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坦克战(由乌克兰撤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20 19:17:49 2005), 转信


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乌克兰的圣诞节  

  一九四三年圣诞节前夕,“南方”集团军群又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我们得知,第
24坦克军受了重创,俄军已在布鲁西洛夫地域突破。据报称,俄军正向日托米尔开进。
第48坦克军奉命阻止他们的前进。圣诞节这一天,我们军部来到日托米尔,这里已经挤
满了运输车辆和后勤分队,包括第13和第24坦克军的后勤分队。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
穿过了挤满人群的街道,把我们的指挥部开设在城南。第24坦克军的装甲师(第8、第19
和“莱赫”党卫军装甲师)归我们指挥,但是,这些师在哪里,他们的损失情况怎么样,
我们却毫无所知。我们设想,他们可能是在日托米尔以东的森林里。无论如何,我们有
责任解救这些遭遇不幸的师,并重建防线。  

  由于日托米尔拥挤不堪,使我们的处境复杂化了,这里的形势包含着一切混乱和骚
动的因素。除了补给部队以外,还有第4坦克集团军的一个炮兵师驻在城内。结果,有两
万多人和上千的车辆聚集在街道上。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捕鼠器”,由于没
有其它的道路,从北边开来的我3个装甲师(第1、第7和“莱布什坦达特”装甲师)也不得
不穿过日托米尔,这使事情更加糟糕。  

  第1装甲师只是在巴尔克将军采取了一些严厉措施以后,才勉强通过了市区,并向东
推进,以便同第24坦克军的余部会合,最后,第1装甲师报告称,它已突破重重障碍,与
“莱赫”党卫军师以及第8装甲师师部接上了头。而第19装甲师和第8装甲师的一部被兵
力很强的俄军分割在南部地区,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军部同第19装甲师取得了无线电
联系,并命令它向日托米尔以南地域实施突破,“莱布什坦达特”装甲师将在这里接应
它。遗憾的是,日托米尔被挤得水泄不通,“莱布什坦达特”装甲师象爬行一样地挤了
过去。  

  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个非凡的圣诞节。第19装甲师用无线电台报告说,“我受到敌
人30辆坦克的攻击,已经没有燃料。援助,援助,援助!”尔后是静默。巴尔克将军坚
决不同意派遣“莱布什坦达特”师前去支援,尽管这将使第19装甲师遭到致命的打击。
最后,经过6小时的焦急等待,第19装甲师终于发来了非常可喜的电报:“我们保持一定
的队形向西撤退。”  

  十二月二十六日,第19装甲师和第8装甲师一部,在沃利查地域与“莱布什坦达特”
装甲师会合。它们的退却,是由考尔尼勒将军和拉多维查上校精心组织实施的。他们几
乎没有损失什么装备,而且还击毁了敌人大量坦克。他们也象俄军时常作的那样,即脱
离开公路,沿林间道路行进。  

  侦察报称,强大兵力的俄军正在向日托米尔开进。我们焦虑地预料到,他们将于十
二月二十七日发起猛烈的进攻,但是,俄军并没有这样作。他们是因为曾受到第1装甲师
的勇猛的突击而谨慎小心了呢,还是因为他们有许多部队都要走一条道路,或者是因为
他们要包围我们而自己陷入了混乱状态呢?我说不清,但事实是,他们并没有进攻,这
就使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  

  我们的第一阶段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已经解救了第24坦克军的各师,并在日托米尔
以东建立了一道新防线。第4坦克集团军决定利用这一形势,令第48坦克军继续向南推进
,以掩护卡扎廷至贝尔吉切夫这一地区(见图50)。担心俄军在这一地区实施突击,这是
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俄军突击成功,就会切断铁路干线,而第聂伯河湾部的德军要靠这
条干线供应物资。俄军这时已经占领了卡扎廷,我们奉命迅速集中起来,准备实施反击
。  

  十二月二十七日,“莱布什坦达特”师占领贝尔吉切夫以东地域,二十八日,第1装
甲师通过该地域,以期收复卡扎廷(从北面调来的第7装甲师还正在途中)。第48坦克军总
共有100-150辆坦克,而俄军在这一地域却拥有500辆坦克。  

