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ller (roller), 信区: Green
标  题: 攻击高度4000米!----1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25日23:21:1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第五节 空军技术局的短见
  西线战役的第二阶段于一九四零年六月五日开始,经过不到三个星期的战斗,以法
国和德、意之间媾和而告终。空军在此期间,按照“波兰战役”的模式,主要是给猛烈
进攻的陆军以空中支援。下一个敌人是英国,这场战斗将更加激烈。在即将全力以赴向
这个岛国大举进攻的前夕,人们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对手是否会恢复理智同德国缔结和
约呢?
  一九四零年七月十日,由于来自北大西洋低气压的影响,英格兰东南部和多佛尔海
峡一带二千米上空,云层密集,阵雨不断。除英格兰外,其他地区都在下着倾盆大雨。
这是典型的七月天气。继之而来的是夏季的多雨季节。
  德国战斗机部队陆续进入英法海峡法国海岸的出击基地,它们在焦急地等待着好天
气的到来。由于长期下雨,跑道成了一陷很深的沼泽地。人们的长靴上沾满了泥桨。在
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向英国战斗机挑战呢?还去不去攻打英国呢?
  这些谁都不知道。法国战役以后,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最高统帅部期待着英国
能回心转意。空军在踌躇,在等待。不论是轰炸航空团还是战斗航空团,大部分都在休
整。
  不过也有例外。七月十日中午,侦察机发现了从福克斯顿驶往多佛尔的英国大型沿
海护卫船队。德国“海峡轰炸机队司令”约翰内斯·芬克上校的前线指挥部里响起了电
话铃声。这个指挥部位于加来西面的格里奈角,设在一九一四年英国登陆纪念碑后面的
一辆公共汽车上。
  于是,指挥部向一个Do 17轰炸机大队发出了战斗警报,并命令一个Me 109战斗机大
队护航。另一个Me 110驱逐机大队也飞往同一目标。芬克上校命令说:“决不允许敌舰
在海峡航行。”大概是要给这个船队一点颜色看看吧。
  英国时间十三点三十分,英国本土搜索雷达网的几个雷达站发现在加来上空有飞机
集结。的确,这时也就是德国时间十四点三十分,从阿腊斯地区起飞的第二轰炸航空团
第二大队(大队长阿道夫·佛克斯少校)和从圣奥梅尔起飞的第五十一战斗航空团第三
大队(大队长汉内斯·特劳特罗夫上尉)正在加来上空会合。
  德军用一个战斗机中队直接掩护Do 17轰炸机大队,其他两个中队在特劳特罗夫率领
下,爬升到一千至二千米的高度,以便在敌战斗机向低速的轰炸机袭击时,能迅速占据
有利攻击位置。
  二十架Do 17Z和二十架Me 109E式飞机组成了一个立体编队,径直飞向英国海岸。不
久,它们便发现了轰炸机要攻击的船队。这时,从另一个方向飞来一个大队。他们是胡
特中校指挥的第二十六驱逐航空团的三十架Me 110C式飞机。
  在广阔的空域里,七十架德国飞机向英国海岸蜂拥而来。对手能经受得了这种挑战
吗?
  担任英国护卫部队空中掩护的,起初只有六架飓风式战斗机。他们是比金·希尔的
第三十二中队。据英方报道,这六架飞机非常不幸,在关键时刻即将到来之时,钻进积
雨云,丢失了船队。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三架好不容易钻出云层。他们发现“敌轰炸
机的大型编队正从法国方向向他们逼近”。
  他们发回报告说:“飓风式飞机进入攻击,三架对一百架。”
  一九五三年出版的英国皇家空军史中,曾这样记载了一九四零年七月的这次空战:
“为数很少的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与一百多架敌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其实,当时在多佛尔海峡和英国交战的只有德奥·奥斯特坎普上校的第五十一战斗
航空团,共有三个大队。第一大队由布鲁施特伦上尉指挥,第二大队由马斯特上尉指挥
,第三大队由特劳特罗夫上尉指挥。这三个大队出动的飞机架数,由于天气恶劣和海峡
空战而显著减少。七月十二日,甚至不得不增派基尔尼兹上尉指挥的第三战斗航空团第
三大队去加强。这就是说奥斯特坎普上校只有六十至七十架Me 109式飞机。使用这么少
的飞机是有意安排的,避免在大规模进攻英国本土之前,过早地消耗掉战斗机的实力。

  第三大队大队长加兰德上尉所在的第二十六战斗航空团也和第五十二战斗航空团一
样,是七月最后一周参加海峡空战的。
  让我们还是回到七月十日吧。我们之所以对这一天感兴趣,是因为英国把这一天作
为英国本土空中决战的开端。
  当第二轰炸航空团第三大队的Do 17式飞机飞到沿海护卫部队的上空时,特劳特罗夫
上尉发现敌护航战斗机正在高空飞行。一开始是三架,不一会儿增加到六架。但是,他
们没有发起攻击,而是保持着高度,伺机躲过这二十架德国战斗机群,去袭击飞行在战
斗机群下面的轰炸机。
