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ller (roller), 信区: Green
标  题: 攻击高度4000米!----2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25日23:28:3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第二节 远程夜间战斗机在英国
  位于提耳堡和布雷达之间的荷兰希尔泽的莱恩机场异常繁忙。这里是德国唯一的远
程夜间战斗机大队(第二夜战航空团第一大队,大队长许尔斯霍夫上尉)的基地。一九
四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晚,六名乘员做好了出击准备。
  大队指挥所不断同库尔曼上尉的无线电侦听部队联系。今天值班的全是技术熟练的
侦听员,他们把接收机调到敌轰炸机使用的频率以后,便耐心等候。“啾——啾!”,
突然接收机里传出几声象鸟叫的声音。显然,这是英国轰炸机通信员正在海洋的彼岸调
机,这意味着敌轰炸机在准备出动。海峡这一边的德国侦听人员完全明白这一点,库尔
曼上尉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夜战大队指挥所。
  他说;“赫姆斯韦尔机场的轰炸机十六架、沃迪敦机场的轰炸机二十四架正在起飞
。”这两个机场均属于哈里斯空军少将的第五轰炸机集团。机种大部分是汉普顿式双发
飞机。
  库尔曼继续说:“威灵顿式轰炸机约十四架,正从纽马克特机场起飞。”这支部队
属于鲍德温少将的第三轰炸机集团。
  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在英机尚未起飞来德国之前,对敌人的准备情况竟了解得如此
清楚!许尔斯霍夫上尉把敌人出击基地的情况通知给已经起飞的夜间战斗机第一攻击波
。如果搞得顺利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在敌机场上空盘旋,利用机载武器阻止敌轰炸机起
飞哩!
  第二攻击波的矛头指向经常从北海上空进入航线的敌机。第三攻击波的起飞时间要
在几小时之后,他们的任务是紧追返航的敌轰炸机,在敌机返回自己机场上空,认为已
经平安无事的时候进行偷袭。
  这就是远程夜间战斗机每天的工作。他们常常深入到海峡彼岸的英国上空,有时,
也遭到嗅觉灵敏的英国战斗机的追击。
  尽管如此,卡姆胡贝尔少将还是对远程夜战寄予很大期望。首先要对敌轰炸机基地
的情况了如指掌,另一个问题是我方夜间战斗机选择什么样的适当时机飞至敌基地上空
。看来,在敌机起飞或着陆的时机为最好,因为那时敌机场必须得打开照明设备。
  这时候,Do 17和Ju 88式飞机便可趁机冲进等候着陆的布来汉姆、威特雷、成灵顿
式飞机中间实施攻击。
  第二夜战航空团第二中队中队长容克中尉曾几次用信号灯与敌机交换信号,混入敌
群,一起盘旋,紧紧地跟在后面,待敌机进场着陆时开炮射击,打它个措手不及。
  其他夜间战斗机(泽姆劳中尉、哈思少尉、博梅少尉,费尔卡少尉、拜尔准尉、赫
尔曼准尉和克斯塔准尉)立即朝打开照明设备的机场俯冲,把五十公斤炸弹纷纷投到刚
刚着陆的敌机群之中。虽然敌人的损失不十分严重,却使敌人产生了极大的混乱。这时
敌人的高炮也发挥不了作用,因为稍一疏忽,就会打中自己的飞机。
  许尔斯霍夫上尉把攻击地区划分为三片,即:东英吉利、林肯郡和约克郡。不久,
凡属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的机场,夜战飞行员都得前往执行攻击任务了。因为那时,夜战
大队的实力很小,不超过二十架飞机,所以,飞行员们每夜都得出击。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五日,第二中队的保罗·博恩中尉又起飞了。博恩光是前两个
星期就在英国领空击落三架敌机。他这次信心十足,驾驶着Ju 88C-6式飞机转眼之间便
