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心有pp点点通), 信区: Green
标  题: 失落了的世界帝国 一 白色方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l 10 09:57:02 2003)



第一章 白色方案
阿尔明·冯·隆 [德国]
[出自《失去的世界帝国》] 1966.5.27
对希特勒的义务
红色方案
历史的讽刺
致命的条约
战略
胜利
评论
对希特勒的义务
  写作此书,我只有一个目的:维护德国士兵的荣誉。
  在这里,没有必要追述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领导者阿道夫·希特勒的兴起。

二十世纪的历史,人们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当战胜的协约国在一九一九年创造发疯的

凡尔赛和约时,他们也创造了希特勒。一九一八年,德国相信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

四点意见”,光荣地放下了武器。协约国把“十四点意见”看作一纸空文,草拟了一份

条约,瓜分了德国,造成了一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疯人院。
  这样蒙骗了天真的美国总统并瓜分了世界之后,英法的政治家可能想象他们会永远

使德国民族瘫痪。这种瞧不起人的政策是搬石头打自己的脚。温斯顿·丘吉尔本人也把

凡尔赛的决定说成是一件“可悲的复杂的的蠢事”,凡尔赛的压迫在充满活力的德国人

民心中造成了火山似的愤恨,它爆发了出来,而阿道夫·希特勒就在喷火达到高峰时取

得了政权。纳粹党是激进派和保守派、富翁和穷光蛋之间一个奇怪的联盟,它团结于复

兴德国的理想上,但不幸的是,它也团结于欧洲中世纪引起动乱的政治口号“反对犹太

人”。一群庸俗的鼓动家、理想主义哲学家、狂热分子、机会主义者、暴徒和冒险家,

他们之中有些人很有能力,精力过人,与希特勒一道上了台。我们这些总参谋部的人,

大多以厌恶和不祥之感注视着这些混乱的政治事件。我们对国家效忠,不管是谁统治,

但是我们害怕一般危害社会变革的浪潮。希特勒使我们大吃了一惊,这是实在话。这位

声名显赫、鼓动性强的政治家,迅速地而且不流血地把凡尔赛造成的不公正一个接一个

地予以补救。他的手段直截了当,顽强有力。魏玛政权 [ 注 ] 曾经采用其他的方法,

而得到的只是英法的蔑视。希特勒的方法收到了效果。
  在德国国内,遇到必要,他也一样严厉和残酷,他的方法也同样收到了效果;假如

现在历史学家称他的政权为恐怖时期,那就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普遍的恐怖。希特勒带来

了国家的繁荣,把我们重新武装起来。他是个负有使命的人。他那种对自己和对自己的

使命的热烈信仰,左右着德国群众,尽管他篡夺了不少权力,但群众可能会毫不吝啬地

都给予他。
红色方案
  自然,德国在希特勒统治下迅速复活,在协约国中引起愤怒的恐怖。厌倦战争、酷

爱奢华并为社会主义腐蚀了的法国,不太愿意采取有效的行动。英国是另一回事。英国

仍然以它的遍布全球的海军、它的国际金融体系、它的盟国和它在五大洲的帝国统治着

世界。德国登上支配欧洲的地位,推翻了权力的平衡,它再一次向英国挑战,争夺世界

霸权。世界大战又迫在眉睫,这次摊牌无法避免,因为德国在二十世纪初期人口和工厂

已经超过英国。在这个意义上,丘吉尔正确地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继续,两次战争合在一起就是“另一次三十年战争” [ 注 ] 。
  我们德国总参谋部的人懂得,希特勒为使欧洲正常化所采取的惊人手段迟早会引起

英国的干涉。唯一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干涉?早在一九一七年我们就准备

了一个对英国、波兰进行两线战争的计划,叫做“红色方案”。在阿道夫·希特勒一个

接一个取得不流血的胜利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地把这个方案加以修正。当英、法两

国满足于他们那种软弱无力的谴责和抗议时,我们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力量飞速地得到改

善。我们开始希望这位强有力的元首能够利用凡尔赛凶手们的过失,真正不流血地在欧

洲实现他的新秩序。如果真能这样,他就可以发动对苏联的伟大的十字军远征,单线作

战,在东方找一块活动地盘——这是他毕生的目的。历史的行程就会完全不同。
  但是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一日——这个全世界都不会忘记的日子,一切都改变了

