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震惊世界 美军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Feb 12 15:05:07 2004), 站内信件

http://image2.sina.com.cn/jc/2004-02-11/U486P27T1D181591F3DT20040211111403.jpg

美军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

http://image2.sina.com.cn/jc/2004-02-11/U486P27T1D181591F26DT20040211102723.jpg

美军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

  1945年4月,意大利宣布退出战争。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已经以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世界人民观注的焦点转移到亚洲
及太平洋战场,日本帝国主义已落入日暮途穷的困境之中。

  

日本人说"不" 
 
  1945年7月,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相聚德国的波茨坦,商议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办法。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向日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立即
无条件投降。宣言说:如果日军仍不放下武器,日本武装力量将不可避免地被彻底消灭,
日本国土也不可避免地化为焦土。日本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宣言意味着什么,更没有
想到原子弹的阴影正在向他们袭来。

  实际上,此时的日本已经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在中国战场,1943年初,中国军民已
转入攻势作战,各解放区不断扩大,日军只有招架之攻而无还手之力;在太平洋战场,盟
军已攻占了菲律宾以及硫黄岛、冲绳岛等重要岛屿,战争日益向日本本土逼近。与此同时
,苏联也在积极准备对日作战。然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波茨坦公告》置若罔闻,企图
依仗起尚存的400多万军队做最后挣扎。日本军方的死硬公子在国内大肆进行战争动员,广
泛搜罗炮灰,准备利用中国领土和日本本土作最后决战。

  面对困兽犹斗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反法西斯同盟国认为:要使日本真正接受《波茨坦
公告》,必须在战场上同日本法西斯做最后决战。然而,美军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
一定的胜利,但在日军的顽强抵抗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要对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作
战,代价将更为惨重,而且战争可能要到1945年底才能结束,这对于美国来说是很难接受
的。况且苏联参战指日可待,美国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是不愿将胜利成果与他人分享的。因
此,美国积极地策划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日本,迫其投降。此时,美国人把希
望寄托在刚刚实验成功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身上。

  

"曼哈顿"绝密计划

  1939年8月,美、英、法等国科学家和从纳粹德国逃出来的一些著名犹太科学家在美国
召开了一次研究原子理论方面的会议。会议在爱因斯坦原子物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
铀裂变的方法制造原子弹的构想。

  会议结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带着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
家的亲笔签名信拜见了罗斯福总统。信中,几位科学家向罗斯福总统介绍了当时原子科学
发展的状况,描述了原子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军事可能会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提醒
罗斯福总统,德国人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许有一天希特勒会拥有一种威力惊人的
武器。

  被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搞得头昏脑胀的罗斯福并没有对这封信表现出多大兴趣。
但萨克斯并未就此罢休。作为总统的科学顾问,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一旦原子弹被德国
人先搞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要想方设法让总统接受他的观点。

  一天,罗斯福请萨克斯与他共进早餐。萨克斯看总统这一天显得十分轻松,便说:"总
统先生,您对拿破仑如何评价?" 

  罗斯福不知他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便随便答道:"算是一位英雄,他几乎征服了整个
欧洲。""但他为什么没有征服英伦三岛呢?" 

  

总统停顿了一下没有回答。

  萨克斯见时机成熟,便给总统讲述了当年拿破仑由于轻视美国发明家福尔敦建议的制
造新式"气船",代替法军装备的帆船攻打英国的方案,最终未能征服潮汐变化无常的英吉
利海峡,从而被迫放弃征讨英国的故事。"我不会成为第二个拿破仑。萨克斯,你很走运。
"反应一向敏锐的罗斯福马上把萨克斯带到自己的办公室,让他详细介绍了原子科学的研究
成果及其应用前景。"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马上就开始进行!"听完萨克斯的介绍,罗斯福拍
板下了决心。

  陆军部长史汀生受命全权负责这项工作。他很快便成立了一个代号为"S-11"的特别委
员会,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原子弹研制的前期理论准备工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
战事的不断扩大,美国更加认识到了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英国也开
始了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到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
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
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3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项
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
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
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
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保证新武其实验的安全,工程管理区内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邮件都
要经过严格检查,来往电话一律受到监听,工作人员的家属只知道他们唯一的通信地址:
美国陆军邮政信箱1663号。参加研制的绝大多数人只了解自己的份内工作,而对其他工作
一无所知。许多人到研制工作结束时还不知自己是在研制原子弹。