消失在夜幕之中,向西北飞去。
  这种专门为夜战研制的Ju 88式飞机和其他型号的Ju 88式飞机有所不同,它的机头
不象其他型号那样前面是玻璃窗,而是把强大的火力都集中在前面。它的机头装有三门
二十毫米机炮和三挺十七毫米机枪。普通Ju 88式轰炸机上面有四名乘员,而夜间战斗机
是三名,有飞行员、射击员和通信员。在我们前面讲的这架夜间战斗机上,除了博恩中
尉,还有两名中士。他们是瓦尔特·林德纳和汉斯·恩格曼。
威龙 Ju 88C-6 Boxart,注意机头安装的航炮,并画上了玻璃框以混淆敌军。此种飞机
除作为夜间战斗机(未安装机载雷达)外,还用作截击机
  他们飞了一个多小时,突然发现飞机的下方有亮光闪耀。原来是英军的高炮在射击
,探照灯在搜索着空中的目标。德国夜间战斗机不但对此毫不介意,反而感谢高射炮火
告诉他们现已进入英国领空哩。这炮火有助于导航,帮助他们弄清下一步的航向。
  保罗·博恩以三百二十度航向继续飞行在英国本土上空。突然,他发现左前方几百
米处有一个黑影正迅速向他们飞来。那肯定是一架飞机,它的航线与博恩的航线互相交
叉。
  不一会儿,博恩认出那是一架威特雷式轰炸机。博恩操纵Ju 88立即转弯,那架威特
雷从他的机旁一惊而过。可是,博恩早已盯住了对手,他自信敌机是溜不掉了。
  他从侧后方沉着地向敌机逼近,距离在不断缩短。最后,在离敌机八十米的时候,
博恩才按动了射击按钮。机关炮和机枪同时吼叫起来,曳光弹打进敌机机身,威特雷式
飞机当即起火。但由于未打中要害,它还可以迫降。于是,博恩中尉又迂回到相反的一
侧进行了第二次攻击。这一次瞄准的是右翼,好,打得准确无误!
  就在博恩开炮的同时,Ju 88式飞机的座舱也被敌机尾部的四管机枪打碎。眼看就要
坠毁的敌人使德国飞机领教了它那漂亮的枪法。
  接着,威特雷式飞机的右翼折断,飞机象一团火球坠落下去。
  “干掉了!”通信员恩格曼叫了起来。可是,他们的这架飞机也一头向下栽去,他
从座椅上被甩到另一边。这时,枪口仍在吐着火舌,子弹飞向漆黑的夜空。
  最先发觉的是林德纳中士,他断定发生了严重事故。他看见博恩伏在操纵杆上一动
不动,于是他明白了飞机向下俯冲的原因。林德纳用尽浑身之力挪开飞行员的尸体,把
操纵杆抓到手里自如地操纵起来。因为过去他在博恩身旁看过不知几十次,今天算是用
上了。当时的高度不到一千米,而且是在浓雾笼罩的海面上。但经他一番努力,俯冲的
机头被拉了起来,飞机开始徐徐上升。
  林德纳过去曾希望当一名飞行员,但在参加飞行员考试时,被一位心理学教员宣布
说:“林德纳不合格。”可是今天,事实却证明了他在千钧一发之际,能够迅速而准确
地操纵飞机,从而挽救了恩格曼和他自己的生命。只是机长没希望了,博恩中尉的头部
被子弹打穿,已经断了气。
  林德纳操纵Ju 88式飞机再次爬高,不大一会就爬到四千米。恩格曼用无线电向基地
报告:“请求在基地着陆”。
  在希尔泽的莱恩机场上,许尔斯霍夫上尉命令立即朝天打开探照灯,给飞行员一个
明显的进场标志。但探照灯的光束被大雾遮住,Ju 88式飞机一钻进大雾,林德纳便迷失
了方向。有三次感觉好象越过了荷兰的海岸线,于是又返回来,重新修正航向。几次呼
叫基地都没有取得联系。
  最后,两名中士走投无路,只好跳伞。他们不想把中队长的尸体留在飞机上,便决
定把保罗·博恩从舱门投下去。林德纳替他拉开开伞索,尸体顿时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几天后,尸体被法国的一个农民发现后掩埋起来。
  林德纳和思格曼跳伞后,平安地落到了夏尔维尔附近。无人操纵的Ju 88式飞机仍然
自动飞行,它横断半个欧洲,越过阿尔卑斯山,燃料用尽后,坠毁在意大利北部地区。

  在英国上空的夜战逐日激化。攻击英国的夜间出击基地是一个最好的,恐怕也是唯
一可以给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以沉重打击的机会。
  “要想烧蜂窝,”卡姆胡贝尔说,“你不要去管那些飞来飞去的每一个蜂子,等它
们全飞进蜂窝后,再连窝端!”
