁滇缅路。至
此除西北(苏联——新疆)线,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全部被封锁。日军又先于该年五月在湖
北西部发动襄宜战役,占领襄阳、宜昌,堵住我大后方之出路。再于黄河北岸(山西南部
、河南北部)及开封一带集结重兵。企图沿陇海铁路西进,占我西安、兰州,将我抗日战
场切为南北两半,并彻底断绝我赖以获得战争物资的国际交通线。百团大战就是在这样一
个战略危局下发动的。 

  此战之战略目的,在于截断敌前进兵团(主力集结于晋南、豫北)与其后方战争基地
(满洲及本土)之间的补给线,粉碎敌军西进企图。战役目标为破袭正(河北正定)太(
山西太原)铁路、同(山西大同)蒲(山西风陵渡)铁路、及华北平原上的所有重要铁路
、公路交通线。 

  时我八路军正面之敌(除山东外)共有五个师团又九个独立混成旅团、二十余万人。
我军集中兵力,重点攻击正太路沿线(敌守军为第四、八、九三个独立混成旅团)。战役
进行三个半月。共歼灭日军两万余人(其中全歼敌第四独立混成旅团,敌第二、三独立混
成旅团亦伤亡过半),伪军两万六千余人(其中伤亡五千余人,缴械投降者两万余人)。
拔除敌军据点近三千(包括近五十座县城)。破坏交通干线两千公里。其中正太路全段及
同蒲路北段交通全部瘫痪达数月之久。我军亦有一万七千余人之伤亡。 

  我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这次大规模战略出击,不仅沉重打击了华北敌军,更重要的是粉
碎了敌军西犯关中,切断我西北交通线的战略企图。如当时之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致第十
八集团军朱德总司令之贺电所称:“查敌寇陆续增兵,企图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
调劲旅,给以当头痛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敌战略攻击兵团后路截断,被迫回兵华北,扫荡八路军。从此我一战区之河防压力顿
释。中原敌我态势得以维持到一九四四年之豫中战役(详见《湘桂崩溃》)。 

  百团大战结束整整一年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 

[注]:关于八路军参战兵力,据过去史料载:晋察冀军区出动四十六个团,一二零师兼
晋绥军区及山西新军(抗日决死队)出动二十二个团,一二九师兼晋冀鲁豫军区出动四十
七个团,总兵力为一百一十五个团、四十余万人。今从军事科学院出版的《八路军战史》
。 


-------------------------------------------------------------------------------


(11) 同室操戈 

  这一篇是最难下笔的。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应当是和着血和泪写出的诗句。然而抗战期间死于自己
人手上的又何止皖南的新四军?! 

  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亦愿我中华民族有大团圆的一天。 


-------------------------------------------------------------------------------


  正当华北战场上百团大战打得热火朝天,华中敌后却突然内战阴云四起。 

  国共两党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毅然捐却前嫌,携手抗日。使日寇亡我之心不
能得逞。但某些人却不顾民族大义,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致使我忠勇抗日将士,不曾死
于杀敌疆场,却死于友军枪下。其中著名的有山西“新旧军事变”,八路军与冀察战区三
十九集团军(石友三)、九十七军(朱怀冰)的“摩擦”战,及“皖南事变”。 

  关于“皖南事变”,网上曾专门讨论过,但很少提及前因后果。此文将注重于后者。
多为管窥。还望网上诸位大侠补充。 

  百团大战之时,八路军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罗荣桓)没有出动,因为中共正在华中
战场上策划另一个战略行动。 

  当时新四军主力在江南敌后(皖南军部,叶挺、项英;苏南江南指挥部,陈毅),地
域狭窄,没有回旋余地。且面对日军优势兵力,处境险恶。八路军主力远在华北,鞭长莫
及。所以延安总部决定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华中,与八路军山东军区连成一片。 

  徐州会战之后,苏皖江淮地区沦陷。新四军一部(张云逸)先遣北上,建立江北指挥
部。国军亦成立敌后之鲁苏战区(于学忠,辖山东沈鸿烈、江苏韩德勤两部)。双方时有
摩擦。一九四零年五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与泰州二李(李明扬,李长江)在苏中发生冲突
。七月,陈毅率江南指挥部主力北上增援。九月(百团大战全面展开之时),黄桥战役打
响,十月十四日结束。电影《东进序曲》就记述了这五个月的苏中战事。黄桥战役期间,
八路军山东军区派遣第五纵队(黄克诚)南下增援新四军。战役后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
军总指挥部,以陈毅为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直属中共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领导。 

