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ingle形象代表,以信立爱), 信区: Green
标  题: 东线战役(1944-1945)-冰原血战(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30 18:21:29 2003) , 转信

作者:Mars 
  
 2月11日,天气开始有所好转,气温开始回升,这一切都对即将发起进攻的德军不利,因
为天气好转意味着苏联空军终于可以出动了,而气温回升意味着道路更为泥泞。但无论如
何, 德军的攻势已经箭在弦上了。11日一早,在对苏军阵地的一阵猛烈炮击后,第16和1
7装甲师在“阿道夫 希特勒”师的支援下,率先发起了进攻,德军迅速通过了苏第47军的
防线 然后开始向左旋转,以保护作为德军攻势主力的贝克装甲团和第1装甲师的左翼,而
德第34和198步兵师在德军攻击矛头的后方拼命抵挡苏军对德军装甲矛头的侧击,这两个师
自 战役开始以来就从未曾停止过战斗,现在虽然名义仍是一个师,但实际上兵力只不过相
当于一个加强营,其中步兵更是只有150-250人!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师还是尽了最
大努力,以保障德军装甲部队的后方不受威胁,使他们能全力向前进攻。

第1装甲师和贝克装甲团在当天稍后也加入了攻击,在这一支生力军的重击下,苏军渐渐抵
挡不住了,在德军对面的苏第6坦克集团军的第5机械化军和第5近卫坦克军在连日来的激战
后,实力已经很虚弱了,但他们仍在全力抵抗,整条战线上战斗呈白热化状态,双方军人
在这里表现出同样的坚定,一方急于要解救被围的同伴,一方决心不让被围的敌人逃脱,
在德军前进的路线上,每一个阵地都要反复易手。在这里德军和苏军都同时有两个 对手,
一个是敌人,一个是当地的道路。我曾读过双方参战人员对这场恶战的回忆,他们无一不
提到恶劣的道路情况对作战的影响“夜晚地面冻结,车辆还勉强可以行驶,但一到白天,
路面就象融化了,车辆如果停止不动的话,很快就会陷入地面以下”这种路况使得进攻一
方难以机动,使得防守的一方难以构筑工事和组织反击。这里让人吃惊的是,即使在这种
情况下,这两支军队打的仍然是一场运动战!作为进攻的德军并不是把全部兵力固定在一
点上,而是不断派出小而精干的部队对苏军的整个防线进行试探性的进攻,一旦发现弱点
,德军的主力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那里,而苏军在发现德军在某处突破时,就会首先
把手中掌握的步兵急速派往德军下一步可能前进的方向,以建立一条薄薄的防线,他们的
任务是尽可能地降低德军的冲力,一旦德军攻击的方向被确定,苏军的坦克部队就会向其
侧翼发起反击,双方的这些行动都是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的,双方部队反应之快让人惊叹不
已,我根本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这么差的道路情况下完成这些机动的,我相信在当时,
世界上没有第三个国家的装甲部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2月11日傍晚,德第1装甲师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到了Gniloy Tikich河南岸,Gniloy Tiki
ch河宽30米,水深流急,是和被围德军间最后一条天然屏障,第1装甲师的前锋部队在一次
果敢的突袭中,成功地从苏军手中夺取了一座桥梁,可惜这座桥梁负重量不足,坦克无法
在上面通过,所以只有一些步兵和轻型火炮被运过桥去,在对岸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德军还来不及巩固阵地,苏军步兵就在约30辆坦克支援下发动了一次逆袭,德军经过苦战
才击退了他们。但德军扩大桥头堡的企图遭到了顽强抵抗,更糟的是德国人发现此地河水
流速太急,无法筑桥!正在焦急的时候,在第1装甲师左翼5公里作战的贝克装甲团传来了
一个情报,他们的一个侦察分队发现在这两支德军中间Lysyanka地区有一座桥梁尚未被破
坏,而且那座桥梁足以承受重型坦克!但苏军在那里有重兵把守,现在贝克装甲团正陷入
苦战,一时无力分兵夺桥,你们有没有兴趣?在得到这个情报后,德第1装甲师师长立刻决
定抓住这个战机,如果能够成功,德国人就能在最短时间里把坦克运过河去,更何况Lysy
anka本身也是德军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德军决定对苏联守军进行一场奇袭,他们将在
半夜发动进攻,因为在夜里苏联空军无法出动,因而也无法提前通知当地守军。

2月12日凌晨,德第1装甲师突然出现在Lysyanka,当地苏联守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当
即被击溃,但就在第一辆德国坦克就要登上桥梁前,随着一声巨响,那座桥梁被炸成两截
。苏军迅速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了过来,他们的反击变得越来越凶猛,双方围绕着Lysyan
ka展开了历时两天的激战!