  这位将军为发展夜战部队,用尽了一切手段。戈林最后满足了他的愿望,答应于一
九四零年十二月把一个夜战大队扩编成三个航空团。但总参谋长耶顺内克却说:
  “照这样发展下去,整个空军岂不就变成夜战部队了嘛!”
  按照耶顺内克的意见,夜战部队的第一线飞机应限于二十至三十架。但是,在来自
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的威胁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这么一点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由于以前未曾研制专门夜战的机种,所以围绕Ju 88式飞机的生产分配额经常发生争
执。德国空军始终是在考虑进攻,因此,在这种争执中,“防御性夜战”不能取胜也是
很自然的。然而,形势却在进一步恶化。
  一九四一年十月十二日,又一名远程夜战王牌飞行员,二十二岁的汉斯·哈恩少尉
在英国阵亡。希尔泽的莱恩机场上笼罩一片忧郁的气氛。
  当天,希特勒亲自下令,今后停止远程夜战。卡姆胡贝尔将军只得把这个命令传达
给第二夜战航空团第一大队大队长。停止远程夜战的理由来自社会舆论。据说德国国民
想看到暴力主义者的轰炸机坠毁在被它炸坏的房屋旁,而不希望把它们击落在遥远的英
国。另一个原因是地中海也急需这个大队,所以命令它转场到西西里岛。人们无论怎样
反对这个命令都无济于事,这哪里是什么加强,简直是从卡姆胡贝尔将军手里夺走了一
支很有希望的部队。
  德国空军的某项研究报告中曾经这样写道:“由于德国越来越猛烈的夜间出击,英
国空军不得不采取脆弱而复杂的起飞着陆方式。结果很清楚地表明,由地面密切引导的
夜战蕴藏着取胜的极大可能性。德国空军没有利用这一点,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战后,英国空军部出版发行的《德国空军的兴亡》一书表明了英国官方的见解。这
本书中说:“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得以依靠没有受到攻击的基
地进行作战,这件事对于战胜德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当时,卡姆胡贝尔将军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百折不挠地加强德国西部国境的
夜战区。关于这一点,希特勒本人也并非不知,他在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一日的一次演
说中,就为加强夜战力量开了绿灯。后来,夜战师于八月一日扩编为第十二航空军,卡
姆胡贝尔任军长,并得到特殊的权力。有了这种特殊的权力,他就可以在战争最激烈的
时期研制新式的锐利武器,他就有权调拨无数的无线电和雷达装备。这些装备都是夜战
的眼睛,没有它们,便不能指望由地面引导每一架飞机。
  卡姆胡贝尔的司令部设在乌德勒支近郊的宰斯特。这座古城处于英国轰炸机入侵的
主航线下面。卡姆胡贝尔把“华盖床”从这里不断向整个荷兰北部和西部地区延伸。每
个“华盖床”的探测直径均为六十五公里,这个距离也是战斗机地面引导军官用于分辨
敌我的“维尔茨堡”型雷达的探测范围。这许许多多的“华盖床”都相互重叠着。卡姆
胡贝尔不断增加它们的密度,并想把夜战区域尽量扩展,以便能把几架夜间战斗机同时
引向入侵的敌轰炸机。但是,这种“华盖床”的最大缺陷是每次只能引导一架飞机。
  当然,英国方面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二年冬,也是以单机入侵的,而且每架之间
的间隔时间很长。因为那时,他们还没有掌握夜间编队飞行的本领。这种单机攻击战术
正合“华盖床”的口味。因此,夜间战斗机的战果不断增加。许多雷达站,例如北部地
区的“美洲虎”、“海豚”、“狮子”、“虎”、“盐鲱”、“白熊”以及南部地区的
“棘鱼”、“海鹫”、“大猩猩”、“海狸””、“欧驹”和“蝴蝶”等,由于引导准
确,击落了无数架敌机而出名。
  不过,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地面引导军官虽然在雷达荧光屏上发现两个光点(
战斗机和轰炸机)已经碰到一起,但战斗机飞行员却仍未发现敌机。有时是高度数据不
准,敌我之间的间隔过大;有时明明在战斗机前面发现一个黑影,敌机就在眼前,但飞
行员往往还是扑空。待地面引导军官重新引导时,敌轰炸机大都已穿过雷达探测区域。
“维尔茨堡”型雷达丢失目标,战斗机只好一无所获地返航。因为它无法接受相邻的其
他雷达的引导。
  如果夜间战斗机上装有雷达,能够准确地探测出离那个“黑点”(敌机)有几百米
