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莫斯科保卫战(2)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2:31:41 2000), 转信

红场大阅兵
    希特勒就剩下一个莫斯科了,本来他认为苏军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他的装甲铁
蹄稍向前驱,克里姆林宫就会挂起字旗,斯大林就会向他低头。但是,随着苏军愈
来愈强的抵抗和天气的变冷,慢慢地在希特勒的心头开始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快他就
意识到“斯大林是他真正的对手”。
    历史总会出现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1812年,拿破仑统帅着浩浩荡荡的法兰西大
军横扫欧洲,但在莫斯科城下却大败而归。据说,那是上帝拯救了俄罗斯,因为就在
拿破仑胜利在望时,严寒突然降临。
    1941年的冬天,上帝又一次站到了俄罗斯人的一边。10月 1日,莫斯科下了一场
罕见的大雨;10月 6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就飘飘扬扬地下起了第一场冬雪。越
来越坏的天气使德军的“台风”计划开始时的那种神速,就好像突然踩了紧急煞车般
一下子停了下来。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粘如胶状的沼泽,
德军不得不听任烂泥的摆布,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乘车行进的大军不得不停
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步兵在
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惫不堪。
    然而,在大雪中的德军真可说是“雪上加霜”。11月 3日,第一次寒潮袭来,气
温一下子就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而且还正在迅速下降。11月13日,零下 8摄氏度;27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降至零下
40摄氏度。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终于又可以重新开动了。但
是,把坦克从泥泞中解救出来的严寒,却无情地摧残着那些不得不驱车作战的士兵。
冬天,使德军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后勤供应不足,缺乏防寒设施。许多士兵穿着单薄
的夏衣,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不少人严重冻伤。数以千计的德军士兵被冻成残
废,许多人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寒冷的天气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
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冻结,汽油也冻成了粘糊状,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
烤一阵才行。抱怨、沮丧情绪开始充斥德军,许多人开始谈起1812年拿破仑的失败和
俄国在塔鲁季诺的纪念碑,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道:上帝为什么总是偏袒俄罗斯呢?
然而,冬天的来临,却使希特勒愈加催促着法西斯德军向莫斯科发起新的更加猛烈的
攻击。他要抓紧时间摧毁莫斯科!
    严寒也同样给苏联军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在寒冷彻骨的天气里挖防
坦克壕、设置障碍物等。但是,在严寒中长大的红军将士是在本土作战,供给和适应
力要比德军强得多;苏军的机枪都披着抢套,以防止冻坏;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
使用非常灵活;士兵穿得暖暖的,足以御寒……
    但斯大林不仅要使自己的将士们穿得暖和,而且还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饱满,
为了排除自开战以来的晦暗气氛,他决定在德军的炮火声中举行传统的红场十月革命
阅兵式。
    1941年11月 1日,一辆黑色吉斯-101小轿车,把正在前线鏖战的朱可夫送进了克
里姆林宫。
    汽车在一处台阶前停下,朱可夫走下车,疾步登上台阶。台阶上的两扇雕花大门
同时打开。他进门后,沿着一条比较狭窄但光线充足的走廊走了一段,然后从一条很
普通的窄窄的楼梯登上二楼。二楼的走廊宽敞多了,铺着红色的长条地毯,走过十多
米,朱可夫来到一扇高大的深棕色大门前。
    这条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现在确实依然照旧。他习惯地正了正军帽,扯了扯军
上衣的下缀,准备进去见斯大林。斯大林只是通知他来克里姆林宫开会,内容并没有
讲,但他认定情况肯定很重要,于是接到通知后就风风火火、马不停蹄地赶紧从前线
回来。
    朱可夫跨进门,他看到在一张铺着绿呢长桌的两边几乎坐着所有的政治局委员和
国防委员会成员,斯大林坐在长桌一端。朱可夫与众人打过招呼后,在斯大林示意下
坐在长桌的左侧一边。斯大林缓缓站起身来,从桌子一侧慢慢走到朱可夫身后,然后
说道:“朱可夫同志,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有一个打算,今年的十月革命节,除了要
召开庆祝大会外,还要在红场举行阅兵式。我们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作为直接负责保
卫首都的方面军司令员你的意见,你认为如何?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搞阅兵式吗?”
