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大西洋墙与隆美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l 16 08:58:28 2006), 转信


来源:二战历史网

大西洋墙的产生
    
    1940年法国投降后,德国的进攻矛头直指海峡对岸的大英帝国。但是经过从1940年7月到1941年5月的激烈空战,德国空军并没有能够在大不列颠空战中获得制空权。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希特勒的注意力转向了东方。西线德军留?、7、6集团军组成的D集团军群守卫法国。(后将6集团军撤换为15集团军)其余的3个集团军群先后被调往东线。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拉开了大幕。度过了战争初期的节节胜利之后,随着苏联逐步提高的抵抗能力,东线战场对德国人力和物资的消耗急剧扩大,驻防西线的德军部队不断被调往东线救火,大量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造成西部部队的作战能力不断下降。本来一个被击退到海峡对面的日渐没落的英国不足以对德国产生太大的威胁,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战争,对日本宣战。不日也对德国宣战。这样一来,面对实力大增的同盟国军队。德国不得不认真考虑西部的防御。

    1941年12月14日陆军总司令威廉.凯特尔元帅发布的特别指示中,第一次提到了“大西洋墙”这个概念。1942年3月22日,希特勒发布第40号指令,正式宣布了建设“大西洋墙”的计划和具体要求。建设任务交给德国公共建设部门“托特”机构负责。

要塞防御区的构成

    一个典型的要塞防御区,由主要防御区和周边防御区组成。周边防御区基本就是在海滩上,由反坦克壕,战壕和防护堤等组成。主要防御区建在离海岸几百米的距离内,通常是有一系列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堡垒组成,按照不同的用途分别是大口径火炮堡垒、机枪碉堡、通讯中心、弹药库、食物储藏库、电力设施、人员宿舍等,甚至还有小型的野战医院。各个碉堡之间都密布着地雷和带刺的铁丝网。由隐蔽的交通壕或者地道相连。每个主要防御区就是一个可以坚持较长时间独立战斗的单位,基本不需要任何外部的支援和补充。

    1942年春天“大西洋墙”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工作。这一阶段的主要建设项目是潜艇基地,当时正是U艇“狼群”战术在大西洋横行的颠峰时期。潜艇基地以法国境内的基地群为主,包括布雷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拉帕利斯等港口,以便为“狼群”提供最近的后勤基地群。在“托特”机构组织下,每1.5万人编为一个工作组负责一个基地的建设。1942年8月13日,希特勒下令加强大西洋墙的建设,就在这个命令下达几天后的8月19日,盟军发动了一场对“迪耶普”的突袭。结果加拿大和英国军队伤亡总数达4351人。其中陆军3648;海军550;空军153。而德军仅仅伤亡了591人!这次战斗的过程和其中防御部队的优异表现,极大的坚定了希特勒加快建设大西洋墙的决心。

    他要求“托特”机构到1943年春天完成1.5万个永备防御工事,由30万德军负责一线防御,同时保留15万的预备队。为了建设这个庞大的防御体系,“托特”机构投入了几乎所有能够动用的人力和物力,并且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战俘和被占领国家的雇佣工人。但是到了1943年春,仅有不足50%的工程按期完工。德军在加莱地区完成了纵深达5000~6000米坚固防御工事体系,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但是在诺曼底地区仅建成88个相对孤立的支撑点。同年10月德军西线总司令伦德斯泰特元帅对于工程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并向希特勒一再说明西线德军面临的困境,希望得到有效的改善。

    1943年10月以后希特勒已经很明确的认识到,对于德国来说,更大的威胁来自西方。欧洲大陆的地形意味着一旦盟军登陆,德军将陷入无险可守的情况。必须花大力气来巩固西线的防御,同时面对盟军空军对德国本土日益频繁的空袭已经让很多人对战争的前景表示悲观,为了提高国民对战争前景的信心和给盟军产生心理上的威慑。希特勒安排了一个常胜将军来担任大西洋墙的指挥官。这个人就是在非洲战场上给英国和美国军队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刚从意大利回国不久的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

