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yy球拍—我喜欢), 信区: Green
标  题: 神化功迹谈美胜 轻描淡写论苏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an 27 13:46:35 2002) , 转信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受到冷战政治与冷战文化的强烈冲击,自由世界对二次大
战(以下简称二战)的评估,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和偏差,尤以日本、美国为最。日本政府
与人民的死不认错、拒绝道歉和处心积虑地窜改历史,使大和民族沦为臭名远播的懦夫民
族;战后成为全球超级霸权的美国,则戮力渲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刻意贬低苏俄对欧洲
战场的贡献。

    美国史学界和知识界部分人士在诺曼第登陆(D-Day)已届五十七周年之际,对美国近
六十年来抬高自己的战时功劳和过度淡化苏俄的巨大牺牲,已公开表示不满。对二战战史
颇有研究的〈大西洋月刊〉资深主编班哲明.史华兹在六月号杂志上发表一篇书评,痛斥
当今美国最红的通俗史家、纽奥良大学退休教授史蒂夫.安伯劳斯(Stephen E.Ambrose)
,蓄意神化美国二战战史和美国二战军人,而使读者无法了解真正的二战战史。安伯劳斯
着述极丰(计有二十一本),出版过艾森豪和尼克森传记,写过一些美国拓荒史着作,但
他用力最多与最出名的是五本二战专书,电视台亦常邀请他解说二战史和美军如何英勇。


    安伯劳斯着作的特色是,文笔生动,像说故事一样,再加上一点学术味道,故每本书
几乎都是畅销书,缺点则是深度不够,尤其是叙述美国参与二战的作品,如《哥儿们》、
《D-Day: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平民士兵》、《同袍》和《美好的战斗》等,皆极力
美化美军的战斗事迹。在他的笔下,美军就如同拯救全人类命运的神圣战士,美军在亚洲
和欧洲战场浴血作战等于是「十字军东征」。安伯劳斯的战史着作颇投合一般读者「美国
至上的口味,亦带动了美国人民对二战战史的兴趣。NBC电视新闻主播汤姆.布洛考(
Tom Brokaw)叁年前亦出版吹捧美国二战老兵的着作:《最伟大的一代》,有一年多的时
间持续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前十五名,这本书使美国人民陶醉在往日的荣光里。

    安伯劳斯的着作,对苏联军民在二战的惨烈牺牲和苏军的贡献,均予轻描淡写甚或只
字不提。事实上,战后五十多年来,西方出版的二战战史,几乎都有意避开苏军与德军的
苦战实况,美国的出版物强调美军的伟大,英国的着作则渲染英军的成就。反共心态和冷
战文化,不仅使西方世界读者难以认识二战的真实面貌,即连台湾读者亦在「反共抗俄」
国策和美国文化入侵的双重制约下,无从了解二战(特别是欧洲战场)是怎么打的,纳粹
德国是如何垮的。

    美国对二战全面胜利的贡献,当然是无可否认的,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租借法案》使盟国无后顾之忧;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日本和纳粹势必将再肆虐几年,有
叁十万美军在欧亚战场阵亡,七十万人负伤。然而,欧洲战场的真正转捩点,乃是苏军击
败了德军,使希特勒的军队惨遭无可弥补的大挫败。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顽强的苏军在欧
洲东战场牵制和击溃德军,则美英联军不可能会在欧洲西战场打败德军,诺曼第登陆不会
那样顺利,法国不会那样快光复,盟军不会在凸部战役(The Battle of Bulge)获胜,希
特勒不会匆促自戕,纳粹也不会那么快败亡。

    在二战期间,没有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像苏俄那样遭到无法形容的惨重损失和牺牲
。据新近公布最可靠的统计数字,苏俄在二战计有叁千五百万平民死亡,一千四百七十万
军人阵亡。德军死了叁百五十万人,其中百分之八十八是死在苏联战场,由此可见苏德之
战的惨烈。据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何应钦着的《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披露
,中国八年抗战,陆军伤亡失踪叁百二十一万一千人,空军伤亡四千六百多人(海军未列
数字),人民直接间接死伤二千万人。中国伤亡人数虽次于苏俄,但仍远比不上苏方的惨
重。全世界死于二战的人数约为六千万,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

