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ller (roller), 信区: Green
标  题: 攻击高度4000米!----30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25日23:37:1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第十章 俄罗斯的命运
第一节 通向迭米扬斯克的空中桥梁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冰雪把东部战线的德军攻势阻止在莫斯科的前沿,给苏联造成
反攻的良机。那种认为红军已遭到沉重打击,在夏季会战中受到重大损失并已没有后备
力量的推测是错误的。德国的东线部队已经疲惫不堪,而红军却完全相反,他们不给敌
人喘息之机,迅速转入反攻。
  一九四二年一月九日,在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的结合部——谢利
格尔湖周围,苏联的四个集团军突破了宽达一百公里的防线。守军只有德国的两个步兵
师。苏军穿过瓦尔代高地插到德军战线的深远后方,这一着是斯大林对夏季包围战的回
答。如今,他要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也遭到同样的命运。
  紧急拼凑起来的德国增援部队好像堵截“红色波涛”的防波堤,被投入到苏联突击
部队必经的某些村庄和城镇。在南部有维利基·卢基、韦利日、迭米多夫,在北部有霍
耳姆、旧鲁萨、送米扬斯克。这些地方都成了两军争夺的焦点。
  在二月份的第二周,苏军在伊尔门湖南部迭米扬斯克附近,成功地孤立了格拉夫·
布洛克道夫和阿尔菲尔德将军的第二军和第十军之一部,包围了德军六个师共十万人。
几天工夫,后退的德军战线与苏军之间就拉开了长达一百二十公里的距离。这一中间地
带完全处于苏军的控制之下。
  拯救被包围的德军使其免于灭亡的唯一办法是实施空中补给。不过,仅仅依靠空中
桥梁能够维持得了十万人的生命吗?不仅要给他们运送粮食、药品,而且还要运送武器
、弹药和其他装备。他们能经得起优势敌人的进攻吗?这十万人要在零下四十至五十度
的严寒下,冒着恶劣气候坚持几周,说不定还要坚持几个月,他们能否做到呢?
  这些就是第一航空队司令阿尔弗来德·克勒尔上将于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在奥斯特
洛夫向空运部队指挥官弗里茨·莫尔兹克上校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莫尔兹克了解这支Ju
 52式运输机部队是正当中央集团军群即将展开殊死防御战的时候被紧急调到北方的。以
前,这支部队属于冯·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第八航空军。而且上校也知道该部队充其量只
有二百二十架Ju 52式飞机,能够使用的只有三分之一。
  因此,莫尔兹克上校提出请求说:“如果每天向迭米扬斯克运送三百吨物资的话,
一天至少需要出动一百五十架飞机。这个数字正好是现有能使用的飞机总数的两倍。我
请求从其他战线调些运输机来,还要在国内进行总动员。”
42-43 年冬季 Ju52/3m 的涂装
  克勒尔上将答应了这一请求。
  莫尔兹克还提出:“其次,急需必要的地面人员和冬季用的优质技术装备。在出击
基地还必须配备修理排、飞机发动机加热车,辅助起动机……”
  克勒尔—一答应了莫尔兹克提出的这些要求。只要通向迭米扬斯克的空中桥梁架通
就行。
  在这里,一场闪电战开始了。在二十四小时之内,Ju52运输部队——它的公开名称
叫作“特殊任务部队”——被调到以下几个新的基地:普斯科夫的西、南两个机场,科
洛维的索洛,奥斯特洛夫,还有里加和德文斯克基地。莫尔兹克上校和他的作战参谋威
廉·梅切上尉以及空运司令部所属各单位都在普斯科夫南机场搭起临时房屋。机场的跑
道被挤得满满的。驻在这个机场的第四轰炸航空团这时也不得不起飞为不久前被包围在
霍尔姆的部队运送补给。
  空军逐渐成为正在苦战的陆军的辅助工具。只有俯冲轰炸机和强击机还没有派去执
行上述任务。轰炸机也不得不作为战术飞机投入战斗,原来规定的对敌人战线深远后方
战略目标的突击却无从着手。本来,轰炸航空兵有自己的作战目的、作战思想以及作战
重点。但在前线要求支援的呼声下,在迅猛的俄罗斯冬季攻势之下,这些独有的特点几
乎完全丧失了。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日,第一批四十架Ju 52式飞机降落在迭米扬斯克机场的跑道上
。这是一条宽五十米,长八百米,已被压得非常坚硬的雪地跑道。他们奉命要在九十分
钟之内卸完货物并立即起飞,但是,这里没有地面保障组织和设施,从无线电导航设备
到包括工具在内所需的一切东西都不得不靠空运运来。
  莫尔兹克上校要求在迭米扬斯克机场再建一条跑道,因为一条跑道很难应付十万人
的急需,更何况那里还常遭到敌人的袭击。天气不好就不能使用,而且很可能被着陆发
生事故的飞机阻塞。
  一九四二年三月,在迭米扬斯克以北十二公里的彼斯基建成了一个应急机场。它的
跑道宽度只有三十米,相当有经验的飞行员才能够在这里着陆。此外,还要求Ju 52式飞
机的载重量不得超过一点五吨,否则会陷入深雪里。
  从普斯科夫到迭米扬斯克相距二百五十公里,其中有一百五十公里属于敌占区。开
始时,莫尔兹克让Ju 52式飞机以单机飞越敌占区。不久,苏联加强了对空火力,苏联战
斗机也开始在航线上加紧巡逻。因此,运输机就改在二千米高度编队飞行,并由安德鲁
斯少校指挥的第三“乌德特”战斗航空团第三大队和第五十一“默尔德斯”战斗航空团
第一大队护航。苏联飞机大都潜伏在迭米扬斯克上空,等一架架运输机着陆时,从后方
偷袭,待德国战斗机闻讯赶来,它们早就逃之夭夭了。