  其时中共在黄河以南有两个中央局: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与东南局(项英为书记
)。华中总指挥部成立后,江北八万共军不再属东南局领导,也不再由新四军军部指挥。
这应是老毛削去王明路线派重要人物项英权力的一个重要步骤。但也为后来项英抗命,导
致皖南新四军全军覆没埋下了伏笔。 

  黄桥战役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国军决意报复。十月十四日战役结束,韩部主力八十九军
几遭全歼。五天后,重庆军委会正、副总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朱彭叶项(即历史上有名
的“何白皓电”),指共军“破坏抗战,不服从军令政令”,限令其一月内全部撤至黄河
以北。十一月九日朱彭叶项复电何白(史称“佳电”),除反驳“何白皓电”之指责外,
同意将皖南新四军部队移至江北,作为让步。由于当时百团大战还在进行,重庆方面不曾
动作。 

  一个月后,百团大战结束后仅三天,何白再发“齐电”。次日,老蒋本人亲自发出“
佳电”。再次命令共军于四一年一月全部撤至华北。老毛针锋相对,集中一一五师兼山东
军区主力七万余人于鲁南,策应华中部队。并命令皖南新四军立即转移江北,与华中总指
挥部会合。但项英消极抗命,拖到四一年一月四日才向苏南移动。 

  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上官云湘)七万大军乘机紧缩包围圈
。项英在关键时刻犹豫回兵,陷入重围。战至十四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队(六个团)除
两千人突围外,大部战死。军长叶挺被俘,项英遇害。史称 “皖南事变”。 

  周恩来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以志其事。 

  事变后,重庆军委会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番号。中共则以华中总指挥部重建新
四军军部,以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 

  日军乘华中国共两军刀兵相见,于一月底同时发动豫南战役(攻击汤恩伯部)及苏中
扫荡(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国军李长江部亦叛变投敌(事变后十天,编为汪伪第一集
团军),合击新四军。敌人的进攻,终于使双方重新合作。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出击
豫南。中原地区得保无忧。新四军第一师(粟裕)则发起“讨李战役”,攻克泰州,粉碎
日伪军联合进攻。 

  南京会战时,敌占芜湖。武汉会战,又占安庆。在安徽沿长江建立了一条长约百里的
“战略走廊”,联结其第十一军(驻武汉)、第十三军(驻南京)两个战略集团。我皖南
有第三战区(顾祝同)及新四军军部共十余万大军,江北有五战区(李宗仁)数十万大军
。而当面之敌仅有敌一一六师团(驻安庆)两万余人。若我军团结一致,两面夹击此“战
略走廊”,必使日军首尾不能相顾。却不但不出此,反而手足相残。惜哉!痛哉! 

  


-------------------------------------------------------------------------------


(12) 铜墙铁壁 

  武汉失守后,我战时首都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继续称陪都,今已成为第四个中央直
辖市),川黔滇三省成为抗战之“大后方”。 

  三峡地区自古便为巴蜀门户。当年宋太祖灭蜀,即以大将曹彬统兵十万攻破三峡防线
入川。故军委会以其为中心,划川东鄂西为第六战区,调九战区陈诚任司令长官(其九战
区司令长官一职由薛岳代理)。并以陈诚之起家部队十八军驻守奉节(当年之白帝城),
控制三峡。 

  为确保武汉外围及后路安全,敌十一军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曾相继发动襄宜战役及
南昌战役,占我襄阳、宜昌、南昌等城市。前锋直抵三峡。我六战区各军固守天险,与敌
隔江对峙。 

  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为策应湘北前线,宜昌之敌十三师团亦向我防区发动进攻。我六
战区之江防军奋起反击。敌在我大军围攻之下,节节败退。最后被迫困守宜昌市区。敌师
团长内山中将急电军司令官阿南惟几,称其在我军昼夜攻击下已“伤亡惨重、弹尽粮绝。
若援兵不至,当自杀以殉天皇陛下”。阿南急派两个师团驰援宜昌。我军则出动“王牌”
十八军前往助战。可惜敌援先至,我军只好撤围。但敌十三师团已被打残。不得不移防沙
市。宜昌防务交三十九师团接管。 

