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ingle形象代表,以信立爱), 信区: Green
标  题: 东线战役(1944-1945)-罗马尼亚战役(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30 18:44:37 2003) , 转信

 1944年8月初,当时战线所在地区地形是这样的,在北方德军左翼依托着喀尔巴仟山脉,
在那里德军没有被迂回的危险,正北面是一道东西走向的山地,过了这道山地后,地形逐
渐向下延伸,接着又向上重新抬高,形成第二道东西走向的山地,在这两道山地之间, 坐
落这Iassy市,过了第二道山地就进入了平原,在东北方地形比较平坦,因而比较有利于机
械化部队的运动,但同时3条由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由东向西分别为Dnister河,Prut河和
Siret河),如果能够善加利用的话,它们能有效的成为阻碍机械化部队突破的屏障。

当时隔着北方第一道山地和德军对峙的是马利雅夫斯基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而托尔布欣将
军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则在Dnister河东岸占领了阵地,并且在西岸夺取了几块小规模的桥
头堡。

即将在这次攻势中起主要作用的马利诺夫斯基将军是一个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在
苏联军界,他被认为是一个十分聪明和勤奋的人,他对部下十分宽厚因而博得了部下的爱
戴,他用兵也是以稳健见长,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一旦他下了决心,也许除
了斯大林本人以外,没人能让他改变注意。当战线在4月中旬起逐渐稳定下来后,马利诺夫
斯基就在思考下一步作战计划,逐渐地他开始倾向于实现一个大规模的钳形攻势,在这个
攻势中,他将以手头的机械化兵力迅速突破德军在北方的防线,急速进入德军后方从背后
将德军主力包围在Prut河以东并消灭之。这个计划魄力很大,但问题是他发现手头缺乏实
现这个计划所需要的兵力和物资,现在苏联最高统帅部的目光正投向了白俄罗斯和北乌克
兰,对于南方马利诺夫斯基的部队的需求,至少是在目前更本不会被作为重点。这个情况
一直到7月中旬才逐渐改变,随着在中部战场的情形逐渐稳定,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考虑在
南方的攻势,补充的兵力和物资逐渐涌入这个地区,但这些补充来的新兵绝大多数是从新
解放地区临时征发来的,他们平均接受训练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而这样的新兵总数高达2
65,000人!于是在第2和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一线队伍中充斥着这样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
有一个也许是有些极端的例子,在第3乌克兰方面军第5突击集团军的一个师,在战役开始
前的兵力有7000人,其中老兵只有2500人!这是造成苏军在作战中第一线步兵伤亡据高不
下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些新兵主要是分布在步兵部队中,在技术兵种如炮兵,工兵和装甲
兵中,老兵的比例要高得多。

由于第2和第3乌克兰方面军并不处在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优先供应名单上,我们会发现这两
个方面军直到战争结束,在所得到的武器装备上,无法和直接向德国本土进攻的苏联方面
军相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凑合着过日子”,比如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1乌克兰
方面军后来都拥有2个坦克集团军,每个坦克集团军拥有坦克高达700-900辆,而第2和第3
乌克兰方面军合起来只有1个坦克集团军,而且这个第6坦克集团军只有2个军,坦克数量只
有可怜巴巴的400辆,并且其中一半(第5机械化军,也就是后来的第9近卫机械化军)还是装
备着比较落后的美制M4A2“谢尔曼”坦克!

对于这种情况,马利诺夫斯基自然感到十分无奈,但他知道报怨也没有用,于是他抓紧战
役开始前的每一分钟训练他的部队,他尤其注重的是训练他的装甲部队通过复杂地形的能
力,他清楚地知道未来战役的胜负取决于他的装甲部队能否迅速通过德军防线。为此他特
意将受过特殊训练的工兵部队配属给他的装甲部队,一旦攻势开始这些工兵部队将紧随着
机械化部队行动。在战役开始前,马利诺夫斯基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机动部队除了第6坦克
集团军的2个军(第5近卫坦克军和第5机械化军)以外,还有第18和23坦克军以及第5近卫骑
兵军,而第3乌克兰方面军只有第4近卫机械化军和第7机械化军,显然第2乌克兰方面军将
充当主力。此外为了弥补协助步兵突破的独立坦克部队的不足,苏军为各个担任主攻任务
的步兵部队配属了独立的自行火炮部队。至于说苏军这个地区中装甲部队武器质量,很遗
憾我手头资料不足,我十分肯定地知道,新式的T-34/85坦克和JSU-152自行火炮都装备了
部队,但有鉴于参加白俄罗斯战役的苏军机械化部队尚无法保证装备100%的这些新式武器
,我认为这些新式武器在这个地区的苏军装甲部队中不会超过50%。

在我具体叙述战役过程以前,我先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兵力,第2和第3乌克兰方面军实际兵
力共有131万人,但参加这次战役的兵力只有886,491人(第2乌克兰方面军537,856人,第
3乌克兰方面军348,633人),光以人数来看,相对于50万德国和罗马尼亚联军,苏军只占
有约1。8:1的优势,对于进攻一方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个很明显的优势(虽然22万罗马尼
亚人战斗力无法和德军相比,但苏军中那26万新兵也绝对好不到哪去),苏军的主要优势在
于其在火力上的优势,苏军的两个方面军共有坦克和自行火炮1800辆(第2乌克兰方面军12
83辆,第3乌克兰方面军591辆),在这方面苏军占了几乎是5:1的优势,在76毫米以上口径
的大炮数量上,苏军的优势更高达10:1,在空军兵力上,苏军共投入各种飞机2000架以上
,而德国空军在苏联发起攻势时,在本地能运作的飞机只有43架轰炸机,57架攻击机和72
架战斗机,苏军几乎占了15:1的优势(在战役开始后,大量德国飞机被派往那里支援,但
即使如此,苏联空军在数量上仍有4:1到5:1的优势),这个实力对比从一开始对于德国人
来说就充满了不祥。


(本文由Mars提供,如欲转载,请注明作者Mars及摘自装甲战争网站)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124.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