  影响完成补给任务的最大障碍是俄罗斯的冬天。投入迭米扬斯克包围圈的空运大队
是刚从德国航校派来的。贝格曼少校的第五零零大队等则是从非洲调来的。这里毕竟跟
非洲不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和暴风雪成了家常便饭。由于地勤人员不足,空勤人员不
得不连续几个星期亲自维护自己的Ju 52式飞机。
  严寒使橡胶变脆,轮胎爆破,油箱和油管完全冻结。飞机一飞到四十小时,发动机
活塞的运动就非常沉重起来,液压油泵不好用了,仪表也不可靠了,无线电系统也不正
常了。不消说,发动机更需要检修。
  由于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实际能够使用的飞机下降到现有飞机的百分之二十五。
尽管如此,这些飞机架起的通向迭米扬斯克的空中桥梁所取得的成绩也十分令人佩服。
从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日至五月十八日,在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被包围的德军六个师
的生命完全依靠这座空中桥梁来支撑。
  在这三个月里,空军运输机给被包围的部队运去各种物资二万四千三百零三吨,平
均每天运送二百七十六吨。主要是供十万人用的面包、武器和弹药。
  此外,还运去二千四百万公升汽油和换防的士兵一万五千四百四十六名。返航的容
克式飞机运出伤员二万二千零九十三名。三个月共损失飞机二百六十五架。在损失的飞
机中,“严冬将军”造成的损失要比敌人打下的多得多。
  五月十八日以后,负责空运任务的大队减少到三个。因为这时德军又打通了一条通
向包围圈的狭窄的“地面桥梁”。
  向霍耳姆空运是与向迭米扬斯克空运同时开始的,也获得了成功。这里的包围困直
径不超过两公里,苏军从四面攻打外围德军主防御阵地,但所有的进攻都被第二八一步
兵师师长舍雷尔少将率领的三千五百名士兵击退。
  这个“要塞区”过于狭小,也没有飞机场。即使如此,Ju 52式飞机还是降落了,降
落在德军战线外侧的无人地带,就在苏军的眼皮底下。
  但飞机必须在不停车的状态下打开舱门把货物扔出去,随后立即起飞。这一切要抢
在苏联炮兵尚未攻击之前完成。
  由于第一七二特殊任务大队大队长瓦尔特·哈默尔少校在这场赌博中损失过多,所
以第四轰炸航空团的He 111式飞机改用降落伞空投物资。大型运输滑翔机Go 242也不断
降落在德军战线的前沿。突击班在火力掩护下,不断跑到强行着陆的运输滑翔机前抢运
回贵重物资。虽然有时物资也会被先到的苏联士兵抢走,但他们却无法切断这条空中补
给线。就这样,舍雷尔的二八一步兵师守住了霍耳姆。五月初,由于四—一步兵团的攻
入而解脱了重围。
  霍尔姆之战首次投入了空军的地面作战部队。这支部队是由来自各空军部队的许多
志愿兵组成的。鲍尔中校(曾获得博士学位)指挥的空军第一野战营与步兵并肩作战,
杀开一条血路,营救了被包围的战友。一九四二年六月新组建的“迈恩德尔师”——后
为空军第二十一地面师——在霍耳姆的几次拉锯战中坚持了整整一个夏秋。
  向迭米扬斯克和霍耳姆空运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却是一支危险的“飞去来标
”(注:澳洲土人使用的一种武器,是块曲形坚木,掷出后仍能回旋到原处——译者注
)。它的后果在一九四二年春伊耳门湖畔未显示出来,而是在半年后的秋季,在南部的
顿河、伏尔加河之间显示出来了。
  一九四二年秋,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将军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斯大林格勒包围战。这
座位于伏尔加河畔的大工业中心城市的八分之七当时已经在德军手中。可是,十一月十
九日,随着冬季的到来,预料中的苏军大反攻开始了。两天后,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六集团军是调头突围后撤呢,还是据守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呢?
  十一月二十日,部署在斯大林格勒前沿的第八航空军司令马廷·菲比希中将给第六
集团军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少将挂了电话。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也在另一个电话机
旁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菲比希首先提醒施密特少将注意苏联的坦克大部队正在对他们采取挟击行动,然后
询问道:
  “第六集团军打算怎么办?”
  施密特回答说:“集团军司令打算在斯大林格勒周围构筑阵地死守。”
  “那么,集团军的补给怎么解决?”
  施密特答道:“那只能依靠空运了。”
  菲比希不禁愕然地说道:“维持一个集团军?那是根本办不到的!现在北非急需运
输机,有多少要多少。因此,过分指望空运是要落空的。”
  菲比希立即将此事报告给第四航空队司令冯·里希特霍芬高级上将。里希特霍芬在
当天夜里把住在戈乌达普的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叫了起来。
  “必须让保卢斯这个家伙停止这种冒险!”他大声嚷着,“在这样混帐的天气里对
二十五万人的一个集团军进行空中补给是不可能的。他们简直发疯了……。”
  想不到迭米扬斯克的成功战例反倒带来了灾难。一场厄运就这样开始了。(待续…
…)

--
  我歌故我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7.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