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坦克战(静静的顿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20 19:03:19 2005), 转信


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最高统帅部  

  九月,我从非洲回来以后,向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作了报告,并将隆美尔强调
阿拉曼处境严重的信件交给他。哈尔德以他那惯常殷勤的态度接待了我,并以与其说是
学究的方式,倒不如说是教授的方式向我询问了各样的问题。这次接见是在东普鲁士拉
斯汀堡的希特勒总部进行的。当然,哈尔德的谈话涉及了西沙漠的形势,但我敢肯定,
他的思想以及整个最高统帅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俄国战局上。  

  我们现在才知道,一九四二年九月,对于在斯大林格勒继续进攻是否明智的问题,
哈尔德曾与希特勒有过激烈的争论。哈尔德提醒元首注意暴露而拖得很长的一翼的危险
,这一翼的兵力是不足的,还提醒他注意俄军全力反攻可能造成的重压。哈尔德已经预
见到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可能降临的灾难,然而他却由于坚持自己的看法被免了职。
九月二十五日确定由屈希勒尔代替他的职务。希特勒在说明这件事的时候说道:“我撤
掉了哈尔德将军,是因为他不能理解我的意图。”  

  十一月,我出了医院并经过一段短期的疗养。这时我想,我会得到一个“轻差事”
,比方就在英吉利海峡沿岸。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我接到命令,让我到东普鲁士,
向屈希勒尔将军报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我又站在那间安静的房子里,就在这里,只在
几个星期前曾跟哈尔德将军谈过话。屈希勒尔的作派,同他的前任迥然不同。他显得机
警而粗鲁,但是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处事周密的参谋干才 [ 注:屈希勒尔提拔得很快。
战争开始时,他不过是一个团长;一九四O年在法国、一九四一年在俄国,他是克列斯特
坦克集团军的参谋长。一九四二年又到法国,给伦斯德当参谋长。 ] 。他通知我,我被
任命为第48坦克军的参谋长,并向我说明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情况。给我的印象是,屈
希勒尔并不认为,救援第6集团军是可能的,保卢斯的一线之机就是突围。我现在得知,
他向希特勒也是这样建议的,但是这个建议遭到元首直截了当的反对,这是因为他听信
了戈林答应从空中补充第6集团军的保证 [ 注: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的一次会议
上,希特勒坚持不能由斯大林格勒撤退,因为撤退就意味着将失去“整个战局”的意义
。 ] 。  

  我离开屈希勒尔后,在作战室更详细地了解了情况。十一月十九日,俄军三个坦克
军、两个骑兵军和二十一个步兵师由克列缅斯卡亚登陆场发起进攻,突破了罗马尼亚军
队的阵地,打开一个二十英里宽的突破口。第48坦克军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后面作为
预备队,以其编成内的第13装甲师和罗马尼亚的坦克部队实施了反突击,但被俄军击退
。军长哈姆将军和他的参谋长弗利比上校由于不够坚决而被撤了职。几天以后,我由第
13装甲师奥佩恩上校那里得知,他的一个装甲团前进确曾受阻,原因是坦克里的照明电
线被老鼠咬坏了。然而,不管是否有这样一回事,总之军部是要对行动的迟缓负责的。
撤换了他们,我被任命为参谋长。  

  俄军的两个坦克军和九个步兵师由贝科托夫卡地域的登陆场向伏尔加河一线推进,
并已于十一月二十二日与其卡拉契的友军会合,从而封闭了对第6集团军的合围圈。在伏
尔加河和顿河之间,俄军的六个坦克旅和二十个步兵师强有力地对第6集团军的北翼施加
重压。  

  作战室里大张的情况图,看上去是不愉快的。我打算找找第48坦克军的位置,但是
那么多标示突破和包围的箭头,找一个位置实在不容易。事实上,十一月二十七日,第
48坦克军已经被围在卡拉契西北的所谓“小釜”之中了。  

