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诺曼底登陆战役(1)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2:07:57 2000), 转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加等同盟国军队于1944年6~7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
地区进行的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战略性登陆作战。目的是夺取集团军群登陆场,
开辟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为发展对西欧的进攻并配合苏军最后击败纳粹德国
创造条件。
    盟军运筹帷幄
    1943年以及1944年上半年的世界形势,对同盟国十分有利。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发生了根本转折:
    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日本陆军深陷于中国大陆,海军也在太平洋连遭失败,日本
政府已自顾不暇,无力与德国进行战略配合。
    在苏德战场,苏军于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取得伟大胜利之后,
又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反攻,法西斯德军一再溃退,希特勒不得不把大量预备队和西
线兵力调去阻止苏军的推进。
    在欧洲南部战场,由于意大利政府向同盟国投降,德国被迫把大批军队部署在那
里,以对付英、美军队的进攻。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大规模的反法西斯运动正在蓬勃
发展,许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游击队壮大起来,采取各种形式打击敌人,展开了轰轰烈
烈的反对占领制度的武装斗争,法西斯德军在各占领国已立脚不稳。到1944年6月底,
仅在法国就有近50万人投入反对法西斯占领军的战斗,有的城市正在酝酿起义。
    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盟军已经控制了那里的海上通道,被德军潜艇部队一度截断
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得到了恢复。
    所有这些,都为盟军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早在1943年11~12月德黑兰会议上,同盟国领导人就共同商定于1944年 5月由美
英军队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12月 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开罗任命艾森
豪威尔为盟军最高司令官。
    伦敦的格罗夫广场边有一座老式红砖大楼,盟军最高司令部就设在那里。司令部
的正式名称是“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取其英文第一个字母,成为其简称“SH
AEF ”。在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里,美国史密斯上将担任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
英国摩根中将担任副参谋长。另外,英国拉姆齐海军上将担任盟军海军司令,英国蒙
哥马利陆军元帅担任盟军陆军司令,英国利马洛里空军上将担任盟军空军司令。艾森
豪威尔还任命英国空军上将阿瑟·特德爵士为盟军最高副司令。
    在艾森豪威尔就任时,同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他的指示非常明确:
    “你们要进入欧洲大陆,并与其他盟国合作,采取以进攻德国心脏地区并摧毁其
兵力为目标的军事行动。”
    艾森豪威尔根据上述指示,认真考虑了自己肩负的重任和军事行动纲领。经过同
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的反复谋划,参谋部会议制定了盟军进军欧洲的“霸王”作战
计划。它包括了以下要点:
    在诺曼底地区登陆,登陆正面从40公里加宽到80公里,即从科坦丁半岛东海岸的
一点到奥恩河口;
    在海上登陆开始前不久,将空投2个空降师在海滩的内陆着陆;
    用舰艇遣送5个步兵师在诺曼底海滩登陆;
    部分第二梯队将在 D日第二次涨潮时迅速上陆;第二梯队的其余部队则必须在第
二天上陆;
    在此之后,盟军将力争以每天1~3个师的速度增强地面部队;
    建立牢固的联合登陆场之后,应尽早夺取瑟堡港。
    此外,还力争在5~6个星期内占领布列塔尼半岛各港。
    此次作战较长远的目的是粉碎西线的德军,攻占巴黎和解放法国南部。”
    在盟军进军欧洲的“霸王”作战计划中,诺曼底登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登陆地
点之所以最终选择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地区而不是加来地区,是因为加来地区虽然距
离英国最近,距英国海岸最近点只有33公里,而且海滩平坦,附近很少高地和山坡,
