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苏德门户之战——斯摩棱斯克战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Apr 17 09:00:56 2006), 转信


来源:春秋战国

1941年7月,刚刚结束国境线之战的德军乘着胜利的余威,大踏步向苏联内地前进,其前先头部队已经推出到第聂伯河、别列津纳河与西德维纳河一线,矛头直指苏联西部重镇——有“莫斯科门户”之称的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州首府。该城横跨第聂伯河,城市被滚滚的第聂伯河水分成南北两个城区,南部为老城区,大约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北部则为新兴的工业区。斯摩棱斯克西南靠近白俄罗斯,东北距离莫斯科不到400公里,连接明斯克与莫斯科的铁路就从城区通过,使该城成为苏联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812年沙俄军队就曾与拿破化大军交战与此。
对于占领斯摩棱斯克,德军统帅部持十分乐部的看法,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为代表的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刚刚在白俄罗斯损失了三十万兵力的苏联西方方面军现在只剩下一点点部队,而且“在他们的后方也没有什么预备队了,再支撑下去是不可能的,而强大的德中央集团军会轻而易举得使其余下的部队遭到毁灭。”
1941年7月初的苏联西方方面军所处的形势也的确十分严峻,总司令谢·康·铁木辛哥此时真的快变成“光杆司令”了,这位元帅纸面上的兵力为49个步兵师、6个摩托代师、11个坦克师、2个空降旅及6个筑垒地区,再加上大约2100名河区水兵,总兵力580400人,但是有些部队在此前的会战中早已损失殆尽,第13、4、3及时第10集团军已经名存实亡,不得不退到后方休整补充。而从战略预备队中调来的第22、19、20、16及第21集团军大部还没有到位。这使得苏军在沿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中游防御的部队只有37个师,其中24个又是残缺不全的,大部分师的兵力装备只相当于编制的10%—30%,而只有少数部队能在火炮坦克上超过编制的50%,大约只有将近200辆坦克及370架飞机负责为这些部队提供支援。
在苏联西南方面军面前,正是强大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截止1941年7月,整个中央集团军有60个师和1个旅,加上北方集团军下属的6个师,其兵力不小于120万人,其所属的9个装甲师、7个摩步师及其他相对独立的机械化部队可用的坦克大约为1000辆,虽然比开战时少了一半,但还是有极强的作战能力,另外第2航空队第8航空军的JU87斯图卡会在被德军牢牢控制的天空中随时倾泻死亡。
尽管德军兵力上占压倒性优势,而且德军高层也对斯摩棱斯克之战信心十足,但是他们眼前也不是没有问题:此前在白俄罗斯被围的红军牵制了近30个师的德军部队,这使得到达西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一线的德军, 包括古德里安与霍特的第2、3装甲集群,只有第9、2集团军的少数前锋部队共29个师。
如此大量的步兵师团被牵制使希特勒对是否继续追击产生了犹豫,他害怕自己宝贵的装甲部队在没有得到步兵充分掩护的情况下,受到损失。
但是“装甲野马”古特里安却不在乎有没有大量步兵跟随,在他看来,面前的苏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信奉“速度决定一切”的他甚至想就此一举挥师攻下莫斯科,于是他严令自己的的部队紧追不放。
但是,就在7月1日,古特里安的先头部队却遭到了一支由坦克师和摩步师组成的苏军部队的反击。苏军手中的T34坦克给德军造了不小的损失,德军三号坦克面对T34时几乎无计可施,而赶来支援的德第17装甲师的坦克对T34也是无能为力,据说当时有一辆T34在离德军主阵地只有15公里的时候才被德军一门100mm加农炮击中后部停下来。
T34的闪亮登场使德军装甲部队十分惶恐,装甲指挥官们纷纷要求军工部门设法解决,而古德里安更是干脆,他认为“应该直接照搬T34型坦克,这才是让德国坦克部队迅速摆脱困境内外的最好方法。”
其实T34的威力并不像德军想的那样可怕,T34的45度倾斜装甲也只相当于75mm的垂直装甲,而当时德军三号四号坦克前装甲通常都有60-80mm厚;T34的L-11型火炮的威力只相当于德军42倍口径50mm炮,后来的F34型的威力也只比德军稍强一点,虽然T34在火力、机动性、装甲的综合性能优良,但是德军坦克在观瞄、通信上的优势却拉平了与T34在性能上的距离。可是应该指出的是,正是因为有了T34这些强劲的对手,才使德军开始对其坦克进行改良、研究,才出现了后来的虎式、豹式、虎王,甚至鼠式……
才缔造出了不朽的第三帝国装甲神话……