  这就是十一月二十七日我在元首总部留下的印象。二十八日早晨,我坐飞机去罗斯
托夫,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报到。我乘坐的是一架性能较好的老式Ju-5
2型飞机,从东普鲁士出发,象是没完没了地在飞行。我们飞越过已经被破坏了的华沙,
尔后又飞越了没有道路的普里皮亚特河流域的沼泽地以及被雪覆盖了的乌克兰大平原。
我们在波尔塔瓦作了暂短的停留,不由得勾起了关于查理十二世入侵的不祥的联想。傍
晚才到了罗斯托夫。飞行了一千五百英里,俄国辽阔无垠的土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  

  那天晚上,我向曼斯坦元帅和他的参谋长沃勒尔将军报了到。曼斯坦于一九四O年在
波兰视察过我们的师,现在比那时显老了一些,但是他的声望却与年俱增。他开始进军
俄国的战绩以及随后征服克里米亚,使他的威望比东线任何一位指挥官都高。他作为一
名攻坚战的能手,被派到列宁格勒方向,制定夺取俄国旧都的计划,从那儿又被紧急召
回,去恢复顿河一线的态势,并打开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道路。曼斯坦被恰当地描绘成是
一个“力求以冰冷的外表作掩护的易动感情的人”。他把我介绍给他的作战处长布塞上
校。  

  由布塞那里,我得知了一些新情况,以补充我在最高统帅部作战室所掌握的情况。
根据他提供的情况,编有二十个师的第6集团军,被大约六十个俄国师所包围。在厄利斯
塔和斯大林格勒之间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被由伏尔加河一线开来的俄军打垮,已溃不
成军。但是,在厄利斯塔到科捷尔尼科夫斯基一线,仍有霍特上将的第4坦克集团军的薄
弱兵力进行掩护,其任务是掩护克列斯特元帅“A”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该集团军群
正在高加索作战,其后方交通线直通罗斯托夫。支援第4坦克集团军的第一批加强兵力由
高加索方面调过来。  

  显然,顿河以东敌军的主力仍与第6集团军对峙。这就使得德国空军和后勤人员能够
在顿河大湾以西建立防御阵地,只是防守兵力非常薄弱。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正调头向西
转移,多亏当时担任罗军第3集团军参谋长的温克上校采取了坚定的措施,才停止退却,
并在奥布利夫斯卡亚地域直到北边顿河岸边的维辛斯卡亚一线,组织了防御(见图28)。
于是,罗军即与一直受到攻击的意军第8集团军东翼部队会合起来。第48坦克军以及第1
3装甲师,还有罗马尼亚半个装甲师,在被围中杀出一条路,撤退出来,并在彼得罗夫斯
卡以西齐尔河岸占领了阵地。  

  这时,“顿河”集团军群正在科捷里尼科夫斯基两侧集结兵力。这些援兵主要是来
自高加索方面,用来加强霍特的第4坦克集团军,以使其能去援救斯大林格勒。如情况允
许,第48坦克军即向顿河以南转移,支援第4坦克集团军实施决定性的反击。  

  十一月二十九日拂晓。我飞往第48坦克军的指挥所。我坐的是一架“斯图卡”飞机
,飞行员和我都在注意观察。惟恐我们误落在敌人一边。飞机飞得只有树梢那么高,我
获得了关于“俄罗斯”的真实印象。顿河两岸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的地方有几条深谷
,中间散落着一些村庄。这里的景色使人想起北非沙漠地,只是以白雪代替了黄沙。当
我们在小型野战机场降落后,我自知已进入我的军队生涯的崭新而不祥的阶段。  

 

在第48坦克军  

  我来到第48坦克军司令部以后,顿时觉得,这里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愉快的。因反击
未获成功,军长和他的参谋长都被撤了职,他们的离职是如此的仓促,甚至都没有时间
与他们的继任人见见面。不言而喻,这样处理事情是不行的,但这却是希特勒的癖性。
在这种动乱的情况下,我唯一可以求援的,就是作战处长欧林少校。他在陆军总部当过
参谋,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两人曾多次在一起跨栏赛马,这使我回想起欢乐的往日。  