  特劳特罗夫一直在紧紧盯着这六架飞机的动向。他不能主动攻击,因为一进入空战
,追打起来就有可能脱离开Do 17式飞机编队好几公里远。而他的任务是保护这个轰炸机
编队的安全。
  或许,这是敌人的调虎离山计。他们企图以这六架飞机作诱饵,引开护航战斗机,
其他中队则趁机突袭轰炸机。
  几分钟后,Do 17式飞机穿过护卫部队的对空炮火,投下了炸弹。然后,在海面上降
低高度开始返航。就在这几分钟里,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得到雷达预报的英国战斗机司令部后来又派出了四个中队。其中有两个是飓风式战
斗机中队,它们是从曼斯顿起飞的第五十六中队和从克罗伊登起飞的第一一一中队;有
两个是喷火式战斗机中队,它们是从金斯莱和霍恩彻奇起飞的第六十四和第七十四中队

  当天晚上,特劳特罗夫在他的日记中写道:“突然,天空中到处是敌机,战斗打得
非常激烈。”
  英国的三十二架飞机与德国的二十架飞机厮杀在一起。英国战斗机除了在数量上占
优势外,还处于退则有路,攻则有机的有利地位。
  说得准确一些,德国的那个驱逐机大队也应计算在双方力量对比之内。当喷火式和
飓风式飞机从四面八方飞来时,三十架Me 110式飞机已经作好了防御准备,组成了一个
圆形防阵。因为只靠尾部的一挺七点九毫米机枪对付不了敌人的高速战斗机。
  于是,三十架驱逐机一架接着一架,像马戏团里的跑马一样,在空中打起转转来。
这样做,后边的飞机可以集中机头火力,用四挺机枪和两门二十毫米机炮来保护前面飞
机防御力量薄弱的尾部。这在理论上是出乎常人意料的,但在实战中,确实是有效的。

  不过,采用这种战术,机群无法前进,而驱逐机作为远程战斗机,它的任务是掩护
轰炸机。可是,这样一来,它就只能自保其身了。实际上,等于没有参加空战。
  因此,特劳特罗夫的大队马上一手承担起空中格斗的重担。这时,无线电也活跃起
来。
  “后方,喷火式一架!”
  “好,攻击!”
  “维克托,维克托——击落!”
  几架飓风式飞机从五千米高空压下机头,一下子俯冲了几千米。它们是被击落了,
还是企图摆脱追击呢?或者是去截击在海面上低空飞行的德国轰炸机呢?
  第七中队长,德国空军数得着的王牌飞行员瓦尔特·埃索中尉瞄准一架飞机的头部
。看来这架飞机已无法逃脱,因为,Me 109式飞机的俯冲速度要比飓风式快得多。
  埃索亲眼看见他击中的两架敌机拖着黑烟掉进了大海。再把这一架打掉就是第三架
了。突然,他发现对方正对着一架德国双发飞机疯狂地俯冲下去。只听“轰”的一声巨
响,两架飞机相撞了,残骸碎片燃烧着,零零落落地掉进海里。不知被撞的是哪种飞机
,是Me 110,还是Do 17呢?
  埃索没工夫多想,躲过空中飞落的爆破碎片,拉起机头,又去寻找别的目标。
  特劳特罗夫上尉在激战过程中,也见到有好几架飞机拖着黑烟掉下去。但他无法辨
认是敌机还是我机。
  只是在一次无线电通话中,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我被击中,正在迫降!”
  特劳特罗夫马上命令僚机前去救援,如果可能的话,一直把他平安地护送到法国海
岸。
  这个人就是埃索中队的一个双机组的长机达乌上士。当他打掉一架喷火式飞机后,
看见一架飓风式飞机转过来,在同一高度迎面向他扑来。这时,他躲闪已经来不及了。
双方几乎同时按动了射击按钮,机身和机身几乎相擦而过。
  “德国飞机的子弹打得偏低,”英国飞行员,第五十六中队的A·G·佩奇报告说,
“可我的子弹确实命中了”。
  达乌在这为时几秒的生死关头,的确感到了两三次震动。原来发动机和冷却器中弹
,机翼也被打掉了一块。于是,发动机立即产生喘振。冷却水因高热蒸发成水蒸气,尾
后拉出一道白烟。达乌事后报告说:
  “冷却器的温度立刻上升到一百二十度。座舱里充满了电线烧焦的臭味。我设法滑
翔飞过海岸,在布伦附近,利用机身实施迫降。我刚一爬出座舱,机身就全被烈火包围
了,不到几秒钟,弹药和汽油便发生了爆炸。”
  特劳特罗夫大队的另一架Me 109式飞机也同样用机身边降在加来附近。幸好,飞行
员库尔上士没有受伤。
  七月十日的空战以德方占优势而告终。这次空战击落敌机六架。第五十一战斗航空
团损失了两架Me 109式飞机,而飞行员都安全返回。
  此后,几乎每天都是如此。一小部分德国空军支撑着对英作战,而且目标极其有限
。芬克上校的这一小部分部队是:第二轰炸航空团、第二十六驱逐航空团、第五十一战
斗航空团以及两个俯冲轰炸机大队。他们的攻击目标仅限于海峡上护卫船队。
  七月底,奥斯特坎普上校多次派遣第五十一战斗航空团的全部飞机,到英格兰东南
部上空进行示威性飞行。可是,休·道丁元帅(英国战斗机司令部司令)却无意应战。
由于他在法国北部和敦刻尔克蒙受了重大损失,他要重建一支新的空军。他需要的是时
间,哪怕是一个星期,一天也好。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德军将要进攻英国本土。
可是,他希望他们来得越迟越好。来得迟些,他可以用重建的英国战斗机队对付他们。
如果现在来,那可就难办了。
  “为什么我们老是挨打呢?”英国战斗机飞行员们愤愤不平地说。这一点道丁元帅
最清楚,因为需要等待。实际上,奥斯特坎普的航空团也没什么可怕。如果这位英国空
军元帅肯应战的话,那将是另一种局面。
