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帷幄与决胜——中途岛会战双方作战艺术评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28日09:18:3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帷幄与决胜——中途岛会战双方作战艺术评价
  在评价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作战指导的优劣之前,似应先从军事思想的背景谈起
,如果明了这些背景,不仅能区分出双方的高低,亦可看到太平洋上发生的海战在战争
史上的意义。因为从军事思想的角度来讲,中途岛、珊瑚海和珍珠港这三场战斗,可以
看成是19世纪美国人马汉的"制海权"和20世纪意大利人杜黑的"制空权"完美结合所孕育
的胎儿。
  马汉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世界强国的标志就是其对海洋的控制权,控制了海洋等于
控制了世界的资源,控制了他人的生命线。他从历史的教训出发,阐述了海权对一个国
家的强大富饶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强国对海权的依赖性,为此,建立强大的海军是必要
的。
  这一观点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从19世纪开始,各国纷纷开始重视海军建设,以便在
国际交往中,制人或不被人所制。在当时,一个国家海军强大的标志是以他的军舰舰只
多少来决定的,即以吨位来确定,遵循的是一种传统法则,即船多的能打败船少的。如
1935年日、美、英限制海军的条约里,就是以吨位来作计算单位的。
  飞机发明后,很快被应用于战争领域。意大利军官杜黑就富有预见地指出飞机将引
起战争领域的革命。他在1909年预言:现在人们都强调制海权的重要,但不久就会看到
,制空权比制海权更重要。1921年,他的著作《制空权》出版,其中明确提到空军的出
现对海军的影响,认为空军的出现将改变战争的面貌,也将改变陆、海军的作战样式。

  美国人威廉·米切尔进一步提出:由于飞机的出现,战舰和其他大型舰只将再也不
能生存,1921年至1923年,人们对飞机炸沉军舰的能力进行了成功的试验。一些海军战
略家们开始另辟蹊径,准备用船只将飞机移到海上去,利用它来击沉对方的军舰。要做
到这点必须用大型舰船装载飞机,把老式船体改成平台,用作飞机跑道,于是航空母舰
诞生了。巡洋舰、驱逐舰等传统上担任战斗任务的舰只的作用也变成了对航母的护卫,
作战任务则交与航母上的飞机去完成。
  米切尔的观念赢得世界海军人士的关注和相当一部分人的赞同,其中就有日本的山
本五十六。他在日本海军界大力提倡发展以航空母舰、舰载飞机为核心的海军舰队,以
此作为海上主要打击力量。珍珠港一战,山本成了第一个使用航母攻击的新海战形式的
现代海军将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米切尔的观点是由山本五十六来证明,美国人思想
的正确性要由美国自己的惨败得以证实,就和机械化战争思想由英国人发明,但却以英
国人的战败得到证实一样。所以,珍珠港也可看作美国人被自己的思想所击败。
  珊瑚海海战是历史上第一次双方舰队在目视距离以外进行交战,是人类海战史上一
个划时代的会战,它宣告了"巨舰大炮"时代的终结。自古以来,无论是在冷兵器还是热
兵器的情况下,海军交战都是军舰对军舰的交火。现在这已成为传统,海上交战已为机
对机、机对舰的作战形式所取代。大型战列舰支配海上作战的时代已经结束,飞机成了
海战的主宰。传统的水面作战舰只,仅仅具有护卫航母的作用,具体地讲,就是担任猎
潜和对空射击。海战中只有先取得空中优势,才能摧毁对方舰队,才能最后夺得海上优
势。于是,制海权的争夺已转化为制空权的争夺,从理论上讲,制海权归根结底已变为
海上制空权的问题。中途岛会战的结果更是证明了这一点。至此,杜黑对海战形式将发
生根本性变化的预言终于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马汉的"制海权"思