  有趣的是,当时担任国会议员,后来继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听到了一些关于"曼哈顿"
计划的传闻。为了弄清"纳税人的钱花得是否值得",他曾试图调查工程区内"那些神秘的巨
大建筑里到底在干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杜鲁门先生,最好停止您的调查,这样我们--
包括罗斯福总统--都会感到很高兴的。"碰了软钉子的杜鲁门只好作罢。他后来担任了美国
副总统,对此事仍然一无所知。这一秘密对他一直保守到罗斯福去逝而由他继任总统的那
一天。

  为了加快研制进程,陆军部还成立了"阿尔索斯"特别行动小组,专门在全世界收集有
关研制原子弹方面的情报。"阿尔索斯"小组一个意外的发现使美国政府大为震惊:种种迹
象表明,德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按照当时德国的技术力量,在研
制方面领先于美国并非不可能的事。罗斯福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一方面决定"曼哈顿"
计划由英、美两国联合执行,以加强技术力量,并追加大量投资,保证研制工作的速度,
另一方面命令美国的情报机构详细侦察德国原子弹的研制情况,一旦发现起研究机构和工
厂,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摧毁。

  1943年2月,美国发现德国在挪威设立了秘密工厂,生产重水--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
。盟军在挪威抵抗运动战士协助下,很快便破坏了工厂的设备。5个月后,工厂重新开工。
同年11月16日,美国出动了400多架飞机组成的强大机群,又将该厂彻底摧毁。1944年1月
,英国情报人员侦悉:德国打算将已造出的重水秘密运往本土。当运送重水的人员乘船准
备渡过廷湖时,渡船操纵系统突然失灵,并渐渐开始下沉。船上的德国押运人员惊慌失措
,想尽办法也未能阻止船体下沉,最终船上的重水全部沉到了湖中。其实这是盟军特工人
员事先已对渡船做了手脚的结果。

  1944年6月,"阿尔索斯"小组又发现在法国北部一个叫黑兴堡的小镇附近有德国制造原
子弹的一个基地。盟军司令部派遣了一支突击分队,秘密潜入德军占领区,突然出现在黑
兴堡镇,破坏了基地设施,并将两名奥籍原子专家带回了英国。

  在此期间,美国曾获知日本也在进行"铀弹"的研制,但其研制工作一直没有突破性的
进展,因此美国对此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曼哈顿"计划实施1年之后,美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取得了巨大进展。1942年12月,
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铀235的链式反应实验。到1945年初,大的技术问题都已解决,只
剩下组装成弹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研制成功的第1颗绰号为"大男孩"的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
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其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

  正在波茨坦进行首脑会晤的杜鲁门得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十分高兴。第二天,
陆军部长史汀生专程飞到波茨坦,向总统详细汇报了实验的情况。这时,美国除了已用于
实验的那颗原子弹外,还拥有两颗,一颗是用铀作裂变材料的,绰号为"小男孩";另一颗
是以钚作裂变材料的,绰号为"胖子"。

  

29岁的上校和第509混成大队

  1944年9月18日,美国空军第2航空队司令部。

  乌泽尔·恩特少将端坐在办公桌前,不远处笔直地站着1名空军中校。"从今天气,你
将被晋升为上校,并将领导一个新组建的第509混成大队,"将军严肃地说,"你得把部队装
备全部准备好,去投掷一件新研制的,被称作'原子弹'的秘密武器。你得把它装到飞机上
去,决定采取什么策略、训练方法和投掷弹道以及其他的一切事,都将是你任务中的一部
分。""可是,"中校迟疑了一下,"就这些吗?""至于原子弹,我也知之不多,一会儿将会
有技术人员给你作专门介绍。"少将又补充道,"这将成为一件大事,我想它有能力结束这
场战争。" 

  中校听到这里有些激动,作为百里挑一的幸运者,他明白这次任务的重大意义。

  恩特少将还告诉他,在空军内部,投掷原子弹工作的代号为"银盘",如果需要什么东
西,只须使用这个具有魔力的代号即可。

  这位被赋予特殊任务的中校名叫保罗·蒂贝茨,他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轰炸机飞行
员。他曾率领第1批B-17轰炸机从英国旗飞去轰炸德国;曾在欧洲战场运送艾森豪威尔将军
到他的直布罗陀指挥所;并曾率领他的编队赴北非执行轰炸任务。此时,29岁的蒂贝茨已
是中校,并在空军中享有盛誉。