  一九四三年五月,敌军再叩川门。以十一军(辖六个师 团),由宜昌跨江西进,犯我
三峡。我十八军(方天)之十一师(胡琏)死守石牌要塞(在宜昌西北)。江防军(总司
令吴奇伟,辖十八、三十二、八十六军)浴血苦战,顽强阻击,使日军不能越雷池一步。
我援军陆续赶到,由两侧发起进攻。江防军乘机反攻,击破正面之敌。敌军十三师团再次
陷入我南翼各军之包围,伤亡过半。其师团长亦于突围时失踪。 

  此役中日双方精锐尽出,志在必得。我军英勇作战,打出了“王牌军”的威风。“从
此令胡马,不敢窥巫山!” 

  日军遭此惨败之后,最后放弃了从正面进攻我大后方之企图,改从南翼迂回(常德会
战,长衡、桂柳会战,及湘西会战)。其事将在《湘桂崩溃》、《凯旋还都》中详述。 


-------------------------------------------------------------------------------


(13) 湘桂崩溃 

  一九四三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战略转折的一年。反法西斯盟军从二月开始在各个
战场都转入反攻。二月二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歼灭德军一百五十万。二月七日,旷
日持久的瓜岛战役结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全面进攻。五月,盟军在北非围歼德军二
十余万,胜利结束北非军事行动,转而跨海进攻意大利(九月,意大利投降)。十月,中
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的反攻作战(详见《大国英魂》)。同时华北、华中各敌后战场的中
国军队也开始转入反攻(详见 《驰骋黄淮》)。 

  到一九四四年初,日军海上交通线已受到严重威胁,随时有为美军切断之可能。其南
方军五、六十万大军有陷入无后方作战之危险。为扭转败局,日本大本营在一九四三年底
、一九四四年初策划了“一号作战”。命令中国派遣军连续进行豫中、长衡、桂柳、及粤
汉路南段会战,打通平汉、粤汉、湘桂线,建立其南方军之大陆交通线。中国统帅部对此
毫无准备。第一、五、九、四、七战区部队为日军各个击破,一溃千里。十月之内,丧师
六十万,失地两千里。总面积几乎等于抗战六年以来全部沦陷土地之总和。实为中国抗战
史上最大之惨败。 

  日军首先以华北方面军(冈村宁次)五个步兵师团、四个独立混成旅团、一个战车(
坦克)师团突破我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黄河防线,开始豫中会
战。并以第十一军之第十一旅团沿平汉路北上,夹击我军后路。我河防大军全线崩溃。主
力汤恩伯集团,平日只知鱼肉百姓(当时有河南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之说,见《李宗
仁回忆录》),敌军一到竟率先逃跑。虽有四十余万大军,并有中、美空军的空中优势,
却在十五万日军攻击下一败再败。丢失河南省,折兵二十万。若非六战区援兵及时赶到,
日军将乘势攻破潼关,直捣关中。 

  豫中会战刚刚结束,敌中国派遣军即将其前进指挥所推进至武汉,由冈村宁次指挥第
十一军八个师团再过新墙河,四犯长沙。 

  前面讲过,鄂西会战后,日军放弃正面进攻四川的企图,改从湖南迂回。于一九四三
年底以第十一军之六个师团,渡过长江,发动常德会战。我第六、九战区配合作战。以王
牌七十四军守常德,调精锐十八军南下、第十军北上增援。在常德周围与日军反复争夺十
余日。终于击退日军进犯。 

  五个月后敌十一军卷土重来,不攻常德,却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由六、九战区之接
合部渡江,迂回洞庭湖西,包抄长沙。正面五个师团,沿三次长沙会战进犯之老路,连破
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防线,直扑长沙。右翼两个师团则迂回江西,陷浏阳、湘潭,切
断长沙后路。我守城部队第四军被迫放弃长沙。日军马不停蹄,夹粤汉路南下,直趋衡阳
。我第十军(方先觉)奉命死守。日军三个师团日夜围攻,我“泰山军”浴血杀敌。这就
是抗战史上最为著名,历时最长的守城战——衡阳保卫战(其事容后详述)。 