 
隆美尔对大西洋墙的贡献

    1943年12月,隆美尔元帅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怀着极大的信心视察大西洋防线。经过对大西洋防线的认真视察后,他对这个庞大的防御体系的信心几乎完全消失了。整个防御体系没有一个全局性的战略规划,海岸防御部队兵力和装备严重不足,空军和海军弱小的实力根本无法在即将开始的反登陆战役中对盟军产生太多的影响。视察结束后他随即被任命为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指挥防御荷兰角到卢瓦尔河口的B集团军群。

    尽管隆美尔对防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和防御兵力装备严重不足的现实非常苦恼,但是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还是尽其所能的加强防御建设,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大西洋墙的防御。

一 设置大量海滩障碍物和反空降障碍物。

    德军在高潮线以下的海滩上布置了各种障碍物和反坦克障碍,但是数量和密度远远不够,隆美尔担任B群司令后迅速加快了这个工作的进度。其中有不少障碍物是他亲自设计的:为了防止盟军的空降他在海岸防线附近放水淹没了大片低洼地;在盟军可能进行机降的平地上设置了大量木桩,绑上缴获的炮弹和地雷,这个创意被称为“隆美尔芦笋”。这些措施给盟军的空降和机降行动带来一定的损失和麻烦。隆美尔指挥的B群共计39个师,23个部署在加莱地区。诺曼底地区的守军为第7集团军下属的6个师加3个团共9万余人。在没有空中优势又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防御的情况下面对盟军即将发起的进攻,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获得胜利:全力阻止盟军在海岸上登陆。否则一旦盟军占领了滩头阵地,占据绝对优势的海空军就将给德军的反击带来灭顶之灾。鉴于这样的事实,他必须在盟军可能登陆的海滩上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物,依靠障碍物和地雷阻滞盟军的登陆行动,尽可能的把盟军部队消灭在没有任何隐蔽物的海滩上。

    在隆美尔的积极努力下,B群防御地段内共设置了51.7万个水中障碍物,其中3.1万个安装着地雷或者旧炮弹。他计划在水里设置4条障碍物带,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和物资缺乏到“D日”只有最靠近海岸的2条完成。

二 在防御地段埋设大量的地雷

    根据隆美尔在非洲战场的经验,在空旷地带大量埋设地雷结合少数坚固防御工事可以有效阻止敌人的进攻。于是在海岸上他也积极埋设地雷,计划按照每码10个地雷的密度埋设2条800米宽的地雷带,一条安排在紧*海岸的地方,一条在海岸防线后5~6英里的后防线。同时在这2条地雷带中间防御空白地带再埋设1800万枚地雷。实现这个宏大的计划总共需要3800万枚地雷,为此他甚至开设了地雷制造厂,回收利用缴获的盟军弹药。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地雷短缺。到D日的时候德军只埋设了410万枚地雷,但这个数量也比之前3年埋设的总数多1倍!

三 积极进行兵力部署和调整

    隆美尔力争把战斗力最强的装甲师配置在靠近海岸的前沿。西部战线的防御部队除了几个伞兵师和步兵师外大都战斗力比较弱,唯一具有反击能力就是9个装甲师。但是对于装甲师的使用究竟是部署在*近海岸线还是留在在后方作为机动防御部队。隆美尔和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德产生了激烈的争执。隆美尔认为鉴于德军在西线没有任何的空中优势,除了加莱地区的防御部队外实力又明显薄弱,要想在反击盟军未来登陆战斗中取得胜利,必须把装甲部队部署在海岸线上,一旦盟军进攻能够及时投入战斗,和盟军登陆部队展开近距离的贴身战斗使盟军的炮兵不敢大胆支援,从而抵消盟军海空力量的优势,最后依靠坦克强大的火力和防护把没有重装备的盟军登陆部队消灭在滩头。

