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att (lolo), 信区: Green
标  题: 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 十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13日18:39:5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作战简评
 
围绕着瓜岛的争夺,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哦,其中较大
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双方损失的驱逐舰以上的舰只各24艘,(舰艇损失详细情况见附
表)美国海军阵亡约3300人,伤约2500人;日本海军的伤亡则高达2.5万人。
在瓜岛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达到6万人,阵亡1592人,负伤4200余人,日
军投入瓜岛的陆军兵力约3.6万,战斗中阵亡约1.4万人,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
00余人,合计死亡近2.38万人,还有1000余人被俘。
为争夺瓜岛制空权而进行的空战中,美军仅驻瓜岛的“仙人掌航空队”海军陆战队航空
兵先后就有六个战斗机中队参战,涌现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尤其第121战斗机中队
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间共击落日机26架,成为二战中美军战斗机飞行
员第一个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头号王牌瑞肯巴克的战绩,荣获国会勋章,并回到美
国本土巡回演讲。他的战绩在所有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战斗机飞行员中排名第二。还有最
早进驻瓜岛的第223中队中队长史密斯上尉击落16架,副中队长卡尔上尉击落15架,两人
都被提前晋升少校军衔,史密斯由于在瓜岛首开击落日军零式战斗机的记录,因此被授
予美国最高荣誉棗国会勋章。在六个月的空战中,日机被击落427架,美军损失仅118架
。加上被高射炮火击落的,日军共损失飞机892架,飞行员2362人。美军共损失飞机约2
50架。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
,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也有
资料说600架)。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
锐的第2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技术熟练训练有素
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
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棗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
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瓜岛战役
,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军事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
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从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
战略防御,处处设防,步步被动,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
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
了有利条件。
在战役开始之初,日美双方在舰艇、飞机、兵力上相差无几,日军在航母、战列舰等大
型军舰方面还稍占优势,但战役的最后结局,日军遭到了巨大失败,原因何在?
第一在战略上,日军的作战企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扩张野心,
其基本国策就是侵略扩张,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每当占领一地后
,为了守住占领的地域,就要进一步去占领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击,也不愿
主动放弃,这就违反了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所说的“进攻力量会逐步削弱”的规
律,说得浅显一点,就是进攻方随着战线的推进,需要防御的占领地区和至关重要的后
方交通线越来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多,而用于第一线的部队逐渐减少,相反
防御方随着战线的缩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线的部队越来越多,于是随着双方前
线兵力的对比转变,防御方一旦兵力大于进攻方就可以发动反击,从而使战局发生转变
。也就是说,进攻方的攻击行动,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极限,就将遭受失败。
日军在战争初期,战略进攻的第一阶段,日军占领了拉包尔和新几内亚东北部,企图在
俾斯麦群岛建立起第一道防线,这一地区对于日军而言,已经是进攻力量的极限了,但
是在战争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胜利,使得日军利令智昏,忘乎所以,决定将战线
继续向东南太平洋方向推进,因此在瓜岛修建机场。原本瓜岛被日军视为无足轻重的小
岛,当美军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岛登陆后,如果日军干脆撤出瓜岛,就不会开始一场对
其不利的决战了,但日军认为不夺回瓜岛,美军使用瓜岛机场的话将对整个所罗门群岛
形成巨大威胁,那么,日军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尔就将失去屏障,进而威
胁到俾斯麦群岛一线,所以,决心全力夺回瓜岛。
然而日军这种战略决策,与其军事实力、工业潜力是极不相称的,战争前,美国的工业
总产值就相当于日本的9倍,1940年美国钢铁产量为6076.5万吨,日本则仅为685.6万吨
,只相当于美国的11%;开战后,美国全民动员,其工业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
果以1940年的工业产值指数为100,至1942年美国已达到136,而日本仅为102,差距进一
步拉大。1942年底,美国的军事工业就相当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在争夺瓜岛期间
,美国的造舰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飞机生产是日本的6倍,这就是瓜岛战役的后期,美
军不断得到修复和新建舰艇、飞机的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而日本在作战中损失的
舰艇、飞机却无法及时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国运输船的数量由于大量新造船只的加入,不仅弥补了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上升了30
%,日本却由于新造船只的数量还无法弥补在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有所下降。瓜岛是个海
岛,需要大量的运输船来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日军瓜岛地面部队兵力、重装备的不
足,补给的极度匮乏,和日本运输船舶的数量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战役后期,
日本军方强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数量,但这是关系到日本这个岛国的国力与战争
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政府企划院认为,民船的数量有限,如果军方扩大征用的数量,
必将影响到日本国内生产原料的运输,进而影响到军事工业生产,也就必将对整个战局
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军方和政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负责
民船征用调拨的政府代表陆军省军务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军方代表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
部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为此大打出手,最终仍未能满足军方的需求。
瓜岛距离日本本土3000海里,无论是从舰艇部队和航空部队的作战能力,还是从后勤运
输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从心的。自中途岛战役失利后,日军未及时收缩战线,转
入战略防御,仍然继续向所罗门群岛发动进攻,显然是不自量力的蛮干,所以说,日军
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矛盾,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思想准备上,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
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日军统帅部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军的反攻是在1943
年后,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日军才力图抢在美军反攻之前尽量将战线前推,而不愿过早
转入战略防御。日军认为既然美军的战略反攻尚未准备就绪,那么继续向所罗门群岛的
推进,就不会遇到什么阻挠,这才敢于一举越过数百海里,在瓜岛修建机场。这种做法
,根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威胁,从拉包尔到瓜岛数百海里间,没有可以居中策应的前
进基地,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机场,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
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反观美军,早在1942年3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
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
,8月7日的瓜岛登陆,是美军一次预有准备,计划周密的战略反攻行动。日军完全作出
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只是美军为破坏机场而发动的骚扰性质的行动,直到10月底,第2师
团的总攻失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美军的反攻,并可能发展为双方的战略决战,但为
时已晚,日军被迫在瓜岛与美军进行一场极为不利的决战。
美军当得知日军进驻瓜岛后,就有人指出,这未曾不是好事,因为,从地理上讲,瓜岛
远离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国的澳大利亚等地,地理上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孙子兵法
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
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既然地形不利,就应当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但被战争
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统帅部,并未能从顺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机,更未能预
见到战局可能出现的逆转,从而及时转入防御,当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
,直到战役后期,才在极其不利的局势下作出撤离瓜岛的决定,此时战役中的巨大消耗
,使其舰艇部队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
第三作战指挥上,从1893年起,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是两个完全独立平
等的统帅机关,分别指挥陆军和海军。虽然后来设立了大本营,作为最高统帅机关,但
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最高统帅名义上是
天皇,实际上天皇能够直接指挥的机会并不多,很难起到统一指挥的作用,而别人根本
无法同时统帅陆海两军,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
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
往陆、海军各行其事。为了避免陆海军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大本营将某些地区分别指定
陆军或海军负责,各司其责,但这样做的缺点使陆海军之间互不通气。如在瓜岛,是划
归海军负责,最初就没有一名陆军,陆军对于海军在瓜岛建机场,就全然不知。后来为
了协调陆海军的行动,大本营于8月13日制定了关于所罗门群岛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
》,但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并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
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
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10月下旬的总攻中,陆
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
机场不是没有可能,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
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机场,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
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
因此说,日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兵力使用上,日军麻痹轻敌,在战役之初,日军在南太平洋是攻占莫尔兹比港与夺
回瓜岛双管齐下,甚至在最初的阶段,还将莫尔兹比港方向作为主要作战方向,以致于
在瓜岛方向的日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兵器与弹药,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美军的防线