  八月八日,衡阳城陷。日军以此粤汉、湘桂铁路之枢纽为基地,成立第六方面军(司
令官冈村宁次),统一指挥第十一军、第二十三军、及第三十四军(驻防武汉)。又连续
发动桂柳会战、粤汉路南段会战。 

  此时我军主力第一、九战区已为日军击破。三战区被隔在敌后。粤汉、湘桂路之正面
只有四、七战区。其中四战区(张发奎)在桂南战役后只有后方绥靖部队,七战区(余汉
谋)也只有少数地方军队对付敌二十三军(驻广州、香港)。面对日军主力师团的钳型攻
击,一触即溃。日军前锋长驱直入,攻到贵州独山。湘桂黔三省后方机关、学校、加上成
百万平民,汇成抗战史上空前绝后的难民潮。真是山河变色,生灵涂炭。这就是历史上有
名的“湘桂大溃退”。老蒋急调六战区主力回防,才克复独山,挡住日军进攻势头。 

  此次豫湘桂会战,日军以冈村宁次为前敌指挥,逐次集中兵力,连续攻击我军。而我
各战区部队消极防守,各自为战。当一个战区与敌苦战时,其他战区隔岸观火,不能主动
出击。终为敌所各个击破。统帅部战前毫无准备,战时不能协调,也难辞其咎。 

附录: 

衡阳保卫战 

  长沙失陷后,敌一一六、六十八两师团沿粤汉路南下,钳击衡阳。六月二十六日,敌
六十八师团迂回衡南,占领衡阳机场,切断第十军(方先觉)后路。二十八日,日军发动
第一次总攻击。战至七月二日,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攻击。七月十一日至二十日,日
军发起第二次总攻。炮火猛烈。城内一片火海。我军寸土必争。防线上反复拉锯,双方损
失极重。我九战区为解衡阳之围,派六十二、七十九两军驰援。六十二军一度攻占衡阳车
站。第十军当时已无预备队,只能派军部特务营前往接应。但日军全力围堵,该营进至与
衡阳车站只隔一条街处,终不能与援军会合。全营战死。日军派第四十师团增援。七十九
军进展缓慢。六十二军只好忍痛撤退。八月三日,日军第三次总攻已成孤城的衡阳。血战
六昼夜,衡阳城防终于被突破。我军与敌展开巷战,逐街争夺。终至弹尽援绝。八月八日
,军长方先觉下令残部放下武器。衡阳陷落。 

  第十军号称“泰山军”。第三次长沙会战守长沙,常德会战援常德,立下赫赫战功。
此次死守衡阳,孤军苦战,杀敌过万。困守孤城四十八天。其在抗战史上立下的功勋是不
可磨灭的。 

  军长方先觉,亦称虎将。守长沙、战常德时,其为第十军预十师师长,指挥所部杀敌
建功。坚守衡阳,指挥若定,挫败日军两次总攻。可惜最后关头,放下武器。后来其脱身
回渝,受到各界盛大欢迎。又就任青年军师长。但有人指其投敌,斥为汉奸。终成千夫所
指。 

  查抗战八年,投敌将官,以数十计。但多为地方土军阀或西北军将领(汪伪诸方面军
司令多为西北军旧将)。其余各系统,鲜有降者。中条山战役时,二战区为敌分割包围。
晋军将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为敌所困,杀身成仁,宁死不降。原改组派将领余汉谋、张发
奎亦拒绝汪精卫之劝降。黄埔诸将,更为抗日中坚。方先觉降敌一事(虽然并没有去当伪
军,反过手来杀中国人),为中央军系统唯一的例外。 

  又查二战历史,弹尽援绝,无法做任何有军事意义之抵抗时放下武器的例子比比皆是
。仅就盟军方面:英军敦刻尔克大溃退时,曾留一师兵力掩护大军渡海。完成任务后,该
师陷入重围,无法得脱。英相邱吉尔电令其师长:“由于你们的勇敢战斗,使我大军得以
脱离险境。现在你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我命令你们向敌人投降。”这一“光荣的”投降, 
保住了成千不列颠年轻人的生命。太平洋战争之初,更有驻香港、新加坡英国守军的投降
,及驻菲数万美军的投降。成为战俘的降将们在战后仍享有其应得之荣誉。 