  为了解到真实情况,我到第13装甲师的装甲团去。他们为夺回头天夜里丢失的阵地
,正在准备实施反击。这次反击是成功的,又夺回了两个失守的村庄,俄军确实是狼狈
逃窜了。这次成功是由于炮兵、装甲步兵和坦克组织了周密的协同。这次行动以及我后
来所见的多次行动中,德军坦克部队是远远优于俄军的坦克部队的。但是,德军坦克部
队象是茫茫大海中的孤礁,它们的左、右、前、后都有大量的俄军在东奔西跑。我也曾
到我们指挥下的罗马尼亚部队去看过。在我视察期间,逐渐弄清楚的是,他们根本对付
不了俄军那种令人生畏的进攻。罗马尼亚的炮兵没有能与德军相比的新式火炮,不幸的
是,他们的火炮也不能与俄军的火炮相匹敌,他们的通信设备也不能保证在防御战中迅
速而灵活地集中火力。他们的反坦克武器少得可怜,坦克还是当年由法国购买来的过了
时的坦克。这些又把我的心思引到了北非,想起了那里的意军。象这种训练很差的部队
,武器又陈旧,在危急时刻注定要失败。  

  十一月三十日,克拉莫尔将军暂时接替指挥第48坦克军。克拉莫尔后来在突尼斯指
挥非洲军时被英军所俘。他是沙漠战的老手,在西迪拉杰格一战颇负盛名。但是,这时
无暇沉溺于往事的回忆,前线的情况非常紧急,要求迅速采取行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所属最得力的一个兵团要算第48坦克军。该集团军虽然成功地沿齐尔河构成了一道防线
,但是,至少我个人深感怀疑,它是否能顶得住俄军猛烈的进攻。预备队非常薄弱,由
后勤部队临时抽调的人员和一些掉队的士兵拼凑的部队来占领这道防线。这时,我们只
在领河左岸的下齐尔附近控制一块小的登陆场,距第6集团军在马利诺夫卡附近最近的部
队只有二十五英里。但是,俄军清楚地知道,需要迫使我们继续向西退却。十二月初,
俄军第5坦克集团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在若干点渡过齐尔河。  

  当俄军发展进攻时,第48坦克军司令部还在彼得罗夫卡,十二月四日转移到了下齐
尔,这里是齐尔河汇入顿河的地点。(第13装甲师和罗马尼亚的坦克留在后面,以支撑罗
军第3集团军的防御。)预计将第11装甲师、第336步兵师以及德国空军的一个野战师转隶
给第48坦克军,而这些师于十二月四日尚在开来前线的途中 [ 注:这些部队的质量是大
不一样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是素质很好的师,而那个空军野战师是不怎么令人
称心的。这类师是格林的创造,他打算象指挥空军那样指挥地面部队。他的这些师配备
的人员和装备都是第一流的,但是训练却很糟糕。他们受对陆战毫无所知的空军军官指
挥,这个特种的空军师的作战科长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一九三九年他担任第3军的空军
联络军官时,我就认识他。他当时履行职责是很出色的,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在步兵师
当好作战科长。 ] 。当霍特的第4坦克集团军开始向斯大林格勒进攻时,第48坦克军则
渡过顿河,与该集团军左翼会合。第6集团军司令部的阿达姆上校位于下齐尔,他在这里
集中了一些东拼西凑的部队。  

  十二月四日,新任命的第48坦克军军长诺贝尔斯道夫将军来到我们司令部。以后在
齐尔河、顿涅茨河,继而在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的几乎是没完没了的防御和进攻作战中
,我一直是他手下的参谋长。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机动灵活、气度宽宏,深受所
有参谋人员的尊重,新军长刚一到任,顿时就觉得他被卷入危机之中了。  

 

