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非洲战场始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10 19:20:42 2006), 转信


来源:二战历史网

    北非战役开始于1940年,当时小股英国军队击溃了来自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袭击。随着由埃尔温·隆美尔( Erwin Rommel)率领的德国部队的到来,战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达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爆发。德国人成功占领了阿拉曼,这是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之前最后一个战略地点。然而,就像在苏联一样,德国人的后勤供应跟不上,让英军有机会阻挡他们进攻。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525976.jpg

    10月23日到11月3日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这次是英国人采取了主动。因为德意联军占领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占整个埃及,继而威胁苏伊士运河和中东,切断英国与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英军必须设法阻止德意军队的进攻。10月23日夜,英军1000多门大炮齐发,向德意军队发动强攻。一个多星期后,十万多德意军队损失过半,防线崩溃,被迫西逃。隆美尔一路撤退到了突尼斯。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614149.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623190.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631223.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638296.jpg

    1942年11月8日,英美军队在“火炬行动”中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地维希法国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最终德意部队遭到来自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部队的夹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盟军部队在1943年5月13日将德意部队完全赶出非洲。在北非战场上,25万轴心国士兵被俘虏。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716127.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724502.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731907.jpg

    【1941年】 

    2月 北非昔兰尼加会战 

    希特勒点将救盟友

    北部非洲处于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间 ,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列强争夺的焦点。至20世纪初,法国占领了北非东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图尼斯,英国控制了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意大利抢占了中部的利比亚。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758128.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810251.jpg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德军入侵西欧时见有利可图,便参加进来,在法国后背捅了一刀。墨索里尼作为古罗马帝国的后裔,一心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对法战争结束后,他眼见英国忙于保卫本土,其在北非的守备兵力十分薄弱,认为这是实现其狂妄计划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遂令伦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率50万意军于1940年9月13日发动了入侵埃及的攻势。意军的行动对英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为如地中海航道被掐断,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丘吉尔断然决定向埃及增兵。12月9日,得到加强的英军共5万人在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于将军指挥下发起反攻,至次年2月7日几乎全歼意军8个师,俘虏13万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842592.jpg

    希特勒并不希望墨索里尼在北非大动干戈,他的主要力量和兴趣集中在征服苏联的计划上。但在意军于北非发起进攻时,曾主动提出提供一个装甲师以示支援,被担心请客容易送客难的墨索里尼婉言谢绝了。意大利在北非扩大侵略的同时,又于1940年10月28日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意军入侵希腊干扰了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计划,这下他火了,赌咒发誓说不给意大利一兵一卒,并嘲弄意军在希腊和北非的失败是自作自受。1941年1月6日,英军攻占巴迪亚,希特勒开始着急起来。1月22日,远在西边的利比亚重要军港托卜鲁克陷落了。出于战略、政治、心理方面的原因,希特勒决定援助墨索里尼。他立即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第5轻装甲师启程后,再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并挑选隆美尔为军指挥官全面指挥这次远征。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916552.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923681.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931429.jpg

    隆美尔大刮沙漠旋风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城。在视察完前线之后,他决心在的黎波里东边的锡尔特建立一道防线。2月底,第5轻装甲师的坦克团在的黎波里登陆后,隆美尔立即进行了宣传式的阅兵式。为迷惑英军,也为增强意军信心,他让坦克部队在向东驶去之前,围着检阅台转上好几圈。同时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和摩托车在这些”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敌机拍照,悄悄向东开去。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05863.jpg

    丘吉尔在2月中旬英军占领班加西港后即指示韦维尔停止前进,把最大的兵力调往希腊,只留下澳大利亚第9师和第2装甲师守卫昔兰尼加。韦维尔已得知德军增援北非,但他认为德军现在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个加强坦克团。在他看来,德意军队在夏末秋初未必会发动进攻。
    
    隆美尔命令第5装甲师指挥官施特莱彻将军率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轻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多公里。此前,隆美尔的进军只不过是改善自己的防御姿态,但轻易的成功和英军的过分谨慎使他改变了想法,他开始准备做非洲的征服者了。他在写给柏林的信中宣称: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他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的兵力极为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向英军发起进攻。3月31日,隆美尔攻陷了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2日占领了利比亚北部重要城市阿杰达比亚。

    原来认为德意方面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韦维尔慌忙下令英军全线撤退,以免剩余的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4月3日,英军放弃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并在撤退时炸毁了所缴获的4000吨意大利炸药,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4月4日,隆美尔的部队分路继续前进。此时,澳大利亚第9师正撤向滨海的德尔纳,英第二装甲师还滞留在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地域。隆美尔令第5装甲师加速挺进迈基利,而较小的一部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他又派第8机枪营攻占德尔纳,切断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道路,封锁巴尔比亚大道。4月8日,迈基利被施特莱彻的5装甲师攻克,英第二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被全歼,包括师长、旅长在内的3000英军被俘。同日,第8机枪营等部也攻克了德尔纳,英军司令尼姆及前任奥康纳等英军高级指挥官成了阶下囚。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占领了除托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攻占迈基利后,隆美尔就命令部队:不许休息,不得打扫战场,全速向托卜鲁克要塞挺进。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隆美尔来说,占领托卜鲁克,就获得了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国人来说,若丢掉托卜鲁克,就很难挡住隆美尔乘胜攻入埃及了。英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保留这一阵地作为“敌人的肉中刺”。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4月11日,窿美尔包围了托卜鲁克并发起进攻。由于隆美尔的兵力不及城内守军,英国人又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军力量,使他的补给出现极大困难。至5月9日,隆美尔的进攻仍未能得手,他到达北非后扬起的第一场沙漠旋风被挡在了坚固的托卜鲁克要塞前。

    丘吉尔欲举“战斧”