  十二月二十九日展开激战。防守二十英里正面的“莱布什坦达特”师遭到敌人140辆
坦克的攻击。这时,第1装甲师夺占了一些阵地,但是遇到了占很大优势的敌军的猛烈抵
抗。“莱布什坦达特”师的部队击毁了敌人68辆坦克,但师的阵地也被突破了好几处,
有40辆坦克已经突入师的后方。为对付这一威胁,巴尔克决定缩短防线,并将他们两个
师撤到贝尔吉切夫两侧地域,十二月三十日早晨,我们处境危急。当时因地面结冰,道
路很滑,对第1装甲师和撤退是很大的阻碍。“莱布什坦达特”师要在兵力强大的俄军纵
队之中打通一条道路。不但如此,第7装甲师的前进也受阻。尽管如此,我们在这一天中
击毁敌人坦克32辆,中午时分,建立起了绵密的防线。  

  十二月三十一日,大批的俄军发起猛烈冲击,损失了67辆坦克。在这次战斗中,我
们再一次发现,俄军坦克的后面已经没有密集的步兵在跟随。大批的俘虏中,大部分都
是十六岁左右的青年人,中间还有一些十三岁的少年。屠杀孩子们,甚至使东线那些坚
强的老兵都下不了手。我们的士兵说这是在“屠杀无罪的人”。  

http://www.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panzer_battle/images/050_s.jpg
图50 由第聂伯河向德涅斯特河进攻(1944年3-4月)  

   “莱布什坦达特”师俘虏的一名俄军坦克指挥官,原是乌拉尔一个工厂的工人。他
说,斯大林于十一月十七日发表了一个公告,号召凡是会开坦克的人都要到前线去。他
应召参军,刚一个月他就参加了战斗,根本没有经过什么训练,因此,说俄国的兵源已
经枯竭,是可以令人相信的。这就增强了我们“坚持到底”的信心。  

  第4坦克集团军司令官劳斯上将是一位沉着冷静而有才华的指挥官。在他的指挥下,
成功地挽救了危险局面。诚然,俄军已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占领了日托米尔,并于一月三
日称心如意地跨越了一九三九年划定的波兰国界。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进攻力已经消
耗差不多了,而德军在西乌克兰的防线仍比较巩固,我们的军心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
动摇。  

  在贝尔吉切夫防御战取得胜利以后,会出现几个星期的相对平静的阶段。我患的阿
米巴痢疾还没有痊愈,这是非洲战役给我的留念。巴尔克将军对我说,这是去疗养一下
的好机会,还是到加米什的医院去彻底治愈这个病。等我痊愈归来以后,正好可以赶上
将在一九四四年展开的一场恶战。  

 

防御战问题  

  总的看来,西乌克兰地区的防御战是成功的,因为这里没有固定防线,而只是一种
“只能弯不能折”的非固定防线。因此,敌人永远也歼灭不了德军的大部队,而我们的
下级指挥官都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实施反击,以便歼灭尽可能多的俄军。  

  从另外一方面看,固定战线的防御配系,就象第24坦克军在布鲁西洛夫以东所建立
的那样的防御,很快就会被分割成好几块。这样的部署,只能怪罪现场的指挥官。坦克
集中用于实施出敌意外的突出,几乎可以突破任何的防御,而在俄国辽阔的国土上,任
何一道防御地区,都只能起到临时的掩护作用。防御战成功的诀窍,还在于灵活地使用
预备队和实施决定性的反击。  

  由于德国战时编制上的缺陷,更增添了我们的困难。我们没有反坦克炮兵师(即主要
由反坦克炮兵组成的师),虽然这种兵团在现代战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交战刚开始
时,这种师应留作预备队,只有在受到突破的严重威胁时,才动用它们。在战线稳定下
来以后,再由坦克师发起反击。我们没有反坦克炮兵师,给我们造成许多损失,其实建
立起这种师并不算费事。第48坦克军坚决主张建立这种师。但是我们的要求却被置之不
理,理由是没有那么多装备。这种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仅第48坦克军在一九四
三年十二月就缴获了俄军反坦克火炮五、六百门。这些火炮足够装备一个师,况且俄军
坦克火炮质量较高,还可以使用德国的炮弹。  