齐尔河畔的战斗  

  十二月六日,第336步兵师在齐尔河畔的下齐尔和苏罗维吉诺之间占领了阵地。当天
,第11装甲师师长巴尔克将军来到下齐尔,勘察该师渡过顿河的地段,以便与霍特第4坦
克集团军进行协同。但是我们在解救斯大林格勒部队方面没有起什么作用。十二月七日
,俄国第1坦克军在第336步兵师的左翼强渡齐尔河,并向我河岸防御阵地深远后方的第
79国营农庄居民区推进。第11装甲师的部队还在由罗斯托夫前进中。他们奉命立即向国
营农场转移,以恢复原态势。十二月七日下午,第15装甲团与俄军大批坦克部队在国营
农场附近遭遇,并阻止俄军继续前进。  

  显然,我们不能容许俄军停在国营农庄,因此,巴尔克奉命把他们赶走。第一步,
他把他的指挥所设在第336师指挥所的旁边,在上索洛诺夫斯基,这样即可使两个师密切
协同。  

http://www.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panzer_battle/images/029_s.jpg
图29 第79国营农庄之战  

  第336步兵师师长要求巴尔克对国营农庄实施正面攻击,以便能尽快地解救他们的危
急处境。巴尔克则认为,地形不便于坦克行动,而且任何情况下的正面攻击,只能把敌
人击退,而不能歼灭敌人。他决定沿国营农庄以西和以北的高地实施主要突击,因为这
里便于坦克通行;尔后令坦克插到俄军的后方,切断敌人退路(见图29)。第15装甲团担
任主攻,由第111装甲步兵团支援,而第110装甲步兵团则由西南进行牵制性的进攻。巴
尔克把高射炮和工兵营配置在国营农场以南,以防俄军向这个方向突破。第336师的炮兵
负责支援由东北翼进攻的部队。  

  十二月七日夜里,第11装甲师根据巴尔克的命令调整了部署,各部队进入集结地域
。十二月八日拂晓发起攻击时,俄军正准备向第336师后方实施突击,他们确信,德军是
在他们的掌握之中。第15装甲团碰上了俄军由北面开来的摩托化步兵的长长的纵队并对
这支纵队发起攻击,这使敌人完全出乎意外。当我们的坦克冲进纵队时,俄军惊慌失措
,狼狈逃窜,运输车一辆跟一辆地起了火。整个纵队被我歼灭,巴尔克师的装甲团随即
在装甲步兵和炮兵的直接支援下,向防守国营农庄的俄军坦克部队后方推进。  

  俄军打仗倒很勇敢,但是他们的坦克却落在我们的火网之中,想逃脱等于白费力气
。当这个短短的冬日的白天过去的时候,俄军的坦克第1军彻底被打垮了,有五十一辆坦
克被击毁。  

http://www.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panzer_battle/images/030_s.jpg
图30 齐尔河之战(1942年12月)  

  十二月九日至十三日,巴尔克师继续肃清齐尔河登陆场的俄军。空军野战师在第33
6师的左翼占领了防御,这两个师竭尽全力来防守第48坦克军所占领的齐尔河一线,该防
线在奥布里夫斯卡亚和下齐尔之间,延伸四十英里。但是俄军不断施加重压,第11装甲
师不得不一次再次地出击,以恢复防线。  

  十二月十一日晚,巴克尔将军收到了以下的通报:“敌在里辛斯基和下加里诺夫斯
基两点突破,两个突破口之间的直线距离二十二公里。”第11装甲师长决定先对里辛斯
基之敌实施反击。装甲团经过一夜行军,于十二月十二日拂晓到达里辛斯基附近,并歼
灭已突入的俄军部队。巴尔克定下这个决心,是因为他认为,第336师的防地对第11装甲
师的尔后行动至关重要,因此应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一阵地。第336师业已充分认识到它
的任务的重要性。该师以坚强的意志来对付每一次敌人的威胁,并竭力以自己的力量去
抵挡一切,以使巴尔克在不需以坦克去支援步兵时,能以全师的力量实施反击。第336师
师长卢希特将军从来不张惶失措,也不吁请第11装甲师的兵力支援,甚至在最危急的时
刻也不这样作。如果没有两个师司令部在一起协调地工作,作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另
外,军长每天晚上都会见巴尔克,全面地来讨论当时的形势。  