  德军的一个侦听班多次收听到英国皇家空军司令部发给战斗机中队的命令:如与德
战斗机相遇,立即规避。
  “德国佬在四千五百米高度,越过北福兰角,正向泰晤士河飞来!”英国战斗机部
队通过无线电接到了警报。接着又收到“规避,禁止战斗!”的命令。
  道丁元帅也拒绝了沿海船队要求战斗机护航的请求。他说:“由海军自己护航就行
了”。可是,在七月四日,德国第二俯冲轰炸航空团的两个大队从瑟堡起飞,在波特兰
附近海面,攻击了只有对空炮火防御能力的大西洋护卫船队OA-178。击沉四艘船舶,总
吨位为一万五千八百五十六吨(其中一艘为五千五百八十二吨级的辅助防空船“福衣尔
河岸”号);重创九艘,总吨位为四万零二百三十六吨。事情发生后,邱吉尔亲自下令
战斗机立即为所有船队护航。
  从这时起,在海峡上空双方战斗机便展开了围绕着船队攻击和反攻击的战斗。每当
德国战斗机一出现,英国对空管制军官就立即派出支援中队,增援海上的值班小分队。
但是,这只不过是局部的战斗而已。
  历史学家把这年七月叫作对英空战的“接触期”,而正式的空战尚未开始。已投入
战斗的少数德国空军部队也非常纳闷。他们想,这究竟是在干什么呢?德国整个空军的
百分之九十闲在那里,难道光靠我们这么点部队去攻打英国吗?
  为什么德国空军不利用英国在敦刻尔克遭到打击的机会呢?为什么在打败法国三个
星期之后,还不全力以赴攻打英国呢?这些疑问现在可以这样回答:一在进行消耗极大
的闪击战之后,部队需要休整,养精蓄锐,调整部署。还要组织补给,必须把全部“齿
轮”装配起来。否则,空军就不会有取得对英作战胜利的希望。
  可是,轰炸机、战斗机大队的指挥官们却持不同意见。
  “我们在这里闲着没事干,不知为什么不让我们上。”
  德国在犹豫不决。英国却借此机会赢得了两个月的宝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英国
每天都在加强防御力量。
  德国空军对于这场应该进行的战斗是没有充分准备的。如果根据“总统兼最高统帅
”的本意,对英这条战线是不准存在的。
  “什么对英作战,毫无道理!”一九三八年夏,希特勒曾这样对戈林说过。而完全
秉承希特勒旨意的戈林,在他的卡林哈尔官邸召开了由空军高级军官参加的重要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戈林的副手艾哈德·米尔希、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技术局长恩斯
特·乌德特。
  这次“卡林哈尔会议”决定了对英国本土空中决战的命运,尽管任何人都不相信这
次会议会对对英作战的胜败负有责任。也正因为如此,这次会议才轻率地作出了一项决
定,即:一切有能力制造轰炸机的飞机工厂,今后一律只生产能作俯冲轰炸的Ju 88式飞
机。如果这次会议没有责任,那么,为什么这个决定对后来又有那么大的影响呢?
  Ju 88式飞机在性能上虽然比以前生产的Do 17和He 111式飞机好一些,但它是一种
航程有限的中型轰炸机,而且,必须装两台发动机。这种飞机如果用来对付捷克斯洛伐
克和波兰还可以,用来对付包括法国在内的、容易产生磨擦的欧洲各邻国也还行。然而
,对手如果是英国,那就不行了。
  很有才能的空军第一任总参谋长瓦尔特·韦威尔少将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在一九
三四年底,曾经决定在生产中型轰炸机的同时,着手研制用于远程作战的四发重型轰炸
机。当时,他考虑的假想敌国是苏联。这种“战略轰炸机”也能压制英国,其航程能达
到大西洋中部,用它可以从空中掐断敌人的海上补给线。
Ju 89
  韦威尔坚持让容充和多尔尼公司研制这种飞机。到一九三六年,已经试制出五架四
发Do 19和Ju 89式原型机,并进行了试飞。当时,“总参谋部对这一研制项目寄托着很
大的希望”。不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只有六百马力,这对重型轰炸机来说是太不够了
。虽说有这个缺点,可是它正在不断改进。四发重型轰炸机还是大有前途的。
Do 19 四发重型轰炸机
  就在这时,灾难降临了。一九三六年六月三日,韦威尔少将在德累斯顿摔死了。于
是,远程轰炸机的设想便跟韦威尔一起被送进了坟墓。也就在一九三六年,空军总参谋
部突然宣布:“重型轰炸机的研制已经失败,航空工业还不具备迅速生产重型飞机的能
力。在必要时,这种飞机的性能是有用的,不过,现在部队不需要它。”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德国,其他国家研制大型飞机也用了很长时间。比如一九四三
年以后出现在德国本土上空的波音B-17,即“空中堡垒”式轰炸机,就是英国和美国早
在一九三五年开始研制的。
  不过,德国的一切都要求很急。要立即把空军搞起来!要从无到有!要拿出轰炸机
!要组建起航空团!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空军成为一张向外打出的王牌。
  只有发展轻型轰炸机和中型轰炸机才能满足这一要求,才能立即大量生产。它们的
威力不是已在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施展了吗?
