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准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11 08:32:37 2006), 转信

作者:Mars

      来源:战争的艺术
       

     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正在激烈进行的二月中旬,曼斯坦因已经在酝酿德军的一九四三年夏季的作战计划,当时,他已经意识到德国在苏联已陷入了一场没有希望的消耗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凭着其人力,物力上的优势,必将压倒德国,而避免这个噩运的唯一办法是在苏军的优势还不明显时,以一连串歼灭战使苏军在人力和物力上“大出血”,当这种损失大到苏联无法忍受时,德国便有可能获得一个通过谈判的和平。

    在战役接近尾声时,他的计划也已成型了。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两个,其中一个是被称为“反向”计划,即先放弃顿涅兹盆地,引诱苏军深入第聂伯河下游,再把所有的预备队集结在哈尔科夫以西,从南、北两个方向袭击苏军暴露的两翼。由于他才以类似的方法取得了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一开始曼斯坦因倾向于这个方案。但这个方案也有其致命的弱点,首先它等于把战略主动权供手让给了苏军,其次如何判断苏军究竟于何时何地发动进攻,由于在战争的这个阶段,德军已感到兵力严重不足,他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防守整条战线,如果把兵力集中在南方,而苏军恰恰在别的地方发动进攻,那又如何应付?并且苏联可以等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工业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苏军的战斗力也会越来越强,而德国人恰恰不能等待,因为随着西方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可以预计在一九四三年他们一定会在欧洲本土登陆,到那时候,德军将彻底陷入一场毫无胜利希望的两线战争中。因而,虽然很遗憾,“反向”计划不得不被放弃。

    “反向”计划被放弃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的全胜,胜利使得德军从上到下又充满了信心,希望在苏军遭到重创的情况下,继续扩张战果,事实上,在哈尔科夫战役接近尾声时,曼斯坦因就曾试图说服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派兵南下,夹击撤退中的苏军,只是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精疲力竭,实在抽不出兵力配合才未能实行。而一旦“反向”计划被放弃,曼斯坦因便考虑实行“正向”计划,即通过德军的主动进攻来歼灭苏军。很自然,他的目标选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上。

    这个在冬季战役中形成的突出部,它有如一个紧握的拳头从苏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二百五十英里,而底部却不到七十英里,在曼斯坦因眼中,从这里发动其“正向”攻击是在理想不过的了,一次协调地南北两翼的钳形攻击,足以切断整个突出部,歼灭大量苏军,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的机动部队大大增加。虽然,在他的回忆录中,曼斯坦因竭力声称他对“反向”计划的支持,实际上他对“正向”计划投入了同样多的热情,早在三月十日,曼斯坦因便向来他的司令部的希特勒建议,一旦泥泞季节结束,德军就应发动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进攻,他的建议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都是些从哈尔科夫战役中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德军应该在他们恢复战力前,以一次坚决的进攻摧毁之。很显然,他并不知道,苏军最高统帅部已把第一坦克集团军和第六十八、二十一、六十四集团军调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

    曼斯坦因的计划在德军上层引起了很大反响,它得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兹勒上将的支持,但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德国著名将领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古德里安才在二月被任命为德国装甲兵总监,在随后的对东线的视察中,他发现他所创建的德国装甲部队以削弱到了何种程度,他最初在一九四○年建立的装甲师配备四个坦克营共有坦克四百辆,在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二年,已经缩编到二个坦克营二百辆坦克,而到一九四三年春,整个东线十八个装甲师只剩四百九十五辆坦克,平均每师只有二十七辆坦克!而且作为主力的三号、四号坦克已被证明不是苏联T-34坦克的对手,古德里安曾试图让德国工业界仿制苏联的T-34坦克,但由于德国人无法仿制T-34的发动机而只能放弃这个想法。

    当时德国人已经研制出了他们的新一代坦克——五号“豹式”坦克和六号“虎式”坦克,由于在希特勒认识到在数量上没有希望和苏联人竞争,那么就要在质量上压倒敌人。而德国人寄希望最大的就是“虎式”坦克,希特勒认为一个装备着三十辆虎式坦克的独立装甲营的战斗力相当于一个装甲师。可是,且不说这些新式坦克仍存在弱点〔如“虎式”坦克的过于笨重和“豹式”坦克的易出故障〕,它们的产量低得令人痛苦,当时“虎式”坦克的月产量只有二十五辆,而“豹式”坦克月产量也不过五十辆。在这种情况下,古德里安从一开始就反对把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装甲部队投入冒险,他甚至建议在整个一九四三年,德军都应该采取守势。

    尽管有这些不同意见,希特勒最终仍决定采纳曼斯坦因的计划,他于四月十五日发布第六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将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军队。攻势的代号为“卫城”。