  十二月十二日消灭里季斯基的俄军以后,第11装甲师向北转移。当天下午,该师行
进十五英里以后,攻入下加里诺夫斯基的俄军登陆场,大大地压缩了俄军的阵地。  

  十二月十三日拂晓,当该师正要向下加里诺夫斯基发起最后一次攻击时,俄军向其
右翼进行了猛烈的冲击,造成了一时间的危机。一个营被包围起来。第11装甲师停止了
向登陆场的突击,调过头来对付进攻的敌人,于是给这个营解了围。这场战斗,勿庸置
疑是以德军防御的胜利而告终。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彻底清除俄军在下加里诺夫斯基的
登陆场,正是这一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11装甲师在八天当中,夜里行军,白天打仗
,极需进行休整。  

http://www.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panzer_battle/images/031_s.jpg
图31 巴尔克的反击(1942年12月19日)  

  十二月十日,第4坦克集团军发起进攻,以援救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对这次进攻
早已等得不耐烦了。这期间,负责对被围军队进行空中补给的里希特霍芬上将来我们的
指挥所视察。根据他的看法,斯大林格勒的补给状况自十二月初以来一直不好,那时还
是按第6集团军最低限度的需要量,即每天五百吨来供应的,现在最多只能给被围军队空
投一百吨物资,当时Ju-52运输机的数量,跟巨大的任务相比,显然是不足的,因此不得
不使用He-3型轰炸机。这种飞机只能载弹一吨半,而且前线非常需要它们支援地面部队
。  

  这时,霍特正在全力以赴地向斯大林格勒进攻。第48坦克军也要参加进攻,尽管齐
尔河一线情况紧急也无法考虑。不幸的是,我们在下齐尔附近的顿河登陆场,在俄军不
断攻击之下,已经失守,而在我们去执行任务并与第4坦克集团军会合以前,需要把这块
登陆场夺回来。十二月十四日,齐尔河防线一天平静无事。十五日,第11装甲师从俄军
加里诺夫斯基登陆场附近的阵地撤了下来,并向下齐尔转移,以便强渡半结冰的顿河,
与霍特派的援兵会合。而对俄军加里诺夫斯基登陆场的地段,由空军野战师派出的应急
部队 [ 注:应急部队系指为应付紧急情况而组织的警戒部队。 ] 所占领。  

  十二月十六日,霍特的前卫已经到达阿克塞河岸,距第6集团军最近的部队不到四十
英里。我们计划由第11装甲师于十七日打开一条渡过顿河的道路,继而向东南进攻,去
支援霍特的左翼。(下一章里,我将详谈霍特集团军的行动。)就在这个时候,俄军统帅
部对一些高级人员的任命表现出了它的战略远见。由朱可夫元帅统一指挥伏尔加-顿河前
线的各集团军,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任他的参谋长 [ 注:华西列夫斯基后晋升为元帅,一
九四三年四月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一九四九年,任苏联武装力量总司令。 ] 。他们
没有把预备队集中起来去抗击霍特的突击,而是对顿河中游运气不好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
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进攻的正面很宽,包括了霍里德战役群(该群在我们的左翼接替了罗
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地,而且还包括了齐尔河一线的第48坦克军的阵地。我军在这一
防御地段的危机和意军的瓦解,不仅迫使第11装甲师放弃强渡顿河的进攻行动,而且还
使得曼斯坦不得不大量收拢霍特第4坦克集团军的兵力,以便建立起掩护罗斯托夫的新防
线,这就决定了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命运。  

  十二月十六日,第48坦克军当面的情况一点也不清楚。俄军第5坦克集团军停止了沿
齐尔河一线的进攻,似乎有可能渡过顿河,迎击霍特集团军。由于天气不好,德国空军
的飞机已经有好几天没有起飞,空中侦察没有进行。到了十七日,情况明朗化了。正当
第11装甲师要强渡顿河时,俄军以猛烈的攻击,突破了下齐尔以北约六英里的第336师的
阵地。这时,除了把第11装甲师投入战斗别无他法,该师把俄军击回到河岸。十八日,
第11装甲师继续攻击,以期清除俄军渡过齐尔河的立足点。若不是有消息说,另一股俄
军又在西北十二英里的下加里诺夫斯基登陆场发起进攻的话,第11装甲师的攻击是会取
得成功的。俄军的一个机械化军在宽大正面上实施突破,我们的“应急”部队的抵抗没
起什么作用。诺贝尔斯道夫将军被迫令第11装甲师去封闭突破口。巴尔克是不同意这样
作的,他认为在这样作以前最好是先消灭第336师当面的敌人。  