    与希特勒不同,丘吉尔把“北非翼侧阵地”看得几乎与大英帝国本土一样重要,所以在英军被逐出昔兰尼加后,他不顾本土部队装备不足的事实,断然决定增兵北非。5月12日,装载着238辆坦克的英国快速舰艇抵达埃及亚利山大港。韦维尔在得到增援后,在丘吉尔的敦促下,决定对隆美尔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其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丘吉尔对该计划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韦维尔比较谨慎,说他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到托卜鲁克以西”。担任这次进攻任务的是英第13军,辖有第4印度师和第7装甲师,拥有300辆坦克,246架飞机。而隆美尔的非洲军辖有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拥有150辆坦克,139架飞机,火炮数量也少于英军。


    德军用88毫米高射炮打来坦克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035843.jpg

    隆美尔预料到英军会发动反攻,这一预料又被截获的英军电讯所证实。他抓紧时间加强了萨卢姆、哈勒法亚隘口、巴迪亚的力量。为了对付英军的马蒂尔式坦克,隆美尔把他手上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分成几组:其中一组4门部署在哈勒法亚,一组4门部署在哈菲德岭,其余4门部署在萨卢姆。88毫米高射炮可以在1800多米的距离内击穿马蒂尔式坦克,大大弥补了德军反坦克炮火之不足。此战后,一名被俘的的英军上校要求看看摧毁他的坦克的大炮,当他发现是88毫米高射炮时竟愤愤地说:“这太不公平了,竟然用打飞机的高射炮来打坦克。

    6月15日凌晨4点,英军兵分三路从利埃边境向德军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在右路,进攻哈勒法亚隘口外围阵地的英军坦克遭到了隆美尔部署在这里的4门88毫米高射炮的射击,19辆进攻坦克有15辆被击毁,这一路英军不得不撤了回去。从此英军士兵把哈勒法亚隘口称作“鬼门关”。在中路,英军以一个马蒂尔式坦克团为先锋,向卡普措堡挺进,一路没有88毫米高射炮构成的“坦克陷阱”,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对马蒂尔式坦克失去作用,德军第15装甲师第8坦克团在与英军坦克进行激烈的对射中也败下阵来。当日黄昏,中路英军攻占了卡普措堡。在左路,英军以装备巡逻坦克的第7坦克旅打头阵,企图包抄德军的翼侧,却在哈菲德岭落入德军的“坦克陷阱”,遭受重大损失后不得不退回原阵地。

    6月16日,隆美尔先发制人,令第15装甲师向卡普措堡猛烈反攻,同时让第5轻装甲师包围英军的左侧。拂晓进攻开始,但夺占卡普措堡的英军夜间加强了防御工事,拼命阻止德军坦克的突入。第15装甲师的进攻没有多大进展。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南线,第5轻装甲师突破了左路英第7坦克旅的阵地。隆美尔立即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赌注,电令第15装甲师只留下少数兵力扼守卡普措堡以北阵地,其余全部撤离卡普措堡,与第5轻装师一起插入英军侧翼,然后冲向哈勒法亚海岸。这样既可解出英军对哈勒法亚的包围,亦可切断英军整个远征军的退路。

    6月17日凌晨6点,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分别抵达了第一个指定目标,随之击败了英第7装甲师主力。隆美尔遂敦促两个装甲师大胆迅速地向哈勒法亚攻击。德军的行动完全出乎英军的意料之外,英军高级指挥官匆忙磋商了一下,就下令部队赶紧撤退。事实上占领卡普措堡的英军不待总司令部下令,便先行擅自撤出卡普措堡以免被包围。他们连忙烧毁了辎重,扔下伤兵不顾,几乎是死里逃生。

    英军全线退回了埃及境内,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战斧作战”没有砍倒隆美尔,却以失败告终。他在回忆录中悲哀地写到“17日这天一切都糟糕透了”。此役英军损失969人,坦克100辆。德意军损失678人,坦克62辆,其中完全被击毁的只有12辆。

    “十字军”沙漠逐狐

    “战斧作战”后,隆美尔被希特勒晋升为上将。他的非洲军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辖有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原第5轻装甲师改编)、第90轻型装甲师(新增)。加上意大利部队,隆美尔共有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师(多是装备低劣的部队),坦克450辆,飞机300架。

    丘吉尔决心向非洲增派更多的部队,重新发起进攻。他解出了韦维尔的职务,任命奥金莱克将军为英中东军总司令,并将北非部队统编为第8集团军,下辖第30装甲军和第13军。共有7个师,坦克900辆,飞机1000余架。英军进攻计划代号为“十字军远征”,计划目标是彻底打败隆美尔,将德意军驱逐出非洲大陆。

    “十字军远征”在1941年11月18日开始实施,当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次英军的攻击没有引起隆美尔应有的重视,他把英军的行动看着是一次威力侦察,只让第21装甲师迎敌。第二天,英军攻占了西迪雷泽格机场。11月20日晚,隆美尔终于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他不得不放弃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立即命令克鲁威尔的非洲军于21日向西迪雷泽格前进,“歼灭向托卜鲁克开进之敌”。22日,在88毫米高射炮的支援下,第21装甲师击溃了英军第4和22坦克旅,重新夺回西迪雷泽格机场。在另一翼,第15装甲师于晚间冲进英第7装甲旅阵地,大败该旅。

    23日,双方展开了最激烈的坦克战。非洲军军长克鲁威尔将坦克排成一字长蛇阵,大炮和88毫米高射炮与之一同前进,两个步兵团则乘坐卡车紧跟在坦克后面。德军坦克、大炮、步兵一齐向英军迎面扑去,英军的炮弹和子弹呼啸着从他们头顶上掠过,坦克遭到重创后仍拼命往前冲,步兵指挥官则笔直地站在卡车上以鼓舞士气,当指挥官被击中后马上由下一级军官接替,最后仅仅是一名上尉承担了全团的指挥。英军被这种无畏的气势震撼了,士气开始低落。克鲁威尔以蛮牛式的战术最终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和第1南非师大部。不过他自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坦克70余辆。尽管英第30军的损失比他大得多,但英军有大量的后备可以用来恢复实力,德国人却没有。