  这可能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人“宁死不屈”,西方人是“打得赢就打,打
不赢就走,走不了就降。”所以东方人之间打起仗来你死我活。考虑到这一点,为人主者
,为人将者更须慎之又慎。 


-------------------------------------------------------------------------------


( 1 4) 驰骋黄淮 

  一九四一年是东方战场上关键的一年。日寇无力在中国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又
对“北进”或“南进”举棋不定。向北试探性进攻(张高峰事件、诺门坎战役)的结果,
再次暴露出其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的弱点。为从中国战场的泥潭脱身,抽出兵力用于北方
或南洋战场,敌华北派遣军主力加紧扫荡我敌后抗日武装。一九四一年先后北向合击我晋
察冀军区“聂(荣臻)总部”,南下发动中条山战役。 

  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变华北为“大东亚圣战兵站基地”,敌华北方面军
(冈村宁次)发动了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一九四二年成为敌后抗日
战场最艰苦的一年。 

  日军的攻势是从抗战史上有名的“五一”大扫荡开始的。在使用声东击西之计,对周
边地区发动“佯攻”扫荡后,敌酋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华北方面军四个师团又两个独立旅团
突然包围冀中抗日根据地。我八路军冀中军区(吕正操)部队、机关全部陷入敌军“铁壁
合围”。战斗空前惨烈。我军区部队、机关虽然突出重围,但伤亡过半。地方武装(县大
队,区中队)全部瓦解,政权全遭破坏。由于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百姓死伤达五万余
。“无村不带孝,处处是狼烟”。后来有关抗日游击战争的小说、电影如《平原枪声》、
《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地道战》、 《平原游击队》、《地雷
战》等等,多是以冀中“五一” 反扫荡为题材的。从中可见当时战斗之残酷。 

  五月十九日,日军第三十六师团又四个独立旅团又扫荡我太行山根据地,合击八路军
总部。我军多为后方机关非战斗人员,只有一个团的部队掩护。只好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损失很大。八路军副总长、前敌参谋长左权将军(黄埔一期生)战死。六月,日军又在
太岳南区“拉网扫荡”我一二九师(刘伯承)指挥机关。我两千余后方机关人员及掩护部
队陷入重围,断水断粮,处于绝境。但师长刘伯承临危不乱,乘黑夜将全部人马从敌军间
隙里安全转移。至四二年秋,日军再集中两个师团又两个独立旅团,“拉网合围”我一一
五师兼山东军区(罗荣桓)指挥机关。我军区机关(包括抗大分校)误中敌声东击西之计
,由“合围”网之外的滨海区自投罗网,在沂蒙山区陷入敌军重重包围。最后虽然在军区
特务营掩护下突出重围,但损失很大。特务营战至最后十四人,全部跳崖。 

  华中战场上,日军也对新四军各部之根据地进行“清乡” 扫荡。 

  日军一年扫荡的结果,我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八路军、新四军兵
员损失百分之二十以上。某些派系的军队大批投敌。使伪军从一个方面军扩充到六个方面
军,兵员达百万以上。 

  面对严峻的形势,延安总部及时调整战略:不击堂堂之阵,不邀正正之旗。反将主力
部队化整为零,编成武工队或地方部队。再次深入敌后。与敌进行逐村逐乡的争夺。口号
叫做“把敌人挤出去!”一年“挤”下来,敌后抗日根据地又恢复到原来的规模。八路军
、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不仅没有因为“主力部队地方化”而减少,兵员反而超过“五一”大
扫荡之前。从而为一九四四年各敌后战场的反攻做好了准备。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篡的战史也承认“中共军自百团大战后,用两年多的时间,积极
扩充势力。最近(一九四四年)为配合盟军方面的攻势,再次开展积极行动。中共的总反
攻,战场上没有一定的战线,而是在我占领区内各处进攻。” 

