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揭开二战中“骑兵悲壮战坦克”的历史真相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Aug 29 16:35:25 2006), 转信


来源:春秋战国

    在关于二战初期欧洲战场的轶闻中,英勇的波兰骑兵用长矛向德军坦克发起的殊死冲锋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战争场景之一。通常的说法是,当时波军某骑兵旅突围时,为突破德军装甲师的堵截,骑马持矛向德军的坦克展开堂吉诃德式的进攻,但在德军的铁甲与炮火下,落得个全军覆灭的悲壮结局。 
  
  这一“长矛战坦克”的传奇得到了包括参战双方在内的广泛承认,有些严肃的历史纪录片中也采用了这种说法。1959年波兰拍摄的由罗曼·波兰斯基主演的反映骑兵生活的电影《罗特纳》更对这个故事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 
  
  记者的想象力制造了战争神话 
  
  虽然不能说这一流传甚广的“长矛战坦克”完全是谣言,但至少是以讹传讹。翻一翻相关的战史,波兰骑兵在开战之初只参与过有限的几次作战行动。“长矛战坦克”的故事则来自于1939年9月19日在沃尔卡·威格洛瓦附近的遭遇战,波兰骑兵阵亡100余人。 
  
  这场战斗发生于开战的第一天。当时波兰第18骑兵团在掩护但泽走廊波军总退却的过程中,向古德里安率领的德国第19装甲军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结合部发起一次攻击,其中两个执行迂回任务的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波兰人出其不意地挥舞着马刀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然后就地组织防守。但在附近树林里休整的几辆德军装甲车(不是坦克)正好赶到。在20毫米机关炮的弹雨下,下马作战的波兰骑兵们损失惨重,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第二天,赶来采访的意大利战地记者乔治·帕拉达听到关于这场战斗的消息。不知是他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还是他轻信了德军士兵带有夸张色彩的描述,或是他看到了遗弃在战场上的断矛,总之“波兰骑兵用长矛向德国坦克冲锋”的神话就这么传开了。 
  
  不是蓄意造假就是记者无知 
  
  另外,虽然一战后骑兵持长矛冲锋的战例确实存在(如第二次摩洛哥战争中的西班牙骑兵),但二战前的波军骑兵早已不是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骠骑兵,其装备也与一战那种水平大不相同。长矛已于1934年从波兰骑兵的标准装备中消失。少量留用的长矛主要用于仪仗和悬挂旗帜。只是为了保持战士们的勇武精神,骑兵平时仍有使用长矛的训练。以当时波兰的3团制骑兵旅来说,全旅6100余人,除5100匹战马外,还有机械化车辆65台,配有轻机枪89挺、重机枪81挺、反坦克枪66挺、46毫米迫击炮9门、81毫米迫击炮2门、反坦克炮14门、75毫米火炮12门、40毫米高炮2门,重武器的数量与步兵野战部队相差不大(4团制骑兵旅的重武器数量更多),作战方式也是以骑马机动、下马作战为主,实际是一种机动性较强的步兵,只是在快速奔袭等没有重武器参与的战斗中,才会使用马上冲锋的战术。如果是真的与敌人的坦克部队发生交火,骑兵一般会选择主动退却。此外,波军的战术也并非今人所想象的那样落后。事实上在开战之初,波兰成功地分散和隐蔽了大部分空、海军力量,只是因为武器性能的差距和领导者的无能,才导致了惨重的损失和迅速的溃败。 
  
  为什么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参战的波、德双方都未出来澄清这场战斗的真相,起因应该是双方“周瑜打黄盖”式的一种默契:波兰人需要用这个故事赞美自己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德国人需要用它来宣扬第三帝国铁流和“闪击战”的威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被湮没,更多的“证据”被加入进去,来证明这一传奇的真实性。 

  比如在欧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上,一些德国入侵前波军骑兵调动的照片中因为出现了长矛(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长矛多半是为了悬挂旗帜),因此也被注释为战争爆发后波军骑兵准备去对抗德军坦克。但反对的声音始终存在。当电影《罗特纳》公映后,一些参加过当年战斗的幸存老兵就公开发表不同意见,说明真相。 
  
  当然,即使“长矛战坦克”被证明是子无虚有,也丝毫无损于波兰军民的形象。在1939年那种恐怖之中,波兰人民和军队奋起反抗纳粹侵略者的勇敢斗争已足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