  我们没有反坦克炮兵师,因此在日托米尔战斗中只使用了一个炮兵师。该师编有若
干个炮兵团,一个自行火炮分队和一个重炮营。这个师根本不适合打仗,除了堵塞道路
,遗弃火炮之外,别的什么也干不了。上边有种思想认为,这种师可以当作坦克师使用
。但是事实证明,它无论在进攻或防御中都用不上,要想完全守住日托米尔是无能为力
的。如果它所属的团纯粹当炮兵使用,那么它在军的控制下,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防御战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后方地域和交通线的组织。我已经提到过日托米尔这个
重要交通枢纽的交通阻塞的严重情况,在贝尔吉切夫和其它城镇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糟糕的是所有前线部队的后勤单位都集中在道路枢纽上。在俄军进攻期间,那些非战斗
人员都挤在这些地方,成堆的车辆也疏散不出去。如果俄军突破过来,数以千百计的车
辆都要丢掉或焚毁。而且,事关紧要的坦克也将寸步难行,陷入人群和车辆的泥潭。造
成这种麻烦的原因是,城镇里生活方便而舒适,而城外多半是由游击队控制着。所有的
后勤单位都挤在交通枢纽,这或许是游击战所造成的后果。  

  第48坦克军后来在其它城镇作战时接受了日托米尔的教训。我们要求所有的部队都
要脱离开这样的道路枢纽,都要严格执行这个命令。后勤单位都在农村驻下来,并展开
了补给工作,就使得游击战无法施展了。此外,俄军飞机对这些交通枢纽实施突击也不
会收到什么效果。后勤单位必然会感到有些不便之处,特别是,他们要派出更多的警戒
和采取更多的安全措施。结果,第48坦克军司令部常常收到关于后勤单位要安排在大城
镇的申请,申请中也举出了许多有力的理由,并且声称,后勤单位设在乡村,是不能使
部队得到正常而有效的供应的。然而,巴尔克将军仍坚持他的看法。应当指出,我们其
实并没有多大的困难,恰恰相反,实行新办法以后,我们的后勤补给工作反而较以前更
有组织了。  

 

“不许撤退”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希特勒总部召开了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
讨论曼斯坦提出的建议:将部分军队由第聂伯河大湾处撤出,并撤离尼科波尔。采纳曼
斯坦这个建议可以使防线缩短125英里,但希特勒拒绝考虑这项建议。他反对的理由是,
只要我们由第聂伯河大湾处撤兵,就会使俄军能集中兵力去对付克里米亚,而丢掉克里
米亚,在对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的关系上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当然也有一定的
道理,但在战争中却时常需要在两害中择其小害。屈希勒尔曾指出:“不管怎么样,克
里米亚不久也会丢掉。”但这也是无济于事的。  

  希特勒说,俄军“总归要兵力枯竭的”,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不明白的是,疲惫俄
军最好的办法是采取灵活的战略,而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让俄军将德军歼灭在危险
的突出部。然而,同希特勒是无可争辩的。在屈希勒尔的压力下,希特勒作出了一个含
糊的判断,并且说:“就等着瞧吧。过去也曾有过这种情况,人们都说,事态发展是没
有出路的。结果呢,并不是那样,主要是不要惊慌失措” [ 注:在十二月二十八日的会
议上,希特勒走得更远了,他说:“我过去曾允许军队退却,这是我不能原谅自己的。
” ] 。这就是在形势要求作出冷静的判断并需要正确运用策略时,德军领导层的状况。
  

  十二月二十七日的会议,可以说明德军在随后的三个月内,在乌克兰所遭到的挫败
的根源。正是俄军的人力已经接近枯竭的时候,希特勒却坚持要守住在战略上看不应该
防守的防线。由于我离职去养病,四月中旬才回来,我不能详述战斗的经过,不过这些
战斗对研究战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可以说明,战争是一门科学,战争原则是
不得任意违背的。  

  一月中旬,红军重新发起进攻。第48坦克军继续固守防线。俄军在乌克兰进展不大
。俄军在东部地区却获得重大战果。尼科波尔于二月八日失守。这时,我们的第8集团军
正在防守最危险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包括了科尔松-谢夫琴科夫斯基,直延伸到第聂伯
河。希特勒坚持要守住这个突出部,结果是又出现了一个斯大林格勒,只不过是规模小
些罢了。瓦杜丁元帅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科尔松-谢
夫琴科夫斯基两侧突破我防线,将德军五万余人包围起来。曼斯坦费了很大的劲才救出
来三万五千人,损失不小,特别是炮兵损失很大。大部分的火炮都丢在泥沼里。  

  瓦杜丁得了病 [ 译者注:当时瓦杜丁负了重伤,不久逝世。 ] ,朱可夫元帅接替
他的指挥职务。三月,该方面军发动新的攻势。共实施两个主要突击,一个指向波兰南
部,而在占领罗夫诺和卢茨克以后,扼守利沃夫和提尔诺波尔之间的地区。第二个突击
威胁性较大,直指第聂伯河上游和喀尔巴阡山山脚。同时,科涅夫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已
进至南布格河一线,并继续向西南推进,与朱可夫的先头部队会合。(见图50)  