从2月12日起,朱可夫元帅对苏军防线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对他来说,现在德军的意图已经
十分明显了,现在要做的是要在离被围德军尽量远的地方将德军援兵挡住,于是他命令新
到战场的第41近卫步兵师(约7000人)迅速赶到Gniloy Tikich河北岸建立防线,以尽可能长
的阻止德第1装甲师的前进,同时原在苏军内层包围圈南部的第4近卫集团军第21近卫步兵
军和第5近卫骑兵军立刻前往Lysyanks地区,在第41近卫步兵师后方构筑一条新的防线。本
来担任对德军右翼防御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也将前往同一地区。本来在德军左翼的第2坦
克集团军第3近卫坦克军将从苏军后方绕到德军突破口的左侧,并于13日发起攻击。我在这
里要提醒大家注意朱可夫将原担任包围圈南部守卫任务的部队调离的决定,朱可夫做出这
个决定一方面是由于德国援军的压力非常大,而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所占的兵力优势又不大
,所以他只能采用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个误判,因为按情理
讲为了和援军相配合,被围德军理应同时发动突围,但既然他们至今未曾发动,那么显然
 
是由于他们已经太虚弱而无法突围了,所以朱可夫放心地将部队调走了,我们很快就会看
到朱可夫的这个决定对战役结局的影响。

12,13日两天,德军和苏军整日激战,在突出部右翼,德第11,13和14装甲师发动的攻击
由于实力太弱而进展极微,他们不但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而且无法阻止苏第5近卫坦克集
团军北上。在突出部左翼,德第1装甲师和贝克装甲团逐渐扩大了他们在Lysyanka的优势,
并于13日最后占领了该地。德第1装甲师于12日本来已经将一小支部队送过河去, 但由于
无法将重武器运送过河,所以无法扩大桥头堡,但13日他们意外地发现有一段河床 水深只
有1.2米,德军立刻从这个地点将重武器运过河去,同一天贝克装甲团在第1装甲师左侧也
成功地渡过了Gniloy Tikich河。

在渡河成功后,贝克装甲团的左侧立刻遭到了苏第2坦克集团军的猛烈攻击,双方损失惨重
, 苏军这次攻击的结果是使得贝克装甲团从此再也无法前进一步,现在只有第1装甲师还
在推进,第1装甲师的前进正好遭遇到了刚刚进入阵地的苏第41近卫步兵师,这个师表现非
常出色, 它在两天中使得德第1装甲师只能缓慢地向前推进,这为苏第4近卫集团军和第5
近卫坦克集团军抵达争取了时间,为此第41近卫步兵师付出了沉重代价,在3天的战斗中它
损失了2000人。

2月15日,德第1装甲师已经攻到了距离被围德军约10公里的地方,这是德国援军切入苏军
防线最深的地方,但在经过4天4夜几乎不眠不休的战斗后,第1装甲师已经精疲力竭了,全
师的坦克数量从进攻开始时的85辆下降到10辆!另外25辆无法行动的坦克只能作为固定火
力点使用,在他们的前面,苏第4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进入了阵地,德军
的前进越发困难了,第1装甲师的一个连长Stove回忆道“我们发起了若干次试探性的进攻
,但面前俄国人的防御太强了,他们部署了大量反坦克炮,并且有数十辆坦克的支援,我
们的进攻被击退了,但我很奇怪俄国坦克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却并不追击我们。”这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有许多苏联坦克也是同样动弹不得了。很显然,德第1装甲师已经尽了
最大努力,现在它已无力继续前进了。德第3装甲军军长Breith将军做了最后的一次努力,
他命令“阿道夫 希特勒”通过第1装甲师的区域发动攻击,这次攻击将关系到德军此次行
动的成败,(mars注:从 Breith将军决定让“阿道夫 希特勒”师发起这次攻击,而不投入
距离比较近的贝克装甲团,这显然说明了贝克装甲团也已经快打光了。)“阿道夫 希特勒
”师对这次攻击非常热心,因为被围的德军中包括了他们党卫军的弟兄,该师集中了所有
的坦克和一个加强团的装甲步兵通过德第1装甲师的防线三次攻击苏军最后一道防线,但这
些攻击都失败了,“阿道夫 希特勒”师的党卫军官兵们损失惨重。 

这时,曼斯坦因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结论,他精心组织起的援军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现在已经无力前进哪怕一步了,德军的损失是骇人听闻的,以“阿道夫 希特勒”师为例
, 据该师的老兵在战后编写的该师战史“阿道夫 希特勒师”记载,当该师在战役结束后
,奉命前往比利时休整时,全师实力只有3辆坦克,4门突击炮,41名军官和1188名士官和
士兵。 曼斯坦因可以肯定苏军的损失也非常惨重,在战后他声称在这第二次解围行动中,
第3装甲军至少俘虏了2000名苏军,并击毁苏联坦克700辆。我并不怀疑被俘苏军的数目,
但德军声称击毁苏联坦克的数目显然过高,因为参加这场战役的苏联坦克总数不超过650辆
。但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苏军的损失有多大,而是苏军最后守住了防线,而德军的进攻在
胜利似乎就在眼前时,却无力为续了。现在只能靠被围的德军自己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了
,由于包围圈中的德军除了“维京”师外,机械化程度非常差,他们是否有能力在如此差
的路况下,通过苏军的层层阻截,达到己方阵地?曼斯坦因并没有把握,他唯一能确定的
是这次突围将在2月16日夜晚开始。


(本文由Mars提供,如欲转载,请注明作者Mars及摘自装甲战争网站)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124.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