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考完试了,身体虚弱),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错了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12日08:34:1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Comment 讨论区 】
【 原文由 kingworld 所发表 】
 2002年8月6日,北京某小报发表题为《广岛核轰炸警告世人》的文章对美国当年使用
原子弹颇多批评,诸如“何况当时日本投降已成定局”、新中国多年派代表团到广岛参
加禁核大会也是对核轰炸的表态、美国险恶用心是“抹杀并贬低亚洲人民抗日和苏联出
兵的功绩”、“曲解历史”、“炫耀武力以对他国进行讹诈”。文章字里行间里的结论
是:美国不该投弹。
  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仅凭常识和手头有限的资料就可以判断:在当时历史背景下
,美国投弹有道理,是盟国正确的选择,对广岛受害者可以表示同情,但这并不等于美
国投弹不对。
  美军从太平洋一路打过来,伤亡惨重,仅冲绳岛一战就达92天,伤亡7万多人,损失
飞机700多架。美国估计,如果在日本登陆,最少动用150万兵力,伤亡50万人。日本拒
绝《波茨坦公告》,并同时进行了3次战争动员,15岁到60岁男性、17岁到40岁女性均须
服役;日本军队从一年前的380万增加到720万;军方要在本土“陆上特攻作战”,即自
杀式战法,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广岛遭原子弹轰炸后,美国再次要求日本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但仍被拒绝,直到
苏联红军1945年8月9日参战,关东军被歼,日本才投降。这说明在当年8月初,日本投降
根本没有“成定局”,而是还想顽强抵抗下去。美国想减少伤亡,用武器优势结束战争
,仅此而已。
  西方文化最讲实用,也最珍惜生命。为了保命,投降都不丢人,回国照样当英雄。
日本一天不投降,盟国一天不敢放松,谁敢保证日本这个已经疯狂的民族会投降?!如
果美国不投弹,日本极可能还存在“玉碎”幻想,而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军士气,直至
投降,功不可没。
  至于说抹杀苏联的功绩,美国投弹在先,苏联出兵在后,怎么能颠倒是非呢?抹杀
亚洲人民功绩之说更是不沾边。美国为了支持太平洋战场盟国,已经尽了很大的力量。
无论人力物力,贫穷、专制的亚洲在美国眼里可能还没“资格”值得傲慢的美国来抹杀
,因为它根本就看不起你。如果想抹杀,就不用给军援了。当时,美国更关心的则是欧
洲战场和已经强大起来的苏联。
  美国在日本投原子弹所引起广泛争议的还包括不人道,杀人太多,且多为平民等方
面。从人道主义出发,这当然是悲剧。但人们应该认识到,日本政府当时是代表国民的
,他们当然要为政府的侵略决策承担责任,挨炸弹是他们必须承担的后果。在日本对外
侵略战争中,日本政府与国民之间并没有明显而严格的分界线。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军
队曾用非常不人道的手段杀害了数千万平民,英美轰炸德国德累斯顿也炸死了几十万人
。对于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对于反侵略的美国军队,原子武器就是支持正义的强大
力量,何况当时并无国际条约、惯例不准使用原子弹。
  尽管战后日美成为“铁哥们儿”,美国从来没有一点后悔,始终都认为投弹是正确
的,可以减少伤亡,加速日本投降,从没退过一步。而我们有过“南京大屠杀”这种惨
绝人寰的悲剧,死了千千万万无辜平民的国家,倒为挨炸的日本叫屈,这是为什么?
  从小时起,每年8月初,经常看到报纸谴责美国投弹报道,我们恨透了美帝国主义,
为什么要动用这种毁灭人类的武器!却很少想想,美国为什么投原子弹?冷战结束了,
谴责火力弱了,但媒体仍语气暧昧。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仍停留在冷战认识上———
投弹不对。这样认识历史,对过去的朋友不公平,对历史不客观。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越来越嚣张,从官员偷偷摸摸去靖国神社,发展到首相公开参
拜;从占领钓鱼岛,到大批国民仇“中”情结……这都需要我们冷静反思。老石
  编者注:1945年8月6日,美国向罪恶累累的日本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2002年8月6
日,日本纪念广岛挨炸57周年。这一天,当年遭受原子弹轰炸后而幸存的一位日本妇女
在纪念仪式上讲话说,美国发生了悲惨的恐怖事件,日本政府的高官也发表了修改无核
三原则的讲话,这令人担心日本会背弃不拥有核武器和不发动战争的诺言。值得注意的
是,中国有的媒体在报道日本的纪念活动时立场暧昧,甚至完全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场上
。为此,北京市一位读者投书本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世间万千的变化
爱把有情的人
            分两端
心若知道
灵犀的方向
         哪怕   不能够朝夕相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nc.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