  乘敌中国派遣军集中兵力进行“一号作战”,我华北敌后各战场首先转入反攻。山东
、晋察冀战场“两翼齐飞”,率先相继发动春、夏季攻势。八路军南下支队(三五九旅又
新四军五师两个团)“中央突破”,渡江沿粤汉路挺进华南。到一九四五年,八路军、新
四军已拥兵百万,驰骋黄淮,在敌后战场上将日军包围在交通线及几个战略要点上。随着
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日本侵略者的日子已屈指可数了。 


-------------------------------------------------------------------------------


(15) 大国英魂(上)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英结盟。英国重开滇缅路。并要求中国军队协助英军防守。但
又担心中缅传统关系的影响,怕中国势力控制缅甸。所以对中国军队入缅举棋不定。中国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辖杜聿明之第五军、甘丽
初之第六军、张轸之第六十六军)编成之后,待命云南,迟迟不能出动。直到仰光告急,
才急请中国远征军火速入缅增援。但为时已晚。日第十五军(辖三十三、五十五两师团)
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八日攻下仰光后,马不停蹄,分路沿伊洛瓦底江及铁路线(仰光——密
支那)北犯。后又增派第十八、五十六两师团沿泰缅边界策应。英军一路败退,溃不成军
。 

  仰光——密支那铁路经同古、平满纳、曼德勒一直向北,直达靠近中缅边界的密支那
。是贯穿缅甸全境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救兵如救火。我远征军以机械化二百师(戴安澜)
前导,沿铁路线全速南下,在同古(今东吁)与敌五十五师团遭遇。双方激战十二天。日
军得到五十六师团增援,将同古团团围住。我第五军预备队(九十六师)出动较迟,仅以
第二梯队之新二十二师(廖耀湘)赶去增援,为敌阻于平满纳(今译彬马那)[注]。我
二百师在两个师团的优势敌军围攻之下,死守阵地十二昼夜,弹尽援绝,奉命突围。戴将
军乘黑夜率部东渡锡当河,跳出敌军包围。次日,敌军在猛烈炮击后攻入同古,才发现是
一座空城。 

  同古战役后,我又组织平满纳战役。以第五军守缅中重镇平满纳吸引日军主力(五十
五、十八师团),以英一军团为西路军,中国远征军第六军为东路军两翼夹击。我新二十
二师坚守阵地数日,将日军主力牢牢吸住。但西路英军为敌沿伊洛瓦底江北上的第三十三
师团击溃。日军前锋在仁安羌(平满纳侧后方)将英缅军第一师及战车营包围。我远征军
急派新三十八师(孙立人属六十六军)之一一三团前往救援。我军激战两日,将两个联队
敌军击溃,救出被围、被俘英、美军政人员及记者、传教士八千余人。我军师、团长得到
英国授勋嘉奖。但平满纳侧翼暴露,我军只好再次撤退。 

  为阻住日军攻势,我军再组曼德勒会战。 

  曼德勒史称瓦城,地处缅甸正中心,为阿瓦王朝之古都。伊洛瓦底江、仰光——曼德
勒公路、仰光——密支那铁路在此会合。正是交通要冲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我盟军前线
指挥部(史迪威、罗卓英)将十万大军沿平满纳至曼德勒三百公里的交通线上南北一字摆
开,梯次设防。中路日军(五十五、十八师团)沿路攻击前进,将我军逐个击破。东路敌
五十六师团长驱直入,沿萨尔温江(中国境内称怒江)攻陷我后方兵站基地腊戍。再渡过
瑞丽江,攻占铁路终点密支那。我远征军后路被切断。除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退入印
度外,其余各师被迫弃车上山,穿越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退入云南。撤退途中二百师师
长,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战死缅北。日军乘势攻入滇西,与我军隔怒江对峙。 

  自一九四二年二月入缅作战,到五月至九月(我六十六军直到九月五日方突出重围,
退入滇西)含恨败退,我十万远征大军鏖兵仰曼公路,喋血伊江两岸。三战三北,壮志未
酬。但我中华泱泱大国将士血洒异域,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为中国军人赢得了全世界的
尊敬。 

[注]:战役期间,英远东空军被日南方军之航空军全歼。大部分飞机在地面即为敌机击
毁。世界空战史上大概只有中东六五战争才有此纪录。由于失去制空权(全战区只剩十几
架美军歼击机),我交通线被日夜轰炸,平满纳车站被炸毁。援军无法南下。 


