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二战对各国的战略影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Oct  1 09:25:04 2006), 转信


来源:二战历史网

二战对各国的战略影响

    二次大战可以说是改变二十世纪的一场战争!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的序幕之
战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说是二十世纪的决定之战了。我们姑且不论二战的种种细节
,来看看二战后的战略情况就够我们后世好好研究。在这里我以各国的战略情况和后续的发
展来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次世界大战催生出了共产势力,而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共产势力有如洪水般的到处扩张
,而首得其利的,也就是我第一个要说明的国家:苏俄,在一战结束时的苏俄的势力在国内
严重不安和内战的情况下,可说是严重低落,在后来的一系列仿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生产
计划下,才大幅提升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而在政治上也利用了斯拉夫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其
他的欧陆国家进行活动。二战爆发,俄国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是欧陆上唯一和德国进行地面作
战的国家,而它也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但是无论如何,它可说是二战中唯一成功的达
到了其战略目标的国家。

    首先在战争初期,俄方成功得到了英美的大方的支持,而后更利用英美急于打败德国的
心态,进行各种的要求,首先是军事作战方面,到后期更转向势力范围的划分。在亚洲的情
况更是夸张,美国为了要使俄军出动,竟“豪爽”地答应了俄国的种种要求。 

    在战争结束后,苏俄可说是前途一片大好,在中欧东欧南欧都有它的军队,而且它将共
产主义、斯拉夫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当成它有利的武器对外发动一连串的思想战争。各国的游
击队也有很大部份长期接受俄国的支援,并在政治方面倾向俄国,所以共产党势力就快速的
发展。几乎所有的东欧国家,加上半个德国和南欧国家以及亚洲的中共及北韩外加东南亚各
国,多到说不完,俨然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更成为唯一能和美国相制衡的超强国家
。 

    英国,这个曾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帝国,在一战后可说是开始闹穷了,它这时仍有強
大的舰队和控制北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权实力,在根本上,它仍有完封欧
陆任何一个陆上强权的海权力量。不过在二战前期英军在欧陆上的损失却也真的使英伦三岛
有一段可怕的危险期。但是真正打击英国未来的,不是向英国宣战的轴心国,而是英国自己
的政策。英国首相邱吉尔,他是个特別的领导人,他有许多的特质,但是他太过于注重于表
面的目标:打败轴心,而没有想到战争和英国本来的关系。英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理性
思考的能力,首先对于德俄对决的态度就发生了问题,事实上这两个国家都是可怕的侵略国
,它们都有著以政治和思想来侵略他国的手段,可是英国人竟二话不说就倾了全力以物资“
进贡”给俄国。英国人还不如等到俄方提出某种程度的要求和条件才提供物资,那才有利。
以英国人的角度来看应是使这两方两败俱伤,再利用本身海军力量和空中的力量把德国经济
扼杀,才是个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不过英国人却反其道而行,把大量的物资投入在提供俄方
,更沒有注意到它真正的生命线是在于地中海、印度洋和南太洋的国协地区。以致于北非的
作战未能集中力量以在初期打败隆美尔,而在远东方面又不能和日本达成某种协议〔但是在
美国的压力下这点可能无法做到,但是俄国却明目张胆的和日本保持这种互不侵犯条约到二
战末〕,或是其中力量防守新加坡,无论如何都应将守住新加坡为第一要务,若新加坡不守
住那对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政治影响可说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英国人在二战中可算是全走错步了,二战结束后,英国人才猛然发现,他们虽成功地把
德国打成一个废墟,但是苏俄和其共产势力扩张的却比当年的德国还来的快还猛!而自己的
国家却没有能力去反制这种席卷式的侵略。在战债的压力下,英国失去了它的海军力量和珍
贵的海权。埃及和印度等殖民地也明白了,原来英国人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不久就相继独立
,这个打击使得英国人再也不能利用大量的殖民地物资和劳工来弥补其战争中的损失。又因
为政策的错误,去支持以色列建国,造成英国在中东地区势力完全被苏俄所取代。

    走到这种地步,原本的日不落国也变成了日落王国了……从此英国就只能算是欧洲地区
的中型国家……几乎完全失去了其全球的影响力,不过它仍保持着一个和欧陆相抗的战略态
势,来使其地区性的影响力能够有发挥。 

