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ller (roller), 信区: Green
标  题: 攻击高度4000米!----1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25日23:24:4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第四节 目标转向伦敦
  一九四零年九月七日,空军遵照最高命令,改变了进攻目标。
  向伦敦进军!
  这一决定,在以邱吉尔为首的英国人看来,德方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因为这将使
英国的战斗机部队得救,它们的基地将免遭打击。
  那么,德国空军总司令部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决定攻击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作战
目标呢?其理由是,出于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需要。
  一九四零年九月三日,戈林在海牙曾和第二、第三航空队的司令觊塞林、斯培尔会
晤,要求他们改变战术,大规模地攻击伦敦这个重要目标。只是问题在于,这样做对轰
炸机来说,是否要冒更大的风险。换句话说,英国战斗机部队是否真的被打垮了。
  斯塔尔不赞同这个意见,而凯塞林则支持这个意见。
  当时,斯塔尔主张继续攻击英国的战斗机基地,凯塞林却说他不认为英国战斗机有
继续呆在已被夷为平地的基地里的必要,它们会撤到德军战斗机达不到的后方基地去。
因为德国轰炸机要去这些地方轰炸没有战斗机护航是不行的,他们非采取这种使自己免
遭更大损失的措施不可。当然,“坚守在最前线可以给国民树立一个榜样”,这种心理
作用肯定是存在的。但德方认为,敌人会很快撤到在战术上对他们有利的后方基地去。

  凯塞林接着说:“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办法把敌人的战斗机消灭在地面
上了。我们只能迫使他们把现有的全部喷火式、飓风式飞机用到空战中来,诱而歼之。

  根据上述理由,德国空军作出了改变进攻目标的决定。伦敦的意义非常重大,从第
二航空军的作战要点以及发动“鹫日作战”以来的局势即可看出。敌人肯定会动员所有
的,直至最后一架战斗机来保卫首都。
  可是,希特勒出自政治上的考虑,在八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下令禁止对伦敦实
施攻击。
  不料,由于轰炸机部队的几次领航错误,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八月二十四日
晚到二十五日晨这一夜,一些部队把本应投在泰晤士港油罐和罗彻斯特飞机工厂的炸弹
全部投到了伦敦市中心。
  第一轰炸航空团的作战参谋约瑟夫·克诺贝尔少校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戈林发来的电
文内容,并在第二天凌晨把这封电报送到了夜间出击的所有部队,这封电报的电文是:

  “立即把向封锁区伦敦投弹的部队名单报上来,空军司令要亲自处罚这些指挥官,
把他们都转到步兵去。”
  但是,后果已经产生了。邱吉尔虽然讨厌那种没有任何军事价值的作战,但他还是
命令轰炸机司令部要对柏林进行报复性轰炸。于是第二天,从八月二十五月晚到二十六
日晨这一夜,八十一架英国双发轰炸机作了一次一千公里的远程奔袭。其中,有二十九
架飞机报告说到了柏林上空,但德方看到的还不到十架。当时浓云密布,他们只好把炸
弹毫无目标地乱投了下去,柏林在军事上没受任何损失。
  但是现在,英国的轰炸机飞来了。在十天内竟达四次之多。每当德军违反有关命令
,把炸弹投到伦敦时,英国最高统帅部就针锋相对地轰炸柏林。
  这一行动刺激了希特勒,于是他改变了态度。九月四日,他发表了一篇充满盛怒的
声明,声明中说,“他们如果再攻击我们的首都,我们就将使他们的首都归于毁灭。”

  从第二、三、二十六和五十三轰炸航空团里挑选出来的六十八架轰炸机,于九月五
日二十一点到第二天清晨,对伦敦市的码头和港口进行了首次有计划的夜间空袭,投下
六十多吨炸弹。殿后的飞机编队报告说,许多地方在燃烧,有五处火势很大。
  一九四零年九月七日下午,戈林和凯塞林、勒查尔在布兰·奈海角目送着德国战斗
航空团和轰炸航空团的飞机隆隆地从他们头上飞过。这时,戈林向广播电台记者们发表
谈话说:“在对英作战中,我是亲自指挥空军作战的。”
  就在那天的黄昏、傍晚和深夜,飞往伦敦的轰炸机就有六百二十五架。天黑之前,
飞往伦敦的第一、二航空军在六百四十八架战斗机和驱逐机的护航下,组成多批密集编
队,从四千五百米到六千五百米的高度侵入了伦敦。