  眼下是一九四零年夏季。德国空军已经到了英国的大门口,直到这时,人们才突然
注意到“轰炸机的缺陷”。曾经反对搞重型水平轰炸机而热衷于小型俯冲轰炸机的乌德
特也不得不承认:“这简直毫无办法。老实说,我完全没有想到对英作战”。
  从忽视技术到追求速度,仅仅是一步之差。三十年代中期,德国的飞机工厂象雨后
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多尔尼、海因克尔、容克、梅塞施米特、福克—符夫以及其他飞机
公司都在互相激烈地竞争。
  空军提出要求……定货……付款。设计室不断拿出新的设计方案。飞机在向灵巧和
高速发展。在发动机的研制跟不上去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改进机体空气动力外形来提
高速度。为了证实自己飞机的性能好,厂商们纷纷追求国际记录,这是很自然的。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星期日。这天早上,在德绍的容克飞机公司机场上,人群拥
挤不堪。试飞员恩斯特·赛贝特和工程师库特·海因茨在“记录鸟” Ju 88V5(V5是试
制的5号原型机)前等待着。
  专家们之间流传着容克公司已成批生产新型“高速轰炸机”的消息。正在组建中的
空军更想利用这个机会来炫耀一下自己的实力。用乌德特的话来说,就是“宣传也是经
商的一种手段。”掩人耳目的轰炸机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政治效果。所以,柏林的航空部
对于利用有国际信誉的创记录飞行来加强关于Ju 88式高速轰炸机的种种传说,给予莫大
的关注。
  几个月前,试飞曾经失败过一次。那次,飞机从德绍起飞后不久,天气突然变坏。
在德国南部上空,云很低,搞得那位Ju 88式飞机的试飞员林贝格非常狼狈。在飞至佛尔
特上空时,左发动机发生故障。于是,他决定到一个民用机场迫降。到了民用机场,不
巧正赶上从侧面飞过来一架民航飞机。林贝格只得再次拉起机头,在跑道中段着陆。结
果,飞机高速撞到机库上。就这样,结束了Ju 88式飞机的首次创记录试飞。试飞员和机
上其他人员同归于尽。
创纪录用的 Ju 88V-5,前后判若两机
  今天赛贝特和海因茨乘上了飞机。一个小时以前,气象观测机就起飞了,它不断向
德绍报告;“一切正常,可以起飞。”不一会儿,赛贝特越过了起飞线。一次向新记录
挑战的飞行就这样开始了。
  试飞员和工程师紧张地注视着各种仪表,按着航线查看地图,哪怕是一公里也不能
白白放过。“照这样天气,一个小时之内便可到达祖克施皮策。”首席试飞员齐默尔曼
上飞机之前这样说过。
  果然,只用五十六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飞机返回德绍刚一着陆,他们就被告知,
在国际航空协会各方面的严格监督之下,他们创造了飞行一千公里,载重两吨,时速五
百一十七点零零四公里的新记录。三个月以后,该机又为德国创造了二千公里航线上的
新记录。
  创记录固然是好的,但是,应该不断地拿出实用的飞机来。德国空军早在一九三七
年,就已放弃研制一种连敌人战斗机也追不上的高速轰炸机的设想。因为那时认为这只
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最初,未加武器装备的Ju 88式飞机也和Do 17式飞机一样,只在尾部装有一挺一五
式机枪。后来,陆续增加了机枪数量。原定三人的狭小座舱,现在硬是挤上去四个人。
后来空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进这种飞机,要它也能进行俯冲轰炸。
  这样一来,除非加强整个飞机结构的强度。但这又会增加重量,使飞机变得很笨重
。可以说,赛贝特当初创记录飞行时驾驶的 Ju 88V5式飞机和后来成批生产的Ju 88式俯
冲轰炸机只不过是同名而已,已经名不符实了。
  然而,空军领导机关却对这种新的Ju 88式飞机寄予奢望。乌德特自然是得意洋洋。
他和正在研制四发He 177式重型轰炸机的海因克尔教授闲谈时说:“我们已经不需要花
费巨额资金搞重型轰炸机了,这个巨鸟耗费资材太多。双发俯冲轰炸机的航程已足够用
了,而且轰炸又准确。制造一架四发飞机花费的时间足可以制造出两三架Ju 88式飞机来
。这可是最主要之点啊!我们必须生产出总统所要求的足够的轰炸机来!”