    在命令中规定,“四月二十八日起,攻势可在陆军总部命令颁布的六天内发动”。也就是说,“卫城”作战最早发动的日期是五月四日。

    四月三十日,由于当年雨季结束的较晚,卫城作战第一次被延期。五月三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召见参与“卫城”作战的各个高级将领。在这个会议上,有一个德国高级将领出人意料地表达了对这次作战的不同意见,他就是担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攻任务的第九集团军司令瓦尔特·莫德尔上将。莫德尔行伍出生,他没有显赫的背景,他没有像古德里安那样在军事学术上有重大成就,也不象曼斯坦因那样才华横溢,更不象隆美尔那样有突出的个性,但他倔强、顽强,作战经验丰富,在顺利时,他从不会放弃机会,在碰到困难甚至绝境时,他所表现的顽强和有如牛头犬一样的执拗,使他成为一个难缠的对手,苏联的朱可夫元帅一生所打过的大仗,恶仗无数,他所吃的唯一一次败仗,就是栽在莫德尔和他的第九集团军手下。

    莫德尔是少数得到希特勒完全信任的德国将军,同时他也是少数几个敢于在希特勒面前直言不讳的将军。这次,他绕过了他的顶头上司克鲁格元帅,直接向希特勒进言〔克鲁格对此十分恼火〕,他把一叠航空照片摊在希特勒面前,这些照片显示了苏军在德军计划中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他争辩说,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准备迎接德军进攻的苏军已经从战败中恢复了元气,这将使进攻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所以“卫城”攻势应该被放弃。希特勒被他的发言所打动,显出了犹豫的神情。于是在接下来的会议中,以莫德尔、古德里安为一方,以克鲁格和蔡兹勒为另一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会议最终在没有得出任何结论的情况下结束了。值得注意的是参加了这次会议的曼斯坦因的态度,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声称他当时认为“卫城”计划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了,因而倾向于取消这个攻势。可惜由于他的这个说法无法从参加这次会议的其他人的回忆中得到证实,也和他在“卫城”作战发动后所一贯持的乐观态度不符,所以我并不相信他的话。

    曼斯坦因把“卫城”作战延期以至失败归咎于希特勒的独断专行,是十分不公正的,首先德军在四月最迟在五月初发起进攻的前题是在苏军在战败后尚来不及恢复元气和其增援部队尚来不及敢到上〔而这并不正确〕,即使不考虑这个因素,单就是由于当年泥泞季节结束较晚,就使得德军不可能在五月中旬前发动进攻,而到那时苏军的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完成,等待着德国人的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正面进攻。而当时德军从一九四二年五月起,几乎已经连续不断地战斗了十个月之久,部队的损耗已达到了极点。从一九四二年七月一日到一九四三年六月三十日,德军在东部战场上阵亡、受伤和失踪人数高达一百九十八万五千人,前线德军的师通常只有团甚至营的规模。而作为进攻利器的装甲部队的损失已到了无法令人忍受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准备一场进攻〔不是对败退之敌的追击〕,德国人要做到:

        ⒈ 后方工业要生产出足够的武器。
        ⒉ 这些武器要运送到前线〔苏联境内道路情况很差,而且苏联游击队正在发动“铁路之战”〕。
        ⒊ 在武器运到前线后,部队要时间来掌握。
        ⒋ 前线那些精疲力竭的部队需要时间休整,起缺额要补充,新兵要有时间训练。
        ⒌ 要在前线聚集足够发动一场攻势的弹药和粮草。

    而这些要在短短一个多月间完成,可能吗?要知道即使在七月德军发动攻势时,其装甲师平均拥有坦克数量也不过一百辆而已。一次准备完善的德军攻势失败在一个完善的苏军防御体系下,那么一次准备不充份的德军攻势就必然能击破一个不完善的苏军防御体系吗?作为一个卓越的统帅,曼斯坦因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一点,而事实上他和希特勒就推迟“卫城”作战的分歧主要发生在六月,他在回忆录中的辩解在我看来只是他不想和这次有着重大后果的战役的失败拉上关系,而希特勒已经死了,而且也彻底名誉扫地了,把责任推到他的头上正可为一了百了。可以想象,如果希特勒下令在五月初发动进攻,如果一旦失利,也会有人说希特勒一意孤行,不肯等待聚集足够的兵力和物资,而提前发动攻势,从而招致了失败。