  蒂贝茨对将要担负的任务满怀信心。他马上开始着手进行第509混成大队的组建工作。
由于各方面大开绿灯,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第509混成大队编制军官256名,士兵1500余
人,它是在第393轰炸机中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第393轰炸机中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
队,当时正在美国本土训练,准备投入欧洲的作战。大队的军官大多数都是从空军各部队
精心挑选来的,尤其是蒂贝茨机组更是优中选优,机组人员大都在以往的作战中与蒂贝茨
有过密切的合作。如投弹手菲阿比少校曾是蒂贝茨在欧洲战场上的老搭档,副驾驶路易斯
上尉在北非作战中一直与蒂贝茨驾驶同一架飞机。另外,领航员温卡克、射手卡伦也都是
一流的机组人员。

  第509混成大队装备了当时美国最先进的B-29远程轰炸机,它自重70000磅,满载时重
量达135000磅,需要8000英尺长的跑道才能起飞。机组人员共11人,包括正、副驾驶员、
机械师、投弹手、领航员、无线电报务员、雷达员以及4名炮手。

  B-29飞机1944年初投入了批量生产,蒂贝茨是B-29轰炸机的最初试飞者,这也是他被
选择执行这次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组建的第509混成大队被带到了犹他州的文多弗空军基地。它位于低矮的山岭之间,
与世隔绝,四周都是盐碱地,荒无人烟,一平空旷,是练习轰炸的良好场所。文多弗基地
离城市较远,气候条件也比较差,但第509混成大队享受着十分优厚的待遇。他们只要在发
往司令部的电报末尾加上"银盘"两字,就可立即得到所需要的一切给养和器材。他们食用
的水果、蔬菜和鲜鱼都是从2000公里以外空运来的。

  

奇特的训练

  第509混成大队的一切行动都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蒂贝茨要求全队人员要高度保密,
可那些人连秘密是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蒂贝茨对原子弹也知之甚少,他接受任务后曾有人
给他讲授过原子分裂的奥妙,一知半解的蒂贝茨仅仅意识到原子弹是一种尖端、秘密、威
力巨大的武器。他耳边回响的只是恩特少将的一句话:这种武器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你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他们首先训练的课题是高空目视轰炸。飞机飞到3000英尺的高空,投弹手便通过先进
的诺登牌瞄准器,对排列在地面上用石灰画的目标圈进行瞄准。圆圈直径为100米,可从3
000英尺的高空往下看时,它几乎缩成了一个圆点。习惯于在多云的欧洲上空用雷达进行轰
炸瞄准的飞行人员都感到奇怪,为什么要对目标进行目测轰炸训练?至于轰炸的方式则更
使他们大惑不解。每次都是单机飞行,而且仅投1枚炸弹,这枚炸弹也十分奇特,比一般炸
弹要大出许多,足有四五吨重。每次飞机投弹过后,立即做一个155°的俯冲转弯,而后迅
速离开目标区。为什么这样,大家谁也不问,知道这已涉及了国家最高机密。但他们同时
也隐隐感到,他们要投掷的绝非一般炸弹,可能要以性命作一次赌博。

  1945年4月底,蒂贝茨上校接到命令,将他的大队和所有装备转场至马里亚那群岛中的
提尼安岛北机场,在那里接受更加接近实战条件下的训练。

  提尼安岛比文多弗基地要大得多,但形状有些类似。它当时已成为美军在太平洋马里
亚那群岛中最大的空军基地。基地有西、北、南3个机场,各种设施十分齐全。美军轰炸日
本的飞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美国大陆转场至提尼安岛,然后由提尼安岛飞向日本的。有时
有近千架战略轰炸机以15秒的间隔从60条跑道上同时期飞前去轰炸日本的目标,因此这里
显得十分繁忙。

  第509混成大队来到提尼安岛,被安置在用铁丝网团团围住的"第8大道。和"第125大街
",在那里又开始了他们"奇特"的训练。岛上工作人员很少有同他们接触的机会。他们看到
这个神秘的第509大队每次只是小编队执行任务,而且从来没有什么辉煌战果却受到如此重
视,便编了顺口溜来形容他们:

  秘密小队飞上天空,欲去何处无人知情。

  除非你想得罪上司,最好不要四处打听。

  但有一点毋庸怀疑,509将赢得战争。

  在1945年6月以前,第509混成大队进行了一般性技术训练,主要是适应太平洋上空的
气候条件并进一步提高投弹精度。从6月底开始,他们进行了战斗演习训练,此后又进行了
实战训练,即用品通炸弹对日本进行轰炸。这样一方面可使飞行员熟悉目标区情况,提高
轰炸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模拟与投掷原子弹相同的战术,使日本人习惯B-29飞机小编队高
空飞行,用以麻痹日本人,达到使用原子弹的突然性。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他们的投
弹命中率大大提高,著名的投弹手菲阿比能在万米高空目视瞄准,把模拟弹投在100米的圈
内。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02月12日15:25:37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