想。
  日本、美国在太平洋的这叫连串交战再次证明了战争史上几个永恒的法则。
  (1) 人类总是将自己最新发明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迅速运用于战争领域,并导
致新武器的出现。
  (2) 新式武器的出现或迟或早将改变传统的战略战术观念和作战形式,并且导致
新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作战方式的出现。
  (3) 最先运用新武器以及与这些武器相适应的新战略战术和新作战方式的军队,
总能打败已落伍过时的军队。
  (4) 当作战双方都使用新式武器和新的战略战术及新的作战方式时,战争资源的
数量、气候环境等才会显得有意义。
  由于急于称霸东亚、逞强于世界,日本对新武器的反应是敏锐的。迅速发展航空母
舰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海战新观念上,山本五十六可谓时代的少数先知先觉者之一。他
是海战史上首次成功运用航母攻击的指挥官,这样,他为自己在现代军事史上赢得了无
可争议的地位。但是,日本决策层在发展海军方向的选择上,向新旧观念两方面都做了
妥协。一方面继续花费巨大资财建造世界上当时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另
一方面也建造了大量的航空母舰和海上飞机。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海军处于劣势,但至少不像日本那样,建造后来被事实证明
是毫无用处的巨型战列舰。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海军建设加速起动时便选准了发展航空
母舰。所以,在海军发展方向的选择上,美国比日本人聪明得多。日本本来资源、财力
紧缺,现在相当部分又浪费在战列舰上,美国本来资源丰富,又一点也没浪费,这就在
战争资源对比上形成强烈的剪刀差。
  应当承认,太平洋上日美双方的对抗,不同于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的对抗。德
国军队是新武器和新思想的完美统一,法国军队是新武器同旧思想的妥协,波兰军队则
是落后的武器和陈腐甚至古老观念的揉杂,德国军队与法国和波兰军队的对抗,从根本
上讲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对陈旧的甚至古老的作战样式的对抗。但是,日本同美国是
一场现代化的对抗,无论从武器还是思想,甚至包括作战样式。日本虽然在发展海军方
面明显失误,但根据上面第4条战争法则,在双方作战水准相同的情况下,资源不足的后
果要在较长的一个时间后才能反映出来,并不等于在目前的一次具体会战中一定不能取
胜。日本的海军是第一流的,训练、战斗素质、士气也堪称当时世界一流,何以在中途
岛一败如此?
  西方许多军事史家认为,山本五十六进攻中途岛的计划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连最
权威的军事思想家富勒在他的《西洋世界军事史》里都持这种看法:
  “这个计划是彻底的不合理,其兵力的分配也完全不适当。两方面都太复杂,目标
混乱,并违反了集中的原则。他本人应以歼灭敌方的航空母舰为主要任务,可是山本却
忽视了这点,而让他自己的母舰先参加占领中途岛的作战。事实上,当敌方航母毁灭之
后,中途岛也就唾手可下了。他的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完全不理中途岛,而集中全力来击
毁美国的航空母舰。若是这一点暂时办不到,则他在尚未发现美国航空母舰的正确位置
之前,无论如何应该把3艘航母的兵力控制在手中,而让他的战舰和巡洋舰去担负‘软化
’中途岛的工作,最多只能用一艘母舰来供给保护而已。严格说起来,这个工作由战舰
和巡洋舰来担负是要比飞机更为适宜。事实上,以后当他的敌人发现了其母舰的位置时
,后者却已经把炮弹用光了,于是既不能攻击敌人的母舰,又不能保护自己的母舰”。