直到了1941年7月初,在白俄罗斯的苏军基本被消灭后,希特勒才下令德军全线出击。
不过是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2、3装甲集群)司令克卢格元帅却仍对立即追击表示犹豫,他亲自跑到古德里安的指挥部,要求古德里安等到步兵部队到齐后再发动进攻,但是脾气很大的古德里安却搬出一大堆理由来反驳克卢格,其中一条就是:如果现在不进攻,他手下的坦克就会被活动越来越频繁的苏军伊尔2攻击机一个不剩的全都炸上天。
不得已,克卢格终于同意了古德里安的进攻行动。
按计划,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以南的奥尔沙、莫吉廖夫及新贝霍夫一线发动进攻,主要目标是苏军第20、13集团军;但是这个计划却有缺陷,由于大部队步兵部队没有到位,这一计划将会让的侧翼第2装甲集群缺乏掩护,但这些显然已不在古德里安的考虑之中了,他现在一心起的只有“前进——”。
与古德里安同属第4装甲集团军的霍特将指挥他的第3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北部维捷布斯克发动进攻,目的是要拔除苏军第22集团军这个插在德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之间的钉子。
7月9月,作战计划实施,第4装甲集群在第2航空队的掩护下开始强渡第聂伯河。
第2装甲集群首先对第聂伯河中段和南段的莫吉廖夫和奥尔沙地区发动进攻,但是却因遭到苏军顽强抵抗而受挫,于是古德里安决定绕开这个抵抗枢纽,从罗加乔夫至什克洛夫以北的三个渡口渡河,因为在这里红军只有一个师的部队防守。
强渡进行得很顺利,搭乘冲锋舟的德军摩托化步兵冒着苏军猛烈的炮火强渡第聂伯河,由于这些地区苏军防守薄弱,德军很快取得了进展,在占领一小块登陆场后,工兵迅速在河上架设浮桥,几个小时后,德军坦克开始渡河,第二天清晨,德军千余辆坦克,几万辆机动车以及数十万部队出现在渡河点,于是在第聂伯河两岸,布满一眼看不到边的德军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部队。
强渡第聂伯河成功的德军并没有去理睬在第聂伯河南部苏军的抵枢纽,而是迅速向纵深前进。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兵分三路,第24、46、47摩托化军分别扑向普罗波伊斯克——罗斯拉夫利公路;叶利尼亚与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
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兵分两路,第39、57摩托化军分别插向韦日利和波洛茨克。



此时,在苏军西方方面军的防线上,从南到北已经乱成一锅粥:第22集团军抗不住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57摩托化军的进攻开始向大卢基方向后退。而防守奥尔沙至斯摩棱斯克正面的第20集团军精况更为糟糕,这个集团军被倒霉地夹在了两个强大的德军装甲集群的中间,为了不被“包饺子”,司令员库罗希金中将不得不下令后退。
此举正中德军下怀,德军第47摩托化军乘势从原苏军阵地向斯摩棱斯克方向突击。一头撞上了刚刚从乌克兰赶来的苏军第16集团军,为个点不正的集团军被命令死守斯摩棱斯克,但其辖下只有两个没的坦克的机械化师,另外就是两个不满员的步兵师,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个师多一点的兵力,可其面前的德军就算打个七八折,兵力也要比苏军多一倍。



对于苏军而言,整个斯摩棱斯克战线此时已危同累卵,苏军西方方面军司令铁木辛格在莫斯科的严令下不得不亲自跑到各部队,连吓带骂的让那些神经早已高度紧张的指挥员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他们失去的阵地。
由是,从7月12日开始,红军第16、19、20集团军开始向斯摩棱斯克和奥尔沙附近的德军反起猛烈反攻,苏军军官们尽可能鼓足勇气,不顾重大伤亡,带着手下那些早已疲惫不堪的部队,向着正在高速冲来的德军装甲部队迎头撞上去。
苏军凭借忘我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勇气一度阻住了古德里安的去路;苏军第20集团军第57坦克师师长更是重伤不下火线,连继作战七昼夜。
为了阻止德军长驱直入,苏军战士在德军部队前进的路上冒死广布地雷,炸毁桥梁。还首次动用了他们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对正在奥尔沙铁路集结的德军步兵第5师实施了第一次齐射。这个德军第5步兵师则与“喀秋莎”火箭炮一起被载入了史册。
在后来该师向上级发送的报告中这样描述火箭炮的威力:所到之处“钢铁在融化,大地在燃烧……”
除此之外,苏军第21集团军兵分三路,冒着德军的炮火强渡第聂伯河,杀入德军后方,其下属第63步兵军从德军手中收复了罗加乔夫和日洛宾,(说到这笔者想到,这种外线作战的方法不正是当年朱毛井岗山时用得吗?说不定这种战术是就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的某位人士传给苏军的也说不得啊……^_^)第67军还配合红军第13集团军在罗斯拉夫尔方向阻止了德军第2装甲集群第24摩托化军的进攻,并使德军补给线一度中断……
苏军第21集团军的行动,严重威胁到古德里安的侧翼(也怪古德里安这老小子太轻敌,如果他能等到后续部队赶到再发动进攻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苏联人威胁侧翼了)让德军大感意外,慌忙调来第2集团军下辖的第43军和第53军,并出动第2航空队的主力部队,仅仅7月16日一天,第2航空队就出动飞机600多架次,终于在了7月17日将苏军第21集团军阻制在博布鲁伊斯克和日洛宾以南地区。
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但是此次苏军第21集团军的行动却并非没有意义,它不但使已被德军包围的第13集团军得以脱出,还为处在包围圈中的莫吉廖夫城完善其防御工事争取了时间……