    实际上“奥马哈”海滩上的美军经过3个多小时的苦战仍在海岸线上挣扎的时候,作为美军登陆部队指挥官的布雷德利中将已经动摇了在这里继续战斗的决心,准备把美军转移到东面英国军队已经占领的海滩登陆。而龙德斯泰德曾经在东线担任过南方集团军群的总司令,西部装甲集群司令施韦彭贝格上将,也曾在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装2集群担任24摩托化军的军长。根据他们在东线作战的经验认为如果坦克全部部署在一线,盟军突破防御后就没有预备队可以堵住缺口,防御将会彻底崩溃。而隆美尔具有在非洲和英美军队作战的经验,对于自己的意见有着很清楚的认识:一旦盟军在海滩占领阵地,具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盟军飞机就会把每一条通往海岸的道路变成地狱。

    这个战术上的争论一直闹到希特勒那里。结果隆美尔得到了3个装甲师的指挥权:第2、21、116装甲师。其中部署在卡昂东南最接近海岸的21装甲师恰恰是在D日给盟军带来最大麻烦的装甲部队,几乎有改变战局的机会。而实力最强的SS1、SS12和装甲教导师被编为统帅部装甲后备军,除大本营外任何人无权调动。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战术问题,实际上其根源在于希特勒对盟军战略进攻方向的判断。虽然法国海岸线漫长,但是适合登陆作战的地区并不是很多。考虑到海岸地形和登陆后装甲部队展开攻击需要的道路和地形,以及盟军需要夺取附近港口进行后勤支援等因素。法国海岸只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再进一步比较,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盟军展开较大规模的部队。希特勒出于政治和经济因素的考虑一直认为盟军的进攻地点是加莱。不仅仅是因为盟军的“坚毅”计划的欺骗,主要原因在于加莱周围的法国东北部、比利时南部、德国西部鲁尔地区是战时德国经济和军工业的心脏地带。失去了这个地区德国的战争潜力将会被极大的削弱。虽然曾经也有过反复,但是他基本上就没有动摇过加莱地区就是盟军未来登陆战的主要进攻地点这个判断。

    希特勒出于保持其对军队绝对领导之目的而进行的人事安排,严重的束缚了德军西线总司令和B群司令对军队指挥和调动。这个安排严重削弱了本来就很复杂的德军指挥系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正是由于军队指挥系统的混乱,隆美尔拟订的许多防御计划没有能够得到实施:诺曼底地区的塞纳河口水域地势平坦,基本是“100英尺才上升1英尺”。他曾提出让海军在塞纳湾外40~60公里的地带布设大量新式水雷组成10公里宽的雷带,但是没有人理会这个建议。直到登陆战斗开始以后才派出空军飞机匆忙布雷。效果可想而知;5月底,隆美尔要求把88mm高射炮集中部署在多次遭到空袭的阵地和要塞附近也没有下文,因为分别属于海军和空军防空部队的88mm高射炮他是无权调动的;由于天气恶劣,判断盟军不会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有所行动。原定在塞纳湾进行例行巡逻的空军侦察机取消了飞行,海军的49艘U艇中只派出6艘进行巡逻;登陆战爆发后作为战略预备队的装甲师等待了18小时才被统帅部允许调动,在盟军空军的严密封锁下SS12到7日上午9:30才到达卡昂西北部。装甲教导师直到7日13点才到达卡昂西面,行程110英里。两支装甲师均损失了大量的装备和物资。6月7日,希特勒才将西线装甲集群的5个装甲师的指挥权交给隆美尔,这个时候盟军已经在登陆的海滩上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并且得到空军的支援,空降部队也得到了人员和物资的补充。决定战争胜负最关键的一天已经过去了!

    在D日盟军开始登陆作战的关键时刻,隆美尔没有在他的指挥位置上,很多部队的主要军官也都不在岗位上,客观上造成了德军对盟军的攻击反应迟钝。因为根据德军的天气预报在这个潮位合适的攻击时间段里面,风雨交加天气很差,根本不利于登陆作战。所以隆美尔和他那些从4月底开始就一直处于紧张中的部队,都需要一个休整的机会。这个疏忽使他失去了一个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当他在家里接到参谋长电话通报盟军登陆的消息时只说了一句:“我真愚蠢!”

    如果隆美尔担任的是西线德军总司令,能够得到充分的权力指挥和调动西部所有的德国军队。那么盟军在D日将会受到更重大的打击。虽然战争的结果不是因为一场战役或者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将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