。英国首相张伯伦突然给予波兰无条件军事援助的保证!他借口因为希特勒破坏了不占

领捷克斯洛伐克那块弱小地盘的诺言而发了火。这块地盘,正是张伯伦亲自策划的慕尼

黑会议瓜分后剩下的。和所有政治家的诺言一样,希特勒的诺言当然不过是策略和权宜

之计。要是张伯伦不这么想,只说明他自己是头蠢驴。
  不管对波兰保证的动机如何,这是一种自杀性的愚笨行为。它使得腐败的波兰军人

寡头政府强硬起来,反对德国对但泽和波兰走廊的正当不满。它把发动另一次世界大战

的杠杆,交到这些落后的军国主义者手中。除此以外无任何意义,因为到头来英国是不

可能给波兰真正的军事援助的。要是俄国插手,这个保证可能还有意义;事实上,这么

一来也许会半路阻止希特勒,因为他害怕两线作战,比什么都厉害。总参谋部也是如此

。但英国的绅士政治家们看不起布尔什维克,而波兰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拒绝考虑接受

俄国军队的保护。因此,愚蠢和软弱携起手来,挑起了这场灾难。
  张伯伦这一挑衅行动,就象一只陷入绝境、用软弱的爪子抵抗的兔子一样,只能激

起元首更大的勇气。命令闪电般地下达到参谋部,要我们为秋季进攻波兰拟定作战计划

。我们以红色方案为基础,日以继夜地工作,准备了计划。四月五日,这一计划以新的

代号白色方案命名送交元首。
历史的讽刺
  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是根据几个主要的有典型的地理事实形成的。
  波兰一片平原:是一个大型的比利时,只有很少几个天然屏障,没有真正的国界。

南部的喀尔巴阡山脉被亚布隆卡山口切断,为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到克拉科夫和维斯杜拉

河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入口。维斯杜拉河、纳雷夫河及散河都是问题,但是在夏季和初秋

,水位很低,许多地方汽车和马可以趟水而过。
  波兰本身是一个政治畸人,这也反应在它的没有形状的地理上。它没有永久的外貌

,没有一个连续下来的政体或民族目的。它好几次从欧洲地图上消失,被瓜分成为强国

的省份。现在他又不如俄国的一个省份了。在雅尔塔会议上,同盟国的首脑们把这个称

为“波兰”的整个地理上的粗略平形四边形又往西移动了大约二百公里,移到奥得—尼

斯一线。这样做当然牺牲了德国,把一些自古以来就是德国的城市、领土和居民都给了

波兰,使得成百万人被悲惨地赶出了家园,重新定居。战争就是如此:胜利者获得战利

品,失败者遭受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波兰领土完整问题爆发的,但波兰并没恢复

到它一九三九年的边界,而且永远也不能恢复了。由于希特勒和斯大林进行的交易,它

失掉了一块领土,并入了苏联的版图。英国为了那些边界问题对我们开战,它把法国,

最后把美国拖入了战争。在雅尔塔,英、美两国把波兰领土当作希特勒的礼物永远送给

了苏联人。这就是历史的讽刺。
  波兰在一九三九年的战略地位极为不利,整个国土可以看成是插入德国的一个软弱

的凸角,是德国占领的土地,它北部与东普鲁士毗邻,南部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整个

地势平坦,很容易让德国从西边冲进来。它的背后,在东边,稳稳地站着新近与德国通

过里宾特洛甫策划的互不侵犯条约连到一起的苏联。
致命的条约
  这个当时被欢呼为一项妙举的条约,在没开一枪之前就使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失败了,可是对于如此明显的事实,人们没给以足够的注意。与布尔什维克结盟(不管

是暂时的还是策略性的)当然是对这个独裁者理想的背叛,是与德国的民族精神相矛盾

的。假如证明真有战略上的好处,这么做或许还能容许。在政治上和战争中一样,重要

的是取胜,但这个事件却相反。
  这个条约把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和大约半个波兰都给了斯大林,让这帮斯拉夫人向德

国靠近了二百公里。两年以后我们付出了代价。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我们向莫斯科大规

模进军的中央兵团——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进军——在距离目标四十公里的地

方停住了,而我们的先遣侦察部队已经深入到看见克里姆林宫塔顶的地方。假使德国军

队是从离莫斯科近二百公里的战线开始进攻,他们就会在第一片雪花飘落到斯摩棱斯克

大路以前占领俄国的首都,废黜斯大林,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那时英国肯定要求和,