    24日,隆美尔在反击作战取得初步胜利后,决定对英第8集团军的后方发动一次猛烈奔袭,迫使英军全线溃退。这天一早,隆美尔亲率非洲军主力越过利埃边境向东挺进,以切断英军的退路。隆美尔的这一着棋引起了英军的恐慌,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汉准备下令全线撤退,但前来督战的英中东军司令奥金莱克将军却看到:“敌人在夺取局部战术主动时曾获得过暂时的成功,但战略主动权仍操在我们手中,我们正在进攻,而他们正在溃败,这种全面的主动必须不惜一切成本来保住”。他撤换了坎宁汉,任命里奇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指挥英军继续向西进攻。26日,英军新西兰师重新占领了西迪雷泽格机场,托卜鲁克守军也突破了封锁线。代替隆美尔在后方指挥部指挥的威斯特发尔上校在联系不上隆美尔的情况下,直接给第21装甲师发电,令该师调头向托卜鲁克开进,攻击新西兰师的后方。当隆美尔得知情况后,他意识到第21装甲师过早的返回,意味着他孤注一掷的突袭的告终。奥金莱克的决策挽救了第8集团军,如果没有他的干预,英军的“十字军远征”就将以失败而告终。

    27日,隆美尔开始回援后方。11月30日,他重新夺了回西迪雷泽格,托卜鲁克又变成了一个孤城。不过隆美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2月初他向希特勒报称:已摧毁英军814辆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击落127架飞机,俘敌9000人。德军死亡473人,受伤1680人,失踪962人。其中包括一师指挥官和16名其他军官,同时还损失了142辆坦克和大批其他装备。隆美尔知道英军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而他的补给状况却不断恶化。12月4日至5日晚,隆美尔忍痛放弃了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围困,有组织地将部队后撤。1942年1月10日,隆美尔退回了他进入北非后的出发地卜雷加港,战线暂时稳定下来。

    沙漠狐卷土重来

    1941年底至1942年初,希特勒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德第2航空队开始对英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基地马尔他进行狂轰滥炸,德意海军在地中海中积极打击英国海军及其运输船,由意大利开往的黎波里的运输船可以畅通无阻地驶过地中海了。1942年1月5日,9艘商船在的黎波里安全靠岸,给隆美尔卸下了50多辆坦克和2000吨燃油,使非洲装甲兵团的坦克很快增加到150多辆。得到这些增援后,隆美尔悄悄地进行着反攻准备,他对自己的计划密而不宣,使意大利人和英国人都以为他准备继续撤退。

    1941年1月21日早6点,隆美尔收到希特勒的电报,宣布他的非洲装甲兵团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并授予他橡树叶奖章。隆美尔顿觉精神大振,兴冲冲地赶往前线,下令部队8点30分发起进攻。英军遭到突然打击,只得充忙应战,英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坦克。25日,隆美尔攻占了姆苏斯。这时,英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指挥官们正在没完没了的争吵。接着,隆美尔佯装进攻迈基利,当英军兵力被吸引到迈基利时,隆美却猛攻班加西。29日,班加西再次易主,隆美尔缴获大批战利品,其中包括1300辆急需的卡车。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被迫防放弃了迈基利,退往贾扎拉防线。

    以后三个月中,战线大致稳定在贾扎拉防线上。双方都在加强力量,积极准备向对方进攻。经补充后,隆美尔拥有560辆坦克、其中230辆是意大利过时的薄皮坦克。得到加强的英军有849辆坦克,其中近400辆是新近装备的美国格兰特式坦克。此外还有420辆可派来增援的坦克。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057450.jpg

隆美尔决定抢先动手,他的进攻计划是大胆而新颖的:以4个意大利步兵师和一个德国坦克营对贾扎拉防线发起正面进攻,而把装甲集团军的主力集中在贾扎拉防线南翼,然后北上绕到防线背后,这样可切断英军机动部队与其一线部队的联系,在防线背后进行突破。

    1942年5月26日晚,隆美尔发布行动命令。当英军的注意力被意军吸引时,隆美尔率主力突击部队乘夜色掩护急速迂回贾扎拉防线。第一天,隆美尔达成了战术突然性。因为英军一直以为他会从防线中央突破,没有及时向南翼调派装甲部队。但隆美尔并未能如愿以偿,没有冲到海边,从而切断贾扎拉防线上的那些师的后退。这天结束时,他离海边仍有近40公里,却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坦克。第二天,隆美尔继续北进,但进展很小,损失却很大。天黑时,他速战速决的企图已经失败,他只剩下150辆坦克可用了,而英军手里还有420辆。这是英军把隆美尔打翻在地的绝好机会,可惜英军并未能抓住战机。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没有集结起他的装甲部队,协同打击共同目标,也没花力气打击德军的补给线。

    危急之中,隆美尔用88毫米高射炮的和反坦克炮阻止东面英军的进攻,同时组织部队向西面的西迪穆夫塔撤退,企图在英军雷阵中撕开一个缺口,恢复与从正面进攻的德意部队的联系,以便恢复一条供应自己部队给养的主要路线。激战至6月1日,隆美尔终于在贾扎拉防线上的西迪穆夫塔英军阵地上撕开了一个宽10公里的缺口,打通了与后方的联系。英国人妄图堵住这个缺口,但里奇在使用兵力方面显得过于吝啬,只拿出一半的兵力。6月5日,英军发起进攻,但进攻重心未指向德意军重兵集结地,却误入了其反坦克炮阵前,70辆坦克中有50辆被毁。鉴于英军的攻势已失去声势,隆美尔遂于当日下午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将印度第10旅、英第22坦克旅的支援群及其后面的4个炮兵团包围起来。6月6日,隆美尔对该敌的围歼开始了,印第10旅,英军4个炮兵团被全歼,只有英第22坦克旅得以逃脱。