  英国战斗机部队估计德军还会再次空袭战斗机基地,因此,主动让出了飞往伦敦的
通道。但是,德国改变了攻击目标,直取伦敦。这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了。
  德国空军在这次空袭的头一天,一开始就在伦敦码头投下了一百多颗一千八百公斤
的炸弹。趁黑夜入侵的第三航空队就是依靠轰炸引起的大火来导航的。
  以空袭伦敦为中心的战斗就这样开始了。这场战斗的真正目的,是要在秋季坏天气
开始影响作战行动之前,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拿出最后的预备队。这项决定早在开始伦
敦大空袭之前一个星期就作出了。
  德国飞机是在四千米高度上侵入的。飞机紧贴着云顶,航向正西,飞往伦敦。空袭
的目标是伦敦市东边呈U字形状的泰晤士河上的码头。
  一般说来,飞机是不会飞错目标的。如果在能见度很好的白天,绝对不会有什么差
错。不过,今天飞机越往前飞,云层越密,能够从云缝中看到下方遥远的地面的机会越
来越小。
  Do 17式飞机上的通信员赫尔斯特·山德尔再三仔细观看他的前后左右。飞在他左右
两边的是第三轰炸航空团第六中队的伙伴们。紧挨着这个中队的是第二大队的其他几个
中队。在他前面和后面稍高一点的地方是这个团其他大队的飞机。整个航空团采用密集
队形。这次出动的不仅是第三轰炸航空团的这五十架Do 17式飞机,其他轰炸航空团也都
朝着同一个目标——伦敦飞行,战斗机飞行在他们的上方。
  山德尔心想,怎么看不见英国佬呀!时间是一九四零年九月十五日,星期日。他看
了一下表,十三点整。
  就在这一瞬间,战斗打响了。一小时以前,英方雷达就在监视着海峡彼岸的动向。
他们发现了德机在法国北部上空集合编队,也看到轰炸机和战斗机汇合后在飞向伦敦。

  第十一战斗机集团司令凯斯·派克少将有很充裕的时间向其所属二十四个中队发出
警报。近几天来,德国轰炸机曾几次轻易地进入伦敦上空,因而有些轻敌。今天,英国
空军要毫不迟疑地起飞迎击,在肯特州上空狠狠地教训他们一下。
  第三轰炸航空团在坎特伯雷上空首先遇到敌机,通信员赫尔斯特·山德尔的耳机里
突然响起了Do 17式轰炸机机长劳贝尔中尉的声音:“前方发现敌战斗机!”
  这是英国皇家空军第七十二、九十二中队的喷火式战斗机。为了加强进攻力量,派
克少将命令每次以两个中队为一组投入战斗。英军中队长没等在德机编队上方占据有利
攻击位置,就迫不及待地在与德机同一高度上,从前方直接冲入德国轰炸机编队。几十
架喷火式战斗机随即解散队形,各自为战。飞行员按下射击按钮,枪口喷出火舌,几秒
钟后,他们紧贴着德机编队的上方和下方穿了过去。
  “四周一片枪声,”山德尔说道,“就在我旁边,发出两声巨响,一定是两架敌机
和我大队的两架Do 17式飞机空中相撞了。我看见它们燃烧着坠落下去,接着又看到下面
飞出好几具降落伞。我们对视着,都伸出大拇指。现在我们得救了,总算从危险中解脱
出来了。”
  第三轰炸航空团调整了被敌机第一次攻击打乱了的队形,缩小了各机的间隔,仍按
原来的航线飞向伦敦。
  五分钟后,派克少将命令迄今一直作为预备队的最后六个中队出台。此外,与战区
北部毗邻的第十二战斗机集团也给南方派来五个中队的援兵。这些部队并肩战斗,奋力
迎击着伦敦上空的德机。踏上归途的德军飞机用一种绝望的语调报告说:
  “目标上空的敌战斗机很多,最多时达八十架……。”
  这么多英国战斗机同时出战,以前从未有过。过去,喷火式和飓风式一向都是一架
一架地单机攻击,因此,德军开始时认为,保卫伦敦的可能只是些战斗力很强的高炮部
队。至于英军战斗机,他们已经损失惨重。
  正因为如此,九月十五日,当德国空军遭到数百架英国战斗机的迎击时,便惊慌失
措起来。十三点主十分刚过,战斗达到了高潮,空中出现三百架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
。整个英格兰东南部,从海峡沿岸一直到伦敦一带,到处都展开了激烈的空战。今天,
没有一个德机编队完整无缺地到达目标上空。
  当空中正在激战的时候,派克少将却在他的阿克斯布里奇地下指挥所里欢迎贵客,
邱吉尔首相从附近的契克斯别墅来到这里。在这战斗的关键时刻,首相要亲自体验一下
指挥战斗的滋味。邱吉尔一言不发地走入地下室,在宽敞的房间里紧盯着这场殊死战斗
的进程。桌上的地图标着随时变化的战况,女标图员一边听着报来的情报一边敏捷地移
动着各种标志,示意德国飞机正不断地向伦敦逼近。
  对面墙壁上,挂着一块灯光显示板,表示英军战斗机中队所处状态:哪些中队在待
命出击;哪些中队已经出动;哪些中队正在战斗之中;哪些中队弹药和燃料已经耗尽,
正在着陆。
  不大一会儿,所有的部队都出动了,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拦截敌机的空战。尽管如此
,德国的轰炸机编队还是离伦敦越来越近。这可是重大的关头了,如果德方现在派出一
批飞机,英国就再也没有拦截能力了。这时,一直沉默着的邱吉尔向派克少将问道:
  “还有多少预备队?”