He 177
  Ju 88式飞机经过改装后,航程近得出奇。于是,希望很快便落空了。在第二航空队
一九三八年度夏季大演习之后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曾作过一次关于在雷赫林试飞的Ju 8
8式飞机特性的报告。这个报告说:
  “这种飞机的巡航速度为四百三十公里,活动半径为一千八百公里,对直径为五十
米的目标命中率为百分之九十。”
  Do 17和He 111式飞机的指挥官们听到这个幻想般的数字都觉得不大可信,于是纷纷
议论起来。
  蓦地,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跳上讲台,每说一句话就用拳头敲一下桌子,他声大气
粗地说:
  “这些数字都是在雷赫林试飞机场经过试验证实的,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完全可以相信么?就象完全相信希特勒说不对英开战的活一样么?
  说来也许人们会感到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事实。当时德国空军是不具备对英作战
的条件的。因为没有能够胜任这种空战的轰炸机。而现有的轰炸机都是小型的,速度缓
慢,并且很容易被击中。至于重型轰炸机一架也没有。
  那么,战斗机如何呢?德国空军的战斗机不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吗?下面,且让我
们看一看战斗机的实际情况。
  那是一九三八年六月五日,星期一,圣灵降临节的上午十点左右,在波罗的海海滨
瓦尔内明德的海因克尔飞机工厂上空,有一架红色西贝尔轻型飞机在盘旋,后来着陆了

  驾驶这架飞机的是恩斯特·乌德特。他的飞机在全空军是有名的。
  乌德特少将是从堆满“令人讨厌的文件”的柏林办公桌旁脱身出来的。乌德特是整
个空军航空技术和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可是,当他手握驾驶杆时,心情就格外舒畅。无
论是什么新机种,他都要亲自飞一飞,试一试。星期天他拜访的也全是航空界的知名人
士。今天,又是受这种好奇心的支配来到这里。
  “你的新作怎么样了?”他一下飞机马上就问海因克尔教授。
  教授不慌不忙地答道:“不管怎么样,这两三天内总是要作创记录飞行的!”
  他的言语之间夹杂着讽刺。所谓“新作”,是指He 100式单座战斗机。它是海因克
尔为了争口气证明他能够制造出更快更好的战斗机而研制的一种新型号。
  空军技术局在一九三六年春,根据多次试飞的结果,选定梅塞施米特研制的Bf 109
式飞机作为空军制式战斗机。它的竞争对象He 112式飞机落选。
He 112E
  当时海因克尔的战斗机还没有最后定型,这也可能是没被选中的一个原因。在第一
次试飞时,空军的试飞员不得不用手摇液压泵来收放He 112式飞机的起落架。
He 112V-3,敞开式座舱
  这两个型号的飞机都是革新产品。从前根本没有这种无支柱下单翼的,可将起落架
收进去的单座战斗机。这两种飞机不仅机动性能好,而且速度也大大提高。经历过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们一开始都是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两项新设计的。
  从Me 109和He 112式飞机的飞行性能来看,由于装的是同一种发动机,所以,没什
么太大的差别。梅塞施米特式飞机的机身较细,在水平飞行时速度稍快一些。海因克尔
式飞机机身虽然有些短粗,但空气动力外形比较好,所以,它的爬升性能强于前者。
Me 109V-3 原型机
  之所以选中Me 109式飞机,是因为乌德特对它那惊人的特技飞行性能很感兴趣。他
让梅塞施米特公司的首席试飞员赫尔曼·乌尔斯塔博士驾驶飞机向右作二十一次盘旋上
升,然后再向左作十七次,飞机都没有进入危险的螺旋。并且,从七千五百米高空进行
垂直俯冲,当飞机几乎接近地面时又拉了起来。
  这种Me 109式飞机不易坠入螺旋,比较安全,能经得起大速度俯冲。它还具有惊人
的机动性能,便于操纵等优点。
  此外,它比He 112式飞机容易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这一点也正合乌德特的
心意,因为人们不断要求他增加飞机产量。
  基于以上理由,最后选中了Me 109式飞机。但是,海因克尔并不认输,因为他一直
追求的是制造最快的飞机。好吧,就让“上头的那些家伙们”等着瞧吧!
  今天,乌德特来到这里,他仔细地察看了He 100式飞机的各个部件。它安装的动力
装置是迪姆勒—本茨DB 601型一千一百马力发动机。一年半以前,它安装的发动机只有
六百马力。而最初德国战斗机使用的是英国的罗耳斯·罗伊斯公司的发动机。现在的这
种新型发动机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
  He 100式飞机的最惊人之点是它完全抛掉了机体下面那个很大的冷却器。海因克尔
公司曾计算过,如果没有冷却器的阻力,飞机的时速可增加八十公里。去掉冷却器以后
,它的功能由新研制的蒸气系统来代替。
  采取这一措施的前提是飞机能够经受住DB 601型发动机产生的大量热能。新研制的
蒸气系统就是利用这种热能使一部分冷却水蒸发,然后将蒸气导入机翼,在那里冷却以
后又变成水,再用水泵抽回发动机。如果你用手去摸一下刚刚着陆的He 100式飞机的机
翼,你会感到热得烫手,就是这个原因。
  乌德特检查完飞机后,回过头来两眼望着海因克尔说:
  “可以飞吗?”