    希特勒犯了不少错误,最致命的错误乃是进攻苏联,他和拿破仑一样,都被严峻可怕
的苏联冬天所打败。德国在一九叁九年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内心深处最
痛恨两种人,一是犹太人,一是共产党。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中,即毫不隐晦地垂涎苏
俄的丰富自然资源。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只是希特勒入侵波兰、打响二战的权宜之计。一九
四○年夏天,希特勒已透露要打苏联,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叁时十五分,德国发
动二百五十个郡的部队开始进攻苏联,希特勒很乐观自信地估计「八个礼拜内」可以拿下
整个苏联,结果完全没有料到苏联战场竟成为德军的大坟场。

    德军铁骑分叁路进行,一开始进展神速,一路直捣莫斯科,一路打向列宁格勒,一路
朝基辅近发。令许多战史家不解的是,希特勒准备入侵苏联的徵兆,在一九四○年即已非
常明显,但史达林都一直没有进行备战应战措施,故德军所向披靡,苏军望风瓦解。多年
来不堪史达林恐怖高压统治的苏联人民,在战争初期,对纳粹入侵部队,甚表欢迎,他们
心想让希特勒统治总比让史达林镇压还好,没想到德军奉行日耳曼民族优越主义,极端看
不起俄国人,他们认为俄国人是劣等民族,是「次人类」,以残酷的手段对付俄国人,动
辄杀害,德军的野蛮态度反倒激起了俄国人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民族爱国之情。

    希特勒将进攻苏联的行动,称为「巴巴罗萨作战」(Operation Barbarossa)。苏俄
的冬天和广漠无垠的土地,使德军的进攻速度慢下来。史达林充分利用「以空间换取时间
」的战略来牵制德军,将兵工厂迁移至西伯利亚和莫斯科郊外,被他整肃过的高级将领纷
获平反,恢复军管过去所享有的特权,并以「爱国战争」来号召老百姓的向心力。德军参
谋本部对苏军的实力和潜力估计错误,全然未料到苏军竟有源源不绝的兵力和庞大的军火
制造力量。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叁年间,苏联生产了叁十六万门大炮,飞机性能改进,T卅
四型坦克比德国坦克还要好。

    苏联战场有叁大可歌可泣的战役,一是列宁格勒被德军包围九百日,叁百万居民中,
饿死、冻死和病死的多达一百二十万人至二百万人;一是史达林格勒变成瓦砾堆,苏联红
军剿灭了五十个师的德军;一是库尔斯克(Kursk)之役,一百五十万德苏部队激战,苏军摧
毁了德国最自豪的坦克部队。盟军于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登陆法国诺曼第之役,仍有两百
一十万德军全力在对付苏军,与盟军对打的德军只有一百万。〈大西洋月刊〉资源主编史
华兹和一些比较公正客观的史家都认为,欧洲战场的转捩点,不是在诺曼第,也不是巴顿
将军的第叁兵团,而是在史达林格勒之役和库尔斯克之役。如没有苏军的奋勇作战和苏联
人民的坚忍不屈,给予纳粹致命的一击,则欧战至少还要再打好几年。

    纳粹攻苏失败的原因有五:(1)德军师老无功,战线太长,疲困厌战;(2)苏联冬天太
冷、雪太多,德军没有足以御寒的冬衣;(3)苏联军民表现不凡;(4)苏联兵工生产力雄厚
;(5)希特勒瞎指挥,一意孤行,终致败亡。

    可叹的是,苏联军人和平民在二战的伟大英勇事迹,五十多年来却被西方世界所刻意
忽视和埋没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