  “全用上了,一个中队也没剩。”派克少将回答说。
  实际上,在这个星期天的下午,德军轰炸机有一百四十八架到达了目标——伦敦上
空。但是,填补战斗间隙的第二攻击波没有马上跟上。等他们到达,已是两个小时以后
了。这是因为德方把全部战斗机都投入战斗,没有兵力担负第二攻击波的护航。这样一
来,英军就有了对付德军第二攻击波的准备时间。
1940 年中期的无畏 F.1,介绍请见飓风
  也正因为如此,德军轰炸机没能取得象九月七日第一次昼间大空袭时取得的那种集
中轰炸的效果。加上这一次正赶上空中云密,瞄准受到影响,炸弹投得很分散。返航时
,又遭到英军战斗机的追击,一直追到很远的海面上空。
  劳贝尔中尉乘坐的Do 17式飞机在伦敦投完炸弹后,作180°转弯时,遭到再次攻击
。下面就是通信员山德尔的一段话。
  “我们大队已溃不成军。无论哪个飞行员都不顾一切地想通过低空尽快进到海上,
哪怕是早一分钟也好。”
  突然,机身受到一阵剧烈的冲击,座舱里充满了火焰和黑烟,从打破了的风挡玻璃
处吹进阵阵冷风。
  山德尔报告说:“座舱里溅的到处是血,驾驶员被打倒了。无线电里可以听到他微
弱的声音:‘海因茨·劳贝尔,你来驾驶!’这时,飞机已经到达北海上空,可以从容
地进行交接。机械员用代用绷带给驾驶员包扎好伤口。他违反禁令,向安特卫普的德尔
讷基地发出了要求无线电导航申请。劳贝尔设法让这架破烂不堪的飞机继续飞行。尽管
劳贝尔中尉只有二级飞行合格证,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经过二十分钟的努力,他终于
把Do 17式飞机安全地降落在跑道上。”
  类似这种状态返航的飞机很多。有的发动机停车;有的起落架失灵;有的机身和机
翼被打得尽是弹洞,也有不少飞机是载着伤亡者返航的。
  在九月十五日这一天,德国空军得到了两点沉痛的教训。
  第一,英战斗机部队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比以前更强了。
  第二,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只是部分有效。因为梅塞施米特式飞机受低速轰炸机的
束缚不能发挥它优越的性能,因而,往往叫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占了先。
  关于护航情况,第五十四战斗航空团第三大队的赫尔穆特·奥斯特曼少尉是这样说
的:“我们以双机为单位,紧挨着轰炸机编队飞行,但是,实在太被动了。我们只能仰
视英国佬飞机闪闪发光的兰肚皮。那些家伙大都在等待着我方轰炸机转弯。他们一会儿
俯冲,一会地射击,一会儿又拉起来,随后又是一个俯冲。而我们只能在短暂的瞬间进
行干扰射击,同时,还要时刻提防来自背后的攻击。因此,我们经常象发疯似地拉杆,
拼命调整襟翼.但还是不能很快转弯,我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家伙打我们的轰炸机
……。”
  德国空军犹如误入迷途。虽然歼灭敌战斗机这个最大的目标没有改变,但是英方却
有意避开和我Me 109机群交战,集中一切力量对付我轰炸机。轰炸机行动缓慢,容易打
。要保护轰炸机免遭敌机的攻击,就要有两三倍于敌的战斗机。此外,为轰炸机护航的
梅塞施米特式飞机太慢,太笨重,因而作战不利。此刻,究竟如何好呢?无人知晓。
  从九月十五日的十二点五十分到十六点,进攻伦敦的两个攻击波都被卷入英国本土
上空的激烈空战。英方确信,在这一天里,共击落德机一百八十五架。邱吉尔把这一天
称为空战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一次激战日。后来,英国把九月十五日定为“大不列
颠空战节”,以示庆祝。
  德国虽然遭到重大损失,但并没有认输,被迫改变了战术。这一天,又有五十六架
飞机没有回来,其中,有二十四架Do 17式飞机和十架He 111式飞机。此外,还有几十架
受重伤,一两天内无法修复。
  也就是说,出动的飞机损失了四分之一,十分惨重。照这样下去,光是在英国战场