  周围鸦雀无声,无人敢应。可是,教授知道机会到了。为了创造飞行记录,He 100
式飞机从几个星期以前就开始进行维护,现在已万事俱备。如果让乌德特亲自代替那些
不出名的试飞员来操纵的话,必将对技术局的方针产生巨大影响。海因克尔战斗机会再
次成为人们的话题。当即,海因克尔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您愿意的话,就请飞吧。试
飞员请暂时让一下。”
He 100 三面图
  就这样,一九三八年六月五日,圣灵降临节这一天,终于向世界记录进行了挑战。
天气很快好起来。国际航空协会的证人和计时员都被叫来了。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一日,赫尔曼·乌尔斯塔曾为德国创造了陆上飞行时速六百一十
点九五公里的世界记录。不言而喻,使用的是 Me 109式飞机。至于发动机,也是He 10
0式飞机现在使用的DB 601型。
  海因克尔决心使这次试飞突破一百公里直线飞行的世界记录。以前这项记录的创造
者是意大利的尼克罗特,他用双发布雷德88式飞机创造了时速五百五十四公里的世界记
录。
  十六点左右,乌德特起飞了。和往常一样,人们挥着手,并叮嘱着各种注意事项。
他打算先飞试飞航线。起点是波罗的海的海滨浴场米里茨,返航点是居斯特罗机场。其
间正好五十公里,往返一个来回一百公里。
试飞员进入 He 100 座舱准备
  眨眼之间乌德特飞离了地面。飞行时的心情格外轻松舒畅,甚至连飞机在高速飞行
都没有感觉出来。
  突然,前面有一小块黑云。哈!那不是居斯特罗的高炮为指示返航点而打的信号弹
吗!乌德特来了个急转弯,又沿着刚才的航线飞回来。从他起飞到着陆,用了不到十分
钟。
  计时员全神贯注地计算着。时速六百三十四点三二公里,超过原记录八十公里!
  用同样的发动机,它比Me 109快。对此,海因克尔喜形于色。乌德特会说什么呢?

  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自己在嘴里嘟哝着。
  海因克尔追问道:“这次可绝对是向世界记录挑战了啊!”
  “嗯。”
  这位技术局局长此刻心绪很乱。他知道梅塞施米特也在追赶这个目标,但他没有说
出来。因为德国空军已经决定采用Me 109式飞机为唯一的制式飞机,再也无法更改了。
当前只能公开树立梅塞施米特式飞机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快的战斗机的威信。而现在,
这个野心勃勃,一心要制造出高速战斗机的海因克尔又偏偏插进来一个He 100!
  尽管乌德特知道德国空军不允许两大飞机公司这样竞争,但他没有介入。这正体现
了乌德特那种公正的,遵守比赛规则的运动家风度。
  就这样,双方都耗费了大量资金,分别向着世界记录这个大目标冲刺。根据国际航
空协会的规定,不管什么样的飞机,只要具有绝对速度,就可以作为世界记录得到承认

  国际航空协会的条件规定得很详细。在以旗帜为标志的三公里航线内,穿梭飞行四
次,正反方向各两次。测定飞行一次的时间精确到百分之一秒。四次的平均值就是这架
飞机的速度。
  飞行高度不得高于七十五米。也就是说不准飞行员利用下滑来提高速度,如果那样
做的话,就会撞地。宣过誓的证人在地面和空中观察,全神贯注地监视创记录飞机,以
判明它是否遵守一切规定。如果时速超过了当前世界记录八公里,才承认它是新的世界
记录。
  从一九三三年以来,意大利人一直是“世界上绝对最快的人”。佛朗西斯科·阿盖
罗在一九三四年,用水上飞机麦基C-72式创造了时速为七百零九点二零九公里的世界记
录。这个速度在专家们之间被认为是到了顶点。而德国设计家在当时如果能有六百马力
发动机的话,就已经很高兴了。因而在这方面,尽管和外国人有很大差距,但德国并不
嫉妒。因为麦基C-72飞机前后装有两台发动机,总功率为三千马力以上。
麦基(马基) C-72,漂亮的红色水上飞机
  突破这一记录是有可能的。这要在空气动力学领域里想办法。意大利特制的创记录
用飞机是一种装有浮筒的水上飞机。装上浮简以后,阻力大而笨重。在当时,人们还都
不知道什么收放起落架,着陆襟翼以及其他着陆减速用的一些装置。因此,就是时速为
六百至七百公里的飞机,在着陆时也不能进行减速。这就需要很长的跑道,滑跑很长的
时间。这样,着水就比着陆优越得多。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间,Me 109和He 100式飞机创造的记录轰动了世界。这不
仅是因为它们的时速都超过了六百公里,而且还在于这两种飞机不是特制的创记录用飞
机,而是装有成批生产的发动机的实用飞机。
  但是,光靠在机体气动外形上下工夫已经没有希望再前进一步了。梅塞施米特和海
因克尔在创记录的争夺战中,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要想从佛朗西斯科·阿盖罗手