  巴尔克受领命令后,决定即刻出发,经一夜的行军,于第二天拂晓,不等俄军出动
即向敌人发起进攻。为此,第110装甲步兵团要由正面牵制敌人;第15装甲团攻击敌人的
东翼;第111装甲步兵团则在右后方掩护翼侧,留作预备队。(见图31)  

  十二月十九日五时,一切均按计划行事,天蒙蒙亮,第15装甲团的先头分队看到,
俄军展开成战斗队形的强大坦克部队正向南行进,由于德军装甲团荫蔽得很好,它仅有
的二十五辆坦克就跟在俄军的后面,还没等俄军反应过来,就对俄军开了火,只几分钟
击毁俄军坦克四十二辆。俄军这才明白原来象二梯队跟在他们后面的,是德军的坦克,
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坦克。制高点148.8高地被我们夺了过来。在这个高地的另一边,也有
展开成战斗队形的坦克在前进,它们的行动跟上边说的几乎一样。德军由莱斯特曼上尉
指挥的坦克又一次由后边攻击了俄军,而在俄军还没弄清情况以前,已经被消灭了。就
在这样短得出奇的时间内,二十五辆德国坦克消灭了俄军六十五辆坦克,自己却毫无损
伤。这场战斗冲垮了俄军的进攻,其残部仓惶逃窜,没有敢再进行抵抗。  

  十九日晚,俄军第3坦克旅对德军第11装甲师的左翼实施牵制性攻击,并占领了第1
10装甲步兵团第1营的阵地。但第15装甲团很快又夺回了这块阵地。  

  十二月二十日,第11装甲师继续前进,以便将敌人驱赶到齐尔河的对岸。装甲师的
进展起初很顺利,但到傍晚的时候,俄军对师的右翼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并突入第111装
甲步兵团的后方。这一危急由装甲团给解除了,还击毁了俄军的十辆坦克。  

  由于俄军的猛烈进攻,巴尔克将军决定于二十一日巩固防御阵地,并令各团利用夜
暗调整部署。这天凌晨二时,两个装甲步兵团都报称,他们的防御阵地被俄军突破。一
轮明月照亮大地,俄军的坦克和步兵趁我们调整部署之际突入了我们的阵地。第15装甲
团立即发起反击,不久就由装甲步兵团那里传来了捷报。巴尔克派出第61摩托车营在第
110和第111装甲步兵团的接合部攻击俄军,这股俄军似是敌人的主力。到了白天,情况
已明:第11装甲师取得了防御战的重大胜利,俄军在我们的阵地之前丢下数百具尸体,
德军的损失也很大。  

  十二月二十二日,第48坦克军防地上一派宁静。事实上,我们在齐尔河一线的大规
模防御战已告一段落。但是,由于意军第8集团军阵地的瓦解,这就在我们的左翼打开了
一个口子,俄军近卫第1集团军的部队正通过这个口子源源而入。十二月二十二日,我军
部接到命令:撤离齐尔防线。率第11装甲师转移到西面九十英里处的塔钦斯卡亚。除非
我们飞快地行进,是解救不了罗斯托夫的。  