或几千米的话,恐怕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一九四一年八月八日夜,卢德维希·贝克尔少尉和他的通信员约瑟夫·施陶普上上
从荷属弗利斯兰的吕代登机场出击。在他那架Me 110式飞机的机头上,伸出了一些奇怪
的“精致的金属棒”,这是德国最早的机载雷达的二极天线。人们管这种雷达叫做“利
希滕施泰因BC”。
最先安装机载雷达的是 Bf 110F-4 型,安装 FuG202 利希滕施泰因BC 型雷达
  卢德维希·贝克尔也是最初在夜空中什么也看不见的人之一,由于他年轻又有抱负
,所以并不灰心。他毕业于工科大学,很早就认识到要想使战果进一步扩大,只有进行
有雷达导航的夜战。一九四零年秋,是他第一个按地面引导军官赫尔曼·迪尔中尉(使
用“夫累雅”型雷达)指示的航向发现了敌轰炸机,并在一九四零年十月十六日创造了
夜战首次击落敌机的记录。这一回也是他头一个试验夜间战斗机机载雷达。
  “利希滕施泰因”的显示装置和现在的各种电视机上的显象管完全一样。它安装在
通信员座椅的前面。当突然在那块荧光屏上看到光点的时候,施陶普上士顿时紧张起来
,他想这一定是轰炸机。
  施陶普马上报告说:“‘利希股施泰因’捕获了‘信使’,距离二千米。”然后,
他转向贝克尔少尉。这时飞行员如同瞎子一样,只能按照通信员测定的方向和距离飞行
。梅塞施米特式飞机按照地面引导军官雅马克少尉的指示,看准敌机迅速扑了过去。科
学技术的发展结束了空中飞行的浪漫性,它要求机上人员形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密的整
体,互相协作。
  看来英国轰炸机好象察觉到已被跟踪,在这危险的空域中做起蛇行机动来。贝克尔
这架夜间战斗机曾两次丢失目标,因为“利希滕施泰因”的天线只能向前方作二十五度
以下的扫描。贝克尔凭借自己的感觉转了一个弯儿,又接近了敌机。
  他紧紧咬住敌轰炸机,对准机身横扫了一排炮弹,于是“黑点”消失了。一九四一
年八月八日夜这次战斗的战果表明,夜间战斗机已经不再是瞎子,它们有自己的眼睛了

  从德国当时的雷达技术水平来看,早在一年以前就应当达到这种程度。一九三九年
,无线电讯公司研制的机载雷达装置曾在Ju 52式飞机上进行过试验,并把它送到了空军
技术局。然而,却遭到了轻率的拒绝。但是,技术人员们尽管没有合同,还是依靠自己
的力量把这只魔术般的小盒子先作为高度表组装起来,因为当时不需要“这种东西”。
到了一九四零年春天,当技术局需要夜间战斗机机载雷达的时候,这个研制计划才重见
天日。这时,只要把造出来的“高度表”倒过来装在飞机上,即将电波改为直接向前方
发射,问题就解决了。事情很简单,但关键是天线问题。
安装 FuG202 雷达的 Bf 110G-4 夜间战斗机
  研制负责人穆特说;“由于空气阻力增大以及随之产生的速度降低,开始时并未打
算在驾驶舱前部安装大型天线。”同时,空军也拒绝这一方案。
  在飞机的尾部安装天线的试验进行了几个月,但不理想,电波通过座舱后变得很微
弱。
  “帮帮忙吧!”德国的雷达之父,高频科学家威廉·龙格博士跟维利·梅塞施米特
教授说,“对于夜间战斗机来说,眼睛和炮是两位一体。如果看不见目标,那只好回家
了事。总之一句话,我们得给眼睛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
  但是,冲破这一阻力需要等到夜间战斗机部队要求安装机载雷达的呼声高涨起来才
行。最后,卡姆胡贝尔行使了希特勒授予他的全权,以最高命令要求尽快搞成机载雷达
。当然,最后天线还是安装在飞机头部。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一年时间。夜战部队在夜
空中真正能够“看见”目标,那已是一九四零年深秋以后的事了。
  夜间战斗机安装上“利希滕施泰因”以后,击落敌机的架数飞跃上升。长期以来一
直领先的是文洛基地的第一夜战航空团第一大队大队长维尔纳·施特赖布上尉。在吕伐
登,赫尔穆特·伦特中尉也相当活跃。几个月前,他曾因为什么也看不见而自暴自弃地
申请过调动呢。他的第一夜战航空团第一中队的保罗·吉尔德纳准尉击落了十二架敌机
。吉尔德纳是夜战部队下级军官中头一个获得骑士十字勋章的人。
  在这里,我们应该向读者介绍一位后起之秀,他就是埃格蒙特·普林茨·察·利佩
·魏森费尔德中尉。他在贝尔根安泽组织了一个夜间战斗机指挥所。到一九四一年秋,
他和同机的费勒雷尔少尉、拉斯帕尔准尉、勒尔中士一起,共击落敌机二十五架。有一
次,这位察·利佩中尉在驾驶Me110式飞机进行一次大胆的攻击训练时,飞机的一个机翼
折断。他和通信员莱奈特中士一起掉在离海岸不远的海里。很幸运,他们获救脱险。后
来,卡姆胡贝尔将军在拍给他的一封电报里曾诙谐地说:“是谁允许你去洗海水澡的?