而且对美军在瓜岛的兵力判断一直有误,最初认为美军人数不会超过2000人,实际上美
军在瓜岛有1余万人,在附近的图拉吉岛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军认为夺回瓜岛
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岛仅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1000人,初战失利后,再增兵上岛,第二
次上岛约1500人,再战失利之后,第三次增兵约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战术
,以致兵力分散而攻击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军判断瓜岛美军约7500人,实际上美
军高达23000人,虽然投入了第2师团主力2万人,但因兵力不占优势,火力则远远不及美
军而失利。直到战役结束,日军仍未能正确查明美军的实力,这对日军的兵力使用有着
极大的负面影响。
反观美军一开始就投入了第1陆战师整师,共1.6万人,登陆一举奏效,并迅速占领机场
,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随后又以优势海空军掩护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增援,加强
了瓜岛地面部队的实力,最高峰时达到6万人,又有重装备支援,充足的弹药与补给供应
,既能守住至关重要的机场,又有足够的力量发动进攻。这与日军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第五战术上,日军只重视对美军军事目标的攻击,对美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几
乎是不屑一顾。要知道,瓜岛战役是一场登陆战,而登陆战中运输船队对作战的胜负具
有决定性的影响,失去运输船队的支援,即使部队登上岛屿也会因后援不继而失败,日
军对这一点近乎无知,只注重对美军飞机、军舰的打击,最说明问题的是8月8日的萨沃
岛海战中,日军沉重打击了美军的运输船队的护航兵力,却对运输船只和海滩上堆积如
山的物资视而不见,就扬长而去。使这场战役发展成为对日军极为不利的消耗战,双方
飞机对飞机,军舰对军舰拼消耗,日军这是以自己的短处与美军的长处相比拼,美军的
损失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能力能够迅速弥补,而日军几乎没有能力来补充损失,不仅失去
了瓜岛,还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以航母为例,战役开始时,美军在太平洋上有4艘航母,日军有6艘航母。在战役中美
军损失了2艘航母,日军虽无航母被击沉,但有4艘受到重创,也只剩下2艘可以作战。但
到了1943年底,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有十多艘航母,而日军直到1944年3月才有一艘航母
服役,从航母的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就可看出日军拼消耗的战术是多么愚蠢!
随着瓜岛战役的失败,日军损失的不仅仅是瓜岛,舰艇和飞机的惨重损失,大大削弱了
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山本在日记中写得:“
我们最初的作战是何其辉煌!自中途岛以来我们的作战是多么糟糕!”
 