上的大量伤亡就会导致德国空军的毁灭。
  九月十六日,各航空队司令和各航空军的军长再次被召集到戈林那里。戈林涨红了
脸气愤地说:“战斗机打了败仗”最使他痛心。这哪里谈得上是在寻求对策,分明是在
追究责任。
  西线战斗机集团指挥官奥斯特坎普少将提出了不同意见:由宁是给这种性能差距很
大的轰炸机护航,使得战斗机的实力受到很大损失。难道这能说是战斗机的罪过吗?飞
机损失高达一半仍得不到补充,这难道也是战斗机部队的责任吗?不过,他还是尽量克
制着想要说的话,只局限在技术性的答辩上。
  他又说:“敌人采取了一种新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以密集编队向我发起攻击。
据我们监听得到的情报,敌军明确规定,只攻击我轰炸机。正是因为敌军采取了这种新
的战术,昨天才使我军陷于混乱。”
  “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戈林大声训斥说,“如果敌机集中攻来,我们就能集
中把他们击落!”
  这样一来,会议就不可能再是一个有益的作战会议了。戈林脱离前线实际的程度令
人吃惊,这位空军总司令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了。他不但不赞扬飞行员在对英空
战中表现的顽强精神,反而一味地遣责部下无能。
  怎么办才好呢?一如既往,还是那些中坚指挥官们提出了最切合实际的方案。这些
方案是:
  1.在天气好时,以小规模编队(限于大队级),在强有力的战斗机护航下,继续进
行昼间空袭。
  2.为了袭扰敌人,不管天气好坏,对伦敦及其重要工业区都要以单机或战斗轰炸机
实施袭扰空袭。
  3.把对英空战的重点转入夜间。
  从此开始了对英空战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持续了整整一个秋冬,一直到第二年,
即一九四一年的春天。与此同时,柏林的空军总司令戈林和西线空军的指挥官们就战斗
重点的形成和目标的选择,以及德方如何以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战果等问题开始了争论。

  第三航空队的上校参谋科勒尔说:“由于我们没能打垮英国,因而国家元帅总是惴
湍不安。”
  过了不久,就是再乐观的人也清醒过来了。天气一味坏下去,有时也取得少许战果
,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是毫无可能的。
德国轰炸机即使从比利时或法国北部的基地出击,也要穿过好几处大云层。而擅长仪表
飞行的老飞行员大多在对英空战中阵亡或被俘。新补充来的年轻飞行员又缺乏经验。
  在挪威和荷兰进行的冒险空降作战中,损失了数百架Ju 52式飞机一事,至今余悸未
消。驾驶Ju 52式飞机的多数飞行员,包括教官在内,都是仪表飞行学校输送来的。在那
次战斗中,他们大部分都没能够回来,而兵员又迟迟补充不上,新飞行员的训练也一直
毫无进展。这在战果赫赫的时候还不感到事关重大,但到如今,后果就显示出来了。
  大部分编队一到云中就飞得七零八散,重新集合起来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的大
队长害怕穿云,便采取大迂回绕过云层的方法。这样一来,就贻误了与战斗机会合,往
往落后好几公里的距离,因而几乎无法防御敌机的袭击。
  天气是从西边开始变化的,很多有关英国本土的天气预报不准确。有时,厚厚的云
层突然复盖住伦敦上空,使你根本看不清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作仪表飞行的战
斗机只好返航,轰炸机和战斗机往往配合不上,因为它们不能象政机那样有地面导航,
而且燃料也只勉强够往返伦敦用的。
  就在这样一种处境中,一九四零年九月末,发生了一起悲惨事故。有一个轰炸机大
队在飞往伦敦途中,云层封闭了航线,按照命令,遇到这种情况,大队长应该中止执行