    尽管有反对的意见,尽管曾有过犹豫,希特勒最终决定“卫城”作战仍将进行。德国人的这个决定是源于他们对于“闪电战”的自信,自开战以来,德军的“闪电战”尚没有在战役范围内失败过,不管敌人的防御设施是多么完善,德军最终总能完成突破,而德军几次失败的战役都发生在德军已前进了数百公里以后。所以虽然德军对苏军的防御的坚强表示担心,但他们所担心的是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突破,能消灭多少苏军,一旦取胜后,尚有无余力发动进一步攻击。而并没预料到会遭到失败。如果说反对意见也起到一点作用的话,那就是使“卫城”作战进一步被推迟了,希特勒认识到“卫城”作战的重要性,而他也清楚一旦失败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既然现在突袭的时机以错过,很自然的,他决定把攻势推迟直到准备充份为止。于是,“卫城”作战被推迟到六月,尽管由于曼斯坦因和克鲁格一再催促发动进攻,但希特勒显然认为还应该等聚集了更多的物资,准备得更充份才能发动功势。于是在一再延期下,“卫城”作战最后被延期到七月五日。

    在这次攻势中,德国投入的兵力,在突出部北部,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九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第九集团军共有二十一个德国师和三个匈牙利师,三十三万五千人,其中有六个坦克师,分别为第二〔一百一十八辆坦克〕,第四〔一百零一辆坦克〕,第九〔八十三辆坦克〕,第十二〔八十三辆坦克〕,第十八〔七十二辆坦克〕和第二十坦克师〔八十二辆坦克〕,一个装甲掷弹兵师〔第十装甲掷弹兵师〕和若干独立坦克营,共有五百九十辆坦克,四百二十四门突击火炮。除此之外,拥有十四个不满员的师,十六万人的德国第二装甲集团军将发动辅助性攻击,该集团军拥有第五〔一百零二辆坦克〕和第八〔一百零一辆坦克〕两个坦克师和第二十五装甲掷弹兵师,一共是三百二十五辆坦克和突击火炮。

    在突出部中部,德军投入了九万六千人的第二集团军,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军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方,曼斯坦因投入了二十二万三千九百零七人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和十二万六千人的肯夫兵团,霍斯将军指挥的第四装甲军〔由北向南〕由第五十二步兵军、第四十八装甲军和第二党卫军装甲军组成,第四十八装甲军配有第三〔九十辆坦克〕,第十一〔一百一十三辆坦克〕两个坦克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一百三十二辆坦克,三十五门突击火炮〕,第十装甲旅〔二百辆“豹式”坦克〕和第一六七步兵师,共有五十五辆坦克和六十六门突击火炮。第二党卫军装甲军由第一“阿道夫·希特勒”〔一百零六辆坦克,三十五门突击火炮〕、第二“帝国”〔一百四十五辆坦克,三十四门突击火炮〕和第三“骷髅”〔一百三十九辆坦克,三十五门突击火炮〕三个装甲掷弹兵师构成,共有坦克三百九十辆,突击火炮一百零四门,其中包括了四十二辆“虎式”坦克。

    在德军的最右翼是肯夫兵团,它拥有十个师,其中有三个坦克师,分别是第六〔一百一十七辆坦克〕,第七〔一百一十二辆坦克,它就是隆美尔在法国战役中指挥的“鬼师”〕和第十九坦克师〔七十辆坦克〕,另外拥有四十五辆“虎式”坦克的第五○三坦克营也配属在该兵团中,从而使该兵团拥有三百四十四辆坦克和二十五门突击火炮。

    以德军所拥有的实力看,并不奇怪,德军上上下下都对胜利充满了信心。而这时,苏联一方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在开始下一章前,我想先谈谈为所非常欣赏的德军将领莫德尔上将〔他将很快成为德国元帅〕,在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莫德尔担当了一个类式于德军东部前线的“救火队员”的角色,在喀尔巴纤山的悲剧后,他接替了曼斯坦因指挥苏德战场南部的德军,一九四四年六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毁灭后,又是他去收拾残局,他的名望在一九四四年八月于华沙城下挡住苏军的进攻而达到顶点,接着他被调往西线,九月蒙哥马利元帅的“市场花园”计划就是被他挫败的,在德军即将战败的时刻,莫德尔元帅担任了德军西线总司令,他的军队被英美联军包围在鲁尔地区,而希特勒命令他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作为一个军人,他应该服从命令,同样作为一个军人,他也深知投降的耻辱,但他也明白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军人们再怎样付出牺牲的代价,都已经毫无意义了,于是他作出了一个罕见的决定,他下令他的部队就地解散,官兵们可以自行决定是继续战斗,进行突围或投降,一切责任由他本人承当。

    他的这个命令也许使数以万记的德国官兵们免于在战争最后几天中丧生。当部下问到他本人的打算时,莫德尔只是平静的说:“一个德国元帅是不应该做俘虏的。”在交代完后事后,莫德尔一个人走进了一座森林,在那里他把一发手枪子弹打进了自己的头部。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修改:·trigger 于 Jun 11 08:58:35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1.153]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