    接着,隆美尔又于6月10日攻占贾扎拉防线南端的比尔哈希姆,并于第二天从这里向北进攻。6月12日,德军两个装甲师将英第2和第4坦克旅包围。英第4坦克旅一开始就溃不成军,英第2坦克旅和赶来增援的英第22坦克旅也被迫撤退。激战至黄昏,英军损失了120辆坦克。6月13日,隆美尔乘胜进攻。到6月14日,只剩70辆坦克的里奇见大势已去,被迫把英军的残余部队拖出了贾扎拉防线,向埃及边界撤退。

    6月17日,隆美尔的部队进抵托卜鲁克要塞前,该要塞曾是他1941年的“肉中刺”。这一次隆美尔的进攻计划是:首先从西南面佯攻,吸引守军兵力。主力则扫过托卜鲁克,好向是准备向利埃边界方向追击一样,然后来个回马枪,集中在要塞的东南面,借夜色完成攻击部署。果然,英军对隆美尔的回马枪毫无防备。6月20日拂晓,在炮兵和空军的火力掩护下,德意部队从东南面向要塞发起了突然进攻。当日下午,非洲军攻占了托卜鲁克港并攻入城镇。6月21日,要塞司令克洛普率3.3万守军向隆美尔投降,隆美尔还缴获了足够3万人用上一个季度的物资和大量燃料。至此,隆美尔征服了整个昔兰尼加,实现了他进入非洲后的第一个目标。此时,隆美尔胸中的希望之火正熊熊燃起,征服昔兰尼加不过是跨过尼罗河的跳板,他要像亚历山大帝、剀撒、拿破伦一样征服埃及。


    6月22日,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这一年,隆美尔年仅51岁。 

    【1942年】 

    10月 北非阿拉曼会战

    阿拉曼会战,是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英军第8集团军在北非所实施的进攻战役,在这次作战中,蒙哥马利率领的英第8集团军打败了由德国名将隆美尔指挥的德、意联军,扭转了北非战场不利于盟军的局面。 

    1942年5月,隆美尔在昔兰尼加会战结束后,挥军乘胜追击,不到10天,前进500多公里,直抵埃及境内的阿拉曼。阿拉曼距英地中海舰队基地亚利山大港仅70英里,是屏护埃 
及腹地的重要战略支撑点,英军面临着被赶出北非战场的严重威胁。但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惨重,大大压缩了其对非洲军团的兵员、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补充。此外,经过前一段时间的作战,德意联军也已精疲力竭,不得不暂停进攻。双方在这一地区形成对峙状态。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并配合盟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1942年8月上旬英国首相丘吉尔任命蒙哥马利上将为第8集团军司令。至10月初,经调整补充后的英第8集团军辖有第30、第13和第10三个军,共8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4个独立旅,共计约600辆坦克、2200余门火炮和近1200架飞机。各种作战物资充足。与此同时,隆美尔自昔兰尼加会战大胜以来几乎没得到什么补充,希特勒正忙于攻打斯大林格勒,根本顾不上增援北非。经过连续数月穷追猛攻的德意军队的战斗力严重衰减,隆美尔本人也因过度操劳而引发低血压病,不得不回国治疗,临时接替他指挥权的是德国另一位坦克专家施登姆将军。 

    9月14日,蒙哥马利在参谋长甘冈的协助下,制定出代号为"轻步"的进攻计划,计划同时进攻德意军队的两翼,主攻位置在北面,首先由利斯将军指挥的第30军发起进攻,在德军防线与布雷地带打开两条走廊,接着以拉姆斯登将军指挥的第10装甲军通过这些走廊,去消灭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在南面,进行攻击的是由霍罗克斯将军指挥第13军,其任务是诱使德意军相信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面,掩护北面主力攻击。 

    交战双方各有8个步兵师和4个装甲师,但德意部队的兵员远远不足额。每个师仅有6000多人,隆美尔的8.2万人中有1万余人因病失去战斗力,只有约7万人可以作战。蒙哥马利的军队则多达23万人。隆美尔只有坦克540辆坦克,其中280辆是意军的老式薄皮坦克。蒙哥马利拥有坦克1440辆,其中包括美国提供的新式"谢尔曼"重型坦克300辆。德意方面在北非的作战飞机是350架,英军是1500多架,英空军和海军潜艇协同还有效地破坏着德意军的海上补给线。因此,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英军都占压倒优势。 


    10月23日晚10时,英军1000多门大炮同时向德意部队的炮兵阵地开火。20分钟后,英第8集团军第30军和第13军分别在北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在北面,第30军很快突破德军前哨防线向纵深推进,但到深夜,向前推进的第30军和随后跟进的第10装甲军遭到德意军队的激烈抵抗,在布雷区开辟通道的过程中,英军进展十分缓慢,伤亡也大。在南面,第13军的进展也不理想,进攻部队陷入地雷场中,到24日仍无法达到突破的目的。 


    25日晚,隆美尔重回北非战场,他迅速判断出蒙哥马利的主攻方向在北面,遂于27日变更兵力部署,企图以坦克突击集团击溃英军的主要突击集团,于是双方都把自己的全部坦克力量集中在北翼。10月28日下午,英军出动大批飞机,对位于进攻出发地域的德意军坦克实施了密集的火力突击,破坏了德意军准备实施的反突击。但英军仍然进展缓慢,蒙哥马利命令暂停主要方向上的进攻,部队进行短时间的休息和调整补充。 

    11月2日,英军在优势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支援下再次发起进攻。但主要方向上的行动仍然很缓慢,而在主突方向南侧的印军步兵第4师则发展较快,突破了德意军的防御。蒙哥马利见此情况,随即将两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从突破地段投入交战。在向纵深和两翼扩大战果的同时,以主力从侧后迂回德意军的北翼,以切断其退路。 

