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我想天天打羽毛球), 信区: Green
标  题: 袭击珍珠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31 13:19:16 2001) , 转信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实施的
战略突袭。

    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军基地,位于夏威夷群岛瓦胡岛南端,东距美国圣弗
朗西斯科(旧金山)2090海里,西距日本横滨3400海里,是美国通往亚洲和澳洲的交通枢纽。
港内水深16~20米。该基地设施完备,并有大型修船厂和油库等。为遏制日本扩张,美国太
平洋舰队自1940年夏季开始就以珍珠港为基地活动于太平洋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随着欧洲战局的发展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日本为夺取美、英、荷在东南亚
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加速南进的战争准备。1941年初,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
六海军上将拟制了袭击珍珠港的计划,后得到海军军令部批准并由御前会议最后定下决心


    袭击珍珠港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企图是:以突然袭击
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夺取制海制空权,以消除其对日本南进的威胁。为此,计划以联合舰队
第1航空舰队6艘航空母舰(舰载机约400架)为核心,由14艘作战舰只(2艘战列舰、3艘巡洋
舰、9艘驱逐舰)掩护,3艘潜艇作先导,7艘油船提供补给,编成机动部队,由第1航空舰队
司令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直接指挥,在突击日日出前1~2小时抵达瓦胡岛以北约200海里海域
展开,尔后出动舰载机袭击珍珠港内的美国舰船和岸上航空基地,以消灭美太平洋舰队主
力。突击结束后,立即撤离,返回日本内海。为监视美舰船行动并防止其逃逸,另以27艘
潜艇组成先遣部队,事先潜入夏威夷海区,担任侦察、监视和截击任务。此外,还使用5艘
特种潜艇由母艇携载到作战海域配合舰载机攻击港内美军舰船。战役准备过程中,日本派
遣间谍搜集珍珠港和太平洋舰队的情报,并对突击部队进行严格训练:鱼雷机编队在九州
鹿儿岛进行低空浅水鱼雷攻击训练,水平轰炸机编队在九州有明湾进行中空投弹训练,特
种潜艇在四国中城湾进行夜袭训练等。与此同时,还对航空鱼雷进行改装,使之适于在珍
珠港空投。为达成突然性,日本利用谈判掩护其作战准备,采取伪装和保密措施隐蔽其战
役企图;机动部队则选择航程较远且冬季多风暴、船只往来较少的北航线隐蔽航渡;袭击
日期确定在星期日。

    美国受孤立主义影响,且推行"先欧后亚"战略,因而希望通过谈判缓解美日矛盾,并认
为本国国力雄厚,日本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瓦胡岛驻军低估日本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缺乏
警惕,疏于戒备,尽管美日关系日趋紧张,仍照例周末放假。美太平洋舰队则认为珍珠港
水浅,日军不可能从空中实施鱼雷攻击,因而大型舰船未设置防鱼雷网。

    1941年11月中旬,日本先遣部队伪装日常巡逻,分别由佐伯湾和横须贺等地出发,沿
中航线和南航线驶向夏威夷。11月26日,机动部队从千岛群岛的择捉岛单冠湾起航,沿北
航线驶向瓦胡岛,航渡中实行无线电静默。12月7日4时30分(当地时间),机动部队在瓦胡
岛以北约230海里海域展开。此时,特种潜艇已在珍珠港附近活动。5时30分,机动部队出动
两架水上飞机对瓦胡岛及其附近海面侦察,发现港内舰船密集,岛上各机场飞机成排,高
炮阵地只有少数人值勤,舰艇没有防空准备。6时,日军第一波飞机183架(40架鱼雷机、51
架俯冲轰炸机、49架水平轰炸机和43架战斗机)起飞,从瓦胡岛西部进入,7时55分开始攻
击。从3时55分起,美军曾多次发现日本潜艇逼近,但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7时后,发现大
批飞机抵临,又误认为是己方飞机,未予重视。7时15分 ,日军第二波飞机171架(54架水平
轰炸机、81架俯冲轰炸机和36架战斗机)起飞,从瓦胡岛东部进入,8时55分开始攻击。整
个袭击持续约两小时,只遇到轻微抵抗。日军以损失飞机29架、潜艇1艘和特种潜艇5艘的
微小代价,击毁击伤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
10余艘其他主要舰只,击毁美机232架,毙伤美军3681人。美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因出
海执勤而免遭袭击,岸上油库和重要设施也未被击中。空袭时,潜入港内的特种潜艇也进
行了袭击,但未获战果。

    日军袭击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以重创,从而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制海制空权,为
进攻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最大教训在于对战争的危险估计不
足、疏于戒备。日军袭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计划周密,准备充分,采取了有效的战役伪装
和隐蔽措施,选定了适当的航线和突击时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