有其登陆的有利条件。但是,该地区却离英国诸多海港较远,运送人员和物资不便。
另外,根据得到的情报表明,德军在加来地区已集结了15个师,该段的德军“大西洋
壁垒”抗登陆防御工程也相当完善,盟军在此登陆必遭激烈抵抗,况且这一地区缺乏
内陆通道,即使登陆成功,也不易向纵深发展。
    而诺曼底地区的登陆条件优越得多。这里地势开阔,可以同时展开26个至30个师,
又距离英国西南海岸的各大港口较近,便于输送部队和运送物资。更为重要的是这里
的“大西洋壁垒”还没有完工,大部分海滩可以使用,而且科坦丁半岛可以挡住从西
边刮来的风;海滩的后面不但可以开辟机场,还基本上适合于坦克作战。诺曼底地区
有瑟堡等重要海港,一旦占领可以很快改善登陆作战的后勤供应。
    为了完成这个宏伟的计划,登陆部队编成第21集团军群,下辖美军第 1集团军、
英军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 1集团军。并决定建立了两个特混舰队:东部特混舰队(英
军)和西部特混舰队(美军)。
    东部特混舰队由英国维安海军少将指挥,负责遣送英国第2集团军的3个师和加拿
大的第 3步兵师,在奥恩河和贝辛港之间正面约48公里的3个地区登陆。这3个登陆地
区是“黄金滩”、“朱诺滩”、“剑滩”。该特混舰队将包括 3个登陆编队,它们分
别是“G”、“J”、“S”登陆编队。整个登陆编队由英国战术空军第2航空负责空中
支援。
    西部特混舰队由美军柯克海军少将指挥,负责遣送美国第1集团军的3个师在紧挨
英军以西的32公里正面的2个地区上陆。这2个登陆地区是“奥马哈”(也译“奥马阿”)
和“犹他”(也译“于塔”)。该特混舰队包括美军“O”登陆编队和“U”登陆编队。
整个登陆编队由美国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负责空中支援。
    此外,2个第二梯队登陆编队将在第一梯队登陆之后立即到达。
    计划还明确规定,参加作战的所有军舰和商船均分别划归各个登陆编队指挥;为
了避免在指挥方面发生误会,陆军部队在海上应服从海军部队司令官的命令。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需要集结历史上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这支舰队包括:2468
艘登陆舰艇,1656艘驳船、拖网渔船和渡船,423艘辅助舰艇;另外还要有 1260艘商
船用来保障第二梯队。
    为了将运载10万名士兵的7000艘舰船安全护送渡过英吉利海峡,并按照所需顺序
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必须要有大量的战列舰,浅水重炮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在登陆过
程支援登陆作战;还要有护卫舰,护航驱逐舰和轻型护卫舰为横渡海峡的登陆输送队
进行护航;要有近海巡逻艇抗击德国海军神出鬼没的 E级艇、秘密武器和低空飞机的
攻击。因此,至少还要有702艘作战保障舰艇。
    此外,为了解决登陆过程中保证进攻锐势和不断输送人员和物资的问题,必须在
登陆的海滩附近人工提供一个可防风浪的水域,修建人造港口。因为气象统计数字表
明,英吉利海峡在一年的十二个月里都有大风,好天气持续不了几天;而如果没有好
天气,就不能进行长时间的登陆作战。为此,盟军计划和制造了两套人造港口,代号
是“桑树”A和“桑树”B。前者用于美军登陆地段,后者用于英军登陆地段。
    从海上接近“桑树”的船只首先要靠近由浮动的钢制构件(代号为“低音大号”)
组成、用来减弱波浪作用的浮动防波堤。然后是由31个各有五层楼高的混凝土沉箱(
代号“凤凰”)组成的长2000米的防波堤,它们将从英国出发,拖过英吉利海峡后沉
入海底,组成人造港两侧的堤墙。
    堤墙内的港区面积约有2平方海里,与直布罗陀港面积相等,足够7艘万吨级大船
和11艘较小的船只停泊。在每个人造港内,都有 3条代号为“鲸鱼”的舟桥通道,它
们靠海的一端用锚固定,与“罗布尼兹”直码头相连。这种直码头以其计划者罗布尼
兹工程师的名字命名,可以随潮水涨落而升降。这套联合装置能使坦克登陆舰在潮水
的任何阶段卸载,并为坦克登陆舰上的轮式车辆提供通向海岸的单行路线。
    除了“桑树”之外,还有“醋栗树”可在登陆场附近海面为登陆舰和其他船只提
供避风的水域。每个“醋栗树”由一列老旧的船只组成。它们在与海岸平行的位置上,
下沉到大约 3米深的水中。两个美军登陆地段和三个英军登陆地段都各有一个“醋栗
树”。
    实施这一庞大计划耗费了大量钢铁和人力,价值2500万英镑。有70多艘船只为建
造“醋栗树”而沉入海底。另外,大约动用 132艘拖船,把除沉船外全部建筑构件拖
过海峡。
    英国的另一个计划“普拉托”,是“海底输油管”的缩写。这是一个向登陆部队
迅速提供所需大量油的独创办法。当时油船很缺,并且担心在登陆之后德国潜艇会集
中力量袭击油船。英国石油工程师们想出了这个解决办法:用一艘以 5~10节航速行
驶的轮船敷设一条小管径的软油管。
    同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很快地同意了这一盟军进军欧洲的“霸王”作战计划,并
决定把原来在法国南部登陆的另一个“铁砧”作战计划推迟实施,以保证诺曼底主要
作战方向。
    从1943年12月起,担负登陆任务的陆军和海军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旅、师级和军
级规模模拟登陆演习。到1944年4月底和5月初,两次全面的预演把联合训练推向了高
潮。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