任务,立即返航。可是,这位大队长是刚从本国来上任的,年轻自负,没想到继续飞行
会更加危险。他打算在返航时,以大转弯绕过云层。
  Me 109式飞机的航程有限,要它跟着转大弯绕道返航是办不到的,于是,这位大队
长通过无线电叫护航战斗机先返航。但是,护航战斗机大队长不愿扔下轰炸机不管,担
心它们被喷火式战斗机吃掉。于是,Me 109式战斗机大队也留了下来。
  参加执行那次任务的战斗机飞行员之一奥斯特曼少尉报告说:“九十分钟后,打了
一场短暂的空战。红色警告灯亮了(表示燃料用完)。我透过下面的云缝看到了英国海
岸。我们击退了敌机后,就穿云下降,轰炸机还在原来的高度飞行。在正常情况下,现
在我们应该是在多佛尔附近,因此,我想按以往惯用的航线返航。”
  但是,这次却弄错了。因为轰炸机编队作了迂回,战斗机已远离规定航线,飞到多
佛尔西面来了。
  奥斯特曼继续说:“我们中队的飞机飞散了,但每一架飞机都注意尽量节省燃料,
贴着云底飞行。油箱里的油即将用光,带着空油箱在海上飞行是再讨厌不过的了。此时
,每一分钟都象一个小时那样难熬,飞了很长时间还是看不到陆地,最后才搞清,原来
我们是在多佛尔大西边的海上飞行。这里的海峡特别宽,我看到一架又一架的飞机迫降
在海里,激起阵阵水花。其后,黄色的救生衣、绿色的染色剂在水面上出现……再过两
三分钟,我也将遭到同样的命运。不过,我终于看见,在遥远的前方有一条亮线,那是
陆地还是太阳在水面上的反光?果然是海岸!不知是谁用无线电话开了个玩笑说:‘前
面是挪威!’于是,紧张的气氛消除了。这句话几乎表达了所有飞行员的心愿。”
  从起飞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小时了。即使是节约用油,就梅塞施米特式飞机来说,能
飞这么长时间,这已经是空前的了。最后,有七架飞机掉进海里,有五架因发动机停车
而迫降在阿布维尔附近的海边上。结果,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战果。
  九月末,大西洋上空形成了一条锋面,强劲的西北风卷着浓密的云层伴随着暴雨而
来。看来,昼间空袭已不可能了。于是,德国空军又想出一条计策。
  九月二十日,开始有二十二架Me 109式飞机飞向伦敦。但奇怪的是,它们并不是去
为轰炸机护航的,相反,许多其他战斗机却来为它们护航。从加来到英国海岸,这些Me
 109式飞机在八千米高空飞行,然后向着伦敦迅速下降高度。
  英国的战斗机指挥官叫回了已经起飞的警戒部队,因为他们对战斗机不感兴趣。
  这样,梅塞施米特机群畅通无阻地来到英国首都上空。当下降到四千米高度时,又
突然拉起,然后马上返航。与此同时,在伦敦和泰晤士河河湾以西的铁路设施处发生了
爆炸,前后共二十二响。这是二十二颗二百五十公斤炸弹命中了目标。
  德方在英国战斗机使用的无线电通信频率上施加干扰,伪造命令,使敌人真假难辨
,造成指挥混乱,保证了德国战斗机偷袭成功。
1940 年 5 月,比利时野战机场上的 Me 109E 和 Hs 123A-1
  因首战告捷而喜气洋洋的凯塞林一边等待着梅塞施米特式飞机返航,一边又命令战
斗轰炸机出击。这次起飞的是第二飞行训练团第二强击机大队。大队长是奥托·魏斯上
尉,他在波兰和法国曾经飞过旧式的亨舍尔Hs 123式飞机。西线战斗结束后,又在本国
不伦瑞克的瓦古姆基地受过Me 109E式飞机的训练。这次在伯布林根基地,他的大队改装
上了战斗轰炸机的装备。
  梅塞施米特式飞机机身下面的挂弹架上挂了五百公斤的炸弹。当然,这样一来,战
斗机原有的优良性能将受到影响,速度和升力都会减小,而且变得很笨重,可是,德国
空军却靠它的奇袭首战告捷。现在,除了第二飞行训练团第二大队和已经作为战斗轰炸
机试验用的第二一零实验大队外,还要把现有的梅塞施米特式飞机的三分之一以上改装
成能带炸弹的战斗轰炸机。这对战斗机飞行员们来说,简直是难以置信的。
  敌人很快就找到了对付这种战术的办法。即使只是梅塞施米特式飞机飞来,英机也
不得不出击了。敌人可以用飓风式战斗机毫不费力地把这种笨重的战斗轰炸机击落。于