附表一 瓜岛战役日美双方舰只、飞机损失情况
  日军
 美军
艘数
 吨位
 艘数
 吨位
航母
 1
 8500
 2
 34500
战列舰
 2
 62000
 0
  
重巡洋舰
 3
 26400
 6
 56925
轻巡洋舰
 1
 5700
 2
 12000
驱逐舰
 11
 20930
 14
 22815
潜艇
 6
 11300
 0
  
军舰合计
 24
 134930
 24
 126240
运输船
 16
 85000
 3
 12000
飞机
 835架
 约250架
 
附表二 瓜岛日美双方人员伤亡情况
    日军
 美军
地面部队
 死
 约23800人
 1592人

 (被俘1000人)
 约4200人
海军
 死
 约25000人
 约3300人

   约2500人
航空兵
 死亡
 2362人
 约300人
合计
 死亡
 近5万人
 约5000人
 
参考书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知识出版社
《太平洋战争海战史》 海潮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 海潮出版社
《中外海战大全》 海潮出版社
《太平洋战争》 东方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兵种作战系列:登陆战》 知识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兵种作战系列:海战》 知识出版社
《世界空中作战八十年》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碧海争霸:军舰与海战史话》 湖南出版社
《碧空响翼:世界著名军用机》 湖南出版社
《尼米兹》 解放军出版社
《二十世纪血战纪实:陆战》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海空大战:二十世纪世界海军航空兵战史》 航空工业出版社
----------------------------------------------------------------------------
----
作者:周明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12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