    面对此种被合围的威胁,隆美尔下令开始撤退。他令装甲部队坚守到第二天早晨,以给步兵赢得脱身的机会。夜间,步兵师开始边打边撤出防线。11月3日晨,隆美尔请示希特勒,要求给予他"完全的行动自由权",但希特勒对他的答复是:"站住不动,不准后退一步,对于你的部队,你应该告诉他们不成功便成仁。"于是,隆美尔只得违心地下令部队暂停撤退,并派副官回国面见希特勒述说实情,请求元首撤消那道灾难性的命令。11月4日下午3点,英军在德意军队的防线上打开了一道20多公里宽的缺口,意第20军全军覆没。隆美尔不再等希特勒收回成命,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断然下令撤退。晚上8点50分,希特勒终于同意撤退。就这样,隆美尔率德意部队开始了艰难的撤退。此时的隆美尔手中既无预备队,又缺乏燃料。然而,蒙哥马利没能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行动,察觉后又用兵过于谨慎,没有抓住最有利的追击时机,使隆美尔的溃退之军摆脱了被全歼的恶运。11月9日,隆美尔终于带着德非洲军的两个装甲师、一个轻装师和一个步兵师的部分部队撤出埃及,退回到利比亚境内。 

    至此,阿拉曼会战结束,德意联军阵亡万余人,伤15000人,被俘30000多人,共计损失55000多人,坦克300余辆,火炮约1000门。英军伤亡13500人,损失坦克500多辆。此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211274.jpg

    苏德战争爆发后,北非战场在德国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德军兵力渐感捉襟见肘,不能抽出更多的兵力和物资支援北非军团。加之英军优势海空军对运往北非的德军物资的海上拦截,使得北非德军在人员和装备、物资等方面都极感缺乏,尤其是坦克、弹药和燃料的补充和供应更显缺乏。而英军的人员和物资补充却源源不断,相当充足,随着战役作战的发展,这种优劣对比的反差就更大,致使隆美尔有多次争取主动的机会都因补给缺乏而被迫放弃。从这次作战看,沙漠地区的大兵团作战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补给保障的程度。 

    德军在北非失败的另一个较重要原因是,他们的通讯密码被英军破获。在这场决定大英帝国命运的关键战役中,英国人移用这一密码机,破译并获悉了隆美尔的全部作战计划细节。胜利的天平再次倾向了英国。 

    阿拉曼会战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争对抗。在此之前,如法兰西会战和波兰会战,其性质是现代机械化军队与落后于时代的旧式军队之间的较量,结局自然是一面倒。而在北非,作战双方在战略战术、人员训练、武器装备、作战样式等方面都处于同一层次的现代化水准上,这点对军事史意义尤为重要。北非的地形对机械化立体作战来说,是一个天然理想的实验场。时至今日,这场会战的许多经验仍未过时。 

    一、就是对坦克集群突击的防御是可以做到的。在这以前,人们对坦克机械化部队的长驱直入简直束手无策,坦克集群的进攻被认为无法阻挡。隆美尔地作战经验告诉人们,以大口径火炮和88毫米高射炮组成的机动反坦克火炮群,配合己方坦克集群共同实施战场机动防御,将有效地挫败坦克集群进攻,这一经验一直影响至今。 

    二、制空权将决定陆上战斗的胜负。按照隆美尔极端的说法,"即使陆军部队是现代机械化装备,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与掌握制空权的另一方交战,这种情形就像是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负是不问而知了"隆美尔后来把德国在北非的失败原因归结为燃料和制空权的缺乏。实际上还是一个制空权的问题,因为后者直接制约着燃料的运输。这点也足以成为后世训诫。 


    【1943年】 

    2月 凯塞林山口战役

    4月 突尼斯会战

    阿拉曼战役失败以后,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不断向西撤退,在巧妙地避过了蒙哥马利的几次追击后,已经逐渐向非洲军团的增援部队汉斯·冯·阿尼姆(Hans von Arnim)大将率领的在突尼斯的第5装甲集团军靠拢——在旁人看来,非洲军团已经是落日残烛,被盟军部队两面夹击最终全军覆没已经是迟早的事了。但是,“沙漠之狐”从来没有这么想,在两支盟军部队做向心运动而自己的部队在不断收缩靠拢时,自己其实已经享有了中央位置的战略利益——他们可以集中全力来打击任何一个对手。


    此时的隆美尔元帅因操劳过度,早以是一个病人,但作为一个进攻型的将领,他绝对不甘心以连续几个月的撤退作为自己非洲之行的结束礼;另外,隆美尔已经得知元首希特勒考虑用阿尼姆大将取代他在非洲作战德军的指挥权,因此,无论如何他也急需一场胜利来证实自己“沙漠之狐”是名不虚传的。在马雷特防线(Mareth Line)非常有限的防御力量得到暂时的稳定后,隆美尔决定发动一个拿破仑式的两面攻击,以发挥所谓的“内线”理论——趁其中有一方面尚来不及救援之前,首先击败西面“初出茅庐”的美军部队,假使真的成功了,那么隆美尔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自己的老冤家——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因此,在非洲军团的精锐部队第21装甲师在1月底占领了费德隘口后(Faid Pass),隆美尔制订了一个并不复杂的反击计划:运用手中仅有的装甲部队穿越西面的数个隘口,并向西北方向穿插,分割并消灭那些还是“菜鸟”的美国新手们。“美国人尚无实际战斗的经验,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好让他们产生一种深入的无法磨灭的自卑感”隆美尔元帅如是说。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39328.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319823.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327912.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336387.jpg

