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奔涌的星空), 信区: Green
标  题: 真实的兵临城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28日22:59:1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狙击手的决斗
  论战绩,苏联英雄、功勋狙击手扎依采夫并不那么显赫,总共消灭250名敌人。
而二战中消灭300名以上敌人的狙击手在苏军中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军
史学家眼中声誉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为狙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是由于他战胜
了德军最著名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
  1942年秋,苏军的狙击兵们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中大显神威,令德军吃足了苦
头。军事记者们更使62集团军284步兵师1047团的狙击手扎依采夫准尉名声大
噪——他曾在10天内击毙42名德军士兵。
  希特勒的将军们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部要求将德军的王牌狙击
手调来斯大林格勒前线专门对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军柏林狙击兵学校校长科宁斯
上校的肩
上。从柏林飞抵前线的科宁斯率先开始行动。他打死了两名苏军狙击手——每个都是一
发命中。
  这是决斗的挑战书。科宁斯以行动宣告了他的到来。接下来,双方都在为这场决战
进行准备。前线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炮声和飞机轰炸声偶尔响起,此外,连狙击手们
的枪声也
似乎销声匿迹了。这段时间,扎依采夫和伙伴库利科夫研究了从马马耶夫高地到“红十
月”
工厂这一段前线,标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砾成堆的街道,楼房的断壁残垣,折断
的柱
子,被焚毁的汽车……有上千个德国狙击手可藏身的埋伏点。扎依采夫清楚,科宁斯就
躲在
其中一处。
科宁斯在哪里
  一天,德国枪手击碎了莫罗佐夫中士狙击步枪上的光学瞄准镜,击伤了另一名狙击
手沙
依金中士。莫罗佐夫和沙依金两人都是有经验的射手,他们经常在最困难的决斗中获胜
。毫
无疑问,他们这次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
  紧张的对峙已经持续了两天。第3天。从早晨起,城市上空炮声不断,战线上热闹
起来
,狙击手们伏身掩体,眼不离光学瞄准镜,不间断地监视着前方发生的一切。政治指导
员达
尼洛夫也不 始 寞,一大早就钻进狙击手的?蔽部观战。太阳升起后,达尼洛夫好像忽然

见了什么,他兴奋地跪起身来喊:“他在那儿!”他的话音未落,德国枪手迅速做出反
应—
—一枪击中正在做手势的达尼洛夫的肩膀。科宁斯没有打达尼洛夫的头部,他希望扎依
采夫
跳起来救助受伤的战友,从而暴露自己。达尼洛夫尖叫着倒在地上。扎依采夫纹丝未动
,他
仍眼望前方,心里琢磨射击来自何处。科宁斯再没开枪,他沉默着,任凭苏军卫生兵带
着担
架爬过瓦砾匆匆忙忙把达尼洛夫放上担架抬走。
发现敌巢穴
  扎依采夫拿起望远镜观察,一块斜支在墙角的钢板引起他的注意。钢板上乱放着一
些碎
砖头,它位于德军防线的前方。站在敌人的角度考虑,狙击点设在哪里最好呢?钢板下
是否
被挖成了掩体,敌人的枪手昼伏夜出?扎依采夫默默地思索着。对,科宁斯上校就在那
块钢
板下。钢板下就是德国枪手绝妙的巢穴。扎依采夫把枪口瞄准钢板下的暗点。既然狙击
阵地
被指导员暴露了,科宁斯判断苏军狙击手会变换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动静,德
国人
都会开枪射击。扎依采夫把一只手套套在一块木板上举过顶。科宁斯一枪将其击穿。“
啊哈
,终于上钩了,恶棍。”
  扎依采夫察看了被击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这就是说子弹来自正前方,
德军
的王牌枪手就藏在钢板之下。现在应当把他引出来。怎么引?变换阵地,明天从另一个
方向
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阳光穿过城 蟹闲 从德国人背后照射在狙击手们的脸上。扎依采
夫决
定等过了上午再行动,因为瞄准镜的反光可能会把位置暴露给德国人。午后,苏联狙击
兵的
步枪已处于背光位置,而科宁斯的阵地则暴露在直射阳光之下。钢板边上有一个东西在
闪光
。是一块破玻璃片,还是敌人枪上的瞄准镜?是采取决定性步骤的时候了。
击毙狙击王
  库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头盔稍稍向上举起。而扎依采夫集中全部注意力瞄准钢板下
的暗
点。计谋成功了。科宁斯沉不住气了。他大概打算早点结束决斗。随着一声枪响,库利
科夫
顺势将身子一挺,大叫一声倒下去……
  此刻德国王牌枪手科宁斯有些忘形,从铁板下探出半个脑袋窥视。等待已久的时机
到来
了,扎依采夫迅速扣动了扳机。这是他4天来射出的唯一一颗子弹。这颗子弹击中德国
头号
枪手的前额,穿过后脑勺和头盔飞出。天黑后,苏军284步兵师的部队开始进攻。在
战斗
炽烈时刻,扎依采夫和库利科夫从铁板下拖出被击毙的德国枪手的尸体,搜出死者身上
的证
件。证件表明被击毙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军常胜枪手科宁斯上校。 
--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伊曼努尔·康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3.20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