里夺过王冠,除非把时速再提高一百公里,这就需要增大发动机的功率。
  但是,两家公司接受的援助是相同的。迪勒·本茨公司为他们提供了特制的DB 601
型发动机。这不是成批生产的那种一千一百马力的发动机,而是在短时间内可达一千六
百一千八百马力的特制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只能用一个小时,不过创记录飞行可不管这
些。
  一九三八年八月,这种发动机被送到了位于罗斯托克·马林安的海因克尔工厂。装
配工人们一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因为谁也不准靠近它。按规定,创记录用的He 100V3
飞机只能使用一般成批生产的发动机。就是用这种高性能发动机在创记录飞行前进行试
验也是不容许的。
  一九三八年九月初,终于万事具备了。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证人和计时员带
着自动计算器在瓦尔内明德海滨的三公里航线处待命。
  海因克尔公司的首席试飞员格哈特·尼楚克钻进狭小的座舱。不久前,他在一次试
飞时因飞机坠落负了伤,现在刚刚痊愈。这次,他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飞机起飞了,爬升状态良好。可是几分钟后,希望化为泡影。
  这短暂的几分钟里发生的事,使得海因克尔向世界记录的冲击推迟了六个月。起飞
后,尼楚克想收回起落架,但没有成功,只收回一个,另一个却仍然留在外面。
  尼楚克用尽了一切办法。他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小半径盘旋,但仍然无济于事。创记
录是没指望了。因为还有一个起落架没有收回。
  不仅如此,在他无可奈何只好着陆时,刚收起的那个起落架又放不下来了。对于甚
至连每个螺钉都经过仔细检查的试验机来说,发生这类故障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要让高速的He 100式飞机靠一个起落架着陆是绝对不行的。为了让人们知道飞机发
生了故障,飞行员再一次通过机场上空。其实,人们早就知道了。海因克尔亲自通知尼
楚克要设法保全生命。
  终于,尼楚克来了个急跃升,打开座舱盖跳出了飞机,尽管他碰到了尾翼,降落伞
还是打开了。飞机一头扎到田地里。秘密发动机和几个月加班加点制成的创记录用飞机
就这样毁于一旦,一切都白费了。
  这次试飞由于He 100V3发生了不应有的故障而宣告失败。他的竞争者又一次占了上
风。维利·梅塞施米特教授获得了成为第一个新记录创造者的机会。不过,他也遇到了
无数难题。
  梅塞施米特为了创记录,一开始就设计出一种新的型号Me 209。它具有小型,短粗
,轻快的特点。但它的性能不象制式战斗机 Me 109那样稳定。它那从外面几乎看不见的
座舱安排在机身后部三分之一的地方。
  解决冷却器空气阻力大的问题倒不困难,困难的是拿掉冷却器后如何使发动机冷却
。虽然海塞施米特也把蒸发的冷却水导入机翼,但却不能使它再流回发动机。
  后来决定把蒸气排到机身外面,发动机使用新的冷却水。这样一来,耗水量增大,
Me 209式飞机必须携带四百五十公升水飞行。即使如此,也只能维持半个小时。仅从这
一点就可看出,它只是一种具有短时间飞行能力的创记录用飞机。
  第一个驾驶Me 209V1飞机飞行的是乌尔斯塔博士。他差不多是在He 100式飞机在罗
斯托克创记录试飞中坠毁的同时试飞的。奥格斯堡的梅塞施米特公司继这架飞机之后,
还制成了两架试验机。但试飞工作却一拖再拖。
  进入冬季,到了一九三九年,海因克尔突然又占了上风。到这时为止,他已将四架
He 100式飞机交给了雷赫林空军试飞基地。看起来,它很有希望成为成批生产的战斗机
。准备用作创记录飞行的是He 100V8飞机。
  一九三九年三月,机体的试验已告结束,特制的DB 601型发动机也已到达。这次由
年轻的二十三岁的试飞员汉斯·迪特勒试飞。海因克尔在柏林郊外的奥拉宁堡该公司附
近,选定了新航线,因为这里的天气要比波罗的海沿岸稳定。
  三月三十日十七点二十二分,迪特勒驾机起飞,起落架顺利地收了进去。为了不掉
高度,迪特勒在返航点上空转了一个大弯。
  这架海因克尔式飞机在同一条航线上闪电般地往返飞行四次,十三分钟后着陆。迪
特勒跳下飞机,高兴地在地上翻了两三个筋斗。他确信他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然后,一场紧张的计算开始了。人们在期待着。
  计时员经过反复计算、比较,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直到午夜才发表了测试结果。
  时速:七百四十六点六零六公里!