     盟军方面,自从“火炬”行动以来,北非的形势就显得一片大好,从埃及开始东面英军便一路追击似乎显得“溃不成军”的非洲军团;从西面登陆的美第1集团军也在不断向突尼斯推进,两支庞大的盟军部队在不断地做向心运动,意图把非洲军团紧紧地包围住。然而,由于第8集团军小心谨慎的行动,蒙哥马利发动的招牌式的“正面作牵制进攻,从沙漠内陆作迂回运动以切断敌退路”的进攻却因种种原因被隆美尔巧妙地避过——一直追到了马雷特防线,由于地雷、补给线等各种问题,英军的进攻在这一线暂时延缓了。

    另一边,美军在突尼斯还没有站好,身经百战的德军第21装甲师已经攻破了费德隘口,获得了一个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的“跳板”——这次突击使盟军的高级指挥官可以猜到敌人是在发动一种什么形式的进攻,却无法猜到对方真正的主攻地点——他们把这个在费德隘口上的突击当作是一种分散联军注意力的行动,并相信主攻方向将会在丰杜克(Fondouk)附近——这一错误的判断充斥在美军的指挥官当中,致使第1集团军的司令安德森把美第1装甲师的坦克分成了两个战群,其B战群便保留在丰杜克后方充当预备队,大大的降低了自己的装甲力量。到2月13日为止,美第2军和友邻的法国第19军只是零星地布置在战线上,互相之间根本形成不了什么有效的呼应;第1装甲师也被分散使用……如此种种美军在西面错误的部署,将成为后来德军各个击破战术的牺牲品,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扬基”们,将为自己的无知付出宝贵的“学费”。

    整个进攻计划都很巧妙且效果将会出其不意,但很可惜的是,由于隆美尔当时无法掌握整个非洲轴心国部队的指挥权,其搭档阿尼姆将军对其进攻计划多次阻挠,不支持隆美尔的进攻计划——这为日后隆美尔无法把该战役从战术胜利引申到战略胜利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非洲军团埋下了最后一颗定时炸弹。

    于是,这场二战中德国与美国的首次交锋即将开始。

    隆美尔在14日那天已经要求齐格勒将军趁着黑夜尽量向斯贝特拉(Sbeitla)方向扩张,然而齐格勒却说他必须获得阿尼姆的批准才可以前进——德军由于指挥系统的不统一问题终于第一次暴露了,隆美尔已经不是轴心国北非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在行动中和阿尼姆同级,根本无法越权指挥阿尼姆的部队,而阿尼姆本人却极其不赞成隆美尔的进攻,认为他是冒险的,却更愿意让自己的部队向北面丰杜克一线进攻(那里正是美军主力所在)。于是,一直到2月17日,整整拖了两天,齐格勒的部队才向前推进25英里到达了斯贝特拉,并且遭到了美军早已集结好的部队的顽强抵抗。直到下午,美军的部队才开始撤退,德军部队进入了斯贝特拉。但到此为止,第10装甲师已经停止了它前往近在咫尺的凯塞林山口——阿尼姆全面反对隆美尔的冒险进攻,全面收回了他的第10装甲师。

    这边,南面隆美尔亲自率领的部队快速的推进,15日占领了加夫萨(Gafsa),留下了门顿上校的288特别部队(著名的非洲坦克精锐团)后,17日又前进了50英里,穿过了菲里阿纳(Feriana),并占领了美军的泰勒普特(Thelepte)机场。这时,也就正好是北面第10装甲师占领斯贝特拉前不久,隆美尔的联合作战才应该正式开始(两支部队夹击凯塞林山口),但由于阿尼姆的不配合,使行动再次延误。

    于是,一个有趣的插曲出现了,隆美尔决定把他进攻的建议呈送给墨索里尼——后者其实迫切希望能获得一次胜利,以增强其在国内已经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同时,隆美尔最亲信的参谋长拜尔莱因也说服了在突尼斯的空军指挥官,使他们同意支援这个计划。然而时间在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浪费,直到18日的午夜罗马方面才来电准许继续进攻并把第10和21装甲师的指挥权都交给了隆美尔。不过可笑的是,这个“继续进攻”的命令却规定应向北进攻塔莱(Thala)和勒凯夫(Le Kef),而不是向西北穿过特贝萨(Tebessa)——按隆帅的话说,“这是一种惊人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近视”——这样的进攻正好是敌军的正面,将会和敌主力部队撞个正着。但同时,这个可笑的命令又表述得模棱两可,以至有为自己的目标服务,钻空子的机会。

    但无论怎样,部队必须先拿下重要的山口——凯塞林隘口。2月19日,虽然第10装甲师的调动被阿尼姆一再延误,德军部队还是于墨索里尼的进攻命令下达几个小时后,以3个营的微弱兵力进攻了凯塞林山口。防守该山口的美军部队是斯塔克上校(Colonel Stark)的混合部队。由于防守的一方缺乏协调,到黄昏时德军已在某些点上渗入。此时,如果第10装甲师能够投入更多的兵力,也许战斗的效果将会更好,然而,到夜间为止第10装甲师所赶到的兵力只有1个坦克一股脑、2个步兵营和1个机车营,而剩余的几乎半个师包括501重坦营在内,仍然扣留在阿尼姆手里。

    直到20日下午,隆美尔才能对凯塞林隘口发动集中的进攻——包括一个意大利营的5个营发动了全面的突击,并迅速地突破了敌军的阵地。在遭到只有一个营(一个坦克连、一个步兵连和一个野炮连)不到的英军顽强抵抗,损失了11辆坦克后,突入了谷地纵深,凯塞林隘口终于成功占领了。此后,隆美尔向塔莱和特贝萨两个方向派出了搜索支队,目的是使盟军在预备队的调动上感到困难,同时还想夺取在特贝萨美军的巨大补给仓库,迫使美军撤退(这是他自己原定的计划)。同时,邓费准将(Brigadier-General Charles Dunphie)的英军第26坦克旅(2个坦克团和2个步兵营)已经从塔莱向南移动,在距离凯塞林隘口约10英里的地方构筑了阵地。此时的盟军远想不到其实德军的兵力已经比他们想象中要弱得多。