  在结束关于齐尔河战斗的叙述以前,我必须对这位天生坦克指挥官巴尔克将军赞颂
几句。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他的装甲师简直是一支“消防队”,它在两个步兵师后边行
进,熄灭一次“大火”,紧跟着再去熄灭另一次“大火”。遇到步兵不能对付的俄军登
陆场,巴尔克就以坦克兵的全部力量去猛击敌人,他在遵守一句古老的格言:“不必吝
惜,只管猛击。”他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战果,是因为他能与两个步兵师和第48坦克军军
部密切协同。巴尔克永远不让单一的坦克去直接支援步兵,因为他认为这样对十分需要
的坦克是不利的,并且也是个浪费。而机动作战的战术常使形势转危为安,并使敌人遭
到很大损失。这期间,在第48坦克军的行动地带内共消灭敌军坦克七百余辆。根据我的
所见所闻,我认为,只要我们有沉着勇敢的士兵,有集中使用的坦克和火炮,就可以打
败拥有大量兵力、兵器的俄军。  

  下面是巴尔克自己关于这次行动的记载:  

  第11装甲师以其决定性的英勇行动,在齐尔河一线取得了防御的胜利。如果该地段
的防御被突破,俄军得以进军罗斯托夫,高加索集团军群的退路将被切断,这会使它遭
到斯大林格勒德军集团军同样的厄运。这样,形势逼着第11装甲师要竭尽全力去完成受
领的任务。  

  所幸的是,经过历次艰苦战斗以后,那些没有经得起考验的指挥官,统统都由有经
验的人替换了。留下来的指挥官都是绝对可靠的。  

  连续几个星期,我师都是夜间转移,拂晓前到达最易攻击敌人的位置上,而在敌人
出动的前一小时攻击。使用这种战术要求部队要消耗很大的精力和体力,但是伤亡却很
小,因为这种作法常常出敌意外。我师的一句格言是“夜行军是救命星。”然而,人们
要问,第11装甲师的军人究竟什么时间睡觉呢,这个问题恐怕永远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  

  命令毫无例外地都是口述的。师长于当晚定下次日的决心,并于现地给团长口头下
达必要的命令。然后他回到司令部,再同第48坦克军参谋长商讨他的意图。如获批准,
就给各团发电:“无变化”,于是一切均按计划行事。如有重要变化,师长即于当夜到
各团去,重新下达口述命令。他由战场上的前进阵地指挥师的行动。师长的位置与实施
主要突击的部队在一起,他每天都要到团里去好几次。师司令部稍靠后一点配置,在行
动中一般不改变位置。司令部负责搜集和整理敌情材料,掌管部队的补给,并调动加强
兵力。师长和司令部之间用无线电台保持通信联系,只在少数情况下才用电话联络。  


  由沉着而能干的卢希特将军指挥的第336步兵师,由于防备严重不足而处于不利状态
。如果该师拥有大量的反坦克火炮,就不可能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在这方面,我们
的编制是不合乎要求的。  

  双方都曾使新组建而装备很差的部队投入了战斗。如德军的空军野战师,尽管拥有
较好的技术装备,只不多几天就垮台了。它的训练很差,另外也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
这些师是戈林的创造,这种创造根本没有合理的军事上的依据,士兵们因为这种荒谬行
径而送了命。  

  俄军方面,坦克乘员,特别是机械化军的坦克乘员,根本谈不上什么象样的训练。
这个缺点正是德军12月19日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篇纪事里,关于炮兵谈得不多,在高度机动和情况多变的作战行动中,炮兵不
能及时到来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夜间,炮兵常常用来以集火射击袭击敌人的宿营地
。这种战术的效果究竟有多大,也很难说。但是,俄军为逃避冬日的严寒,常常躲在村
庄里,这样就可以设想炮击的效果了。  

  齐尔河这一仗,由于俄军坦克第5集团军指挥部所采取的方法不当,使我们打起来并
不吃力。他们投入战斗的各个军,发起攻击时在时间上并没有什么协同,大量的步兵师
之间也没有协同好。这样,第11装甲师就能够打完一个军再打一个军,等到把这个坦克
集团军削弱到一定程度,我装甲师甚至可以撤下来,再去对付俄军的另外一个坦克集团
军。  

 