  它彻底打破了意大利人阿盖罗保持了五年之久的七百零九点二零九公里的世界记录
。德国人首次成为世界上飞得最快的人。
  必须立即利用这一消息进行宣传。三月三十一日,柏林正式发表了“海因克尔He 1
12U式战斗机”创造了绝对世界记录。这一举动,使人们产生了它将成为德国空军新的制
式战斗机的强烈印象。航空部买进了十二架海因克尔公司制造的He 100式飞机,分别给
它们加上不同中队的标志,编号为“He 113”,让报社的记者们拍照。然而,用于英国
本上空中决战的绝不是这些宣传用的飞机,而是能用于实战的战斗机。
伪装成现役战机的 He 100,对外宣传是 He 113
  实际上,即使创造了世界记录也难以改变空军技术局对Me 109式飞机的态度。空军
仍然希望Me 109式飞机获得成功,正因为如此,航空部希望梅塞施米特超过海因克尔。

  五天后,即一九三九年四月四日,奥格斯堡的梅塞施米特公司又活跃起来。但是,
第一次试飞失败了。试飞员弗里兹·温德尔驾驶的创记录飞机Me 209V2在试飞中迫降。
结果,机体受到严重损坏。
当年的宣传照,实际型号是 He 110D
  梅塞施米特公司没有灰心。他们还有两架同样的原型机。不久,他们又拉出一架Me
 209V1式飞机。发动机专家尽力使DB 601ARJ发出最大的功率。要使它在几秒钟内产生两
千三百马力的功率。在航线上,如果发动机能产生接近这个数字的功率,那么,Me 209
式飞机一定会比海因克尔式飞机飞得快。
  光是等好天气就等了好几天。有几次眼看就要起飞了,结果又被迫推迟了日期。终
于,在四月二十六日,弗里兹·温德尔发挥出了飞机的最佳性能,飞行十五分钟后着陆
。梅塞施米特终于压过了海因克尔七百四十六点六零六公里的时速而创造了七百五十五
点一三八公里的绝对世界记录。王冠又回到了梅塞施米特手中。
  实际上,弗里兹·温德尔驾驶的Me 209式飞机在航线上的速度只比汉斯·迪特勒驾
驶的He 100式飞机快不到十分之二秒。
外形奇特的 Me 209 飞机,从左到右分别是 V-1 V-4 型
  这真是轰动世界的大事。在四个星期之内,有两种德国飞机两次打破了多年来未能
打破的世界记录。
  对此,空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策略宣传,在全世界引起了恐慌。空军公布说“Me 1
09R”式飞机进行了创记录飞行。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这种飞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
人以一种印象,即德国空军的制式战斗机Me 109的改进型已获得很大成功。那么,成批
生产并装备部队的飞机也不会比它慢。
  宣传机器可真历害!经这么一宣传,眨眼之间,梅塞施米特飞机比外国最优秀的战
斗机还要快二百公里。在空战中,它岂不将无敌于天下么!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这种飞机仅仅是为了创记录而制造的。也不能单纯地说它的性
能仅仅局限于短时间内。尽管冷却水只能用半个小时,发动机的寿命充其量也不过六十
分钟。
  不消说,海图克尔是知道梅塞施米特的准备状况的。但是,自己的记录毕竟被他以
略微的优势打破了,这也的确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用来测量创记录飞行的国立物理技术
研究所的测量仪器,频繁往返于梅塞施米特和海因克尔之间。但是,顽固的海因克尔又
自行其事了。通过重新计算和研究,不久,海因克尔便确信自己能够刷新Me 209式飞机
的记录。他认为,如果航线不是在德国北部的低地,而是选在海拔五百米高的巴伐利亚
,飞机就一定飞得更快。因为那里的空气稀薄,阻力小。
  但是,这次空军不再同意他搞了。一听说海因克尔又开始了新的准备,柏林技术局
的首席工程师鲁赫特马上来到罗斯托克,冷冰冰地警告海因克尔说:
  “我们现在所关心的已不是翻来复去地搞创记录飞行了……即使提高了德国保持的
世界记录,那也是得不偿失的。奉劝你把这个方向上的工作停下来。”
  此外,他还当面更明确地指出:
  “好啦,不管怎么说,Me 109式飞机是我们确定的制式战斗机嘛!其他战斗机再快
,我们也是不会要的。”
  从此以后,德国战斗机的生产就采取了“一条腿走路”的方针。Me 109式飞机的确
是一种优秀的战斗机。在战争中,只使用一种经过试验的飞机,当然是有利的。但是,
如果战争拖延下去又怎么办呢?
  后来,柏林的技术局虽然了解到He 100式飞机装上同样的发动机,在长时间内要比
Me 109式飞机的时速快五十公里,而且,这种飞机的起落架坚固,防弹性能好,然而,
他们对这些优点已不感兴趣了。他们说:
  “我们在战斗机问题上不用担心!”
  一九三九年十月,海因克尔接到通知说有一个苏联军官和技术专家委员会要来该厂
,这时,他才感到上了当。原来这个委员会是来考察并洽谈购买He 100式飞机的。他再
一次询问柏林,回答说是正式访问。原来航空部已批准向东方盟国出售He 100式飞机。

  在这个苏联委员会之中,有后来以设计“雅克”式飞机而闻名并获得斯大林奖金的

--
  我歌故我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7.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9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