  其他人也认为山本五十六把中途岛的占领当成主题,不去力求歼灭美国海军舰队是
个严重缺陷。但事实上,山本五十六所制定的中途岛作战计划精确而周密,运思高妙,
一点不亚于奇袭珍珠港的计划。一些史家在指出山本计划的缺陷时,都不曾发现一个简
单事实:那就是,由于美国人通过密码破译而事先获知了山本全部计划的一切,并采取
了针对性措施,才使山本的作战过程显得漏洞百出。
  山本的计划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对形势正确的判断上的:日本海军必须占领中途岛从
而控制中太平洋航线,这是战略目标。而中途岛的长期占领必须以歼灭美国海军主力为
前提。由于珍珠港的惨败,美国海军一直避免同占巨大优势的日本海军进行决战。所以
,为强迫美军前来接受会战,必须在战术上(即会战前后顺序上)首先攻击中途岛,以
刺激美国人的神经中枢。以中途岛为诱饵,迫其主力赶来增援,达到在不利于对手的条
件下进行决战的目的。
  所以,中途岛对山本五十六具有两重意义,既是战略上的目标,又是战术上的诱饵
。从战略角度出发,只有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才能最终占领控制中途岛;从战术
角度(交战的顺序上)出发,只有先攻击中途岛,才能引诱美国舰队主力前来并歼灭之
,进而达成在战略上控制中途岛的目的。因此,山本首先进攻中途岛在战术上是正确的
,而且是高明的。
  从计划本身来看,先进攻阿留申群岛上的两个小岛屿,和对荷兰港的轰炸,也有战
略上和战术上的两重意义。战略上多少带有威胁北太平洋航线的意味,战术上则作为进
攻中途岛的战术性行动的配合(注意:决不是为直接配合占领中途岛的战略目的)。先
将美国海军舰队主力调动北上,当中途岛打响后,美国人即有中了“声东击西”之计的
感觉,赶忙南下增援,这样便在自以为看清形势,看穿了日本人的把戏的心态下,一头
钻进日本联合舰队精心安排的埋伏圈。所以,阿留申方向的进攻,战术上和战略上都不
是没有意义的,起码可看成是战术上两个合理的连贯动作。何况以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
,这样做完全绰绰有余。如果不是美国人事先得知了山本的计划,日本舰队在两个战略
方向同时得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再从作战过程本身来讲,当美国人已得知山本的计划,日本舰队便在明处,美国舰
队便在暗处。以后的作战对日本人来讲已完全丧失了计划的保密性,纯粹是在碰运气了
,失败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胜了才是不可思议的,是瞎猫碰上死老鼠的事情,除非
山本和南云具有远在常人之上的军事天才。也许可以指责南云忠一临机处置不当,应变
能力不强、不应先动用航母上的飞机。但南云怎会知道计划已让美国人获知?美国的3艘
航母悄悄埋伏在附近?所以当日本舰队已完全处于瞎碰运气的情况下作战时,评价它的
作战得失已没什么意义了。唯一的意义,就是美国人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一情报的
价值?而日本人在必败的情况下,应变能力是否有超常的表现?平心而论,南云忠一的
处置、反应也算是上乘的。比如,当他得知附近突然出现一支美国舰队,他判断出这样
规模的一支舰队可能有一艘航母编在其中。他立即90度转弯改向北方航行,躲过第一批
美国航母上的轰炸机。他歼灭了一批又一批的轰炸机群,但这些机群的数量都出乎他的
意料。他的舰队是被美国航母上最后起飞的一批无战斗机掩护的52架轰炸机摧毁的,这
表明美国人已孤注一掷了。而且,就在美机刚向他的航母攻击的时候,他的几十架战斗
机已加油完毕,起飞的命令也刚刚下达,如果美机再晚到几十分钟,岂不成了他的活靶
子?损失大部分飞机、且又已暴露的美国航母不成了装弹完毕后的日本轰炸机的活靶子
了吗?这些混战中的偶然因素,双方指挥官都是无法预料的。即便已获知日本人计划的
美国人也是险些失败,何况计划已泄漏的日本人呢?南云如再赢得几十分钟的时间就可
能反败为胜,如此焉能谓南云反应不灵,机敏不够?