    在德国出现前法国一直是欧陆上的强国,但在德国快速兴起后,法国就把德国当成头号
大敌,不过事实上法国人的国力却没法和德国相比。一战它以高额的代价得到了不平衡的胜
利和不公平的条约,接下来的经济大恐慌又像是地震般震垮了法国的经济力量。当人民需要
政府强力的领导时,法国的议员却使政治陷入斗争〔这要怪宪法的不完备和共产党的活动〕
。二次大战对法国来说,只有开头和结尾,快速的被打败和快速的被解放。它伤亡损失的不
算太大,军事单位损失也以海上单位为主,地面部隊和人民都沒有受到太大的伤亡,而在盟
軍反攻欧陆的作战中,受到战火的城市也是以海岸城市為主,內陆的工业大城都没有经过激
战〔这也得感谢巴顿将军的快速挺进,使德军无法在法国境内进行进一步的作战。〕不过在
战后的法国情况却也没有比英国好太多,舰队的失去使得法国没有能力掌握地中海的海权,
再加上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盛行,使得法国最大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爆发了独立战争,
这场战争简直快磨掉了整个法国,尤其是政治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议员权利过大,停
止了政府的运作;军心因政治不稳而动摇,并发生了军事政变。不过还好法国仍有英雄的存
在,戴高乐将军在这种不稳的情况下利用了本身的影响力,得到了权利并修改宪法,成为法
国第五共和国,提高了总统和行政单位的权力并对议员的权利加以节制,这才让法国有了重
生的机会。 

    远在东亚的越南,在二战后虽然被法国重新接收,但在胡志明的共军的反抗下,法军损
失惨重不得不放弃越南这个亚洲的基地,使得法国失去了在亚洲的影响力。它成为一个欧洲
的中型强国,身为北约的重要力量之一,仍不时和德国互別苗头。它努力在某些方面保持著
法国式的骄傲,如核力量和武器自制。不过仍不能否认法国将更加统合入欧盟的必然性。 


    一战结束后的德国,基本上是一个废墟般的国家,也是个处于权利真空的国家,希特勒
依着反凡尔赛条约的诉求,在一连串斗争中得到了国家的权利。他成功地发挥了德国人的民
族性,并配合了独裁但有效率的政治手腕,使得德国人恢复的很快速,并开始以废除凡尔赛
条约并达到民族自决为号召,开始重整军备并对外发展。至于后来的二战爆发,也是为了其
它的欧洲国家队德国快速扩张的举动加以对抗所发生。二战初期德国人以优异的战术和空中
的优势打败了波兰、英法组成的欧陆联军,并将势力推展到了南欧,但是一九四一年德俄却
发生了战争,虽然这是一种必然的走向。但是它来的太突然,使得德国陷入了两面作战的不
利情況,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加入了战局,虽然它早就非正式地加入战局好久了。在
英美俄三国同盟而使德方不得不两面作战的情況下,德国的失败早是注定了,但英美却无知
地提出了“无条件投降”这种要求,完全使得德国的反希特勒势力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也
让战争结束延后。 

    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输了,输得奇惨无比,土地被波兰拿走了一大块就算了,还被分成东
西两德,加上各个城市几乎都经过盟軍的空中轰炸和激烈的地面作戰,全国上下找不一个堪
称完整的城市!!所有的工厂不是因空中攻击而被破坏,就是被盟军搬光外加德军自己破坏
光。人力资源损失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可以被找到的科学家都被各个战胜国给“请”回家了
。 

    所以说啦……二战后的德国又变成了一个废墟了!而且这个废墟比一战后的情况还更小
更不安全,但是在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流入和美苏对抗的战略环境下,德国〔西德和东德〕在
这两强的强力支持下恢复极为迅速,而且在和法国有共同的敌人的前提下,合作也成了一件
理所当然的事情。德法都加入了以区域军事安全而成立的北约,而后成立了经济性的德法的
煤铁联盟,德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明白,德国将来的走向是必须统和整个欧洲的力量才能有
进一步的发展,更进一步的说法,就是欧洲各国要在有大竞争者的情況下求得发展,必須融
合成一个整体。德国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统一后的德国实力又更加提升,可说是欧陆
的一等强国。虽然它不曾有全球性的影响力的企图,但它却是十分注重于地区性的势力的培
养,同时也是目前少数沒有核武力却能有如此大影响力的国家。