-------------------------------------------------------------------------------


(15) 大国英魂(下) 

  我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原因很多。各种战史亦有分析。依在下愚见,主要是
时机把握得不好。 

  由于英人疑我,致使大军迟迟不动,先机已失。日军挟席卷南洋之气势,新克仰光之
余威,正所谓“朝气锐”也。我军当避其锐气。控制主力于缅北,背靠滇西,拒险而守,
以逸待劳。而以部分机动兵力沿曼德勒至密支那交通线梯次抵抗,诱敌深入,不断杀伤敌
军有生力量。待敌进入我缅北预设阵地,再衰三竭之时,我大军齐出,击其惰归,当收全
功。可惜我以十万大军,孤悬缅中,仓促迎敌,后援不继,一挫再挫。更为敌军截断后路
,招致全线败退。 

  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我以退入印度两个师为基础,编成中国驻印军(罗卓英、郑
洞国,辖新一军、新六军);退入云南的军队仍称中国远征军(卫立煌),扩编成第十一
(宋希濂)、二十(霍揆彰)两个集团军。经过一年左右的兵员补充、装备改换、军事训
练,这两支军队成为全部美械装备、美式训练的劲旅。 

  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 

  当时侵缅日军已由第十五军(四个师团,十万人)扩编为缅甸方面军(十一个师团,
三十余万人)。驻扎缅北的有十八、五十六、二、五十三共四个师团。其中十八师团驻防
印缅边界,面对中国驻印军,五十六师团驻防怒江西岸,与中国远征军对峙。 

  新三十八师由中印缅交界的雷多地区出发,首战新平洋、再克于邦,击溃敌十八师团
主力。敌惊呼“历来日军一个大队(团)可对付中国军一个师[注一]。尤其在九州编成
,转战中国素有把握之十八师团,对与中国军作战更有最强的信心[注二]。岂知此次胡
昆河谷之中国军无论编制、装备,或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使我军损失惨重。”
于邦战后,新三十八师与新二十二师在中美空军支援下并肩南进,直取孟关、扫荡孟拱河
谷。再在空运增援部队及美军G集团支援下,强攻密支那,将敌十八师团全歼。并重创其
它三个师团。 

  正当我驻印军在西线痛歼敌十八师团,逼近密支那外围时,我中国远征军由保山地区
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作战。北路之二十集团军连克固东、腾冲。南路之十一集团军直
取龙陵、芒市。敌五十六师团号称“钢军”,在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该师团曾奇兵
北上,千里跃进,连陷边境重镇腊戍、密支那,切断我军后路,立下赫赫战功。此时在我
军南北夹击下,虽仍负隅顽抗,但终为我远征大军各个击破。从一九四四年五月远征军渡
江西进,经七个月血战,我军几乎全歼敌五十六师团,收复滇西全部失地。十一月,我十
一集团军越过中缅边界,追击溃逃日军。一九四五年一月,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
,中印、滇缅公路全部打通。反攻作战结束。 

  我军此次反攻作战,以火力、空中优势,横扫缅北、滇西,歼敌两个主力师团,显示
了先进武器装备的中国军队可以胜过日军战斗力最强的师团。看到了这一点,美国决定在
中国前线再装备十个美械军。计划以此为基干部队,发动一次横贯大陆的总攻击:从大后
方一直打到闽浙沿海,与美军登陆部队会合。日本投降时,这些军队尚未全部改装完。否
则中国的抗战史可能会以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会战结尾。 

[注一]:此说有些吹牛。从抗日战争的历次主要战役来看,一般日军一个联队的战力相
当于中国军队(以满员计算)的一个师,一个旅团相当于一个军,一个师团相当于一个集
团军。既兵力对比大约在一比三左右。 

[注二]:敌十八师团在中国战场首战淞沪,登陆杭州湾,截断我军后路。再战南京,包
抄芜湖,跨江直取浦口,再断我退路。武汉会战时,南下登陆大亚湾,攻占广州。桂南会
战,在敌第五师团受挫后,十八师团奉命增援,再占昆仑关。可称转战南北,所向无敌。 