  总而言之,对已处在碰运气状态中的日本舰队,评价作战过程中战略上和战术上的
得失实无意义。就像一个瞎子同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搏斗,最后瞎子被打倒在地,旁人
再去评论瞎子哪一拳该打,哪一拳不该打一样,并归结出一大堆所谓的“经验教训”,
实在有点儿荒唐。事实上,被击倒的原因很简单,就国为他是个瞎子。遵循这种思路,
这样的假设或许可以成立:如果美国人事先不知道这个计划,就和珍珠港的成功一样,
日本海军将再一次获得辉煌的胜利。正因为美国人得知了计划,采取了反措施,致使一
个卓越的海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一切都变得不合理了:进攻阿留申变得多此一举和分散
兵力,歼灭美国海军主力和占领中途岛两者关系在战略上颠倒了,山本的待机成了守株
待兔,南云则不该动用航母上的飞机等等。
  回头来谈谈美国人的表现。他们首先获得了情报,己处于未战先操胜算的有利地位
。他们将仅有的3艘航母集中使用,在中途岛方面比日本只少1艘。这样,在太平洋方面
3:10的绝对劣势变为3:4的相对劣势。在战术上,美舰避开日本潜艇的埋伏和待机的山
本主力舰队,埋伏在中途岛附近,也为合理之举。但即便这样也未必稳操胜券,关键在
对日本航母攻击的战术安排上比较得法,采取分批攻击,由于中途迷航的缘故,其中一
批又分两批先后到达战区上空,批数越多,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大,因为只要其中一批得
手便可陷日本航母于灭顶之灾。事实上的确很玄,直到美国航母上的最后一批起飞的轰
炸机才攻击成功。攻击成功的战术性原因是分批出击以增大成功的概率之法的运用得当
,无任何神机妙算的因素。其中偶然性因素谁也无法预料。比如前面已谈到的,如果最
后一批没有战斗机掩护的美国轰炸机再晚到30分钟(完全有可能),灾难就可能落到美
国人的头上了。当时南云也确实以为胜利己在手掌中了,他没有理由不这样认为。而美
国舰队指挥官也已坐立不安。但胜败之机变幻如此迅速,真使人感到目瞪口呆,实为后
世兵家感叹不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途岛之战,日本人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在碰运
气,美国人只是在战术上碰运气,战略上已操胜券。因此,取胜的概率,美国人大于日
本人。
  对于中途岛海战,史家大多从一个荒谬的批评前提出发,得出一连串似是而非的结
论。那么,中途岛会战日本惨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很简单,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人的密
码被美国人破译了,从而全部作战计划,包括许多细节落入对方手中。就像阿拉曼会战
,隆美尔因作战计划被英国人艾尼格玛密码机破译后惨遭失败一样。同样,如果美国人
事先得知奇袭珍珠港的全部作战计划细节的话,那么,日本航母主力的结果不会比中途
岛好多少,也许不会上演中途岛海战这幕好戏了。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道理,瞎子是不
能与正常人打架的。
  中途岛海战又反映了现代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在双方其它条件相差无几的情况
下,技术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获取日本作战计划的手段并不是用传统的翻墙入
室、鸡鸣狗盗,而是先进的无线电侦破技术。珊瑚海海战中受伤的"约克镇"号航空母舰
,照正常估计需3个月才能修复使用。由于技术力量的雄厚,再加人的干劲,结果48小时
就恢复正常,及时赶上了中途岛海战。日本人的士气、干劲绝对不亚于美国人,但它两
艘受伤的航空母舰"瑞鹤"号、"翔鹤"号因修理技术的落后,没能赶来参战、美国军舰上
有雷达设施,日本军舰上没有雷达设施,因而也就无法控制升空后的战斗机群,当它们
全力攻击美鱼雷机时,对方的轰炸机群乘虚而入,炸沉了航母。
  中途岛海战最主要的启示在于:让人们意识到战时保密的重要程度,特别是决定性
会战的作战计划,它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亡盛衰,它可以使一个国家几十年的努力废于
一旦。从中途岛会战过程来看,日本海军的飞机质量和飞行员质量、战斗后勤人员的训
练、兵种协同能力、后勤保障以及航母数量,都占巨大优势,但日本最终还是失败了,
由此可归纳出另一条战争法则:作战机密的泄漏足以丧失一切的优势,因为它使得最卓
越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变得荒谬而不合理。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