  赫尔穆特·伦特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一日组建新的夜战大队——第二夜战航空团第
二大队时,任中队长的是施奈尔特中尉(原不来梅威塞尔飞机公司的试飞员)、普林茨
·察·利佩和贝克尔。
  贝克尔后来成为德国夜战部队有名的空战能手。他每天都要用几个小时给年轻的飞
行人员讲述自己作战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他们的前车之鉴。
  贝克尔向他的后辈们推荐了一种理想的打法:在爬升的同时紧紧咬住轰炸机的下方
开火,这样,轰炸机长长的机身势必在你打出的子弹中飞过。贝克尔熟练地掌握了这一
战术,他击落过三十二架敌机,而自己一次也未被击中。
  贝克尔上尉和他的通信员施陶普上士在取得击落敌机四十四架的战果之后,就再也
没有返回基地。这两位夜战技术能手阵亡了。他们是昼间在德意志湾第一次攻击美国的
“空中堡垒”时被击落的。
  卡姆胡贝尔将军把防线一点一点地延长。他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道从挪威南部一直
到地中海的夜战防线,使夜战基地网遍布整个德国领土。整个组织臃肿庞大,几个基地
组成一个夜战区,几个夜战区组成一个师。各师都在柏林近郊的德贝利茨、施塔德、伊
纳姆——迪伦、梅斯,慕尼黑近郊的施来斯海姆等地构筑了地下指挥所。加兰德把这种
地下指挥所叫作“战斗歌剧院”,部队里的人们则把它叫作“卡姆胡贝尔电影馆”。
  尽管雷达网扩大了,但组织体系却依然如故,仍然是与地面导航紧密相连的夜战组
织体系。每架战斗机只能在各自狭小的雷达引导空域内进行攻击,当时还没有想到跳出
“华盖床”的界限进行追击。
  如果敌人的轰炸机系单机入侵,采取这种方式是有效的,如果敌人大机群进攻怎么
办呢?如果敌机以密集编队的方式突破少数的“华盖床”那又如何抵挡呢?
  然而,正当夜战部队保卫着本国的西部地区,卡姆胡贝尔将军致力于建立德国空中
屏障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却都转向了东方。因为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三点十
五分,在东方开始了“巴巴罗萨作战”——向苏联的进攻。
经验与教训
  1.开始,英国的夜间轰炸机和德国的夜间战斗机需要的气象条件是相同的,即尽量
是无云、晴朗的夜空。否则,双方都不能完成任务。夜战的成功取决于视觉状况的好坏
。所以,建立探照灯带(照射区)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迅速发展起来的雷达预示着敌
我双方不久将可以在黑暗中发现目标。因此,谁在高频兵器方面领先,谁就将掌握主动
权。
  2.一九四一年,德国派远程夜间战斗机部队到英国出击基地去打击它的轰炸机是很
有远见的。但是,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用一个大队的兵力去完成这一使命。后来,这个大
队被调往地中海战区一事表明,德国最高统帅部没有认真考虑本国的国土防空问题。
  3.严密建立起来的“卡姆胡贝尔防线”是一种同“华盖床”直接联系起来的夜间防
空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只能在敌机零星入侵的情况下发挥作用。而对付象一九四二年五
月末以后那样的几千架飞机的大规模空袭,这种防空体系就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了。
(待续……)

--
  我歌故我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7.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5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