这场战争我们就会打胜。
  连我们的敌人也认为是大胆外交行动的胜利的这个条约,字里行间却包含着这么几

个字:Finis Germaniae [ 注 ] 。这样的政治Coup De Théatre [ 注 ] 在历史上还真

不多;这样灾难性的弄巧成拙也罕见得很。可是当时在我们参谋部里,却很少有人胆敢

对这样一个消息表示怀疑,哪怕仅仅以目光表示彼此的惊愕。
  包括希特勒自己的参谋长凯特尔、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在内,军队里没有一个人事先

知道这个把半个波兰让给布尔什维克的秘密协定。只有到了战役的第三个星期,斯大林

生气地打电话给里宾特洛甫,严厉地责备我们德国第十四军挺进到了东南的油田地区,

武装部队才接到特别秘密指令,在俄国人面前撤退,于是他们就大摇大摆地蜂拥而来,

既没有流一滴他们自己的血,也没有流波兰人的血。
  是我,九月十六日午夜在最高统帅部接到了我们驻莫斯科武官的令人吃惊的电话,

他报告我说,俄国人按照希特勒在八月签订的秘密协定,正在进入波兰。我立刻打电话

给约德尔将军,告诉他俄国人在行动的消息。他反问:“是对着谁来的?”声音颤抖着

,简直不象阿尔弗雷德了。可见军队完全是蒙在鼓里。
  八月的最后几天,准备白色方案的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希特勒打算利用里宾特洛甫

的政治突然袭击,搞一场和平谈判的喜剧。春天,在他心情比较平静的时候,他以惯常

作预言的口吻,说西方列强不会再容忍不流血的胜利了,这回要打仗了。我们在十分复

杂的心情中准备白色方案,从忧虑到行将灭亡的感觉都有,因为我们的作战准备远远低

于一场大规模冲突的水平。仅举一个关键性项目为例。我们非常缺少坦克,以致在白色

方案中我们不得不把大量价值有限的捷克坦克摆开阵势;海军只有五十艘潜艇作好战斗

准备;最糟的是,甚至到了那时,元首还根本没发布全面投入战时生产的命令,因为他

知道,这是不得人心的行动;总之,我们真是如履薄冰。
  参谋部对和平谈判没抱希望。然而希特勒在和汉德逊一起演这出计划好的戏时,显

然为其自己的表演和里宾特洛甫的不断保证弄得神魂颠倒了。他开始相信英国可能再一

次被吓倒,说不定再跟我们来一次慕尼黑。九月上旬,在最高统帅部里,每个人都注意

到了,当西线宣战的消息传来时,元首大为吃惊,浑身发抖。可是事到如今已别无他法

,只有执行白色方案了。
战略
  该计划要求同时从南北两侧进攻,目标是切断波兰走廊,向华沙进军。波兰人把兵

力分散在全部无法防守的边境线上,结果很快就被分割、包围、消灭。他们应该把主要

防御部署在维斯杜拉河—纳雷夫河—布格河三条防线上,这样就可以把战争拖长,促使

英法进攻我们西部薄弱的守军。这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冒险的独裁的领导已经把德国