    亚洲战场是日本和英美的对抗,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接着打
败了中国〔清〕和帝俄的海军舰队,使得日本躍上了列强之林。日本的战略,一直是向外发
展型的,这和其本身为一个海岛型国家有一定的关系。又因它的陸军实力在东亚可说是无人
能敌,日本就把战略目标指向朝鲜半岛,以求掌握这个向西可进入亚洲大陆;向东可威胁日
本的重要地区。在得到朝鲜后,日本把重心转向中国大陆,以获得其资源,这个基本上还是
殖民式的思想。在一次大战时欧洲各国几乎全力投入作战,沒有多余能力生产各种贸易货物
,这使得日本轻易地扩张了它的贸易量来填补欧洲各国所空出的贸易空间。再说一战时日本
和英国协力攻下了德国在中国的根据地:青岛,并在英方的首肯下取代了德国在中国的力量
,可说是拾到了便宜。不过在一战后,在亚洲利害关系的国家也开始注意到了日本,对它们
而言,日本发展的太快了,而摩擦也必然会产生了。在这种不安全的环境下日本下了一个并
不高明的战略决定,加速侵华。于是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正式发动了侵华作战,不过
这对日本而言是个两面刃,首先是无法解决中国的部队,对中作战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泥
沼,大量的物资和人力陷在中国,不久又陷入被美英兩国威胁切断航运的困境。如此一来为
了日本的生命,它只有两条路好走,一是答应英美条件成为同盟国的一员,但是它会损失对
中国作战所得到的土地和越南!二是向英美宣战,先发制人来打败英美。日本人选择了后者
,并发动了珍珠港作战。 

    这场战争的胜败,在尚未开战就很明显了,先天的生产力注定日本不可能打败美国。日
本在接受两颗原子弹后“无条件投降”了。 

    二战结束时日本国內的城市几乎都有被空中轰炸过,而各主要的工厂也都被盟军的空中
力量攻击的差不多了,民生物资奇缺,大量的伤患成为了国家的负担;年轻人力在战场上大
量的损失,更使得重建所需的人力频感不足。不过为了对抗俄国在东亚的势力,美方提供了
大量的资金于重建日本,使日本有机会恢复它的基本生产力。 

    但是真正改变日本的是韩战和越战两场大战,战争带来了大量的需求,而日本因其地理
位置和政治因素,成为了美方和其盟国在韩战和越战中的生产中心,在大量生产的情況下,
日本的经济开始高度发展,同时日本记取二战的教训,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在各种新科
技的研发和人才的培育。 

    在和美国相配合的情況下,日本可说是东亚的一等强国,目前也只有中共有和它相抗的
发展空间。 

    世界的第一霸权: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实力就很明显的被展现出来,它拥
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美洲的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无论是敌人要从哪个方向对
美国发动攻势都得经过一大片的海洋。美国有大量的战略物资可以运用,且其工业化的程度
之高,使美国可以生产比任何国家还多的內燃器、车辆、和船舰。在大量物資和夸张的生产
力的先天条件下,养成了美国人以数量或大小來压倒对方的“美式风格”。 

    美国是个很特別的民主国家,一旦激起了民意,这个国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而总
统也会得到了巨大的权利来指挥这种力量,也因为这种民意,所以美国人在战争时会变得太
过于盲目,一心只想结束战争却无法去想到,如何得到和平!

    二战时的美国政府可说是十分精明的商人,一九四○年德国在欧陆大胜时,美方就做了
支援英国的决定,不过这可不是免费的慈善事业,它这种支援把英国的国力都化成了可观的
战债。珍珠港事变后,美国正式投入了对轴心的作战,而它的生产线也投入生产各种军用物
资。在美军刚加入战场时,曾受到了不少的损失但是在物资比人强和各种先进武器的投入下
,美国简直是没花什么力就打败了轴心国。 

    美国为了使战争快速的结束,给了苏俄很多的让步和利益,这是十分不智的,因为队美
国来说这些谈判有太多是不必要的,有很多的利益简直就是美国平白无故送给苏俄的。 

    不过俄国的强大对美国却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必须向美国要求
保护,以來和苏俄相抗,也造就了美国霸权的产生。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欧洲亚洲的占领区都有进行社会重整的工作,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使
得西欧诸国,变得完全得依赖美方的资金和物资来支撑重建,日本的重建计划则将日本的政
治体制变成了美国权利的附庸。 

    在西欧和日本的对俄国的恐惧下,美方的部队也就大方的在“盟国”的境內长驻,以來
保持势力的平衡。美国的海军力量也是二战后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也可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
拥有洲际海权的国家。使它超越本来的英国,而成了国际海权的所有人。 

    就在政治、资金和军事三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美国的影响力可达大西洋、地中海、印
度洋、波斯湾、南太洋、中太平洋。和几乎整个拉丁美洲,而这种影响力可以确定可以持续
到二十一世纪前期,甚至更长更久。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25毫秒