是,德军战斗机部队又遭受了新的重大损失。
  在一本战后的回忆录中记载这件事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战斗机飞行员眼巴巴
地看着敌人对我们心爱的飞机施展暴行。我们算交上了恶运,只有当替罪羊了。”
  整个十月份,战斗轰炸机的攻击交替出现着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烦脑。战斗轰炸机
正式的名称是“轻型轰炸机”,但是,在部队却私下给它起了个绰号叫“轻型凯塞林”
。终于,西线战斗机集团指挥官奥斯特坎普跟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大发脾气了,他说
:“战斗机部队就是由于你的这种愚蠢的战术飞不起来,这样下去行吗?”果然,这下
起了作用。十一月份,虽然战斗轰炸机也出击过几次,但一到十二月,就一次也不出去
了。
  但是,对空军总司令部的批评并没有就此了结。正当英国本土空战濒于危机的时刻
,德国空军内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彼此缺乏信赖感的危机。这个危机发生在从“鹫日”
起到现在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当初,对“鹫日作战”是寄予莫大希望的。
  伦敦每天夜里都受到德军轰炸机大编队的空袭,每次出动的架数很少在一百架以下
,有的一夜甚至超过三百架。黑夜保护着攻击者,它给攻击者一种在白天无法得到的“
制空权”。不过,要说这种空袭影响了市民的情绪,那显然是有些过于夸大。伦敦并没
有屈服,这和几年之后德国首都在盟军的轰炸下没有屈服一样。
  十一月中旬,德国空军改变了最后的攻击目标,把攻击重点转移到英国的重要工业
城市和海港。目的是破坏敌方的经济潜力、后勤补给和电源。在轰炸伦敦这个大城市时
,轰炸机领航员以耀眼的泰晤士河为地标,所以从没有搞错过目标。可是,轰炸其他工
业城市情况就不同了,这里产生了一个如何发现目标的问题。
  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十四日晚,第一零零轰炸机大队的两个中队从法国西部的瓦讷起
飞。他们的He 111式飞机上装了一部新的装置,这是高频无线电专家布伦德尔博士于一
九三四年在雷赫林发明的无线电导航设备。
  轰炸机“沿着”法国海岸的“蛋黄酒”导航台发出的引导电波一直向着目标考文垂
飞去。机长凭借着无线电接收的信号来修正航向,当耳机里传来时长时短的声音时,就
表示飞机已离开了航线。如果飞机恰好在航线上,耳机里则响着连续不断的声音。
  在X装置的另一台接收机上的通信员在等着接收“前方信号”。所谓“前方信号”,
是指另一束电波斜穿引导电波时发出的信号。一旦收到这种信号,就意味着飞机已到目
标正前方二十公里处。这时,通信员按一下X时钟的按钮,秒针开始转动。
德国使用的无线电导航设备
  以后的十公里起着测量距离的作用,并可验证海因克尔式飞机的地速,一过这十公
里,通信员就开始监听第三束电波发出的信号,即“主信号”。一收到这个信号,通信
员立即按一下X时钟的按钮,于是,第一根指针停止,第二根指针开始转动。
  机长必须时刻保持原有的速度、高度和航线,以后的程序就全是自动的了。当X时钟
的第二根指针和第一根指针重叠时,电路便接通,炸弹自动投下。
  一瞬间,He 111式飞机飞过考文垂市中心,下面一片大火。这是第一零零轰炸机大
队为了不让后续航空团把目标搞错,有意在目标区留下的标志。
  这天夜里,第二和第三航空队的全部轰炸机袭击了考文垂,下达的攻击命令上说,
考文垂是“敌军需工业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基地”。四百四十九架飞机共投下五百吨普通
炸弹,三十吨燃烧弹。
  “往常只要命中目标,机内就欢呼起来。但这次却和往常不同,”一个机长这样写
道,“飞行员们默默地俯视着那片火海,都在想,难道这真是军事目标吗?”