    斯大林的话音一落,长桌两旁所有的目光都以探寻的神色注视着朱可夫的脸。朱
可夫清楚地知道,他的回答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事关重大。
    在敌人眼皮底下搞阅兵式,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否则,斯大林也就不会请他来
商量。可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不仅隆重地庆祝节日,还搞阅兵式,这不仅能充分
显示出对法西斯的蔑视,对本国军民的鼓舞,而且还能给全世界一切同情和支持者们
一种莫大的宽慰,说到底,它甚至比在前线消灭法西斯几个集团军所引起的震动和反
响还要大。
    一想到这里,朱可夫便很坚定地说:
    “这个想法我认为是可行的。据我们的观察分析,敌人正在全线构筑防御阵地,
各条战线上的进攻基本都已停止。这说明敌人在最近几天内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在前一段作战的严重损耗,加之不利于机械化兵团行动的恶劣天气,补给不足等等,
都不允许他们马上发动新的地面进攻。但是,危险是有的,这就是敌人的空袭。”说
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看到众人或是朝着朱可夫点头,或是相互对视着点头。
    “你有什么建议吗?”斯大林不慌不忙地问道。
    “我建议加强对空防御,增大高射炮的密度,同时,把友邻方面军的战斗机调一
些到莫斯科附近待命。这样构成空中和地面双重打击力量。”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并作了一些具体的补充。
    “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斯大林最后坚定地说,“就是说,阅兵式一定要搞,
而且还要通过无线电向全国实况转播。”
    1941年11月 6日上午,先是在马雅科夫斯基地铁站大厅举行了十月革命节庆祝大
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斯大林作了演说:“同志们!今天是在严重情况下庆祝十月
革命24周年的。德国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
……而我们的国家,我们举国上下,却已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堡垒,同我们陆海
军一起,共同粉碎德国侵略者。……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
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斯大林慷慨激昂的演说,回荡在莫斯科红场的上空,通过电波又传到前线的战壕,
传到掩蔽所,传遍了苏联各地。使正处于法西斯铁蹄蹂躏之下的人民群众得到了极大
的鼓舞,使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从中看到了希望……
    11月 7日中午,灰色云层压得很低很低,纷纷扬扬的雪片无声地飘落下来,落在
圣母天主教堂巨大的圆顶上,落在克里姆林宫围墙外的红场上,落在红场上排成方队
肃立的红军将士的身上。塔楼上的大钟,敲了 8下,斯大林等人健步登上列宁墓,这
时没有掌声和欢呼声,整个红场一片寂静,甚至都能听得见雪片沙沙的落地声。
    “红军战士们,指挥员和工作人员们,所有劳动者们,虽然我们今天是在极其严
重的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可怕,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
过比现在的处境更加危急的日子。想想1918年的情形吧……比起那时,我们现在要好
得多。因此,我们一定能够而且一定会战胜德军侵略者,这是不用怀疑的!”斯大林
讲到这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儿,舒展开粗粗的眉毛,向着飞雪飘扬的红场,向着静静
站在飞雪中的红军将士看了一眼,然后继续说道:“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处在德
国侵略者压迫之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身上。
你们不要辜负这一崇高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让米哈伊尔
·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着我们!让伟大的列宁胜利的旗帜引导我们!”斯大林抬起
右臂向前方有力地一挥,结束了他的讲话。
    阅兵式开始了。最先走过列宁墓接受检阅的是身穿呢大衣、头戴皮军帽的军校学
员方队,接着是穿着白色带帽雪地伪装服的摩托化步兵分队,穿着深蓝色呢大衣的水
兵方队……最后是坦克编队隆隆驶过红场,那马达的轰鸣和履带转动所产生的巨响,
震撼着红场,震撼着大地,也震撼着每一个人。斯大林默默地伫立着,目送着从列宁
墓前列队走过的队伍,他们大多数就这样带着人民的期望,直接从红场开赴正在鏖战
的前线。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