人民推到了险恶的境地。但这时候上帝对我们发了慈悲。波兰人证明,他们自己在战略

部署上十分低能,尽管在战场上都很勇敢,而法国人则一直坐在他们的营房和工事里,

几乎一枪未放。
  如今,德国的评论家们都把一九三九年九月法国的静坐防御写成是一个“奇迹”,

它使对波兰的闪击战成为可能。但是很难看出这个“奇迹”在哪儿。法国的军事思想就

是防御和进行阵地战,因为这种思想曾于一九一八年取得胜利。他们非常迷信机械化战

争中关于防御的理论上十对一的优势。毫无疑问,九月份法国本来可以派遣几百万训练

有素的部队,以比德国武装部队在波兰还要多的装甲师,冲出马奇诺防线,或者取道北

部平原,穿过比利时、荷兰,攻入我们十分薄弱的西部防线,直捣柏林。但它的决心不

在这里。阿道夫·希特勒在这关键时刻的政治和军事赌博证明是极妙的。在他所有的对

手中,他最了解法国人,对他们采取了先发制人。
胜利
  突破波兰的全部防线,大约只花了四天时间。战术上的奇袭之所以完全成功,是因

为虚伪的波兰政治家们尽管知道局势危险,只是不断地对人民作出虚假的保证。波兰空

军的几乎一千架飞机在地面上被摧毁。从此,德国空军就自由地在天空飞翔。波兰的地

面抵抗也是以弱对强,我们战场上的指挥官们不能不钦佩勇敢的波兰骑兵向坦克阵的冲

锋。有谣传说,波兰政府告诉他们的骑兵,我们的坦克是纸糊的冒牌货,这谣传可能实

有其事。要是这样,他们很快就会伤心地省悟过来。机械化战争的优越性和古典的军事

战术相对抗,从来没有象在这次波兰骑兵对钢铁坦克的无效冲锋中表现得更触目惊心了


  然而,德国武装部队也仅仅是用他完全机械化的装甲部队这个薄薄的刀刃在作战。

我们主要的地面进军,是由徒步的步兵群进行的,他们充分利用了少量装甲部队冲锋时

所造成的通讯联络的破坏、敌人的惊慌和战线的混乱。虽然空军担任了强有力的支援角

色,但是把华沙的抵抗能力摧毁并使之终于投降的,不是空中的轰炸,而是那些在华沙

城外用马拉的重炮。对于马匹如此倚重,暴露了我们对世界大战严重地缺乏战斗准备。


  到了九月二十一日,华沙被德国军队包围。外边流传的消息说,成千上万的波兰士

兵被俘,一个个包围圈被歼灭,前线全面崩溃,国民政府已吓得逃往罗马尼亚。但是,

这座处于枪林弹雨之下的城市,没有粮食,水电断绝,许多建筑物已成为废墟,疾病蔓

延,直到九月二十七日才放弃西方给予最后一分钟援助的无用希望,最后投降。
评论
  自始至终,元首和他的宣传家们一直把这次波兰战役说成是一次局部警察行动,是

德国武装部队的一次“特别任务”。希特勒亲自把白色方案中许多有关分配口粮、动员

部队和运输的部分勾掉,目的只是为了缓和德国人民的抵触情绪。这一政治上的干涉对

军事行动起了相当的阻碍作用,宝贵的数月业已过去,损失还未得到补偿。这里我要说

,由于纳粹党和元首的同样的干涉——这类干涉从未停止过——从专业的标准来衡量,

战争力量从来没有全部地、适当地组织起来。
  我们在格莱维茨的广播电台——时间是八月二十一日夜间,地点靠近波兰边境——

炮制了一个不体面的丑剧,伪称波兰士兵越过边境进攻电台,并被击退;那些该死的政

治犯穿着波兰军服,电台附近躺满了他们遍身弹孔的尸体。这就是进行侵略的借口,而

德国武装部队对这些骗人鬼话却一无所知。早在七十二小时以前,我们就无法挽回地向

波兰进军了。在纽伦堡审讯之前(这句话的真实性令人怀疑。——英译者注),我本人

并不知道这个事件,当时我正忙于一些重要公事,希姆莱或许应对此负责。
  波兰在一九三九年是反动军人和有疯狂领土野心的政客执行的落后、闭塞的专制统

治,这个政府对少数民族(特别对乌克兰人和犹太人)极为残酷,对它自己的人民既不

公正又虚伪;这个政府在慕尼黑危机时象条鬣狗一样扑向捷克斯洛伐克,趁人之危抢去

了捷克一个省;这个政府二十年来笨拙地与德国和苏联两面周旋;最后还要装成象个重

要军事强国那样说话和行动,而实际上软弱得象只小猫。民主国家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是为了支持这么个反动、骗人、顽固的专制政权。这个政府很快就可耻地崩溃、永

远地消灭了。但战争继续进行,而它的导火线不久就被人忘得干干净净。总有一天,头

脑清醒的历史学家们,对于导致也界上最大的一场战争的那些自相矛盾的道理,一定会

再给以适当的强调。
  在如此愚蠢地发动的一场可怕的全球战争中,最后一件荒唐的事情是:捷克斯洛伐

克,它在一九三八年被英国出卖,没有打仗,在整个战争期间损失不到十万人;而一九

三九年获得英国支持的波兰,打了仗,死了六百万人(尽管其中半数为犹太人)。两个

国家最后都成了苏联奴役下的共产主义傀儡。那么,哪个政府更为明智一些,哪国人民

更为幸运一些呢?大国之间发生纠纷,小国最好是向狂风低头,哪边风硬向哪边倒。而

波兰人正是忘记了这一点。
  读者会逐渐熟悉德国人的这一习惯,即:责备别国听任德国侵略。在冯·隆将军的

整本书中,如同在德国人的大部分军事著作里一样,这种腔调反复出现。在总参谋部系

统下发迹的军官们,显然已失掉了以其他字句思维的能力。冯·隆对波兰政府和对英国

所作保证的评论,是他在白色方案前面的摘要中意味深长的段落。
—— 英译者按

--
别把爱变成伤害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8.70.1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