  考文垂被炸得很惨,到处都是浓烟烈火,其惨状不堪入目。
  当然,没过多久,德军从夜间空袭开始以来所采用的无线电导航方式就被敌人发现
了。邱吉尔得知此事后,于九月二十六日命令空军马上采取对策。他在给伊斯梅将军的
信中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最严重的威胁。”
1941 年春,92 中队的喷火 Mk.Vb 在伦敦附近上空拍下了这张照片,皇家空军最后获得
了胜利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过,英方要做到能干扰这种X引导方式,也得等到一九四一
年的春天才有可能办到。譬如说,设法改变引导电波的方向,就可以把轰炸机引入歧途
。这样,德方就必须改用新的Y引导方式。当时,高频武器还没有发展到象后来那样起决
定性作用的地步。到战争后期,英国的自动导航部队就是仿照一九四零年德军第一零零
轰炸大队组建的。
  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初,本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俯冲轰炸机又开始在昼间攻击海峡上的
英国舰船。这是赫尔穆特·梅尔克上尉率领的第一俯冲轰炸航空团第一大队的Ju 87式飞
机,约有二十架。负责护航的实际上有两个战斗航空团。十一月一日、八日、十一日,
俯冲轰炸机以“集团俯冲”的战术,袭击了泰晤士河口海面上的三个大规模的护卫船队
。然而,三天以后,该大队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碰上了优势的喷火式战斗机,
结果损失了四分之一。
  秋末冬初,海上的大风暴终于迫使德国空军几乎停止了对英国舰船的攻击。只有第
九航空军(一九四零年十月十六日,由第九航空师扩编为第九航空军),特别是它的第
四“韦威尔将军”轰炸航空团,无论什么天气,都不中断在英国海岸附近、港口和护卫
船队的航线上布雷。
  德国对英国本土空战的攻势每况愈下。可以说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这是由于
多种原因造成的,例如,天气恶劣,法国机场一片泥沼,飞机带着炸弹几乎无法起飞等
等。
  能出击的飞机架数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一九四零年八月,即在“鹫日”和为争
夺英本土制空权进行激战的一个月里,德军飞往英格兰的飞机有四千七百七十九架次,
投下普通炸弹和燃烧弹共四千六百三十八吨。
  在不分昼夜空袭伦敦的九月份,共出动飞机七千二百六十架次,投下普通炸弹六千
六百一十五吨,燃烧弹四百二十八吨。此外,第九航空师在河口和港口空中布雷六百六
十九颗。
  十月份是战斗的高潮,在这一个月里,战斗轰炸机攻击了伦敦并对许多工业城市实
施了夜间空袭,共出动九千九百一十一架次,投下普通炸弹八千七百九十吨,燃烧弹三
百二十三吨。两者相比,普通炸弹占压倒多数,除此之外,还空中布雷六百一十颗。
  十一月份以后,因天气不好,攻势减弱。大规模的夜间空袭,规定只在晴朗的夜晚
实施。虽然戈林重新规定伦敦为攻击重点,但从十一月中旬起,考文垂、利物浦、曼彻
斯特等工业城市和普利茅斯、南安普敦、利物浦和伯肯黑德等港口也都遭到了大规模空
袭。十一月,投下普通炸弹六千二百零五吨,燃烧弹三百零五吨,空中布雷一千二百一
十五颗。
  此后,出动强度迅速下降。十二月,共出动飞机三千八百四十四架次,投弹四千三
百二十三吨。一九四一年一月,出动飞机二千四百六十五架次,投弹二千四百二十四吨
。二月,出动飞机一千四百零一架次,投弹一千一百二十七吨。
  一九四一年第二季度,对英攻势暂时略有回升,但这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其目
的是为了掩护德国国防军在东部的集结。为了这个目的,四月份和五月初,西线各航空
团都倍加努力。三月份出动飞机四千三百六十四架次,四月份猛增到五千四百四十八架
次。一九四一年四月十六日晚到十七日晨这一夜,在伦敦上空就有六百八十一架飞机。
四月十九日晚到二十日晨有七百一十二架。五月上旬,利物浦和伯肯黑德,格拉斯哥和
克莱德港以及伦敦又遭到了大规模的空袭。
  德国最高统帅部在一项指令中命令道:“必须使人进一步加深这种印象,即对英本
土登陆作战已迫在眉睫。”
  其实,对英本上登陆的“海狮作战”计划已无限期地推迟了。夺取英格兰东南海岸
的制空权是登陆作战的前提之一,但这是完全办不到的。别说戈林指望三天拿下制空机
,就是到希特勒确定开始登陆的九月十五日,用四个星期的时间拿下制空权,同样也是
办不到的。
  不言而喻,德国空军这样不断改变进攻重点,是不可能达到为陆军登陆作战开辟道
路这个主要目的的。空军的野心实在太大,德国空军要利用对英作战这个机会想在世界