就在苏军第21集团军与德军奋战的时候,斯摩棱斯克的战斗也在激烈的进行。
7月15日德军47摩托化军下属的第29师在师长博尔顿施泰恩少将的指挥下攻占了斯摩棱斯克的老城区,虽然苏军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力量进行殊死抵抗,但面对得到88mm高炮平射、强击火炮及重炮支援下的德军,斯摩棱斯克陷落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可就在这种危急时刻,一个不知名的苏军军官却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下命炸毁了连接老城与工业区之间的大桥,这个足够掉脑袋的行为让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的意图暂时落了个空。
虽然斯摩棱斯克还没有被德军占领,但是截止7月17日德军战线已经向苏联东部推出了近200多公里,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将苏军第16、19、20集团军包入囊中,可是这个包围圈妻子并不十分紧密,在斯摩棱斯克与莫斯科的公路上还留有一个缺口没被封闭,可是由古德里安此时贪功心切,并没有派人来封闭这个缺口,而是命令其下属的第46摩托化军继续向东,于7月20日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以东70公里的叶利尼亚城,从而形成了一个面向莫斯科的突出部,而就在这个突出部的后面,被围苏军正向那个古德里安为他们留下的唯一一个缺口前进。
7月20日,也就是德军占领叶利尼亚的当天,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恼羞成怒地命令苏军西方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一定要在最近几日发动反攻,为了尽可能筹集反攻力量,苏军统帅部将第29、30、24及从总预备队中抽出的第28集团军共17个师调给了铁木辛哥。
在得到了加强之后,西方方面军开始了反击,7月23日至25日,苏军动用5个战役集群,16个步骑师、4个坦克师的兵力,在别雷、亚尔采沃和罗斯拉夫之间的地域向德军发起了反击。
这次反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那些揣着刺刀、挥舞着马刀的苏军战士们高喊着“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的”口号冲向德军阵地,德军第10装甲师、党卫队“帝国”师以及“大日尔曼”摩托化部兵团在苏军一波接一波的攻势力之下处境越来越困难;
与此同时,在包围圈中的苏军也开始发动了反击,被前后夹击中的德军不得不双线作战疲于应付。
可是,苏军的反击虽然声势浩大,也对德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是,其兵力却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压制德军的强度,加上仓促发动反击,通信工具缺乏,各部队逐一投入战斗,既没有配合也谈不上协同,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终于,到了7月28日,德军封闭了斯摩棱斯克东南近40公里的缺口,并击退了苏军的反击,到了8月5日,德军彻底肃清了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德军部队,几乎全歼了苏联第19、20、16集团军(仅有少量部队突围)。



从1941年7月10日德军发动攻势到此后苏军进行击近2个月的时间里,
苏军总共损失(死亡、被俘、失踪)486000多人,损失坦克1348辆,飞机900架、各种火炮近万门。
德军从未公布其在斯摩棱斯克的损失情况,
但据统计,此战德军共损失(死亡、被俘、失踪)14万余人,其中4万人死亡。技术装备损失情况不明。



斯摩棱斯克战役是德军续国境线之战后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钳形包围作战,第2、3装甲集群再次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包围十分迅速,但由于德军步兵机械化程度不足,使后续部队无法跟上装甲矛头,加是装甲部队突进速度过快,使被围苏军让德国人产生了“消化不良药”,如果不是苏军反击十分仓促,德军将会陷入十分被动的情况,战场主动权也很有可能易手。
虽然此战德军取胜,但苏军发动的反击让德军高层感到苏联人虽然受到了损失但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使得希特勒早已制定的南北分兵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的胜利让莫斯科门户大开,一场更大规模的台风也在酝酿当中……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