    2月21日上午,隆美尔犹豫了,他决定停止前进,他预计21日盟军会有一个反击。然而,这是一个代价沉重的错误。那天并没有出现反击,恰好,盟军由于估计德军的部队数量十分庞大,增援部队在一天内均已赶到,使得原本在数量上已经占了劣势的德军现在处境更为困难。

    这时,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经过从阿尔及利亚西部4天800英里的急行军,美第9步兵师的炮兵营出现在了通往塔莱的大陆上,并于21日花费了一夜的时间做准备。22日凌晨,当德军的坦克开始向塔莱推进时,就遭到了这支炮兵部队的炮火打击,这一打击极大的鼓舞了盟军的士气,并且坚定了邓费准将率领的不断向北撤退的英军部队抵抗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炮兵的猛轰使隆帅和指挥塔莱突击部队的福里茨·冯·布罗伊将军确信,盟军主力援军已经到达,14日以来的突袭效果已经失去。

    22日上午,德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向塔莱的进攻,但已经收效甚微,相反,严重的损失已经使他们吃不消,而在个地区的美军,兵力远比他们强大。

    那天下午,隆美尔与飞来前线视察的凯塞林获得一致的结论,认为再继续进攻已无力可图,而且非洲军团兵力薄弱,已经十分疲惫,有随时遭到反击的危险。于是,非洲军团开始分段撤退。

    据不完全统计,战役中德军造成美第2军6300名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俘获了4026人;摧毁了183辆盟军坦克,194辆半履带式装甲车,512辆各式车辆。

    至此,为期6天的凯塞林山口战役结束了。 


    1942年7月,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并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火炬”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9月下旬,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伦敦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的细节,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再待机与北非的英军协同作战,消灭在北非的德意部队。


    参加“火炬”作战的美英军队共13个师,分别编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特谴队。西部特谴队由美军巴顿少将指挥,从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中部特谴队和东部特谴队分别由美军弗雷登道尔少将和赖德少将指挥,从英国出发,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实施登陆。

    1942年11月8日,10余万美英联军分乘664艘军舰和运输船分别在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登陆。联军仅仅受到了法国人的轻微抵抗,11月11日,正在北非视察的法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达尔朗宣布脱离维希政府,命令法军停火,并加入了联军。盟军登陆成功后,英第1集团军和美第2军即继续向东推进,以攻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

    希特勒对盟军的登陆行动虽然毫无准备,但他迅速就作出了反应。他命令占领维希法国,同时用运输机将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往突尼斯。10月10日,德军抢占了突尼斯。1942年12月9日,希特勒将在突尼斯的德意部队编为第5装甲集团军,并任命阿尼姆上将为司令。通过不断的增援,第5集团军逐渐扩大到辖德军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步兵师及3个意大利步兵师的规模。阿尼姆在突尼斯的北部山地建立了一条防线,并逐渐向南推进,以对抗英第1集团军和美第2军的推进。

    隆美尔的离别之战

    12月26日,在阿拉曼会战中失利的隆美尔率非洲装甲集团军的7.8万人(其中德军3万人)和130多辆坦克撤退到利比亚与突尼斯南部交界的马雷特防线,靠近了阿尼姆的部队。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在巩固了新阵地之后,即回国治病。他的非洲装甲集团军也将更名为意大利第1集团军,由意大利的梅塞元帅任司令。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决定在北非战场设立战区,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总司令,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为副总司令。北非盟军整编为第18集团军群,下辖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蒙哥马利指挥的英第8集团军、弗雷登道尔指挥的美第2军和部分法军。亚历山大任集团军群司令,统一指挥盟军在北非的全部地面部队。

    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

    隆美尔在离任前,已敏锐地察觉到出现新的战斗机会。当时位于隆美尔部队正面的英第8集团军尚未对马雷特防线构成威胁,蒙哥马利在攻占的黎波里后,就忙于重开的黎波里港,要发动一场新的攻势还需准备一段时间。而位于西面的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和弗雷登道尔指挥的美第2军却威胁着他的后方。隆美尔决心利用位于两股敌军之间的中心地位,先以背面包抄奇袭方式击溃他后面的盟军,然后调头对付蒙哥马利。这是一个出色的计划,但在实施时却遇到困难,德第5装甲集团军不归隆美尔指挥,而隆美尔与阿尼姆的配合又不协调。

    隆美尔的进攻计划被盟军破获,但他们却搞错了德军的主攻地点,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和英第1集团军司令部都认为敌军的进攻地点是在丰杜克附近。为此,盟军在丰杜克后面部署了重兵。

    1943年2月14日,德意军发起了代号为“春风”行动的进攻。北面阿尼姆的第5集团军从弗德山口向美第2军阵地发起主攻,德第10和第21装甲师两面夹击,重创美第1装甲师,攻占了锡迪布齐德。15日,南面隆美尔部队也攻占了加夫萨,向费里亚纳进逼。17日,隆美尔进占了费里亚纳。

    隆美尔计划从费里亚纳挥戈西北,向阿尔及利亚的特贝萨挺进,以切断英美盟军的交通线,从而把战术性胜利发展为战略性胜利。不过,他虽然得到了在罗马的德南线总司令凯塞林的支持,却得不到阿尼姆的合作,阿尼姆控制了装甲部队。经过妥协,隆美尔虽然获得了第10和第21装甲师的指挥权,但却不得不首先进攻东北面的勒凯夫。这样,隆美尔面对的是英美盟军的正面而不是背后。隆美尔不由得火冒三丈。在他看来,这意味着“离敌人战线近得不能再近,势必使我们去攻打强大的敌人后备军。”

