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enry (尽管上帝发笑, 人类仍要思索), 信区: Green
标  题: 昔兰尼加会战-1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Oct 20 15:56:45 1999), 转信

会战的背景

  
      在近现代史上,意大利从来都不是一个以武力见长的国家,可是,到了墨索里尼
执政的时代,他却无视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工业能力与欧洲强国的巨大差距,一心要
恢复古罗马的光荣,因此,他决心以非洲殖民地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帝国,结果之一就是
他入侵落后的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不过当他的元帅格拉齐亚尼于1940年9月开
始越过昔兰尼加向英国盘踞的埃及进军时,他们却遇到了英军西沙漠兵团的抵抗。虽然
意军在人数上占有极大优势,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大英帝国军队的装备更加现
代化,他们的步兵坦克和巡逻坦克,比起意军少量装备的轻型坦克要先进得多。

  
      1940年12月,英国人发动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最初动用的兵力只有两个师,其
中一个就是第7装甲师,另一个是第4印度师,在空军和海军的掩护下,迅猛地攻击位于
西迪巴腊尼一线的意军,不料意军竟然不堪一击,顿时就被击溃,英军随之向利比亚境
内扫荡攻击,靠了他们比较先进的马蒂尔达型步兵坦克和自己的主动精神,在卡普措小
路上打垮了意大利的非洲装甲军,并且击毙其军长马勒蒂,意大利第10集团军在这里几
乎被全歼,有三万五千多人被俘。英军尾随溃退的意军,包围了巴尔迪亚城,到1941年
1月3日,攻克巴尔迪亚,又俘获了四万五千多名意军。

  
      1941年1月22日,英军又攻占了北非的天然良港兼要塞托卜鲁克,这次又有两万五
千名意军走进了英军的战俘营。在此之后,英军继续向昔兰尼加境内进攻,连续攻占了
德尔拉和梅基利,并一直推进到班加西港,不久,他们在巴尔比亚沿海公路两侧,靠近
贝达富姆的地方,切断了意大利人的退路,仅凭借三十多辆巡逻坦克和三千人左右的兵
力,英军先后击毁了一百二十多辆陆陆续续开过来的意军坦克,当装甲部队被完全摧毁
之后,失去掩护的意军步兵就只有向英国人投降了,英军这次又俘虏了两万多人。到2月
8日,英国人已经征服了整个昔兰尼加,俘虏敌军超过十三万人,缴获大炮一千三百门,
坦克四百多辆——意大利的非洲集团军群就此从地图上被抹掉了。现在,在通往的黎波
里塔尼亚的道路上,几乎已经没有成编制的意大利军队,可以阻挡英国人征服整个意属
北非了。

  
      与此同时,在2月6日,希特勒在他的大本营召见了在法国战役中战功卓著的第7装
甲师师长埃尔温·隆美尔,要他指挥两个德国师,即第15装甲师和第5轻装甲师,去拯救
盟友墨索里尼那笈笈可危的非洲帝国。昔兰尼加的会战,就此揭开帷幕。

  
      整个会战是由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攻防转换构成,隆美尔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战
术才华,在北非战场上,以兵力而言,他始终是一个弱小的对手,但偏偏就是这个弱小
的对手,以两三个德国师为中坚,对抗几乎整个英联邦这部庞大的军事机器达两年之久
,并且差点就将英国人逐出了非洲。

  
      德国人的坦克,一向被误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不过凭心而论,隆美尔的主
战坦克是IV型坦克,起初装备的武器是75毫米短身管火炮,前装甲厚度为35毫米,当它
在四百码的距离上与对方的马蒂尔达坦克相互轰击时,被击穿装甲的一般是德国坦克,
因为英国坦克虽然速度稍慢,但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都要比IV型占优,后来英国人使用
的十字军坦克以及美制格兰特和薛尔曼式坦克,更是IV型坦克无法比拟的,当德国人终
于将波尔西虎式坦克运到非洲时,隆美尔已没有机会运用它们了。那么,隆美尔的坦克
战术的秘诀在哪里呢?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他将坦克和反坦克手进行了有机组合,德
军反坦克手常常在坦克前方挖掘掩体,做为一种较小的目标,从他们的反坦克炮中射出
的炮弹,被英军的坦克手当成是敌方坦克发射的,因此,传说中的德国坦克要优于英国
坦克的神话,就是这样诞生的,另外,隆美尔还充分利用手头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比
如说,他把88毫米高射炮当作大型的反坦克炮使用,取得了惊人的战果;他也极尽欺诈
之能事,将木制假坦克装在大众汽车的底盘上冒充真坦克,并用大型的风扇搅起漫天风
沙,使敌人产生德军兵马如云的错觉,这样一来,沮丧的英国人往往不战自怯,首先在
心理上就被隆美尔打败了。

  
      另一方面,英军的高层指挥官,如韦维尔和奥金莱克,在大战术的运用上本来并
不逊色于隆美尔,只不过他们的前线将领比较呆板,又死抱旧式的步兵战术不放,过于
循规蹈距,在隆美尔这种使诈高手面前,他们就好比是最老实的农民,一个不小心,就
把毕生的积蓄给骗子黑了。若非英国人控制了地中海,不让隆美尔的补给线畅通无阻,
战争的胜负实在很难说。不过,从场面上看,隆美尔的每次胜利,得来都是那么惊心动
魄,稍有大的闪失就会演变成大败的局面,因为他的兵力,从来都没有超过敌人,他总
是不得不以寡敌众,但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名字才传遍世界,他的小小的非洲军团所进
行的战役,比苏德战场上数百万人进行的大会战引来了更多的注意。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