  关于中国军队远征印缅的详尽史实,请参看长篇历史小说《大国之魂》(太阳升考访
站上有)。本篇的题目就是从该书“借”来的。 


-------------------------------------------------------------------------------


(16) 凯旋还都 

  二次大战进入一九四五年后,战争的双方都清楚大局已定了。五月八日,德国无条件
投降,欧战结束。六月,美军攻占琉球,兵临日本列岛。 

  在各战场连遭失败,美军兵临国门的情况下,日本方面决定收缩兵力,集中防守本土
、朝鲜、满洲、及中国沿海地区。四月,大本营命令日寇中国派遣军从湘桂线撤退,恢复
长衡会战结束时的态势。 

  为准备中国战场的全面反攻,重庆军委会在一九四四年冬便重新调整了国军战斗序列
:除原有十二个战区外,另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辖四个方面军、共二
十八个军近百万人,作为反攻作战之战略机动兵团。 

  就在日军全面收缩防线的同时,湖南前线敌军却进行了一次攻击行动:四月,敌二十
军(坂西一郎,驻长沙)出动五个师团进攻湘西,企图夺取我芷江空军基地。这就是日军
在中国战场上的最后一次攻势作战,史称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 

  敌军旨在攻占我军最大的空军基地湖南芷江机场,减少中美空军对中国派遣军及东、
南中国海日军舰队的空中威胁。我军以第四方面军(王耀武,辖第十八、七十三、七十四
、及一百军)沿雪峰山脉布防,担负正面防御。以第三方面军(汤恩伯,驻贵阳、辖两个
集团军又五个军)为增援部队。后又从缅甸空运新六军(廖耀湘)为总预备队。 

  芷江空军基地靠近贵州省,位于[水无](音五)水之滨。沅江、雪峰山为其东南屏
障。日军以一一六师团又一个混成旅团出邵阳,任中路主攻。四十七、六十八师团由两翼
配合。另外两个师团做策应。中路日军攻势凌厉,先头部队突破我雪峰山防线,威胁沅江
。我正面之七十四军、一百军据险抵抗。(七十四军之五十八师曾在武冈地区血战两周,
击退敌五十八旅团。)我十八军、七十三军由北向南,第三方面军之九十四、二十六军由
南向北,钳击敌军。我雪峰山守军得到新六军及第三方面军之九十二军增援后,发起反击
。我芷江机场空军全部出动,日夜轰炸撤退敌军。日军全线崩溃。我王牌十八军十一师奋
勇突击,切断邵阳通往雪峰山区的公路,关住了中路敌军后退的大门。除敌师团长菱田率
少数残兵突出包围圈,余部纷纷举起白旗投降。 

  此役我军精锐尽出(五大主力中的三个军投入战场),歼敌近四万。从此,日军在中
国战场上便节节败退。七月,中国军队全部收复广西。八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坚持
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至此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在撤离近八年之后,我国民政
府还都南京。这个记载着我国近代史上最血腥一页的城市,终于又赢得其昔日的荣光。 

  <抗日战争>系列到此结束。感谢一年来网上诸位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也感谢此次京
人、鬼兄几位对九一八事变史实的补充、指正。 

  这一系列各篇,只反映八年抗战的一个侧面。考虑到大多数朋友来自大陆,对敌后战
场的抗战史实知之甚详,所以主要篇幅侧重于正面战场。以使读者对抗日战争有一个全面
的了解。与以前写的几个系列不同,此系列意在述史,极少谈兵,有些名不副实。以后或
许会有机会再谈。 

摘自《海天堂》 


-- 
※ 来源:.一塌糊涂 BBS http://ytht.net [FROM: 218.25.255.19] 

-- 
※ 来源:.一塌糊涂 BBS http://ytht.net [FROM: 159.226.68.87] 

--

http://202.118.238.73/bbs/UploadFile/200381219494361877.gif
http://202.118.238.73/bbs/UploadFile/200381219535919549.gif
http://202.118.238.73/bbs/UploadFile/200381219543644570.gif
http://202.118.238.73/bbs/UploadFile/200381219561179409.gif
http://202.118.238.73/bbs/UploadFile/200381219554892436.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2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1.2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