  第48坦克军继续固守贝尔吉切夫以南地区,处于受敌两翼包围的威胁之中。该军获
准向提尔诺波尔撤退。执行这项任务,需要有相当的胆略和高超的指挥才能。巴尔克将
军写道:“主要之点是坚定必胜信心,沉着冷静,不要造成这次退却可能失败的印象”
。  

  在这次富有冒险性的行军中,德军要横穿朱可夫部队的开进路线。第48坦克军采取
的行动原则是:白天打,晚上走。巴尔克将军特别注意军部的位置,因为在退却过程中
保持正常指挥是至关紧要的。巴尔克毫不犹豫地把军部设在距前线较远的位置,因为这
样它可以在一个位置呆上几天,直到进行下一步长距离后撤时,再准备转移。由于采取
了这些措施,从来没有出现各师与军部失掉无线电联络的情况。  

  由于俄军每次进攻的目标都是大城镇(也许是斯大林的特别命令中要求这样作的),
因此要尽量避开这些地方。在与俄军作战中,多次挫败都是由于把高级司令部设在大城
镇里,或者是由于要故意虚张声势把司令部设在距前线很近的地方。其结果常常是把司
令部“卷入”战斗,完全失掉对部队的指挥和控制。巴尔克避免了这些错误,他谨慎地
把司令部设在距公路和大居民地很远的地方。  

  在撤退过程中,第48坦克军总是注意提前发出预先号令,以便让各师有充裕的时间
作好准备,部队对这种考虑周到的作法是很赞赏的。比如,“莱布什坦达特”党卫军装
甲师脱离第48坦克军6星期以后又归还建制,当该师收到军部明确告诉它今后48小时要干
些什么的预先号令时回电说,“好!我们领会了上级的精神。”  

  后来第48坦克军集结在提尔诺波尔以西,在这里参与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时,
第1坦克集团军被朱可夫围在提尔诺波尔东南斯卡拉-波道尔斯卡亚地域。三月初,该集
团军在“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防守基洛夫格勒附近的阵地。当朱可夫所部发起进攻
后,第1坦克集团军以强行军向西推进,试图堵住俄军的洪流,哪知却被围在斯卡拉-波
道尔斯卡亚地域。该集团军被隔绝了几个星期,只得靠空中补给。然而,它的顽强抵抗
牵制了俄军的强大兵力。结果,使朱可夫向罗马尼亚北部的突击没有达到目的,不得不
停顿下来。四月九日,第1坦克集团军向西突围成功,与加里西亚的德军主要集团会合。
该集团军立了卓越的战功,因为它的所有重装备都保全了下来。  

  第1坦克集团军在斯卡拉-波道尔斯卡亚被围,使希特勒和曼斯坦元帅之间的关系最
后破裂了。希特勒起初不同意令该集团军突围。三月二十五日,曼斯坦带着绝望的心情
飞到东普鲁士,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他提出辞职。最后希特勒同意让第1坦克集团军作
突围的准备。他飞回他的司令部,不出一个星期就被撤销了指挥职务。  

  四月十日,俄军占领敖得萨,克列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退过德涅斯特河,进入
罗马尼亚境内。事情越来越糟,四月十一日,托尔布辛的军队向我彼列科普地峡的守军
发起猛烈的突击,终于突入了克里米亚。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各师损失了3万人,余部被驱
赶到塞瓦斯托波尔。这座要塞到五月九日也陷落了。又一个集团军为“拼命死守”的策
略作了牺牲品。  

  如果说“南方”集团军和“A”集团军群在一九四四年开头的几个月没有被歼灭,那
也要归功于德军的官兵,他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从毫无出路的处境中找出了一条出路
。哪知,这一局势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古德里安将军写道:“在艰苦的冬季作战中所
遭受的严重损失,早已使陆军总部大惊失色。” [ 注:见《坦克指挥官》。 ] 他指出
,这些损失将对在西线组织兵力以对抗英美军队入侵的计划造成严重破坏,而众所周知
,美英军于一九四四年上半年就开始入侵了。  

  春天解冻时期的到来,使东线的战事暂告停息,但是我们仍然心神不定地等待着未
来的战斗。大势已去,从施里芬时代的德国战略家们就害怕的两线作战的战争,已经到
了最后的、决定命运的阶段。  

 


--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
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
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forumid_13/1dTW3cfF_JNpHJGF7UILC.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