对俄军战术的最初印象  

  在结束这一章的时候,我想谈谈俄军在齐尔河战斗中采用的战术给我留下的最初印
象。这些印象在以后的许多情况中进一步证明是正确的。  

  实际上,俄军每次发起进攻以前,先进行广泛的渗透活动,由一些分队和小组“渗
入”到防御阵地中来。在掌握这种作战方法方面,还没有人能赶上俄国人。虽然外围地
域都在监视之下,俄国人却突然间就在我们阵地的当中出现,谁也没看见他们来,谁也
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甚至在那些通行特别困难的地方,他们都可能成群地出现
,而且很快就挖了掩体。诚然,单个士兵渗入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阵地只有
薄弱的兵力防守,支撑点中间的间隔也很大。师的防御正面宽达十二英里。但是一个令
人惊异的事实是,尽管整个夜晚我们都在注视着,机警地张大眼睛望着,第二天早晨准
还有整分队的俄军到我们的防御阵地里来,带来了全部武器和弹药,而且还挖了掩体。
这种渗透的技巧是惊人的,几乎没有声音,一枪不发。这种渗透战术,俄军使用了数百
次,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付这种行动的唯一办法是:加强守备力量,让那些值勤的机警
士兵作纵深配量,并不断地进行巡逻,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足够的预备队随时作
好准备,一有情况立即出动,赶走侵入的敌人。  

  俄军另一个行动特点是,不论在什么地方,不管什么时间,都要建立登陆场,以作
为尔后进攻的基地。俄军控制的登陆场的确是很大的威胁。忽略这些登陆场,或者不及
时清除这些登陆场,都是很错误的。俄军的登陆场,初建时可能很小,而且几乎没有什
么危害,但是短时间内,他们就可以把它变成危害很大的阵地,不久就会成为难以克服
的据点。晚间俄军一个连占领的登陆场,第二天早晨兵力至少要扩大到一个团,再一个
夜晚就会变成一个装备了重武器的坚固据点,它可以具备所需要的一切,使它达到几乎
坚不可摧的程度。俄军头天夜里建立了登陆场,用再猛烈、再集中的炮兵火力也不能把
它赶走。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经周密组织的进攻。俄军“到处建立登陆场”的原则会构
成非常严重的威胁,这是不能低估的。这里唯一可靠的,必须成为一条原则的办法是:
若俄军正在建立登陆场,或者正在建立前进阵地,就向它发起冲击,而且立即冲击,猛
烈地冲击,犹豫不决注定要失败。迟缓一个小时,冲击就可能受到挫折,迟缓两个小时
就定然受挫折,迟缓一天就要召来大灾难。甚至是只有一个步兵排,只有一辆坦克,就
要发起冲击!要在俄军立足未稳的时候,要在它刚被发现,好对付的时候,在它还没有
时间组织防御的时候,要在它的重武器还没运到的时候,就对它发起冲击。推迟几个小
时就太晚了。迟缓意味着失败;果断而及时的行动就会成功。  

  俄军的战术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尽管他们精于渗透行动,并特别善于构筑野战工
事,但俄军进攻行动的刻板也几乎是众所周知的(有时俄军坦克部队也能打败较小的部队
,这显然是例外)。愚蠢地对某一点反复地冲击,炮兵火力组织的公式化,以及不善于选
择进攻的地形,都表现出在执行任务时缺乏创造性和思想上的僵化。我们的无线电侦听
队曾多次听到这样急躁的提问:“现在我们干什么?”只有少数的下级指挥官在遇到情
况变化时,能表示个人的看法。在许多情况下,本来是一次成功的冲击、突破或是已经
完成了的合围,但却没有及时扩大战果,就是因为上级没有关照该怎么办。  

  尽管在指挥上是刻板的,但是俄军却善于迅速而频繁地调换前线的部队。一旦某师
受了重创,一夜之间它就撤到后方,几天以后再在另一个地方出现时,却又是一个新锐
师了。  

  所以说,与俄军的战斗,很象是海格立斯与九头蛇之间的古典式的斗争 [ 译者注:
海格立斯与九头蛇的斗争见于希腊神话故事。 ] 。  


--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
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
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forumid_13/1dTW3cfF_JNpHJGF7UILC.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2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