上第一次证明意大利军事评论家杜黑的理论——绝对优势的战略空袭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但是,当时的德国空军要征明这一理论述还缺少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而戈林却不想承
认这一点。
  一九四零年十月十二日,希特勒停止了“海狮作战”计划。尽管表面上说是由于天
气不好,决定延期到一九四一年春,其实,只不过是“在政治上、军事上对英国施加压
力”的一种虚张声势而已。
  希特勒很早就热中于首先“以闪击战消灭苏联”。他认为如果巩固了后方,就能把
德国的全部兵力投到西方,就能把军工生产面向空军和海军。到那时,战胜英国只是个
时间问题。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一日,只有第三航空队司令胡戈·斯培尔元帅一个人担负着西
线战场的指挥。十个月来,空袭英国本土的四十四个轰炸航空团只剩下四个团。除了部
署在巴尔干半岛的部队以外,其余的部队在本国休整后,全都调到了东部战场。
  对英作战并未完结,只是由于对苏开战而暂时中断。从此,德国便开始了两面作战

  经验与教训
  1.一九四零年夏秋两季,企图只用空袭迫使英国投降的计划失败了。在军事上影响
较大的,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下: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曾声明德国不打算对英作战,
因此,空军没有作相应的准备。首先,空军没有四发重型轰炸机。虽然有过一项研制计
划,但在一九三六年,因优先发展俯冲轰炸机,该项计划被迫夭折。而Do 17、He 111和
Ju 88这几种轰炸机在这次作战中显得太轻,太不结实,防御火力太弱,此外,这些飞机
的航程短,载弹量也小。
1940 年 6 月,法国机场的 Bf 110C-3,隶属 II/ZG76“鲨鱼大队”,在机鼻涂有醒目
的鲨鱼嘴
  2.德国在战争初期拥有的Me 109式战斗机大约不过七百架,要想担负起以英国战斗
机为对手的自由空战和为轰炸机护航的双重任务,从数量上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
Me 109式飞机的航程短(最远只能到达伦敦),因此,轰炸机就只能在白天到英格兰东
南一带作战。如果没有战斗机护航,那么,轰炸机就成了敌机最好的饵食。双发驱逐机
是敌不过英国战斗机的,可见,Me 110式驱逐机给轰炸机护航是不胜任的,而德国空军
当时又没有单发远程战斗机。
  3.英国雷达网密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
法成功。因此,要想狠狠地打击得到地面有效导航的敌机并夺取制空机是不可能的。
  4.与德国预料的相反,英国战斗机的数量(同样约有七百架)尽管损失率较高,但
几乎没有减少。这是因为在那关键性的几个月里,英国生产了比德国多两倍以上的战斗
机。
  5.仅仅以昼间能够准确瞄准为理由,德国轰炸机对英国的重要军事目标实施了昼间
空袭,但是,由于受秋季坏天气的影响,德国空军损失很大,不得不中止攻击。
  6.戈林和空军总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因此,不可能
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
  7.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一般都被夸大了。伦敦和考文垂虽然遭到大规模的
轰炸,但市民的情绪并未低落,反而高涨了,这和几年以后,盟国对德国进行猛烈空袭
时的情景完全一样。
  8.德国既没有足够的潜艇,也没有足够的远程轰炸机,因此,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
十九日发布的“总统九号命令”是不现实的。“总统九号命令”指望通过在海上袭击护
卫船队和破坏大型港口来彻底切断英国的生命补给线。
  9.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是在一九四零年七月,即在对英本土空战开始之前。从这时
起,德国统帅部就不再把西线战场放在优先地位。因此,尽管对英国本土的出击很激烈
,但空军军事装备的急需并未被摆在第一位。
  最终停止这场对英本土空战的原因是,一九四一年春,在国防军的主力东调的同时
,空军也被调到东部战场。(待续……)
----------------------------------------------------------------------------
----

--
  我歌故我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7.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7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