    2月19日凌晨2时30分,隆美尔开始向勒凯夫方向攻击前进。2月20日,隆美尔攻占了卡塞林隘口,接着向勒凯夫南面的塔拉推进。但隆美尔没能攻下塔拉,他的攻势被盟军的增援兵力阻止了。到2月22日,隆美尔停止了攻击,下令部队撤退。隆美尔的进攻作为一次“目标有限”的出击,可说是战果辉煌。但他未能实现迫使盟军撤出突尼斯的战略目标,尽管这一目标似乎十分接近了。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如果隆美尔从一开始就主持这次战役而不受牵制就进攻特贝萨的话,这样一个目标也许有可能实现的。如果能迅速夺取拥有大量补给储备的美军那个基地和中心机场,那会使盟国部队不再可能守住他们在突尼斯的阵地。”

    隆美尔的进攻使美军遭受了重大损失。美第2军3万人中有3000人阵亡,4000人被俘,260辆坦克被毁或被缴获,这是美军在北非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蒙羞受辱的艾森豪威尔撤换了弗雷登道尔,任命勇猛善战的巴顿少将出任美第2军军长。巴顿早就渴望能与隆美尔交手,他说:“对他的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个战役,自认对他了如指掌。我平生的愿望就是与他捉对厮杀。”

    2月23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新组建的非洲装甲集团军群司令,统一指挥阿尼姆的第5装甲集团军和梅塞的意大利第1集团军(原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隆美尔获得新权力后,决定不等蒙哥马利来攻,即抢先向他发动攻击。然而,蒙哥马利从密码破译机获的的情报中掌握了隆美尔这次进攻的方向和确切时间,遂从海岸把大炮和部队调到隆美尔选择为突破口的南部地带,集结了进近4个师的兵力、400辆坦克、350门大炮和470门反坦克炮于梅德宁附近,建立了一道严密的防线。

    3月6日凌晨,隆美尔以3个半装甲师的160辆坦克(比1个装甲师本应拥有的还要少),在200门大炮和1万名步兵的支持下,向梅德宁发起进攻。上午8时,当德军装甲部队推进到离梅德宁约15公里的一座山脊上时,遭到了蒙哥马利部署的近500门反坦克炮的猛烈轰击。到中午时分,德军装甲部队仍无力向前突破。英军俘虏和侦察营缴获的文件证实,蒙哥马利事先就对隆美尔的行动计划的每一细节了如指掌。下午5点,隆美尔下令取消了这次进攻。160辆坦克损失了50辆。他唉叹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没能使敌人措手不及,所以这次行动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蒙哥马利向马雷特防线缓慢逼近,盟军控制了制空和制海权,德意部队缺乏补给和增援兵力。隆美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已频于绝境,继续留在突尼斯等于自杀,他向希特勒提出了撤兵返回欧洲的计划,但为希特勒所拒绝。3月9日,隆美尔心灰意冷地告病回国休假,永远离开了北非,阿尼姆接过了指挥权。一心想与隆美尔较量的巴顿闻讯,大失所望。

最后决战

    3月20日,蒙哥马利指挥英第8集团军进攻马雷特防线,巴顿指挥的美第2军也于3天前从西南进攻马雷特防线的后方。3月26日,梅塞被迫率意大利第1集团军从马雷特防线向北撤退。4月6日,蒙哥马利突破加贝斯隘口,并于4月8日与从加夫萨东进的巴顿会师。4月10日,英第8集团军又占领了斯法克斯。到4月中旬,盟军完成了对德意军的合围。隆美尔的继任阿尼姆率非洲装甲集团群共14个师20多万人退守突尼斯北部,他的3个装甲师仅剩下120余辆坦克,作战物资异常匮乏,没有补给。而亚历山大的第18集团军群共有20个师30万人的部队,拥有1400辆坦克和1000多门火炮。制空和制海权也掌握在盟军手中。

    4月16日,亚历山大下达了代号为“铁匠”的总攻令,要求部队沿整个弧行战线强攻退守的德意部队。安德森的英第1集团军担任主攻,突入敌军的中央防线,直取突尼斯城;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在南面,对敌军左翼发动攻击;布莱德雷的美第2军在北面,打击敌军右翼,以夺取比塞大港为目标;法第19军在蒙哥马利左侧和安德森右侧伺机参加攻击而扩大战果。

    4月19日下午9时30分,蒙哥马利首先在南面发动攻击。4月22日,安德森指挥英第1集团军在中央战线发起主攻,阿尼姆集中其装甲兵力的大部分来进行激烈抵抗,英第1集团军进展缓慢。亚历山大遂从蒙哥马利那里调来第7装甲师、第4印度步兵师和201警卫旅给安德森,以增强英第1集团军的打击兵力。5月6日,在400门火炮和战术空军的支援下,英第1集团军全力猛攻,德意部队终于招架不住,向后溃退。同时,在美第2军的不断压迫下,在北面的德意军防线也开始向内凹入。5月7日,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攻入了突尼斯城,接着不久,布莱德雷指挥的美第2军也攻占了比塞大港。以后的情形,英国人莫尔希德在其《非洲的末日》中说:“德国人已经完全吓慌了,当他们看到英国人的坦克扬长而过,简直感到手脚无措。德军将领已经无法下达命令,因为他已经与其部下丧失了联系。在恐惧之中,德军纷纷奔向滩头,但他们发现既无船只,又无飞机,于是军队就完全崩溃了。”

    5月13日,阿泥姆上将和梅塞元帅相继向盟军投降,约10万德军、15万意军被俘,只有633人从海上逃走。突尼斯会战以盟军的胜利而结束了。

    经过2年零8个月的拉锯战,北非战争至此终告结束。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地中海航道从此畅通,为下一步通过西西里岛重返欧洲创造了条件。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431133.jpg

http://www.secwar.net/uploadfile/Daolian12345/2006516111445790.jpg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8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